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十月,來自拉丁文Octo,即“八”意思。
它和上面講九月一樣,曆法改了,稱呼沿用未變。
國慶節:2017年10月1日10月7日放假,共7天。
與中秋節休。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日 雖然大部分國家有類紀念日,但是於複雜政治關係,部分國家這一節日不能夠稱國慶日,例如美國只有獨立日,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
傳統上,巴伐利亞邦部長兼總統會喝下第一公升啤酒。
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紀念日10月1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2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2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3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3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4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5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8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9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9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9日 農曆節日,每年農曆九月初九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0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0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0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0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1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2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2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3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4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5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5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6日 公曆節日,每年10月17日 慕尼黑啤酒節(稱「十月節」,德語:Oktoberfest)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德國慕尼黑舉行,持續兩周(16天),是慕尼黑一年中盛大活動。
2002年有六百萬人參加了啤酒節,許多其他城市效法慕尼黑舉辦「十月節」。
啤酒節最初起源於1810年,慶祝路德維希王子婚禮舉辦,不過現今轉為嘉年華了。
2020年和2021年,啤酒節因新冠疫情而取消。
[1]
始於 1887 年,慕尼黑啤酒餐廳闆和啤酒廠商開始參加啤酒節開幕式,員工、銅管樂隊,並帶著一桶桶啤酒四處遊行。
那時起,遊行成為每年儀式。
Münchner Kindl (慕尼黑小孩–慕尼黑市徽)開導下,慕尼黑市長乘坐馬車,帶著啤酒廠專有馬車及表演者花車前行,啤酒節專屬樂隊伴隨而行。
[2]
馬車遊行市中心到啤酒節場地帳篷時,中午12點鐘。
隊伍完全到達時,鼓樂奏、彩旗飛揚。
市長簡短致辭後,手持木槌桶栓敲進大啤酒桶,並高喊「 Ozapft ist! 」(開桶了),此時節日正式宣告開始,沸騰呼聲中揭開序幕。
那個年代寫文章時候提及蔣公,前面要一個字以示。
隨後 Ruhmeshalle (巴伐利亞名人堂)建築物樓梯上發出 12 槍響,市內其他餐館闆發出提供啤酒信號。
[3]每年,遊客市長需要敲擊幾次才能讓啤酒流出,有人以此下注博彩。
110年前辛亥革命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1949年國民黨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國慶日「雙十節」和同在10月台灣光復節、蔣公誕辰紀念日一併包裝成「光輝10月」。
但過去20多年,隨著兩岸關係、國際大勢以及台灣社會認同等很多方面演化,「10月光輝」黯淡。
「雙十節」慶祝活動鮮少有中華民國字樣,而人們看到是凸顯台灣。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其討論台灣人身份認同現在和過去,「不如著眼未來」,想想台灣要如何定義「台灣人」。
今年9月台灣國慶籌備委員會宣佈,國慶「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主題,展現民主台灣和世界精神。
委員會同時發佈了國慶主視覺「金光雙十」,圖案下方「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字樣,有英文「TAIWAN NATIONAL DAY 2021」(台灣國慶日2021)。
這隨後招來一波「去中國化」批評聲音。
國民黨批評民進黨政府國慶相關活動導致國號、國旗「消失」,中華民國淪為配角。
國民黨聲明表示,今年是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第六個國慶,但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文宣,掛上「TAIWAN NATIONAL DAY 2021」,看不到任何「中華民國」字樣,民進黨用盡戲,蔡英文是「英文台獨」。
延伸閱讀…
國民黨呼籲民進黨「避免意識形態治國,真誠面歷史」。
此後,國慶籌備委員會秘書長陳宗彥表示,後續相關設計「會有國旗、中華民國國慶」字樣。
國慶籌備委員會臉書專頁上發文表示,「半個多世紀淬煉,民主自由守護著台灣人安全,維持印太區域,因為民主價值,使台灣自信,能世界同行。
」國民黨此提出質疑,「半個多世紀」説法何而來,怎麼起算。
明明是慶祝中華民國110年國慶,民進黨政府陳述國家歷史直接「腰斬」,110年直接砍半剩下「半個多世紀」。
國民黨進一步指控,這是公然篡改中華民國有110年歷史事實,民進黨政府試圖偷渡台獨主張應該譴責。
不過台灣目前主流民意而言,110年前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是1945年來到台灣。
1911年中華民國南京宣告成立時,於清政府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了日本,台灣是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
後來,日本在台灣受降日10月25「台灣光復節」。
以前台灣兩蔣統治時期,10月稱為「光輝十月」,既有10月10日雙十節,有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到了10月31日有蔣公(蔣介石)誕辰紀念日。
那個年代寫文章時候提及蔣公,前面要一個字以示。
延伸閱讀…
當時,日子沒到10月,總統府前廣場和道路,以及各公家機關建築物早早搭起木造牌樓,漆成紅色並寫上「中華民國萬歲」、「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治標語,家户門前掛起國旗,旗海飄揚,整整一個10月街頭巷尾是張燈結彩慶祝氣氛。
但是台灣民主化後,「光輝十月」變得。
幾次政黨輪替下來,現在10月只剩下雙十節要辦點慶祝紀念活動,但和百多年前建立中華民國關係來。
在台灣過去尊稱”蔣公”蔣介石領導下,”反攻大陸”概念一度深入人心。
那個光復節提了。
1945年國民黨戰敗日本政府手中接收台灣,一年多後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後來有持續數十年「白色恐怖」。
對那些受害者而言,光復節沒什麼慶祝。
不要説蔣公誕辰了。
這個紀念日早在2007年台灣政府修法廢除,現在台灣各界蔣評價有許多爭議,推動原歷史「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台北中正紀念堂列為第一優先處置任務。
現今台灣人如何看待雙十節反映出台灣人身份認同變化。
如果説,過去「光輝十月」代表是中華民國認同,現在是於強調台灣主體意識。
最近包括《中國時報》,《時報》多家台灣媒體報道了台灣好多中學生孫中山是誰知道消息。
引起了許多人批評學校歷史教育「去中國化」導致新一代年人過去歷史、瞭解孫中山和中華民國關係。
以前兩蔣統治時期,台灣學生作文寫到「國父孫中山」,前面一個字表示尊敬;聽到這個名字時候,站著要、坐著要端正挺胸。
但隨著1990年代後台灣民主化歷程,學校歷史教育過去「中華」思想轉變,認識台灣出發點,然後是東亞、亞洲和全世界。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0年選後三份民調結果顯示,「偏向台灣獨立」擁有27.7%支持度,是「近30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