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組織 |WeatherBk |Data |【2017年高温大概有幾天】

  2017年3月21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之前,世界氣象組織發佈了有關全球氣候狀況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2016年是創造歷史新高一年,全球温度創下記錄,海冰處於低位,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量勢頭減。

2017年天氣氣候條件極端性質。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確認,2016年是創記錄高温年,氣工業化前時期顯著地高出1.1℃。

  報告顯示,自2001年以來16年中,每年温度1961-1990年基準期長期平均值高出0.4℃。

  2015-2016年發生厄爾尼諾事件進一步致使2016年温度上升。

其間,全球海平面上升得,2016年初數值達到創記錄新高。

全球海冰面積比11月平均水平小了400多萬平方公里,該月而言其程度前所未有。

  海洋温度促使珊瑚發生顯著褪色,許多熱帶水域出現珊瑚死亡情況,這樣高温對海洋食物鏈、生態系統和漁業產生了影響。

  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於2015年達到了百萬分之400這一象徵性基準。

於二氧化碳持續性,要想未來使下降並於這一水平得需要許多代人時間。

  2016年值得注意極端事件中包括數場大旱,非洲南部和東部和中美洲地區有數百萬計人口因此而缺糧少食。

颶風馬修是自1963年以來第一個登陸第四級風暴,使海地範圍遭殃,美國造成經濟損失,與此同時東亞和南亞受到大雨和洪水害。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突破記錄,人類活動氣候系統影響變得。

  他強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4日生效,這是一個歷史性里程碑。

關是要實施協定,要讓其成為現實,且該協定可指導全球社會通過遏制温室氣體、促進氣候適應力和氣候適應納入國家發展政策形式來應氣候變化。

今年6月中旬以來,高温天氣席捲全球和我國多地。

我國自8月24日起高温緩解,預計高温31日結束。

回顧此輪高温天氣,它為何如此?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們有哪些啓示?中國氣象報推出“透視極端高温”策劃,全面剖析此次高温過程。

8月23日,曠日高温包圍圈終於開始縮小,強度減弱。

中央氣象台預計,8月31日,南方範圍強度“超長待機”高温天氣過程結束。

站終點前,回顧這次自6月中旬發端的高温天氣過程,範圍熱浪成排山倒海勢,一撥於一撥,一撥強於一撥。

8月12日,中央氣象台發佈今年首個高温紅色預警。

此後,高温步入“後”。

它像暴雨、龍捲、颱風那樣洶湧而,像空氣污染歲月中展現危害。

8月17日,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評估顯示,從今年6月13日開始區域性高温事件綜合強度達到196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

6月13日8月28日,國、省共發佈高温紅色預警7555條,是去年18.8倍,歷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增加11.6倍,省級發佈高温紅色預警歷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增加4.9倍。

該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研級高級工程師陳峪表示,此次過程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範圍、強度大、端性。

這次高温有多,很多人已有多親身體會,看過多數據。

但有一些特點,引人注目。

,是高温極端。

尋找一片避暑地,變得,高温熱浪中國大部分區域造成影響。

截至8月28日,全國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現40℃以上高温,366個國家氣象站日氣温持平或突破歷史極值。

壟斷我國端高温排行榜榜首新疆吐魯番遭遇挑戰——首次吐魯番以外地區測得45℃高温。

其次,想“一晚”覓得幾分清涼,成為。

高温成為晝夜不休“勞模”,呈現“白+”複合型高温特點。

重慶沙坪壩,8月19日早晨測得全天氣温達34.9℃,一天24時裏只有3分鐘屬於高温範疇。

後,當高温持續日,影響浮出水面,旱情開始露頭。

重慶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董新寧表示,濕熱著稱重慶,“濕氣”打敗,最近一個月乾主。

8月18日18時,中央氣象台發佈今年首個氣象乾旱預警,“汛期反枯”成為今年盛夏河流關鍵詞。

長江流域,多處水位創有記錄以來,多個水庫水位跌“死水位”,洞庭湖、鄱陽湖提前“入枯”;下游上海,長江口出現夏季鹹潮。

而高温乾旱帶來連鎖反應——電需求激增、水電產能下降、農業生產受阻,深入地影響我們生活。

,經受高温“烤”驗不止我國,而是整個北半球——國家、城市、氣候類型國家,高温下“掙扎”。

號稱擁有地球上“夏季”英國7月19日首次測得40℃以上高温。

歐洲遭遇500年來世紀性乾旱,高温熱浪引發肆虐野火。

北極海冰減少,格陵蘭冰蓋融化“可逆轉”。

北美洲北部針葉林帶出現大量火災和蟲災。

北極圈,逃不開高温影響,氣温一度飆升至32.5℃。

這場註定載入史冊高温熱浪,原因是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認為,極端高温成因有三個層次,造就了一個加熱“火爐”,烘烤整個北半球:大氣環流造就了高温基礎條件,讓整個北半球高壓連成,成為地表加熱直接“火力”;“拉尼娜”事件推波助瀾,推動高壓,火爐輸送“燃料”,讓高温“一層樓”;全球變暖影響,雖察覺致命和——它於火爐旁“扇風”,風助火勢,讓火燃越。

大氣環流,大氣季節進程、地域空間運行環流形勢氣候態偏離超過閾值。

今年夏天,北半球大氣環流系統出現,呈現出一致性暖性高壓環流系統控制狀態。

這種暖性高壓是高温直接來源,暖性高壓系統影響下,空氣滯留在地面附近,吹走、散不出,導致持續升温。

換言之,今夏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壓均階段性增強,形成範圍整體環球壓帶,以往各自戰高温如今形成了“統一戰線”,讓北半球居民無所遁形。

與此同時,曠日“拉尼娜”氣候事件大氣環流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拉尼娜”事件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變冷,它導致是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熱帶緯圈環流加強,從而引發緯圈次級環流齒輪效應,進而進一步增強副熱帶高壓。

今春以來,“拉尼娜”事件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持續加強,其間,印度洋海温出現,兩者推動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

處追尋原因,會找到全球變暖無所影響。

這場不退“燒”,背後有無數氣候因子產生影響,而所有因子產生,和全球變暖脱不開幹係。

這場遍及北半球高温過程中,它起到了增暖放大調製作用。

今天,持續超過兩個月高温,終於走到“末路”。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表示,8月底,我國大部分地區高温天氣得到緩解。

但高温結束,意味着人們可以放鬆警惕——事實上,它像一次預警,一次未來、極端的高温乾旱警告。

這樣判斷,是基於全球變暖科學研判。

202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中提出,全球變暖進一步增加了端高温、降水、乾旱和熱帶氣旋發生可能性和性,是熱浪和乾旱事件有可能發生時間接近同時發生,導致受影響地區兩次極端天氣事件之間有恢復、喘息機會。

報告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影響可能增加了複合端天氣事件發生概率。

今年,高温與乾旱接踵而至,程度上驗證了IPCC論斷。

我們可以地看到,全球變暖影響,正在從“幕後”走向“前台”。

此前那些、普通公眾直接感知間接影響,轉變直接、形式——極端天氣氣候。

“我們氣候我們未來,我們未來我們手中”。

IPCC今年發佈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第三工作組報告中強調,全球變暖能否力挽狂瀾,氣候臨界點前“懸崖勒馬”,關鍵這幾年。

應氣候變化,開展全行業温室氣體深度減排,走到了刻不容緩關口。

(劉釗 吳卉)説,哪個臨界值,高温會人擊垮。

3日,西安市氣象台發佈高温橙色預警,預示着本輪高温捲土重來。

有人説,高温是“刀子”,但它是立竿見影、是危及性命。

這個盛夏,全國高温落區預報圖上,鮮紅色“傷口”持續超兩個月;風雲氣象衞星視角下,鄱陽湖、洞庭湖一個月“縮水”近70%;因為高温,熱射病讓人聞風喪膽,動物園裏黑熊、猴子只能舔冰消暑。

高温下,保供電、保農業、保民生成社會公共治理命題。

縱觀北半球夏天,高温不僅國內肆虐,亞歐大陸及美洲大陸形成了一種“氛圍”。

有數據顯示,北極圈7月温度一度飆升至32.5℃。

這樣背景下,高温帶來影響變得而。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峯認,“高温會直接危害人體,導致中暑、熱射病;心血管病、血壓疾病發病率會增加。

”高温日數“+1”,持續浪會經濟社會系統方方面面產生直接威脅,這樣威脅此次高温事件中有跡可循。

一是水。

高温少雨加快土壤水分流失,長江流域多處水位創下有記錄以來新低,出現“汛期反枯”。

嘉陵江大片灘塗露出水面,洞庭湖河牀變成草原,大量魚類死亡。

二是電。

不僅是電,發電成了問題。

長江全流域缺水,使水電日發電量下降,多地限電。

四川、江蘇、湖北三省超60天電力負荷氣象條件指數於歷史同期。

三是糧。

農田用水變得,於一季稻開花授粉和灌漿、玉米抽雄吐絲、晚稻返青分櫱和棉花開花結鈴,秋糧和茶葉、水果經濟作物受到程度影響。

可以説,持續高温背景下,氣候發生變化同時,我國環境、經濟和社會生產各方面遭受程度影響。

氣象部門先導性定位,感知到高温信號這一點上體現。

極端氣候出現改變,但提前預警、科學應本身一種“涼”策。

整個7月,全國共發佈6.8萬條預警信息。

其中,今年高温紅色預警發佈量增幅,同比達753%。

此次高温事件,氣象部門一方面依託業科技監測預測高温態勢,利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抗擊高温旱情;另一方面透過高温本身洞察其影響,探索分領域、分層次精細化服務。

自8月12日起,高温步入時段,中央氣象台連發12天高温紅色預警。

確保區羣眾飲水安全、保障秋糧作物灌溉用水和水庫電站發電用水,8月17日開始,中國氣象局調撥高性能飛機馳援湖北、重慶、河南、四川地,捕捉增雨時機,催降甘霖。

突破,於氣象部門分領域、分層次高温影響預報。

從能源保供到緩解農業乾旱,從保障城市各項功能運轉,到防範森林火災、交通事故次生災害,面高温,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需要主動且周密應,這離不開氣象這棵“消息樹”。

四川,持續高温引發電力持續。

四川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大廳,值班調度員省氣象服務中心首席預報員現場聯合辦公,參與指揮調度分析極端高温天氣發展趨勢,預測電負荷水力發電能力提供決策。

為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加強電力調度運行管理,安徽省能源保供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電力迎峯度夏工作專班,階段性專項開展工作,專班下設7個專項組,其中包括氣象聯絡組、氣象服務組。

這過程中,安徽省電力氣象服務電力負荷科學調配、負荷精準預測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

澆下“一瓢水”,秋收“一瓢糧”。

面持續高温天氣即收穫秋糧影響,近期,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加強部署,派出25個包省包片聯繫工作組和12個科技小分隊赴秋糧重點省份和受高温乾旱影響重點地區,指導關鍵措施。

高温預警下,安徽、四川地召開農業抗旱保豐收工作,重慶、湖北地下發通知,千方百計抗旱保苗。

湖南,農業農村部門氣象預報,全面加強水庫、湖泊水利工程保水工作,7月底前,省內各類水利工程蓄水。

重慶市農業農村部門氣象部門建立監測預警、技術指導、應急處置、用水調度一體化工作機制,同時強化災害趨勢分析,發現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指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科學抗旱防災。

多地還強化了提示及慰問行動。

湖南、重慶、四川地領導深入基層一線,看望慰問高温一線勞動者。

多地氣象部門聯合衞健委及時發出提示。

受高温影響,重慶、四川地部分學校調整開學時間,延期開學。

好消息是,空氣南下,8月24日起,南方地區降雨增多增強,“盤踞”南方高温熱浪消退。

秋天,來了。

(王亮 谷星月 文科 劉倩 李悦)我們和高温,要開啓一場漫峙。

全球升温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未來,全球出現高温熱浪事件見。

人類需要做,是變猝不及防“遭遇戰”厲兵秣馬“阻擊戰”。

而我國作為全球氣候變化區,急需應高温常態化備“施工圖”“任務表”。

極端天氣多發重發當下,“氣候韌性”這一概念進入大眾視野。

面像今夏極端高温一樣災害性天氣時,一個有韌性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如風吹勁草,百折撓。

延伸閱讀…

氣象組織:2016年氣候打破多項記錄2017年仍呈極端異常趨勢

2017年7月的高温天氣有幾天

災害過後能時間內迅速,迴歸節奏。

    2017年,我省氣温,降水量時空分佈,暴雨洪澇、高温、乾旱、流、颱風全年主要氣象災害。

昨日,省氣象台發佈了2017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氣象專家總結,我省2017年全年氣候特徵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氣温,暖冬、酷暑和“秋老虎”出現,階段性高温過程;二是汛期雨量前少後多,後期出現持續強降水,導致鄱陽湖出現超警戒洪水,贛北多地受災;三是颱風影響時間;四是春、秋季出現階段性持續陰雨寡照,農業產生影響;五是秋冬季天氣多,大氣能力差。

    去年3月1025日,我省出現持續陰雨寡照天氣,全省日照時數8時,同期1/4(33時),1959年來歷史同期值。

期間陰雨日數14.6天,1981年來歷史同期值。

    6月21日7月2日出現了持續12天暴雨過程,過程雨量較同期多1.6倍。

此次暴雨過程綜合強度指數1961年以來第3,於1998年6月12日~26日和2010年6月14~25日暴雨過程。

強降水致使鄱陽湖出現超警戒洪水,樂安河出現超歷史洪水,九江、景德鎮、宜春、鷹潭、上饒地出現災情,修水地複遭災。

    8月11日~19日我省降水量多,較同期多1.1倍,其中贛北北部100~270毫米,多2~4倍,局部多5~6倍,南昌縣、修水縣雨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其間贛北贛中11日~17日出現降水過程流性強, 11日~13日、15日、17日均有八九個縣(市)出現8~9級雷雨大風,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和大暴雨,局地出現了冰雹。

這次降水過程導致修水、靖安地12.8萬人受災,1.5萬人轉移安置。

    第2號颱風“苗柏”於去年6月13日12時進入定南縣境內,2017年首個影響我省颱風。

受其影響,6月13日贛州市中南部和吉安市西南部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是2000年以來進入並影響我省時間颱風。

    第9號颱風“納沙”和第10號颱風“海棠”於7月30~31日登陸福建省福清市。

受雙颱風影響,7月31日8月2日,我省大部出現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中北部8個縣(市)出現8級以上大風,過程全省雨量達58.9毫米,我省前期持續高温得以緩解。

    去年7月11日~30日,我省出現持續高温天氣,全省氣氣温排同期第三高位。

其中7月21日~29日全省60%縣(市)出現39℃以上高温;7月27日高温強度,全省77個縣(市)超過37℃,32個縣(市)超過39℃。

    9月下旬和10月初,秋老虎威力爆發,我省遭遇強高温天氣,全省有5個和30個縣(市)日氣温創同期新高,如此高温過程秋季見。

10月1日~3日我省秋老虎餘威減,多地受高温煎熬,但接連而兩股空氣導致我省各地氣温下降。

首波空氣於10月3日影響我省,各地氣温下降9~14℃,空氣過後,各地氣温回升。

10日晚~12日空氣造訪,全省普遍出現5級以上偏北陣風,各地氣温下降,氣温33℃~35℃下降19℃,降温幅度達14℃~16℃;平均温度27℃~28℃下降17℃~18℃,下降幅度達10℃左右。

強降温伴隨大風,人體感覺,穿衣指數短袖着裝迅速變換到秋衣茄克,一夜之間夏季進入到秋季。

    2016/2017年冬季(即2016年12月2017年2月)全省氣温9.7℃,較同期(7.4℃)2.3℃,1961年以來“暖冬”。

全省大部分地區氣温2℃~3℃,有84%縣(市)冬季氣温突破歷史紀錄。

    去年5月份我省暴雨過程、雨日,累積降水量302毫米,33%,為同期第4少雨年。

但4月8日~9日和5月11日~12日出現了兩次對流天氣,局地受災。

其中5月11日~12日流天氣造成全省82個縣(市)出現雷電,中北部10個縣(市)出現短時8~9級雷雨大風,新餘、分宜、高安、廬山4縣(市、區)出現冰雹,餘市災情。

    11月份天氣,全省中下旬降水,同期多1倍;雨日多,其間陰雨日數16.5天,多7.5天,位居歷史同期第1高位;日照,同期7成,22時,創同期新低;陰雨少照天氣於柑橘採摘,影響贛南臍橙着色、糖分轉化,導致上市時間推遲。

    去年11月以來,於空氣勢力,我省天氣多、中雨以上降水過程,大氣擴散條件偏差,大氣污染物濕除作用不強。

同時受北方污染物輸送及本地秸稈燃燒影響,我省空氣質量污染主,局部短時出現中度或重度污染。

11~12月全省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9天,與前年持平。

其中達標天數20天以上設區市有:萍鄉市、吉安市、撫州市、新餘市、九江市。

全省各地適時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增強了大氣能力,改善了空氣質量。

    1.汛期持續強降水導致鄱陽湖出現超警洪水,贛北多地受災。

    2.7月高温來勢,“秋老虎”威力強。

    3.2016/2017年冬季出現歷史“暖冬”,導致作物生育進程加快。

西安人朋友圈了。

7月3日,西安市民朋友圈轉發了西安未來一週天氣預報截圖,來手機軟件天氣預報顯示,西安未來一週持續高温,幾日高温超過40℃,這是嗎?記者氣象部門獲悉,受西北氣流影響,西安未來一週,會出現高温熱浪,幾日疊加温度會使西安高温突破40℃。

防暑降温要重視起來了。

“44℃高温能出門嗎”“未來一週西安天氣讓人上火”“幾天超過40℃,是認嗎”“這幾天路上走着走着化了,8號幹了”“病毒沒熱死,看我能不能熱死了”……7月3日,西安人朋友圈未來幾天高温刷屏,來手機軟件天氣預報顯示,未來一週西安持續高温,週三週日温度超過40℃,7月8日或出現44℃高温。

手機軟件顯示天氣預報靠譜嗎?華商報記者氣象部門核實到,這樣預報並不是沒有。

陝西省氣象台預報,未來一週全省多雲間晴。

陝北部分地方、關中盆地大部分地方、陝南漢江沿線部分地方有35℃~37℃高温天氣,關中南部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達41℃~43℃以上。

3日,華商報記者西安市氣象台專家處獲悉,未來一週西安很可能出現40℃以上高温熱浪。

氣象專家稱,未來一週西安持續高温,疊加高温天氣可能使得6日後 氣 温 超 過40℃,提醒市民提前做好防暑降温準備。

3日,西安市氣象台發佈高温橙色預警,預示着本輪高温捲土重來。

延伸閱讀…

WeatherBk Data

透視極端高温探究應對之策

3日,省氣象台發佈高温藍色預警,受西北氣流影響,預計未來48時,寶雞東部、鹹陽南部、楊凌、西安大部、渭南大部有35℃及以上高温天氣,局地可達38℃以上。

6-11日陝北東部、關中大部、陝南東部有35℃以上高温天氣,關中南部局地、陝南東部局地氣温可達40℃以上。

3日關中東部部分地方有高温天氣,陝北東部局地秦嶺山區和陝南東部有分散性陣雨。

7月3日起到7月9日,高温持續,局地可達41℃~43℃以上。

預計4日:陝北晴轉多雲、北部有分散性陣雨,關中晴天間多雲,秦嶺山區、陝南多雲間陰有小雨或陣雨。

關中東部部分有35℃以上高温,局地可達38℃以上。

5日:陝北、關中、陝南西部晴轉多雲,陝北北部有分散性陣雨;陝南東部多雲間陰有小雨或陣雨。

關中東部部分有35℃以上高温,局地可達38℃以上。

6日:全省多雲間晴。

陝北部分地方、關中盆地大部分地方、陝南漢江沿線部分地方有35℃~37℃高温天氣,關中南部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達41℃~43℃以上。

7日:全省多雲間晴。

陝北部分地方、關中盆地大部分地方、陝南漢江沿線有35℃~37℃高温天氣,榆林西部、關中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達41℃~43℃以上。

8日:陝北晴間多雲,關中、陝南晴。

陝北大部、關中大部、陝南漢江沿線部分地方有35℃~37℃高温天氣,榆林西部、關中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達41℃~43℃以上。

9日:陝北多雲間晴,關中、陝南晴間多雲。

陝北部分地方、關中盆地、陝南漢江沿線部分地方有35℃~37℃高温天氣,榆林西部、關中部分地方、陝南漢江沿線局地38℃~40℃,關中局地可達41℃~43℃以上。

早在6月16日,西安市氣象台發佈了今年首個高温紅色預警,自此後,西安天氣主,大家覺得,今年夏天得急。

數據顯示,往年西安發佈高温紅色預警日子7月中旬後,今年確比以往得、得急了些。

很多市民覺得,35℃以上算是忍了,37℃以上出門了。

而這幾年,西安躋身“火爐城市”稱號,夏天高温日出現。

西安市氣象局家説,西安高温天氣端氣温43.4℃,出現1966年6月21日。

近些年西安高温天氣出現2006年6月,達到42.9℃。

作為一個北方城市,西安為何這麼熱?西安市氣象台專家分析,西安是北方省會城市中可以受到副熱帶高壓系統影響城市。

這裏副帶壓是指我國影響位於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副高,它存在,是一個而少動暖性系統。

副高控制範圍內會出現高温,邊緣會出現暴雨。

西安位於關中盆地,南依秦嶺,北靠北山,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雖然不是完全封閉,但使得空氣流動性差,具有聚熱屬性。

專家介紹説,近5年來,持續時間高温出現2017年7月,共出現35℃以上高温日22天144站次,40℃以上高温日10天59站次,35℃、40℃以上高温日數均突破1959年以來7月歷史極值。

家還説,西安夏天熱分兩種原因:1.副熱帶高壓控制之前(7月上旬之前),西安高温主要西北氣流影響下天氣帶來,這類高温天氣濕度(於50%),屬於乾。

2.副熱帶高壓控制後(7月上旬後),西安高温主要是於副熱帶高壓持續控制帶來高温雨天氣所造成,此類天氣(於60%),人們俗稱“桑拿天”。

西安夏天,這兩種熱交替出現,乾桑拿天交織。

雖然有學者研究表明,西北地區有轉暖趨勢,但是影響西安出現高温天氣氣候背景和主要影響天氣系統短期內會有變化,會存在偏強波動,所以高温天氣依舊會出現夏季。

氣象專家提醒市民,未來一週高温熱浪,要注意防暑降温。

衣:穿着排汗、鬆、衣服,洗勤換。

食:飲食宜,避免吃剩菜剩飯,適量飲用淡鹽水,食用生冷食品。

住:增加午休,保證睡眠。

空調温度建議於26℃,定期開窗通風換氣,室外進入空調房,應提前汗擦乾。

行:避免高温時段時間户外活動,外出時穿防曬衣、戴太陽鏡、多喝水。

高温條件下作業人員應當採取防護措施,縮短工作時間,或停止户外露天作業。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通訊員 何柯俊夏天持續高温,多半和強勢高壓系統脱不了關係。

這周高壓系統強勢發展,環流形勢場,預計到7日前後,伊朗-北非壓、我國上空大陸高壓以及太平洋高壓系統地“強強聯手”連成一片。

於是,一波超範圍高温要來了。

今明兩天,區域性高温天氣主要出現新疆、內蒙古西部、甘肅、寧夏、關中平原、四川盆地地,6-11日,高温範圍和強度迅速擴大增強,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江漢、黃淮、江淮、江南地出現大片35℃~37℃高温區域,局地可達40℃左右,其中7日前後,西北地區以及四川盆地有可能會得破紀錄。

目光投向颱風“暹芭”,之前説過颱風“暹芭”於缺少引導氣流,移速,但它有強力季風輸送暖氣流,上岸走了一天,才在昨日下午時減弱到了熱帶低壓。

雖然“暹芭”颱風身份復存在了,但減弱後低壓環流北上過程中,會西風槽系統聯手繼續製造持續降雨。

注意,北上環流雲系併入西風槽後,強降雨向北轉移,波及黃淮地,不止廣東、廣西,有湖南、湖北、河南、山東及蘇皖北部地,後出現降雨。

西安街頭沒陌生人,因為熟了2022年盛夏,英國度過史上一天,氣温突破40度;歐洲日炎熱、乾旱引發山火,地中海沿岸山火熊熊,高温葡萄牙和西班牙導致1000多人死亡……科學家警告,氣候變化加劇了端高温,這使得熱浪和,這種乾燥天氣可能助長山火。

聯合國提出治理氣候變化目標,地球變暖上限定氣温前工業化時代多1.5℃。

科學家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前提是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發生迅疾、影響、前所見改變。

但是,氣候變化指什麼?全球變暖你我眾生有什麼關係?氣候變化是什麼意思?簡單説,温室氣體效應導致地球氣温升高,全球變暖。

這個趨勢19世紀中葉伴隨工業化開始,持續不斷。

關鍵問題是氣温升高速度加快,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同時,氣候變暖地球生態方方面面造成衝擊日益顯著。

世界氣象組織(WMO)數據顯示,地球上現氣温工業化開始普及之前高了1℃。

這個趨勢,到2100年全球氣温工業化前水平3-5℃。

過去22年裏,有20年出現有記錄以來氣温,2015-2018是氣温4年。

聽上去微乎其微,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如果採取幹預措施,出現災難性後果: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嶼和沿海地被淹沒;海水温度和酸度升高;農牧業面臨挑戰。

氣候變暖温室效應有關 — 太陽光照到地球表面,反射回天空,大氣層裏二氧化碳(温室氣體)吸收,然後各處釋放。

這個發生過程中,靠近地面氣層和地球表面温度會升高。

如果沒有温室效應,地球上會天寒地凍,生命體生存。

但是,數據顯示人類活動使得排放到氣層温室氣體大增,加劇了温室效應和地球升温幅度。

1959年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增多。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屬於温室氣體,但氣候變化中起作用是二氧化碳CO2。

水蒸氣形態温室氣體升温作用,但這種氣體大氣層裏只會停留幾天,而滯留時間是二氧化碳。

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大氣層裏二氧化碳增加了30%,CO2濃度有史以來。

如果要大氣層裏二氧化碳含量降到工業化之前水平,需要數百年。

海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能力。

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

此外,開荒伐木會增加碳排放、加劇全球變暖。

幾十年來,學術界認為本世界末之前應該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工業化前平均值2℃程度才算“安全”,才能避免“情況”發生。

現實中,如果《巴黎氣候協議》簽約國各自承諾碳減排總和計算內,到本世紀末地球氣温升高3℃,世界氣象組織預測是升高3-5℃。

衞星圖片顯示目前北極海冰面積1979年相比差距令人震驚,是格林蘭冰架不堪氣温升高而坍塌,東、西南冰蓋面積縮小。

英國議會環境事務審計委員會一份報告説,目前氣温升高速度,到2050年北冰洋夏季無海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