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評估,2017年可能是全球有記錄以來三個年份之一。北極海冰面積全年均於,首四個月達到紀錄水平。2017年各類端天氣事件全球多處肆虐,當中包括智利、阿根廷、澳洲東部、巴基斯坦土爾巴特、伊朗、阿曼、中國上海、美國加州及地中海地區熱浪;阿根廷部份地區、澳洲東南部及中東波斯灣地區寒潮;索馬里、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幹達、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朝鮮半島乾旱。極端降雨引致水浸及山泥傾瀉影響塞拉利昂、哥倫比亞南部、印度次大陸、斯里蘭卡、秘魯多處地區、華南長江流域及美國西部。熱帶氣旋引致大風、風暴潮及暴雨美國德州、加勒比羣島、莫桑比克、津巴布韋、馬達加斯加、澳洲、紐西蘭、日本、菲律賓、澳門及華南珠三角地區帶來破壞及傷亡。而高温及乾旱引發山火智利、澳洲東部、紐西蘭、南非、葡萄牙中部、美國、加拿大及地中海地區造成災害。

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海水表面温度於2017年上半年,而下半年呈現降温趨勢,11月和12月於拉尼娜臨界值。

本港方面,2017年天氣温暖,全年氣温23.9度,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1]0.6度(或1961-1990年氣候正常值0.9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三温暖年份,而1月和9月月氣温18.5度和29.0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該月份紀錄。天文台總部於2017年8月22日錄得氣温36.6度為1884年有記錄以來歷史新高。全年熱夜[3]數目和天氣[2]日數41及29天,為有記錄以來及第六。

低温天氣方面,全年天氣[4]日數9天,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8天。香港天文台於12月18日錄得9.8度為全年氣温。

2017年本港雨量較多,全年雨量2572.1毫米,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2398.5毫米多百分之7 (1961-1990年氣候正常值多百分之16)。全年雷暴日數48天,1981-2010年正常值多9天。受一道壓糟影響,本港於5月24日出現暴雨及狂風雷暴,天文台需要發出全年唯一一次黑色暴雨警告。

2017年共有32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1961-2010)多。全年有12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5],15個,當中有四個熱帶氣旋達到超颱風度(中心附近十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時185公里或以上)。年內有七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年六個多。天文台8月天鴿吹襲本港期間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而6月苗柏、7月洛克、8月天鴿及帕卡和10月卡努襲港期間,天文台五度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平了1964年及1999年紀錄。

於缺乏顯著寒潮影響廣東沿岸地區,2017年1月是有記錄以來温暖1月,該月氣温及氣温錄得破紀錄18.5度及17.0度,各自正常值2.2度及2.5度。

受熱帶氣旋天鴿移近香港帶來前沿下沉氣流影響,本港於8月22日天氣,天文台總部氣温飈升至破紀錄36.6度。

2017年9月本港天氣,該月氣氣温29.0度和27.2度,有記錄以來9月,各自正常值1.3和1.4度。

    二零一七年八月較,而持續影響本港高温天氣熱帶氣旋天鴿和帕卡於八月下旬五天內連環襲港後消退。兩個襲港熱帶氣旋令天文台需要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而八月二十三日天鴿襲港期間,天文台發出自二零一二年七月以來首個十號颶風信號。本月錄得氣温29.3度,較八月份平均值28.6度0.7度,是八月份有記錄以來第七。受天鴿及帕卡相關降雨影響,本月總雨量489.1毫米,較正常值432.2毫米多百分之13。截至本年八月累積雨量2248.9毫米,較同期正常值1905.5毫米多百分之18。

    受一股活躍西南氣流影響,八月首兩天天氣多雲,早上有幾陣驟雨,而驟雨主要影響本港東南部地區。八月三日早上雨勢變得及,天文台於當日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八月四日早上有雨影響本港南及東南部。隨著副熱帶高壓脊伸展中國東南部,八月五日本港天氣轉為天晴,有關天氣持續隨後三天。

    八月九日西南季候風轉強,本港轉趨多雲及雨増多。八月十日一道西南東北走向大驟雨區,由荃灣伸展吐露港,並於翌日東移往港島西貢。八月十二日隨著季候風減弱,對流活動減少,大嶼山局部地區有驟雨。受一道壓脊於八月十六日十八日期間太平洋向西伸展中國東南部影響,八月十三日二十二日本港持續天睛。八月十八日大埔出現日間高温引發雷雨外,該期間本港天氣主要受局部地區性驟雨影響,而八月二十日及二十一日無驟雨。

上午8時,天文台錄得温度17.5度,濕度百分之85;而京士柏錄得紫外線指數0,強度屬於,但預測今日紫外線指數是3,強度屬於中等。一道東北季候風正影響華南沿岸,同時一道雲帶覆蓋該區,預測香港今日時間有陽光。(此閲讀:【天氣預報】東北季候風續 日間21度)

談到天氣資訊,大家可能會想到抬頭可見天空有關,但我們生活中範疇,可能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其中之一是海洋水位問題,即潮汐漲退。2017年颱風天鴿吹襲香港,當時剛遇上天文大潮,令風暴潮威力倍增,而去年超颱風山竹來襲時,反過來避過天文大潮,不然風暴潮破壞力……於潮汐漲退原因,大家可能概括知道是月球和太陽引力有關,但背後是什麼原理?

延伸閱讀…

天氣稿第141 號

二零一七年天氣概況|香港天文台(HKO)

天文台高級學術主任劉迪森解釋,雖然潮汐漲退月球和太陽引力有關,但距離關係,地球上潮汐主要受月球影響,月球引力會地球水拉平,於是形成兩處水位漲情況,就出現潮漲;而面向月球一面漲幅會,離月球一面漲幅會,與此同時,地球兩側地方,會出現退潮。

超颱風天鴿(英語:Super Typhoon Hato,國際編號:17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sang)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命名熱帶氣旋。「天鴿」(日語:ハト,國際音標:[ha̠to̞])一名日本提供,意為南天星座天鴿座[1][2]。此名稱乃首次使用,取代2011年重創菲律賓後遭除名「天鷹」,然而「天鴿」此名使用一次,即2017年珠江三角洲一帶造成災難性破壞,中國大陸隔年第50屆颱風委員會年會申請除名,並次年第51屆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通過「山貓」替代[3][4],意指天貓座。該名字於2022年11月12日首次使用。

天鴿2017年8月中下旬形成,結束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且於數值預報模式多報預測會華南沿岸構成影響,因此風暴形成引起香港氣象者討論以至傳媒炒作[5]。天鴿其後南海東北部爆發增強一股颱風,並以巔峯度珠江三角洲破壞,導致香港天文台和澳門氣象局需要發出5年來及懸掛18年來首次十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鴿不但帶來具破壞性風力,導致澳門境內錄得破紀錄持續風速,而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引致珠江口地區多處水浸,珠海和澳門災情,成為該兩地超過半個世紀風災[6],澳門氣象局預報失誤,局長馮瑞權於風災翌日下台[7],隨後副局長梁嘉靜澳門廉政公署和澳門行政官成立風災專案委員會調查證實違紀[8],遭受澳門政府紀律處分[9];然而馮瑞權於請辭後申請退休獲批,使其處罰機制大大減輕,激發[10]。

經歷2017年7月多個熱帶氣旋「季候風渦」(或稱「季候風環流圈」)內接連生成後,西北太平洋受副熱帶高壓脊支配,令該區氣壓活動陷入接近1個月。然而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兩大權威——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和美國「全球預報模式(英語:Global Forecast System)」,8月中預測隨後一兩星期副熱帶壓脊北移,令西北太平洋進入熱帶氣旋活躍期,且多報預計有一熱帶氣旋會威脅華南沿岸。這個預報中壓區於8月18日硫磺島西南方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下午1時半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3W,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日上午10時此低壓系統24時內形成熱帶氣旋機會評為「」[注 1]。而台灣中央氣象局下午2時該系統升為熱帶低氣壓,6時後日本氣象廳跟隨,此外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晚上10時上述評級跳過「中」[注 2]而直接升為「」,同時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3][12]。當時電腦數值預報(英語:Tropical cyclone forecast model)運算結果顯示,此係統進一步發展,並採取偏西路徑,循呂宋海峽或巴士海峽或台東縣及南台灣進入南海東北部,移向華南沿岸,但登陸點變數甚,西至廣東西部雷州半島一帶,東至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交界。

該系統雖則結構鬆散和有多中心情況,但螺旋性增,日本氣象廳20日凌晨3時25此熱帶低氣壓發佈烈風警告,表示系統隨後一日內有機會增強熱帶風暴;香港天文台凌晨4時45分表示「位於呂宋以東海域壓區增強,一個熱帶氣旋形成中」[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上午11時把此係統升帶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15W[注 4],香港天文台45分鐘後[15]。於垂直風切變減弱[注 5],加上達攝氏30度海水,該熱帶氣壓繼續有對流爆發,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下午2時35分該熱帶低氣壓升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到35分鐘後(下午3時10分)緊接該系統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天鴿,給予國際編號1713[注 6][17],後台灣中央氣象局天鴿升格度颱風[18];香港天文台則直至21日凌晨3時半才天鴿升為熱帶風暴[19]。

延伸閱讀…

海事局發行《2017年潮汐表》

二零一七年八月天氣回顧

當日數值預報顯示天鴿移向廣東東部機會,但實際登陸位置,以至會否掠過台灣有定性,這反映各官方部門預測路徑上,初期各官方部門預測會橫過巴士海峽及廣東東部登陸。入夜後天鴿附近垂直風切變加強,令系統低層環流中心變得暴露,深層流向西南切離,且形成中心並出現環流重整,取代暴露和減弱原有中心。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當晚定位深層對流內新中心,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北緯20度附近向西移動,同時預測路徑向西調整珠江口以東沿岸;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日本氣象廳到翌日應天鴿環流重整過程變得顯而易見,修正定位,及採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指大鵬半島路徑。香港天文台後時間預測路徑香港以東登陸調整香港以西登陸。受環流重整和副熱帶高壓脊西南部出現弱點影響,天鴿21日向西移動,晚上一度出現偏西南路徑[20]。

於太平洋副熱帶壓脊,令天鴿採取偏西移動,歐洲中期預報中心和美國全球預報模式雙雙報出天鴿橫過呂宋海峽及直指珠江口以西一帶運算結果,22日早上各氣象部門預測路徑進一步向西調整,預計登陸珠江口以西一帶[21]。天鴿22日凌晨恢復時速25公里西移,橫過呂宋海峽,早上移入南海東北部。此時天鴿附近垂直風切變減弱,加上自7月下旬熱帶氣旋洛克後,南海東北部整個月無熱帶氣旋活動,呂宋海峽及南海東北部海水温度超過30度,天鴿迅速發展。結果天鴿增強,打開極地方流出,發展出中心密集雲團[注 7]和「雲捲風眼」[注 8]。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早上8時10分天鴿升為熱帶風暴[25],而香港天文台上午11時45分跟隨[26],日本氣象廳下午2時50分天鴿升為熱帶風暴,且其接近中心持續風速上調熱帶風暴上限。衞星雲圖顯示天鴿中心出現風眼結構,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下午3時10分及45分天鴿升颱風[27],上一次升級相隔7時和4時。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下午5時作出此項升格,台灣中央氣象局則下午5時半把天鴿升為中度颱風[28],但日本氣象廳延至晚上11時40天鴿升颱風。

當晚天鴿減速移動,23日凌晨開始採取西北偏西路徑,恢復時速25公里,直逼珠江口以西一帶,其風眼雷達圖上可見,眼壁雖有缺口但變渾圓,顯示天鴿強度上升。香港天文台雷達疊加閃電位置圖顯示其東南眼壁出現對流和閃電,估算雲頂高度超過16公里,達流層頂部[29],顯示天鴿有可能發展出「熱塔」導致進一步爆發增強[30][注 9];而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海温圖顯示,南海東北部海水,水温達攝氏32度,較4度,配合垂直風切變、低層輻合(英語:Convergence zone)和高空輻散(英語:outflow)甚佳環境,天鴿強度提升[30]。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後早上6時正及8時15分天鴿進一步升為颱風[32]。天鴿珠江口開海域掠過,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表示天鴿於中午12時50分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登陸[33],澳門氣象局則認為下午1時前後登陸珠海市。登陸時天鴿風眼變為「雲塞風眼」,於隨後一兩時內填塞,顯示天鴿巔峯時期過,強度開始回落,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下午3時05分天鴿降颱風,香港天文台下午3時45分跟隨降格[34]。

天鴿移入廣東西部內陸並迅速而顯著減弱,其中心密集雲團地形磨蝕下崩解,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熱帶風暴情況下,於下午5時天鴿發出後警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下午6時天鴿降為熱帶風暴,香港天文台45分鐘後天鴿降為熱帶風暴[35],日本氣象廳晚上8時50分跟隨降格,後台灣中央氣象局天鴿降為輕度颱風。晚上天鴿移入廣西,強度繼續急降,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後晚上10時05分及11時15分天鴿降格熱帶風暴[36]。受活躍西南季候風供應水汽支援,天鴿24日橫過廣西時,減弱速度放緩。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日本氣象廳、香港天文台台灣中央氣象局直至下午2時10分、下午2時40分、4時下午5時天鴿降為熱帶低氣壓[37][38][39][39][40]。傍晚天鴿進入雲南,水汽供應切斷,天鴿開始失去深層流,低層環流中心變得辨認,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晚上8時宣佈天鴿停止編號[41],香港天文台、台灣中央氣象局直至晚上11時15分、翌日(25日)凌晨5時天鴿降為壓區[42][43]。天鴿壓區此後繼續深入內陸,雲南、四川帶來大雨[44]。

於香港南面黃茅洲遭受天鴿風眼橫掃,事後核實天鴿眼壁掠過期間錄得10分鐘風速達每秒70.9米(每時255公里)[45],經折算為海平面風速後達每時185公里,因此香港天文台於事隔2個月後,10月25日正式公佈天鴿報告中,天鴿颱風補升超颱風,於8月23日上午11時接近中心持續風速修訂每時185公里[46],同時天鴿加強熱帶風暴時間提前8月22日早上8時[47]。這次事後上調強度標誌着天鴿是香港天文台採用熱帶氣旋分級制度下,繼2014年颱風威馬遜後第二個於南海上空增強超颱風帶氣。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2018年5月1日發佈「2017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中,天鴿強度修訂超颱風,接近中心持續風速每秒48米(每時175公里)上調每秒52米(每時185公里),並天鴿中心氣壓下調930百帕斯卡[48]。但日本氣象廳反而天鴿巔峯度80節(每時150公里)下調75節(每時140公里),同時天鴿中心氣壓上調965百帕斯卡[49]。

另外,雖然澳門氣象局天鴿報告中表示,天鴿8月23日中午11時12時達到,中心氣壓945百帕,中心風力達每時165公里。但後來澳門氣象局局梁永權於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天鴿強度颱風補升超颱風。[50]海高斯吹襲澳門後,氣象局新聞報導中繼續將天鴿定強為超颱風。[51]

於天鴿形成並接近台灣東南方海面,8月20日上午9時40分,當天鴿位於鵝鑾鼻東南偏東880公里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發佈熱帶性氣壓特報[53]。氣象局預計天鴿21日到22日影響台灣[54]。天鴿加強為輕度颱風,氣象局解除熱帶性氣壓特報,並表示考慮當晚翌晨轉發颱風警報[55]。當晚11時半,當天鴿移至鵝鑾鼻之東南偏東570公里時,氣象局發佈海上颱風警報[注 10][57]。8月21日下午2時半,天鴿移至鵝鑾鼻之東南偏東380公里時,氣象局台東縣(含蘭嶼、綠島)、屏東縣(含恆春半島)發佈陸上颱風警報[注 11][58]。天鴿影響台灣,交通部公路總局於21日上午9時成立應變小組,台9線南迴公路金崙-香蘭段、台20線南橫公路及台23線東富公路路段進行巡查或預警性封路[59],氣象局提醒沿海和地區應防水浸、海水倒灌[60]。此外氣象局發佈豪雨特報,指出花東地區及屏東會出現大豪雨特報,另外多個縣市會受大雨影響,警告民眾需慎防坍方、落石和泥石流,離海邊、山區及河川[6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