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評估,2017年可能是有史以來記錄中三個年份之一。
北極海冰面積整個年度保持著記錄水平,是前四個月。
2017年,全球各地發生了多起類型極端天氣事件。
這些事件包括智利、阿根廷、澳洲東部、巴基斯坦土爾巴特、伊朗、阿曼、中國上海、美國加州以及地中海地區熱浪。
同時,阿根廷某些地區、澳洲東南部以及中東波斯灣地區受到了寒潮影響。
此外,索馬里、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幹達、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朝鮮半島經歷了乾旱困境。
極端降雨引致水浸及山泥傾瀉影響塞拉利昂、哥倫比亞南部、印度次大陸、斯里蘭卡、秘魯多處地區、華南長江流域及美國西部。
熱帶氣旋引致大風、風暴潮及暴雨美國德州、加勒比羣島、莫桑比克、津巴布韋、馬達加斯加、澳洲、紐西蘭、日本、菲律賓、澳門及華南珠三角地區帶來破壞及傷亡。
而高温及乾旱引發山火智利、澳洲東部、紐西蘭、南非、葡萄牙中部、美國、加拿大及地中海地區造成災害。
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海水表面温度於2017年上半年,而下半年呈現降温趨勢,11月和12月於拉尼娜臨界值。
2017年,香港天氣十分溫暖。
全年氣溫23.9度,1981-2010年氣溫高出0.6度(或1961-1990年氣溫高出0.9度)。
隨著副熱帶高壓脊伸展中國東南部,八月五日本港天氣轉為天晴,有關天氣持續隨後三天。
是1月和9月,氣溫18.5度和29.0度,這是自188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該月份紀錄。
經天文台總部於2017年8月22日記錄,氣温達到36.6度,這是自1884年以來前所未有紀錄。
同年,共有41個熱夜和29個日子,這是有史以來第六高紀錄。
低温天气方面,全年低温日数9天,1981-2010年气候正常值。
香港天文台12月18日记录下了全年最低气温9.8度。
2017年本地降雨量,全年總降雨量達到2572.1毫米,超過了1981-2010年氣候平均值2398.5毫米,這於多出了百分之7降雨量(於1961-1990年氣候平均值,則多出了百分之16)。
全年雷暴日數48天,1981-2010年正常值多9天。
受一道壓糟影響,本港於5月24日出現暴雨及狂風雷暴,天文台需要發出全年唯一一次黑色暴雨警告。
2017年共有32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1961-2010)多。
全年有12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5],15個,當中有四個熱帶氣旋達到超颱風度(中心附近十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時185公里或以上)。
年內有七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年六個多。
8月期間,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而6月、7月、8月、10月有苗柏、洛克、天鴿、帕卡和卡努襲港情況下,天文台發出了五次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這打破了1964年和1999年紀錄。
今年1月份,广东沿岸地区并没有受到寒潮影响,反而是一个创下了温暖纪录月份。
当月气温和最低气温达到了18.5度和17.0度,远超过了正常值2.2度和2.5度。
香港氣溫8月22日達到了破紀錄36.6度,這是於受到熱帶氣旋天鴿帶來前沿下沉氣流影響。
2017年9月本港天氣,該月氣氣温29.0度和27.2度,有記錄以來9月,各自正常值1.3和1.4度。
2017年是一個平年,第一天從星期日開始。
二零一七年八月,本港遭受了高溫天氣和兩個熱帶氣旋天鴿和帕卡襲擊,這種情況持續了五天。
兩個襲港熱帶氣旋令天文台需要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而八月二十三日天鴿襲港期間,天文台發出自二零一二年七月以來首個十號颶風信號。
本月錄得氣温29.3度,較八月份平均值28.6度0.7度,是八月份有記錄以來第七。
受天鴿及帕卡相關降雨影響,本月總雨量489.1毫米,較正常值432.2毫米多百分之13。
截至本年八月累積雨量2248.9毫米,較同期正常值1905.5毫米多百分之18。
受一股活躍西南氣流影響,八月首兩天天氣多雲,早上有幾陣驟雨,而驟雨主要影響本港東南部地區。
八月三日早上雨勢變得及,天文台於當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八月四日早上有雨影響本港南及東南部。
然而,中國和韓國禁止ICO後,日本迅速成為了一個熱門交易國家。
八月九日,西南季候風增強,本港天氣轉為多雲且降雨增多。
八月十日,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大驟雨區荃灣延伸到吐露港,並隔天東移至港島和西貢地區。
八月十二日,隨著季候風減弱和對流活動減少,大嶼山局部地區出現驟雨。
受一道壓脊於八月十六日十八日期間太平洋向西伸展中國東南部影響,八月十三日二十二日本港持續天睛。
八月十八日大埔出現日間高温引發雷雨外,該期間本港天氣主要受局部地區性驟雨影響,而八月二十日及二十一日無驟雨。
沖示警新制於8月27日上路,沖降税本來年底,確定延長。
撐起台股交易量沖,成了投資人關注焦點。
訂閲閲讀,享全站篇數閲讀登入/註冊會員,贈送文章給朋友。
您本月可贈送 5 篇文章給朋友,時效內,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您贈送禮物文章。
每月,閱讀訂閱者可以5篇文章贈送朋友。
這意味著任何人可以免費閱讀這些文章。
只需登錄或註冊成會員,您可以這些文章贈送您朋友。
本月內,您可以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並且他們可以免費閱讀這些贈送文章。
閲讀訂户每月可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文章。
沖意即「日沖銷」,投資人當日買賣或賣買,進出同一檔數量股票。
當天完成沖銷,藉此賺取價差。
活絡股市交易量,政府自2014年開放投資人現股沖。
股市交易中,上市櫃股票和ETF是可以進行沖銷操作,但遭到處置、全額交割股和限制信用股票是例外情況。
當使用下單軟體時,會顯示一些提示,例如「可進行現金沖銷」、「可使用證券進行沖銷」、「禁止現金沖銷」、「禁止使用證券進行沖銷」。
改寫後內容如下:自2024年起,2017年的沖交易證交稅率進行了調整,將稅率千分之3降至千分之1.5。
這項優惠政策原本計劃實施一年,但後來通過修法延長2021年底,期三年八個月。
立法院2021年12月21日院會上了《证券交易税条例》修正案三读,决定冲抵税延长三年,冲销交易证交税税率千分之1.5减半延至2024年底,这可能会提高台股市场流动性。
當初降稅原因是促進台股交易活絡。
財政部表示,降稅後每日證交稅收入由4.51億元下降0.56億元,顯示降稅措施地刺激了市場交易量,同時提高了市場流動性。
隨著交易量增加,證交所因此增訂了沖示警機制。
證交所和櫃買中心提出沖警示制度,有兩重點:1、最近6個交易日,沖成交量佔這6日總成交量比率超過60%。
延伸閱讀…
2、沖成交量佔該日總成交量比率超過60%。
證交所解釋,沖過只會列注意股票,會直接列為處置股。
什麼情況會列注意股票?股價漲跌、交易量或週轉率交易,證交所列為「注意」。
此時會有任何動作,但如果持續,會掉下一階段警示處置股票。
處置股票:為避免人過度操作,列為「處置」者,變交易條件,例如5分鐘搓合一次,該檔股票降温。
買進台股時,若股價下跌10%,要小心違約交割風險。
一張價值10萬元股票例,如果當天賣出,兩天後只需要支付1萬元價差券商。
然而,如果無法支付這筆金額,會視為違約交割。
因此,進行交易時,應該考慮股價波動情況,避免無法支付差價而產生違約問題。
截至 2017 年 12 月中,全世界虛擬貨幣市場規模,是 6,000 億美元(約 18 兆新台幣)。
今年 9 月以前,中国是全球虚拟货币交易大国,拥有超过80%比特币交易量,并人民币计价进行交易。
但隨著中、韓發出禁令,這個情況一夕改變──中國比特幣交易量佔瞬間跌 6% 許多人一度認為這是比特幣和虛擬貨幣「末日」,然而事實可能大出意料之外:比特幣誕生於 2009 年,它核心技術是區域鍊(blockchain)。
很多人會這樣解釋它:想像所有交易寫一本帳本上,世界上任何人可以查閲這本帳本,而且它不只一本──像是無限多本,分散放在每個人電腦中,而非一個「中央銀行」或「中介機構」來控管。
一塊比特幣值多少錢,完全取決於人們需求,像法定貨幣,受到國家政策控管。
一顆比特幣 2010 年價值是 0.03 美元,到了 2013 年突破 1,000 美元;同年年底,一顆比特幣價格超過一盎司黃金價格,達到(當時)歷史高點 1216.73 美元──三年下來,足足漲了 3 萬倍。
這漲幅驚人嗎?一點。
後頭──到了 2017 年,包括比特幣內,全世界虛擬貨幣交易,有超過 80% 是人民幣完成──研究,全中國只有約 7% 比特幣「存量」,人民卻高度熱衷擬貨幣轉手投資──自此比特幣開始有如脱韁野馬,走出 2013 高點後到 2017 年初整整三年價格低迷,一路失速衝上 2017 年 12 月 11 日一塊比特幣對 17,549.67 美元歷史高點(於 524,620 元新台幣)──接著狂跌約 25%,達到 2017 年 12 月 22 日 12,191美元。
不過三個多月前 2017 年 9 月,中國及韓國宣佈禁止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並勒令部分虛擬貨幣交易所停業,然而比特幣價格減反升──足足(較九月低點)上漲了 464%。
中國虛擬貨幣炒手信誓旦旦:「有天一塊比特幣,能換一台車。
」現在看來已成現實。
然而,市場環境丕變、各國態度不明,價格暴漲暴跌當下,比特幣是「趨勢」還是「騙局」?我們該如何看待虛擬貨幣未來?台灣媒體關注比特幣「短期波動」,「波動」和「市場崩盤」詞語形容。
然而,如果我們觀察比特幣長期趨勢,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下圖顯示了比特幣對美元近年走勢。
近年來,比特幣亞洲地區(中國、韓國、日本)興起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然而,中國和韓國禁止ICO後,日本迅速成為了一個熱門交易國家。
延伸閱讀…
這種轉變日本帶來了機會,使其成為了亞洲地區比特幣交易市場之一。
這一發展引起了其他國家關注,並亞洲地區比特幣市場前景感到。
然而,同時帶來了一些挑戰,例如監管和法規問題。
儘管如此,比特幣亞洲興起整個區域帶來了無限可能性,並為數字貨幣行業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比特幣之所以中國能夠發展,可以歸根於幾個原因:,中國有匯限制,利用虛擬貨幣交易「可以」繞過國家控管,而且手續費,這些特色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具有吸引力;再者,中國程度地普及使用「行動支付」,於虛擬貨幣及線上支付接受度;後,加上廉價電力低成本進行挖礦(mining),這些成了比特幣中國流行起來原因。
韓國情況有:一位年人接受《富比世》(Forbes)採訪時談到:「韓國人能夠獲利投資方式。
所以比起股票,年人願意購買能脱手,且市場變化擬貨幣。
」韓國虛擬貨幣交易所, 2017 年夏天達到峯──韓國實體經濟佔全世界經濟總量 2% ,而韓國虛擬貨幣交易量,卻一度佔到世界總交易量 20% 以上,足見韓國於擬貨幣。
然而這樣情況,短短一個月內迅速翻轉。
2017 年 9 月中國及韓國宣佈禁止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並勒令部分虛擬貨幣交易所停業──當時一度造成比特幣價格暴跌,後扶搖直上衝破歷史高點。
原因眾説紛紜,但其中公認理由之一是:這些資金流入日本,日本因此一躍而上,成為世界虛擬貨幣交易國。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不過,需要指出是:只要在Google搜索有關台灣比特幣報導,可以發現多數台灣主流媒體關注比特幣「暴漲暴跌」,事實上,只有觀察才能理解比特幣發展趨勢。
虛擬貨幣以來認為騙局或炒作有關,這使得許多人比特幣虛擬貨幣抱持著負面印象。
然而,這種觀點了虛擬貨幣背後意義。
事實上,虛擬貨幣價值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展望無關。
相反,虛擬貨幣意義於其擁有區塊鏈技術應用和去中心化貨幣潛力。
虛擬貨幣關鍵是區塊鏈技術應用。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散式數據庫系統,能夠無需中央機構情況下確保交易安全性和透明度。
這種技術應用使得虛擬貨幣可以成為一種安全而可靠支付方式,同時具有避免監管機構限制優勢。
此外,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特性是義一部分。
傳統貨幣需要依賴中央機構(例如銀行)來管理和監管,而虛擬貨幣需要中央機構參與,這使得貨幣流通和公正。
去中心化貨幣概念人們提供了多金融自主權和隱私保護。
總而言,虛擬貨幣意義於其區塊鏈技術應用和去中心化特性。
其擬貨幣視為騙局或炒作,我們應該關注其帶來創新和潛力,以及對金融系統和社會影響。
而且這些「可能性」,不止於比特幣一項而已。
如果你擬貨幣印象還停留「炒作」,接下來關於 ICO 説,有可能會讓你改觀:ICO 是指「首次公開募幣」(Initial Coin Offering):「發行者」會發表一項技術,而若要享用該技術或服務,該公司(或基金會)發行(擬)貨幣進行消費,用以吸引投資資金(你需要使用「主流虛擬貨幣」,如比特幣或乙太幣,去交換該公司發行貨幣)。
這種方式類似於「群眾募資」,但它超越了國界、貨幣換算、轉帳方式、手續費、稅務,以及合約和語言限制。
(風險由此而生,後面會談)而現在「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賦予了它區域鍊執行上,變化。
目前超過 70% 廣告市場,其 google 和 facebook 掌握。
內容創作者(如個人經營粉絲專頁)需要透過平台直接購買「精準曝光」或「分析報告」,增加廣告接觸率。
而使用者主動接收廣告內容。
而 BAT 想做,是「去掉和平台購買資訊」這件事──它手段,是「將注意力量化」。
消費者「點擊廣告時」,代表「付出了注意力」去看一個廣告;或是點擊,代表自己這個廣告有。
這種「付出」方式,可以虛擬貨幣來量化。
消費者可以通過點擊獲得這些貨幣,而系統會分析這些瀏覽資訊,並這些資訊來投放廣告(換句話說,你點擊某個廣告時,你會看到關廣告資訊──事實上,現在各個平台這麼做,只是說它們會虛擬貨幣來作為交換)──而消費者可以使用這些擬貨幣來直接回饋內容創作者。
換言之,「消費者」(讀者)和「內容創作者」中間,需要透過社羣平台購買資訊。
另一個 ICO 應用是 Augur,它擁有一個想法:樣本數,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