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沙漠飛蝗(Schistocerca gregaria,Desert locust)不僅造成東非地區農作危害,已成羣飛巴基斯坦、印度,逼近中國。
儘管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推斷,喜好乾旱和氣候蝗蟲入侵風險,不過,面對來勢洶洶蝗蟲,人們應此有所認識,並全力防止牠們台灣作物可能侵襲。
這幾個月以來,沙漠飛蝗造成東非地區蝗災。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發布橘色警戒,聯合國宣佈提供 1000 萬美元給世界農糧組織抗沙漠蝗蟲。
多年研究昆蟲行為學專攻直翅目中興大學教授楊正澤表示:「台灣農政主管單位動植物防檢疫局基於職責,啟動植物疫情監測系統,主要是可能會台灣造成威脅東亞飛蝗或稱作菲律賓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其實,經統計,蝗災並不是見現象,蝗蟲和其他病蟲害造成農業佔了 30~40%。
「飛蝗蝗災 13~15 年會發生一次,就算是區域性危害,因為發生地區主要地形,農業上造成損害,其只有 0.2~0.3%。
」楊正澤表示。
而這次蝗災之所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關切,原因於沙漠飛蝗造成是作物損害,農民經濟收入掛零,直接影響地民眾生計。
所以分析今(2020)年蝗災是否之前,得要瞭解沙漠飛蝗生理特性。
沙漠飛蝗,分類上隸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沙漠蝗屬(Schistocerca)。
植食性昆蟲,食草範圍,禾本科作物,如玉米、稻米和小麥糧食作物。
牠們棲息沙漠環境,平時多半呈散居型(solitary phase),局部地區或雨季時有羣居型(gregarious phase)傾向,並有遷徙習性。
飛蝗遷徙行為會造成蝗災擴散,其中多形性(polyphenism)佔了很角色。
多形性,稱多態性,指蝗蟲會受到刺激後發生變型(transformation)。
「作為觸發多形性誘因,可以是從外環境到昆蟲內因子有可能。
」這部分研究,楊正澤解釋:「飛蝗外表型態,包含了體色、斑紋、大小和身體比例蛋白質表現上有可能發生改變。
」「這次蝗災多發生非農業密集區,來説,發生翻土、除草耕作行為農地會受到蝗蟲侵害。
」楊正澤説道。
這些土地面接踵而來大雨和水災極端氣候接連影響下,導致乾旱呈散居模式蝗蟲,得以趁著有降雨時間,獲取食物而大量聚集、繁衍並進行高密度產卵。
「研究顯示,這些卵可以環境中存活長達 180 天之久,所以可以適應沙漠乾季時乾旱環境。
」而遇到雨水飛蝗卵如久旱逢甘霖,會順利孵化。
若蟲一平方公尺可以達到一萬隻以上數量。
飛蝗若蟲直到環境負載力超載,擁擠環境會成為另一誘因,產生「擁擠效應」,刺激終齡若蟲多形性誘發,使成蟲型態發生變型。
「例如翅身比例構造會適合飛行,體色綠、褐色變成黑、黃色。
成蟲初飛前會轉化成鮮紅體色,看到紅色蝗蟲,我們可以知道牠要開始遷徙了。
」楊正澤解釋。
而沙漠飛蝗飛行可達六百公里,此時飛蝗會散居模式改變羣居模式。
大學生物科技產業科學系副教授 郭瑋君 指出,過去,美國科技作物開放,而多年來歐盟強力。
最近,昆蟲學家研究發現,這是於牠們體內一組 CYP305M2 基因,該基因可以使飛蝗受到攻擊時,合成劇毒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化學式HCN)作為防禦。
沙漠飛蝗,具有遷徙習性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人知。
「因為西南季風和黑潮效應帶來氣流影響,歷史紀錄記載,台灣早在 1655 年有疑似東亞飛蝗侵襲紀錄。
」楊正澤説道。
於蝗蟲而言,季節性氣流是幫助牠們離遷移助力,但隨著氣候變遷、地景生態及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對地貌造成改變,已有數十年有大規模侵襲台灣紀錄,使得這些歷史記載變得不可考,然而,這代表需要防範於嗎?答案是否定。
因為現今蝗災預測變得困難,沙漠飛蝗成為他山之石,讓台灣東亞飛蝗侵襲超前佈署、未雨綢繆。
有一日東亞飛蝗來襲時,能有應策略,而不是成災時束手無策,讓農民心血功虧一簣。
面一波波考驗,還可以做什麼?近期,沙漠飛蝗相關新聞充斥電視、報章雜誌中,而於大眾來説,可以環境保護做些什麼?楊正澤認為:「雖然無法蝗災提供直接幫助,但民眾可以自主進行『環境行動研究』,試著多認識昆蟲、多關心環境,若是發現入侵種迅速通報,避免其發生。
」持續關注蝗災訊息,若能研究昆蟲生物、分類學專業知識,幫忙辨識外來種,期許人類面天災時能夠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0年6月號〉
科學月刊 / 一個資訊不值錢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温外,忘科學事實和價值科普雜誌。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1697024903,166958332/2021_Pansci_All_inread_bottom’, [[336, 280], [510, 352], [300, 250], [1, 1]], ‘div-gpt-ad-1640585639386-0’).setTargeting(‘zi-path’, location.pathname).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40585639386-0’); });
本文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氣候變遷是全球本世紀不可忽視問題,其衍生新興病蟲害極端氣候,對作物來説是重衝擊,大大影響作物生產。
聯合國應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惡化,設立了發展方針(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第 12 個目標「負責任生產消費循環,確保消費生產模式」,這個目標農業環境大大相關,加上近年來國內食安意識提升,今後農業面臨轉型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會造成病蟲害相改變,農民去經驗管理,防範,使用化學農藥可能會使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可能環境造成,解決台灣農業面臨瓶頸,「植物醫師」制度勢。
阿植回到農老家,撞見父親神情,來左鄰右舍之間。
一問之下知道是家裡農作物生病了,葉子上面是病斑,父親拿著一罐農藥阿植説:「上次隔壁家阿榮田裡了這個,病害馬上好了欸。
」「阿爸,雖然是葉子斑點,是病啊。
像是咳嗽發燒,流感。
」阿植説完,父親皺起眉頭:「啊不然要怎樣?難不成要找醫師嗎?有植物醫師喔?」「現在有!」阿植接著説:「正在《植物醫師法》,讓植物病蟲害精準診斷治療成為國家認可專業,未來植物醫師提供專業諮詢建議,農民田間遇到問題時,會求助!」人生病了要找醫師,動物生病了要找獸醫師,顧名思義,植物醫師是植物為標進行診斷、治療專業人員,能夠於植物有害生物或生理障礙給予診斷,並提供防治技術及資材使用指導。
因此,植物醫師要診斷治療對象是「植物」。
《植物醫師法》目的為「提升植物保護水準,強化植物防疫檢疫及風險農藥使用管理,建立植物醫師專業服務體系」。
未來植物醫師執業機構包括植物診療機構、農會、農業生產運銷合作社,以及農業試驗研究機構、設有農業科系專院校、農藥生產或販賣業者。
植物醫師工作,是植物病蟲害進行「正確診斷,症防治」,並農民種植植物種類、栽培方式提供客製化建議。
過往農民遇到病蟲害問題時,求助於當地農業試驗機關,然而機關內研究人員服務對象眾多,一則地處理所有農民諮詢,二來額外業務量可能導致本身研究工作延宕;植物醫師加入地方農業運作體系,不但可以讓試驗單位人員致力於研究工作,同時可以提供農民即時、完善服務,達成三贏局面。
因此,植物醫師出現加入,可以説是具有理念實質上意義!症做出診斷,找到正確治療方式「總之要噴農藥啊,要聽植物醫師那麼多建議」,聽完阿植的説,父親是想直接施用化學農藥,阿植擋下父親手上農藥,説:「植物醫師提供診斷後,會提出適合治療方法,這些治療方法會使用化學農藥,像你手痛去看醫生,診斷後可能只要做復健療程,需要吃藥。
」「植物醫師會運用自身植物保護專業知識,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情況下達到病蟲害防治目標,協助農民環境農法前進。
」父親聽完阿植的説後説:「最近大家怕吃到化學農藥殘留農產品,如果能少那,而且還可以保障我們這些第一線實際噴藥農民。
」受過專業訓練並通過國家考試認可植物醫師,於農民遇到症,可給予即時且判斷,並且提供防治建議,節省農民四處打聽詢問時間。
此外,植物醫師執行地輔導和推廣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能協助農民朝向環境農法前進。
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指是利用多元防治方法控制有害生物族羣,透過監測掌握防治時機,有害生物密度時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或非化學農藥資材進行預防,有使用化學農藥需求時,儘量使用風險化學農藥,且核准登記方法進行正確且合理使用,並保障農民收益條件下,維持生態,減少環境衝擊。
2017 年起,農委會推出「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推出農藥購買實名制、環境資材補助措施;植物醫師這項政策下角色,即是植物醫師專業知識,指導農民正確診斷,搭配 IPM 策略,減少農民栽培作物中化學農藥使用量。
化學農藥,能達到病蟲害防治效果;不僅如此,農產品供應鏈最末端消費者,還可以吃得安心,這是結果。
「人家醫師有學校醫學系教,啊植物醫師是要怎麼訓練?」阿植開始父親介紹起植物醫師養成過程。
「植物醫師有相關教育系統喔!像是植物醫學系整合了農藝、園藝、土環、昆蟲、植病農業學科內容,有跨領域知識才能對植物生長有全面瞭解。
」目前,台灣一共有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 4 所大學設置植物病理、昆蟲、植物醫學系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植物保護相關科系,並成立植物教學醫院。
瞭解決農民耕種時遇到問題,不論是植物營養是病蟲害類型與特性,通通瞭解;中興大學植物醫學學程例,學程本身必修課程,有修課前具備基礎「修課程」,而這類修課,多半是農業相關科系大學期間指定學習課程。
課堂課程實際作物狀況銜接,植物醫師訓練歷程中包含大量實務訓練,植物醫師實習內容地訪診、輔導化學農藥減量,協助農民防範作物遭遇病蟲害,一面解決問題,一面學習處理問題,累積經驗。
屏東科技大學例,該校植物醫學系明訂學生畢業條件包含每週 5 天, 18 周實習要求,且積極領域組織合作,提供學生多樣化實習單位,達到產學共利目的。
「植物醫學系相關科系學時期訓練,農委會持續擴大招募農業相關科系畢業人才成為『儲備植物醫師』,透過職前培訓和媒合服務場域職培訓,強化專業能力訓練,讓植物醫師制度推動!」 110 年起農委會防檢局積極辦理「儲備植物醫師」計畫,讓通過遴選儲備植物醫師進駐農會或公所,到第一線服務農民增加實務經驗、掌握農民需求,讓農民親身體驗農委會推動植物醫師制度所能帶來處。
氣候變遷及其造成災害,程度是估計,但值得慶幸是,人們研發各項農業科技,朝向環境人方向前進;若要讓技術面效益最大化,法規及制度面完備勢。
植物醫師制度與《植物醫師法》推動,是個,但要推廣落實這個制度,是條漫長道路。
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是一個國際非營利組織。
結合全球 40 多個國家工作 CABI 科學家團隊「通過解決農業和環境問題來改善全世界人民生活」。
解決包括病蟲害造成農作物損失、破壞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侵入性雜草和害蟲,以及全球缺乏科學研究問題。
CABI 積極推動植物醫師(Plant Doctor)制度,援助開發中國家執行植物保護工作。
其中,CABI 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地,成立超過 65 處「全球植物診所」(Global Plant Clinic, GPC),提供即時植物保護服務。
植物醫師制度推動逾十年;植物醫師法完成前,農委會鼓勵導入專區實作策略,擴大招聘儲備植物醫師進駐農會或公所,強化防疫工作基層人力,辦理作物診療,有害生物綜合管理及協助病蟲害監測及防疫事項。
期待農立國台灣,未來植物醫師法通過後,有多植物醫師加入,持續農業食品安全關。
這樣看來,植物醫師植物醫師法確實是需要存在,其他國家有相似制度運作著,有一點值得一提,台灣即是世界上第一個訂定《植物醫師法》專法國家!《植物醫師法》起草,可追溯 2008 年,當時農委會徵詢各界意見,歸納農藥業者、醫師、教授,以及各方意見後,方決定推行。
目前草案,不但參考了國內《獸醫師》法及其他關法規,參考美國、日本培訓、考照制度,期望執行面培育「接地氣」專業人才,制度面建立考試及任用機制,並且法律面提供植物醫師們完善保障。
參酌美國、日本植物保護制度優點後,依台灣情況加以調整,期望這樣法律與制度設立,能給予國內植物醫師應有權責保障;,有朝一日他國我們學習時候了。
英國環境食品鄉村事務部(DEFRA)於今(2022)年 5 月 25 日提出《基因技術(精準育種)法案》(Genetic Technology (Precision Breeding) Bill),6 月 15 日過二讀討論,6 月 28 日進入下一個審議階段。
該法案精準育種動植物,以及這些動植物生產出的食品飼料,提供開放銷售相關風險評估。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家説目前研究技術,4 位專家解釋精準育種技術能縮短育種作物時程,並指出該法案可供台灣參考面向。
法案修訂,提升糧食生產策略重要性台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 兼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副院長 劉嚞睿 表示,目前各國基因編輯技術,做為基礎開發新興精準育種技術產品,管理方式並不一致。
所以目前國際上,是否基因改造生物規範來管理新興精準育種技術產品,達成共識,會影響新興精準育種技術產品開發。
印度蝗蟲治理專家梅納表示,經濟損失只是肉眼可見問題一小部分,“抗擊蝗災,我們使用了大量劇毒和化學農藥,導致噴灑農作物無法食用,不能作為動物飼料”。
英國作為歐洲三大強權之一,提出此修訂案,開放精準育種作物產業研發及銷售,反應出此技術只是美國自身國際貿易考量,而是提升未來糧食生產策略。
郭瑋君認為,這全球有顯著指標作用,相信此舉會帶動歐盟未來思量修改相關法案。
但郭瑋君指出,該法案所提專一基因編輯,在台灣精準育種技術只在研究單位進行,分析作物基因功能主,目前發展於產業育種。
郭瑋君表示,精準育種技術可以直接修改植物基因,因此潛力是可以去除造成植物生長弱勢基因,而提高生長能力及栽培方法應用。
她説,精準育種技術可以顯著縮短育種時程,從 10 年縮短到 1 年半,這因應氣候變遷造成每年極端氣候,加快培育有抗性作物品種,有助益。
郭瑋君舉例,精準育種技術於 2013 年改變植物基因後,2017 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準了精準育種可抗旱大豆、増加含油量亞麻,及會變蘑菇上市。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 蔡育彰 表示,英國提出修訂精準育種法案,是繼美國、澳洲、日本國後,將基因編輯作物與基因改造作物做出區別。
目前訂定法規中允許精準育種作物,主要是影響作物本身基因表現。
蔡育彰認為,這種改變原本基因表現作物,現行育種方法所育成作物相似,若輔目前基因組定序分析技術,可出精準育種作物品種基因組序列差異,後續相關安全性評估可過去品種育成流程相似。
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龔紘毅,同時是執行科技部、農委會多項產學合作計畫主持人。
龔紘毅指出,精準育種技術幫助我們減少農藥及抗生素依賴,減少環境影響並改善動物福利,增加動植物營養價值,從而提高糧食系統生產力、復原力及可持續性。
龔紘毅説,台灣現在發展精準育種技術有「基因體選育」(Genome selection)與「基因體編輯技術」,前者需要有性狀族羣品並選育物種,但會投入成本,適合少數產量經濟規模物種。
龔紘毅表示,台灣農業基因體學和遺傳技術有能量及基礎研究,可借鏡英國法規,制定監管方式,釋放研發及促進農業產業發展能量,且制定符合台灣效益規則。
龔紘毅提到,日本專家及政府制訂精準育種法規前瞻性、推廣經驗鼓勵創,值得台灣加以借鏡學習。
他指出,日本台灣水產消費大國,日本雖然基因改造生物(GMO)法規上嚴格管理,但學界政府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精準育種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基因編輯法規超前部署,制定且兼顧產業發展生物安全法規制度。
同時科學教育及注重新興技術民眾溝通、宣導和知權利。
精準育種,縮短培育時程劉嚞睿説,依台灣「食品安全衞生管理法」定義,基因改造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到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
基因改造技術食品含有外源基因,人體環境生態可能有影響。
不過他舉例,三種基因編輯技術中,其中兩種技術衍生產品,含有外源基因。
所以歐盟基因改造生物規範進行管理以外,大多數國家認定風險安全性應傳統育種,故認為屬於基因改造產品。
劉嚞睿指出,基因編輯技術可在不含外源基因情況下,精準改變生物體內基因序列,縮短育種時間,帶動新興精準育種技術發展。
但此精準育種技術,透過人操控物種基因體,影響物種基因多樣性,仍引起諸多道德倫理社會價值矛盾衝突。
蔡育彰説,精準育種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傳統基因改造,傳統基因改造是經由外加基因。
他指出,實際應用困難於,精準育種此技術應用作物、品種和品系上,效率。
於目前法規允許精準育種技術有限制 DNA 序列變異型式,應用於許多現行栽培作物種類上可能預期效果較。
蔡育彰提醒,精準育種技術應用需要目標作物基因組序列有瞭解。
郭瑋君解釋,精準育種技術是直接去除或變異「植物」本身基因片段,育種作物會有外來基因或蛋白質。
龔紘毅解釋,精準育種中基因編輯技術,讓科學家能幫助農民和生產者開發出有益處植物和動物品種,這些能通過傳統育種和過程發生,但基因編輯可以和縮短選育新品種所需時間。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目前英國精準育種技術屬於基因改造生物(GMO)法規監管下,若此法案通過,將有利於精準育種技術產業發展,但是,使用精準育種技術作物是否納入或獨立於「基改作物」法規規範,待持續關注討論。
雖然英國、紐西蘭、澳洲有專家持續討論基因改造作物與基因編輯作物技術,但在台灣十分缺少此科學議題專業看法討論。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總結,透過科學家説目前研究技術,能幫助科學技術誤解之前,提供資訊以利討論。
雖然這次是英國提出精準育種法案,但未來台灣若有相關發展,可以做為參考資料。
這樣可能區隔出不要汙染到輸出的產品外 (因為該國該地可能核准)! 但突然覺得,因為其實應該多數生物可以組裝成蛋白質胺基酸那些? 如果能用同一段基因生物間摺疊組裝出相近功能蛋白質,那應該兩種生物間有胺基酸(包含其編碼)可用? 所以這種狀況”異種”蛋白,其實主要差異是基因序列上? 那動到一種生物基因,是類狀況? 因為不是序列? 跨生物關係? 因為本來有相近原料(胺基酸)編碼轉譯系統?(該蛋白質層級來説) 差異是目標生物沒有基因序列上?
圖像來源,EPA進入2020年,一場20多年以來蝗災東非爆發,當地糧食生產和人民生計造成威脅。
此後,疫情後抵達南亞、西亞。
沙漠蝗蟲多?災區境況怎樣呢?圖像來源,Reuters沙漠蝗蟲胃口,每天吃掉“食物”體重等同。
此外,沙漠蝗蟲繁殖速度驚人。
有預計,到六月,總數增加四百倍。
圖像來源,Reuters今年1月,聯合國稱,應蝗災疫情需要7600萬美元。
到3月初,這一數字增加到1.38億美元。
為止,聯合國只收到5200萬美元捐款。
其中1000萬不久前來比爾·蓋茨夫婦基金會。
圖像來源,AFP烏幹達,士兵噴灑殺蟲劑有些地方,蝗蟲到之處、莊稼顆粒無收。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高粱,左邊是蝗蟲啃過,右邊是莊稼圖像來源,AFP非洲果油樹是當地農民當家食物、收入來源,但是蝗蟲喜歡食物之一圖像來源,AFP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寫告訴你,這是沙漠蝗蟲真面目圖像來源,EPA肯尼亞,這位農民手裏捧着是蝗蟲屍體
農區蝗蟲主要包括農區飛蝗和土蝗,飛蝗是具有暴發性、遷飛性和毀滅性生物災害。
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會商預測,預計2017年東亞飛蝗、西藏飛蝗總體中等發生,局部地區可能出現高密度蝗蝻點片。
亞洲飛蝗發生,排除境外飛蝗遷飛入境為害可能,黑龍江和吉林局部葦塘濕地可能發生高密度羣居型蝗蝻點片。
為控制蝗蟲災害,《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2014~2020年)》,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製訂本方案。
農區飛蝗達標區處置率達100%,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達到90%以上,生物防治佔70%以上;土蝗達標區處置率達7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佔60%以上,生物防治佔60%以上;蝗蟲危害損失控制5%以內;重點蝗區數字化勘測任務完成80%以上。
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擴散危害、邊境遷入蝗蟲二次起飛”目標。
貫徹“改治並舉”治蝗工作方針,協調運用農業、化學、生物和生態方法,蝗蟲控制不起飛、危害水平,並根除蝗害。
應急防控落實屬地責任,實行區域聯防聯控,強化應急防控演練。
防治策略上採取狠治夏蝗、抑制秋蝗。
中低密度發生區優先採用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綠色治蝗技術;高密度發生區及時開展應急防治,科學選藥,精準施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改善)蝗區生態環境,促進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
2.亞洲飛蝗。
重點防治區域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蘇地農區,黑龍江、吉林葦塘濕地以及中哈邊境地區。
4.農區土蝗。
重點防治區域內蒙古、新疆天山北部和東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遼寧西部、黑龍江中西部、湖南、廣東北部地區。
飛蝗防治指標0.5頭/m2,土蝗防治指標5頭/m2,防治適期蝗蝻3-4齡盛期。
延伸閱讀…
1.生物防治技術:主要中低密度發生區(飛蝗密度5頭/m2以下和土蝗密度20頭/m2以下)、湖庫及水源保護區、保護區,使用蝗蟲微孢子蟲、殺蝗僵菌、蔘鹼、印楝素微生物農藥或植物源農藥防治,新疆農牧交錯區,可採取牧雞牧鴨、招引粉椋鳥進行防治。
使用殺蝗僵菌防治時,可進行飛機超低容量噴霧或大型植保器械噴霧。
使用蝗蟲微孢子蟲防治時,獨使用或昆蟲蜕皮抑制劑混合進行防治。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全民關注新冠肺炎疫情之際,“4000億隻蝗蟲抵達中國境”消息讓很多人一驚。
有如此一場蝗災即降臨?並非如此。
“4000億”是誤傳,但非洲地區確實遭遇了近20年來一場蝗災,而且持續,而我們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蝗災基本告一段落。
不過,考驗6月,肆虐東非的蝗羣遷飛印巴邊境地區。
提起蝗災,很多人既熟悉陌生,歷史上中國經歷了多這種災害,而過去幾十年,防治措施使離普通中國人視野。
但國際而言,蝗災很多國家和地區階段性出現,並成千上萬人基本生存構成威脅。
“蝗蟲是國際第一大害蟲,蝗蟲引發災害是第一大蟲災。
蝗蟲全世界範圍內分佈廣泛,各大洲有分佈。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蝗災發生並不是偶發或,而是全球範圍內發生,非洲、亞洲、歐洲有。
這次起源於東沙漠蝗災害其危害程度來講,是一次。
此次東非蝗災可追溯2019年6月,彼時沙漠蝗就也門國大量出現。
隨著時間推移,沙漠蝗的數量增加,並跨越紅海來到非洲東部。
2020年年初開始,災情惡化,有利於沙漠蝗生存氣候條件使得這種害蟲東非、西亞、南亞和紅海地區繁殖,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裡情況。
到2月16日和18日,烏幹達和南蘇丹後監測到有蝗羣進入。
與此同時,蝗羣遷飛路徑上產卵,預計3月4月間孵化形成新的蝗羣。
作為沙漠蝗的主要分佈地之一,蝗災非洲並非“稀客”,薩赫勒地區(北非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蘇丹草原地區之間狹長地帶統稱)歷史上即是蝗災地,但像這次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東非地區發布“瘟疫”(PLAGUE)一級警告,如此大型蝗災並多見。
FAO資料,上一次非洲地區發生“瘟疫”級蝗災是20032005年度。
那場蝗災稱作15年來。
蝗災發生前,塞內加爾和西非西海岸國家雨量,雖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但蝗蟲迅速繁衍提供了温牀。
蝗災發生後,塞內加爾動用軍隊抗擊蝗蟲,周邊國家組成同盟,讓空軍飛機組羣噴灑農藥。
投入4億多美元,經受25億美元農作物損失後,隨著乾燥低温冬天到來,蝗災2005年初平息。
沙漠蝗被認為是所有蝗蟲中具破壞性一種。
期,它們生存西非和印度之間沙漠地區,面積1600萬平方公裡,覆蓋30個國家。
暴發,它們能影響地球20%土地、65%國家。
南亞,這次蝗災基本得到控制,但於氣候、土壤條件有利於蝗蟲繁殖,蝗災或於6月捲土重來,像此次受災印度拉賈斯坦邦可能會成為“災區”。
眼下,印度加緊採購無人機和其他設備,保殺蟲劑農藥儲備。
沙漠蝗蟲會遷飛到歐洲南部,中部,但它們歐洲生存能力不行,歐洲冬季。
不過,雖沒有大規模蝗災擔憂,巴爾乾地區近年來受到蝗災威脅增加,是多瑙河草甸成為蝗蟲棲息地。
西班牙、意大利南歐國家會遭遇小型蝗災,比如去年6月,意大利撒丁島遭蝗蟲入侵,2500公頃農作物摧毀。
一些分析提到,撒丁島蝗蟲大增與之前兩年天氣有關。
此外,2017年5月,希臘聖埃夫斯特拉蒂奧斯島蝗蟲“佔領”,全島進入狀態﹔2016年,俄羅斯南部發生30年來蝗災﹔2010年,澳大利亞遭遇數十年來一場蝗災﹔2003年,美國西部數州遭蝗蟲侵襲……
中國倖免。
張澤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每年受災面積1.2億畝左右,峯時達到過3億畝。
中國農田蝗蟲防治上比,而草原於面積,蝗災此起彼伏,但國家相關部門積極綜合防治,會形成災害,所以沒有引起民眾注意。
整體上,全球範圍內,蝗災雖然,但形成災蝗災有“間歇期”。
FAO數據顯示,2004年前,非洲19871989年經歷了一次災難級別蝗災,往前是19671969年、19491963年、19401948年和19261934年。
當地時間7月28日,也門薩那天空出現大片蝗蟲,蝗蟲漫天飛舞觸目驚心。
蝗災治理,哪?
蝗災史上,發生過一件奇事。
1875年,美國西部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蝗災,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規模蝗蟲集羣。
當時,數萬億隻落基山蝗蟲鋪天蓋地襲來,蝗羣2900公裡,177公裡,“大軍”所到處,片綠無存。
然而,28年後,這種落基山蝗蟲絕跡了。
有關落基山蝗蟲絕跡原因存在爭議,科研人員一個主流結論是,它們它們傷害過農民消滅了,且是無意間實現。
,蝗蟲產卵土壤濕度、有要求,而落基山蝗蟲集中產卵地方適合發展農業河谷。
19世紀80年代,美國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大批拓荒者對土地開發擾亂了蝗蟲生命週期,很多蟲卵孵化扼殺。
一些研究遺傳問題科學家稱,面滅絕危機,這種蝗蟲缺乏遺傳變異。
作為一種昆蟲,落基山蝗蟲滅絕堪稱農業發展史上一起案例。
治理蝗災而言,這種方式效仿外,專家提醒説,不能蝗蟲這個物種地球上徹底消滅,而是要讓它存在但形成災害。
如果這個物種大自然界一個食物鏈中去除,會破壞生態系統,後患無窮。
抗擊蝗災,通過飛機對蝗蟲羣噴灑殺蟲劑普遍視作手段。
同時,要想遏制住蝗災災情,需要做準備,危機有預警。
2004年肆虐西非蝗災發生後,批評人士認為抗擊蝗蟲戰鬥發動得太晚,是有關國家並未在第一時間聽生物學家有關蝗羣即到來警告。
實際上,盡管FAO提早一年發出預警,但捐助國希望看到堅實的証採取行動。
蝗災治理體現其他方面。
無論是FAO,還是印度、巴基斯坦歷年受蝗災影響國家,當前基於氣象監測和數據分析手段預警機制十分,但飛機噴灑農藥造成土壤和作物污染,而且成本。
印度蝗蟲治理專家梅納表示,經濟損失只是肉眼可見問題一小部分,“抗擊蝗災,我們使用了大量劇毒和化學農藥,導致噴灑農作物無法食用,不能作為動物飼料”。
延伸閱讀…
至於國際組織倡導生態調控和生物防治,於印度農業發展落後,種植作物一,加上農民固有觀念,印度推行起來有。
此外,從印度和巴基斯坦蝗災發展歷史看,其蔓延路線受季風影響,增加了防控。
作為一個有著蝗災歷史國家,中國使用過各種治蝗方法。
如今,中國蝗蟲綜合防治有了方案,蟲害監測、化學防治到生物防治,經驗。
但要想蝗災徹底控制住,進行國際合作、周邊國家進行支持和援助,因為我們面臨蝗災不僅內部——蒙古國和哈薩克斯坦時有蝗災發生,威脅到中國,印巴邊境沙漠蝗有可能侵犯雲南。
“以前中國沒有力量向外輸出蝗災解決方案,現在中國正在積極幫助國外一些國家蝗災進行防治。
”張澤華《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國非洲一些國家提供防治技術和經驗,也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方案,對方培養了多名技術人員,顯著提高了巴蝗災防控效率。
官方消息,中國本週派出權威專家組成滅蝗工作組赴巴基斯坦,協助巴方制定有性方案,應蝗災挑戰。
2018年中,因為降雨,阿曼、也門和沙特阿拉伯三國間沙漠地帶,土地濕潤起來,土中沙漠蝗蟲開始卵中孵化。
到了當年年底,沙漠蝗蟲數量增長到了400倍,開始成羣聚集起飛,總數達3600億。
蟲羣南北兩個方向移動。
過去兩年,它們南越過海,到達東非,致使肯尼亞、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內國家,遭遇了25年來蝗災。
向北渡過波斯灣,感染了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北部土地。
目前,蝗蟲襲擊了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將造成今年印度糧食減產30%-50%。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如加以控制,到今年6月份,蟲羣數量會擴張到現有500倍,蔓延亞非30多個國家。
消息是,蟲羣離中國1000公里,且有東蔓延趨勢。
這場蝗災,會逼近中國嗎?聯合國糧農組織蝗災傳播地圖。
相關專家認為,接下來,沙漠蝗羣可能埃及和北非蔓延。
農業部第一時間出了答覆: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我國,但危害概率。
這個判斷是得起推敲。
此次西亞肆虐蝗蟲,如想抵達中國,有兩個遷徙方向,一個是印度北上進入西藏和新疆,另一個是轉向東南亞進入雲南。
無論哪一個方向,有天然地理屏障,前者是西藏高原和帕尼爾高原,後者是雲南雨林。
沙漠蝗蟲於氣候有青睞,活動温度40℃左右、濕度60%-70%條件下。
高寒山脈是阻隔他們天然屏障。
另外,蝗蟲主要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禾本科植物食,這是因為其體內擁有大量名糖苷鍵轉移酶代謝解毒酶類。
這類酶能降解禾本科植物中存在次生代謝物。
而熱帶雨林,其賴生禾本科植物,且天敵,於蟲羣遷移。
一言蔽之,可不用擔心。
相信科學,新冠肺炎後,中國並會東非蝗災盯上。
但社交媒體上,關於蝗蟲討論開始氾濫。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了東非蝗災消息,有人開始設想,如果蝗蟲來到中國,該怎麼辦?危機變成了饕餮們腦洞盛宴。
人們翻出事,2017年,山東濰坊出現大規模蝗蟲氾濫,當地村民集體出動捕蝗,引起附近市民前來收購,10元一斤搶手。
人吃,家禽可以參與。
有媒體報道了二十年前,新疆北部發生蝗災,當地引進了十萬只鴨子,前往捕食蝗蟲,效果顯著。
作為八卦,這些報道可以當作談資。
但作為科普報道,上述討論是不靠譜。
靠天敵消滅蝗蟲,限於蝗蟲氾濫,但起飛時。
蝗蟲成羣起飛,其內會釋放一種名苯乙腈揮發性化合物。
這種物質會改變蝗蟲體色,讓綠色蝗蟲呈現出黃黑色樣貌,同時會令蝗蟲表現出攻擊性。
可怕是,其散發出來氣味,會讓其食天敵聞而生畏,捕食,苯乙腈會轉化劇毒物質氫氰酸,令捕食者感到。
這時蝗蟲,不僅動物不能吃,人無法食用。
,捕食蝗蟲,小心會造成病症。
1998年,哈爾濱有十多人吃過蝗蟲後,引起過敏反應,搶救脱險。
所以,想起鍋燒油老鐵們,放下你手中鍋鏟吧。
目前,蝗災防治,靠譜方法主要還是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生態防治。
農藥,是化學農藥,是過去數十年來蝗蟲主要殺手。
大規模蝗災爆發時,主要通過飛機噴灑農藥方式來進行防治。
如1953年,中國爆發第一場蝗災,即出動了四架飛機進行農藥噴灑。
農藥可短期內控制蝗蟲,會土壤及其出產作物帶來污染。
如666農藥,它是全球使用殺蟲劑,但其生態環境有危害。
1970年代後,多國開始禁用此類農藥,中國1983年停止了其農業上使用,但直到今天,許多地區土壤和水體中,留有它成分。
取而代之辦法是仿生農藥。
仿生農藥是一種昆蟲生長調節劑,昆蟲學家基於蝗蟲體內病原微生物以及可抑制其生長真菌,侵入蝗蟲體內,達到控制蟲羣規模效果。
近年來,基於無人機技術,推動了蝗蟲預防方法進展。
這次東非蝗災,聯合國糧農組織即利用無人機搭載工具,做出了及時反應。
這款工具名eLocust3,是一款手持平板設備,內含自定義應用程序,可使用英語、法語或阿拉伯語操作,通過衞星時記錄數據,並其傳送到國家蝗蟲中心和羅馬糧農組織總部沙漠蝗蟲信息處。
2015年來,該組織北非、東和亞洲西南部24個國家,發放了450台這種手持設備。
eLocust3設備屏幕截圖。
紅色區域代表新鮮綠色植被,深受沙漠蝗蟲喜愛。
黑色區域代表一點植被,蝗蟲此沒有興趣。
此類圖,可幫助追蹤定位蝗羣。
靠防治阻擋住蝗災腳步。
這種肆虐了人類數千年災難,它什麼會形成,目前確知。
我們能夠瞭解是,蝗災是生態惡化副產品。
所以,治理辦法是生態防治。
中科院動物中國北方特有亞洲小車蝗進行研究,發現,該類蝗蟲青睞植物氮含量、土壤中氮耗竭過度放牧草地。
這項研究,部分解釋了內蒙古草原退化當地蝗蟲成災關係。
完成這項工作是中科院動物康樂研究組。
2014年,康樂牽頭破譯了飛蝗全基因組序圖譜,圍繞種羣暴發成災機制世界難題,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成為了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主要開拓者。
目前,蝗蟲防治領域,中國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而自1953年以來,蝗災並成為困擾中國災難性問題。
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未來中國爆發大規模蝗災風險。
但過去四十年,蝗蟲遠離中國。
全球生態發生變化時,蝗蟲陰影依舊會籠罩中國。
1986年,國務院下發通告,通報了建國以來第一次蝗蟲起飛事件。
接下來兩年,全球性蝗災爆發,非洲多國遭遇糧食危機。
2003年,氣候變化,非洲爆發蝗災,中國當年遭遇局部蝗災。
當年非典期間,錫林郭勒草原,蝗蟲大量出現在沙化草原上。
蝗蟲研究專家、中科院院士康樂認為,中國沒有完全蝗災陰影當中解脱出來。
“如果你去內蒙古、新疆會看到每年草原上發生蝗災;黃河出海口,濱海荒地上,蝗蟲會造成災害。
”氣候影響以及土地荒漠化,中國,蝗蟲出現,是一場“人禍”。
與疑似導致新冠肺炎原因一樣,它是非法捕獵、食用野生動物有關一個惡果。
新世紀以來,中國蝗災多發在北方乾旱退化草原地帶。
什麼會發生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