文章內容目錄
嬰幼兒睡眠指南
引言
俗諺雲:“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可見,睡眠是嬰幼兒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期間,嬰幼兒會分泌大量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發育。同時,大腦也在整理記憶,篩除不重要信息,留下重要經歷形成長期記憶。因此,良好的睡眠對嬰幼兒的學習至關重要。
睡眠時間與模式
隨着年齡增長,嬰幼兒的總睡眠時間逐漸縮短,日間睡眠也越來越少。一般來説,出生至4個月大時:
年齡 | 睡眠時間(小時) |
---|---|
新生兒 | 16-18 |
1個月大 | 14-15 |
2個月大 | 13-14 |
3個月大 | 12-13 |
4個月大 | 11-12 |
睡眠週期
睡眠週期分為“非快速眼動期”和“快速眼動期”,依序循環,大約每90分鐘完成一次循環。一個晚上約會有4~6個睡眠週期。
常見睡眠問題
6. 入睡困難
原因可能是建立不佳的睡眠習慣、環境干擾或情緒困擾。
5. 規律重複性動作
常發生在淺睡或將醒時,隨着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4. 夢魘
多發生在睡眠後半段,伴有驚醒和生理反應。
3. 夜尿症
心智年齡4-5歲的兒童仍有夜尿現象或原本戒除夜尿後又復發。
2. 睡眠中斷
可能由以上睡眠問題引發或因夜間水分攝取過多。
1. 與呼吸系統有關的睡眠中斷
可觀察到夜醒、短暫呼吸中止、白天嗜睡或疲勞等症狀。
2歲半夜哭鬧:父母應對指南
當2歲的孩子半夜哭鬧時,父母常會感到沮喪和絕望。以下是常見原因、應對策略和預防措施,幫助父母應對2歲半夜哭鬧。
常見原因
原因 | 症狀 |
---|---|
飢餓 | 吃奶、哭鬧、踢腿 |
口渴 | 用手抓嘴巴、舐嘴唇、伸舌頭 |
尿布濕了 | 尿布變重、有異味 |
身體不適 | 發燒、咳嗽、嘔吐、腹瀉 |
噩夢 | 驚醒、哭泣、呼吸急促 |
分離焦慮 | 父母離開時哭鬧、依賴父母 |
白天睡眠不足 | 晚上難以入睡、頻繁醒來 |
應對策略
1. 排除生理需求
- 檢查孩子是否飢餓或口渴,並提供食物或飲料。
- 更換尿布,排除尿布濕造成的不適。
2. 安撫和温柔地説話
- 抱住孩子,輕拍背部或用温柔的聲音唱歌。
- 避免斥責或懲罰孩子,因為這只會加劇哭鬧。
3. 調整睡眠習慣
- 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確保孩子白天和晚上都得到充足的睡眠。
-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包括舒適的牀鋪、黑暗安靜的房間。
4. 尋求醫療幫助
- 如果孩子經常半夜哭鬧,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燒、咳嗽),請及時就醫排除身體不適。
5. 理解發展階段
- 2歲的孩子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和睡眠倒退。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有助於父母應對哭鬧。
預防措施
1. 規律的作息
- 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飲食時間和活動時間,幫助孩子的身體時鐘調整。
2. 充實的白天活動
- 讓孩子在白天進行足夠的活動,消耗體力,促進晚上睡眠。避免過於興奮的活動,睡前1小時。
3. 安全依附關係
- 培養安全的依附關係,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愛。避免頻繁分開,並在分開時向孩子解釋原因。
4. 白天小睡
-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個體需求,安排適當的白天小睡時間。避免小睡過長或過短。
5. 避免夜間餵奶
延伸閲讀…
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 …
揭開0~3歲孩子常見睡眠問題
- 如果可以的話,避免在夜間餵奶。這會讓孩子形成半夜醒來喝奶的習慣。
6. 尿布訓練
- 儘早開始尿布訓練,減少半夜尿布濕導致的哭鬧。
7. 規律性的就寢儀式
- 建立規律性的就寢儀式,例如洗澡、刷牙、講故事。這有助於孩子培養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