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和「曆」太陽和月亮週期變化來制定。
「陽曆」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一年,一個太陽年365日;「曆」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週一月,12個月一年。
所有古代文明最初使用”曆法”來觀察月亮變化,因為這是每個人可以看見。
我們稱”新月”或”朔月”,當初一時看不見月亮;而稱”月”或”望月”,當月圓時。
月亮循環稱為「朔望月」,其中包括了「朔」和「望」兩個階段。
這個循環持續一個月,並且一年內發生了12次。
閏年之外,世紀年視為閏年,彌補閏月帶來時間差。
「朔望月」只有29天半,而一年12個月總共只有354天,於太陽年365天,存在著11天差距。
這樣計算方式,三年下來會出現相差一個月情況,反映季節變化。
這樣累積,是否會造成春天時下雪、夏天時降雨現象呢?中國早在春秋時代(2000多年前)進行了一項調整,每三年增加一個「閏月」,修正「陽曆」太陽年偏差,從而降低了誤差。
其二,是「閏月」只在每三年調整一次,但農業生產來説,每年氣候影響,偏差而錯過播種時間,導致糧食失收。
於指導和安排農業活動,於是作出了另一個調整,太陽週期變化季節影響結合起來,訂定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而定,軌道劃成24個分,每15度位置一個節氣,6個節氣一季,可以反映每年春夏秋冬氣候變化規律。
西漢時期,「太初曆」出現(公元前104年,距今超過2100年)規定了一個太陽年一年(365天),「朔望月」一個月,並且二十四節氣加入曆法,正式將「陽曆」和「曆」結合起來,成為「農曆」。
這個陰陽合曆紀年法,季節變化特性,與生活繫得,春耕秋收可以有條不紊地規劃,充分體現曆法中性和温度感。
「陽曆」是埃及人發明。
5000年後羅馬征服埃及,凱撒(Julius Caesar)改進埃及曆法「儒曆」(Julian Calendar),太陽年12個月分為大小月,凱撒七月出生,於是七月命名July,單數月定月31天,雙數月月30天,二月減去一天,一年合共365天。
後紀念在八月離世帝國開國君主奧古斯(Augustus),八月命名August,定八月月,同時十月和十二月改為月,二月減一天(如此改動了大小月規律,後同學們學習時會一頭霧水)。
改寫後內容如下:
自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格里曆」以來,於世紀年(即能400整除年份)處理方式有了進一步規定。
周朝時,他們延續了這個做法,立正朔日期提前了一個月。
這成了現行國際通用曆法,通稱「陽曆」。
中國傳統曆法紀年採陽干支三合曆[1];上古時期,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產生過陽曆法和曆法。
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源自何時無考究,據出土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曆法規則認源自殷商時期[2]。
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此等曆法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衍曆和皇曆,有些曆法雖然有正式使用過,但養生、農業、思想學術、天文、數學有所作用。
漢朝以前古代中國曆法366日一歲[3],「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終始;有日、月、旬和時時間單位,具備了陽曆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運動規律,「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施成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4]」,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日數(不是加上缺少之日數),例如實際冬至於曆算則調整來歲,由此來確定年歲終結和開始。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自己方式行事,因此出现了多种不同历法,每个诸侯国和地方部落有自己历法。
而秦朝,他们采用了一种叫做「闰月定四时成岁」历法,这中国历史上是后来一种制定方法。
“加差法”取代了以前”減差法”来调整时差,年龄周期起始,数学计算能够确定闰月,需要”考定星历,建立五行”,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历法。
后来中国历朝发布历法大多太初历开始,行夏时,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確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國以西曆及民國紀年並進行紀年,夏曆中國作正式曆法。
1949年後,中國大陸採用西元紀年,台灣繼續沿用西曆及民國紀年並方法。
傳統華夏曆法漢字文化圈民眾使用。
現代陰陽合曆則是透過天文演算方式來確定新月和節氣。
延伸閱讀…
新月和節氣確定,是以太陽年週期基準。
太陽和月亮地球上合而為,我們無法看到月亮新月,這視為每個月開始。
每個月週期可能是30天或29天,總共有12個月組成了一年。
另外,太陽年分為24個節氣,其中有奇數編號是「節」,而偶數編號是「中氣」。
於太陽年週期和月相週期12個月不一致,隔每兩三年增加一個閏月,於冬至後首個無中氣之月份,如2004及2023年夏曆二月後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沒有中氣,所以設為閏月,是閏二月。
每年閏月位置。
干支曆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
夏曆正月初一為一年,[5]而干支曆八字立春一年。
[6]華夏曆法新月出現當日一月,[7]而干支曆則二十四節氣中十二節氣一月。
遠古時代開始,每一個朝代有新年方式。
夏朝時,冬至後第二個月視為正月,干支記年法,這個月份稱為寅月。
商朝時,他們立正朔日期提前了一個月。
周朝時,他們延續了這個做法,立正朔日期提前了一個月。
延伸閱讀…
漢朝制定了太初曆,儘管他們每年會正朔,但民間習俗改變,將正月視為新年,而子月應到11月份。
干支紀年是帝王紀年和年號紀年並行使用紀年法,仍沿用。
中國帝王紀年,直到漢武帝劉徹確立年號紀年。
這一時期值得注意有:
漢武帝起,創立年號紀年,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有時興之所至改年號。
但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改年號。
皇帝去世後,皇帝同年餘下月份多數沿用先帝年號,次年改元,明英宗復闢後天順元年及明光宗泰昌元年是例外。
即使年號改變,干支紀年維持。
清康熙帝是一位在位長達60年皇帝,他年號和干支是「光緒乙亥」。
這一年號代表著光緒元年或1875年。
辛亥革命發生1911年後,這時中華民國紀年開始,民國元年1912年。
使用紀年法之外,月份和日期設置改為採用格里曆。
1949年後,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西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地區改用西曆紀年,月、日設置仍遵循格里曆。
中國共產黨奉行無神論,因此將時間稱作「公元」,避免宗教內涵(現今有些人英文中使用CE、BCE而非AD、BC,避免宗教意味)。
台灣用民國紀年,2023年「民國112年」,但於現代社會國際來增多,商業、外交多使用西曆,而鈔票印刷,國家公文用民國紀年。
中國藏族有自己藏曆,基本和夏曆,只是干支紀年天干陰陽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曆陽木猴年。
紀月和農曆不一致地方是望日,即月圓日每月15日,月初是朔日,而且一個月以太日子,每個月30日,所以和太陽日有區別,中間會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兩日是14日,和農曆可能相差一兩日,閏月設置不一致,所以藏曆新年有時和夏曆重合,有時差一日或差一月。
中國回族穆斯林使用回回曆(簡稱回曆)。
但有兩種曆法稱「回曆」,一種是伊斯蘭曆,即哈吉來曆;另一種是波斯曆,即伊朗曆,稱為「回回陽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