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雨水唤醒了大地生机,秋天露水带来了寒霜降临。
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上半年节气六月二十一日开始,立春时阳气转盛,雨水河边流淌。
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
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納棉。
漢代之前,曆法歷了一次變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
改寫後內容:
秋季結束,冬天氣息增強。
冬季開始時間是十月份,這時候有了積雪地方。
大雪時,河流凍結,無法通航。
小寒和臘月,是整個一年中時候。
二月驚蟄抱蠶子,四月立夏插秧子,六月天買扇子,八月過節麻餅子,十月天寒穿襖子。
过去清末年间,有一位名叫马如飞苏州弹词艺人,他地将节气和戏剧名字编写成了一首名为《节气歌弹词》歌曲,并且演唱受听众欢迎。
西園梅放立春先,驚蟄初交河躍鯉,時放風箏,牡丹立夏花零落,隔溪芒種漁家樂,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稱“打春”。
中國傳統文化中,「立」意味著開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經度315時,中國立春,意味著春季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這樣描述:“正月節,立,建始,立夏秋冬。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記載。
二十四節氣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變化。
那個時期,24節氣中「立春」這一天確定春節,象徵著春天開始。
這個稱呼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
那一年,國民政府發布了一份文件,明確規定每年正月初一是春節。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此之后,它存在并传承下来。
人们称立春“打春”、“咬春”,或者叫它“报春”。
这个节气具有民俗活动,例如迎春行春庆祝仪式,还有打春“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习俗。
歷史文獻記載,我國歷朝歷代迎春儀式而。
此時立春超過了農曆24節氣標示節令氣候功能,而是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歷史上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捲”、“打春”、“春酒”、“春牛”。
咬春是春天到來時一個飲食習俗,人們立春這一天會吃春盤、春餅和春捲,會咀嚼著新鮮的蘿蔔。
這些食物象徵著春天來臨,並它們裝盤送給親朋好友或自己享用,這所謂春盤。
中國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日、月運行制定曆法。
它朔望月作為確定基準,並以地球冬至繞太陽公轉一圈基準確定歲實。
每回歸年共有365.2422日,這個數字,二十四節氣被劃分出來。
不僅如此,現代曆法一日劃分為二十四小時,兩者數字是24。
延伸閱讀…
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個知識體系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運動而形成,並且實踐中得到應用。
該非遺項目擴展名錄包括: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説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
[2]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日」(稱日,即太極圖中四象太陰、、冬至),日影「日」(稱、夏至)。
春秋兩季各有一日晝夜時間相等,「春分」和「秋分」,人類各民族多有此四。
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3],《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中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概念。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曆鄧平、落下閎這二十四個節氣納入其中,同時規定了上月閏月,並排除了無中氣月。
每一個節氣相應於太陽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位置。
二十四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週年視運動,所以其西曆日期,上半年節氣6日,中氣21日,下半年節氣8日,中氣23日,前後1~2日。
12個節氣是干支紀月中每個月支起始日,例如,立春寅月始,驚蜇卯月。
二十四節氣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變化。
延伸閱讀…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於地球影響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氣候變化。
中國古代曆法最初採用「平氣法」: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分,稱為中氣;二個中氣分稱節氣。
後來人發現法,無法反映出氣候狀況(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橢圓形。
離太陽時,地球公轉速度,時)。
隋朝劉焯受到張子信及其弟子劉孝孫學説影響,太陽運動基礎上,提出「定氣法」,但沒能正確認識太陽運動速度變化規律,因此其《皇極曆》定氣推算大偏差。
唐朝一行日行盈縮規律認識,指出日行速度變化,冬至時運行,夏至時運行。
其《衍曆》具備計算日行軌跡方法,因此能用定氣法注曆,不過曆書中二十四節氣採用,只在計算日月行度和朔望、日、月蝕時刻才用定氣,如《舊唐書》小注説「推日月行度及軌漏交蝕,竝依定氣。
若注曆即依恆氣」。
此後曆學家瞭定氣法,但注曆平氣。
明末清初,西學東,使用平氣是定氣注曆成中西曆爭中焦點。
清順治二年(1645)《時憲曆》正式改用定氣,是中國曆法史上改革之一。
現行農曆使用定氣,嚴格太陽黃經確定。
春分點0度,太陽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中氣和節氣統稱「節氣」。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專門研究曆書天文和編算年曆機構,提供分鐘級別精確度節氣時刻。
[4]
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標誌,因此農業生產。
中國農民了地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相關民諺。
上半年每个节气日期是6日,中气日期是21日。
下半年每个节气日期是8日,中气日期是23日。
这些日期是西历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