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早在十幾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閩北林區調研時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影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一思想指引下,習近平親自主導,福建展開,持續推進,使森林成為水庫、錢庫、糧庫。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提出建設“生態省”,到去年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借力林改春風,實現“美”雙贏。
不僅農惠民,全省經濟結構日趨優化。
林改十五年,福建森林覆蓋率保持全國第一,三類以上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6.5%,比林改前提高了23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3200元,增長到2016年1.5萬元。
地區生產總值進入全國前十。
今天,財政部發佈了2017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支情況。
數據顯示,全國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增收結構呈現積極變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公共預算收入94306億元,同比增長9.8%。
從數據,上半年,我國財政增收結構呈現出積極變化。
全國税收收入同比增長10.9%,其中,國內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個人所得税、進口環節税主體税種保持兩位數增長,增收貢獻突出。
受減税降費政策進一步顯現影響,改徵增值税下降19.4%,非税收入增長4.4%。
從税收增收產業結構看,上半年,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税收增加額,佔税收增收總額比重47.5%、52.3%,增收貢獻,2016年第二產業減收、第三產業“一枝”相比有改觀。
《新聞聯播》是中國中央電視台一檔時政新聞節目,於1978年1月1日啟播[2],是中國收視率、影響力電視新聞欄目,稱為「中國政壇風向標」[3]。
目前,該節目於北京時間每晚19:00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央視綜合頻道(含港澳版)、國防軍事頻道、新聞頻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並機首播,並於每晚21:00新聞頻道,22:30中文國際頻道重播。
中國大陸各省市絕大多數電視台主頻道、部分省市廣播電台會同時轉播該節目。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家電視台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每週日晚18:50-19:00播出《新聞簡報》,內容涉及國內時政新聞、社會動態、進人物報道,這視為日後《新聞聯播》雛形[4]。
1976年3月29日,北京召開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提出「集中全國電視台力量,創辦全國新聞電視聯播節目」。
1976年7月1日,北京電視台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微波幹線沿線10多個省級電視台傳送訊號。
試播時期,該節目只有新聞影片,沒有配音。
加上當時大部分地方新聞影片是飛機或火車運送到北京市,加上後續處理過程,導致時效性不彰。
1977年10月末到12月初,加強供稿能力,當時北京電視台新聞部分安徽、山西和四川三地召開華東和中南、華北和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電視台參加座談會,新聞部職員夏之平、朱繼峯、穆昭山是搭乘飛機穿梭三地,故名「飛行會議」;會議提出了電視新聞改革工程「十六字方針」:「實事求是,一事一議,短小精悍,新鮮。
」[5]
1977年底,北京電視台新聞部開會製作國電視聞聯播節目的新版片頭動畫;北京電視台新聞部美工組負責人張德生覺得《全國電視新聞節目聯播》名字太長,畫面協調,建議名字改成《新聞聯播》[6],該建議後來採納。
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開播。
同年1月26日,《新聞聯播》首次連線外景記者[25];2月9日(農曆壬辰十二月三十除夕),《新聞聯播》切入多路信號直播各地迎接農曆新年場景,並以《春節序曲》作為結束曲,稱為「史上顛覆除夕新聞聯播」[26]。
每條新聞時長控制三分鐘以內,取消了新聞中配樂,採用現場音響增強感和現場感。
並且啟用了第一版片頭,但此版片頭是黑白,沒有片頭音樂。
1978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
同年12月31日起,中央電視台開始使用兩台電子新聞採集(ENG)設備錄製聞影片,《新聞聯播》錄製聞兩三時後可以播出,解決了以往使用電影膠片見影音、膠片黏貼處斷裂問題。
[4]
1979年9月1日起,《新聞聯播》加設《國際新聞》板塊,安排《新聞聯播》後播出,播映合眾國際社電視新聞(英語: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News)提供新聞影片、從香港收錄新聞影片新華社提供五分鐘國際簡訊。
1979年9月12日,《新聞聯播》播出第一條批評性報道《王府井百貨大樓前停車場見聞》,反映部分領導家屬公車私用現象[7],引起轟動,幾天之內收到觀眾來信近三千封,應觀眾要求,這條新聞破天荒地9月16日《您服務》中重播。
1979年底,《新聞聯播》主播首次面觀眾,趙忠祥成為節目開播以來第一位出鏡播音員。
1980年5月1日,《國際新聞》併入《新聞聯播》,每日播出時長增至30分鐘。
7月7日起,《聯播天氣預報》開播。
11月開始,最高人民法院法庭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報道《新聞聯播》播出,創造了目前有可查《新聞聯播》初期發展史上首輪收視峯。
1981年4月,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青島召開。
會議提出「《新聞聯播》辦成一個完整系統地國內、國際事件及時進行形象化報道節目,使其成為電視觀眾獲得新聞途徑之一」,作出兩項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是中央電視台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中央電視台供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轉播《新聞聯播》節目。
[8]
1981年7月1日,《新聞聯播》進行了首次改版,將以前明確分開國內新聞、國際口播稿和國際新聞錄像內容及其程度進行統一編排,取消背景音樂,口播聞儘量配上影像資料,同時節目標誌、背景樣式作了改進[8]。
1982年1月1日,《新聞聯播》換片頭,此版片頭是第一版彩色片頭,並啟用第一版片頭音樂[9][10]。
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確規定,時政新聞發布時間每晚20:00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1995年11月更名《全國新聞聯播》)提早到19:00《新聞聯播》,由此奠定《新聞聯播》作為官方新聞發布管道地位。
[4]
1984年,央視香港成立第一個駐外記者站,《新聞聯播》加錄台灣華視新聞新聞影片,和亞太廣播聯盟成員國家地區交換新聞影片;同年,女主播盧靜首次《新聞聯播》中實踐了「微笑播報」,雖然引起爭議,但是觀眾反應。
此後,《新聞聯播》女主播們沿用了「微笑播報」(部分重大事件除外)。
1986年1月28日,美國發生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同月29日,央視台長楊偉光拍板《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這一消息,打破了《新聞聯播》多年不變「先國內,後國際」慣例[11]。
1986年7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收錄香港無線新聞新聞影片,同年起《新聞聯播》開始雙人播出,節目結束前開始顯示製作人員名(此時節目結束時無片尾曲)。
1987年2月1日起,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CCTV-2)開播,《新聞聯播》開始CCTV-2安排重播時段。
1990年代後期取消重播。
1988年2月16日(農曆丁卯十二月廿九除夕)起,《新聞聯播》移入建成彩電中心製播,同年3月15日起,《新聞聯播》改版並換片頭,片頭曲開始使用由孟衞東作一首16秒樂曲[12][13],使用[10][9]。
1989年6月4日,《新聞聯播》外播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戒部隊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清場鎮壓消息。
同日後,主播杜憲、薛飛主持《新聞聯播》。
1990年10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收錄和播出美國CNN國際新聞頻道和美國聯合通訊社新聞影片。
1992年10月1日-1998年5月31日期間,《新聞聯播》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CCTV-4)播出[10]。
1995年7月1日[14][15],《新聞聯播》換片頭,背景上部藍紫色,下部為黑色陰影,動畫效果三基色光柱飛過地球[9]。
1996年1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升格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新聞聯播》播出形式錄播改為直播(不過一些大段口播新聞錄播)。
同時,《新聞聯播》換演播室。
演播室背景長城、地球、CCTV字樣方陣,演播室上方為「中央電視台新聞」字樣,內容提要過後開始屏幕右下角顯示角標,《新聞聯播》開始啟用第一版片尾曲。
1998年6月1日,《新聞聯播》換過一次片尾曲[16]。
1998年6月1日起,顧歐美地區觀眾,CCTV-4取消了《新聞聯播》CCTV-1並機直播,改為凌晨時段重播。
同日,《新聞聯播》片段式內容提要環節背景音樂換為《Together Again》,這是一首由Alastair Gavin創作電視節目用罐頭音樂。
1998年6月1日-2000年10月19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改造250演播室製播,演播室背景藍色世界地圖[10];它是央視第一個開放式理念演播室,但於場地和技術問題達不到要求,只能象徵性地佈置一排機器。
1998年6月1日起,《新聞聯播》片尾曲換為《Together Again》,時期《整點新聞》、《早間新聞》和《晚間新聞》採用《Together Again》作為片尾曲,現今《新聞聯播》繼續使用。
[1]
2000年10月20日-2001年3月31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150演播室製播,同時開場角標時間部分從「xxxx x x」調整到「xxxx.x.x」。
2001年4月1日-2020年7月17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229演播室製播。
[17]
2002年4月15日起,《新聞聯播》片頭,背景藍綠雙色極光,動畫效果上一版本保持,此版片頭《新聞聯播》有史以來使用時間片頭,同時《新聞聯播》開場角標時間部分從「xxxx x x」調整「xxxx年x月x日」;2002年11月7日起調整「xxxx.x.x」並沿用至今[10][9]。
2002年5月12日-2004年12月27日期間,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現社會法頻道)開播,《新聞聯播》開始西部頻道每天凌晨時段重播。
2003年5月1日起,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試播,《新聞聯播》開始新聞頻道和綜合頻道播出。
並且新聞頻道安排晚23:10重播,2004年4月26日起提前到22:00;同年7月5日起,央視綜藝頻道取消重播《新聞聯播》,此前央視綜藝會每晚22:40-23:10重播(有時會延後播出)。
2004年9月1日起,央視綜合頻道取消《新聞聯播》開始前播放國歌。
2005年3月1日起,央視新聞頻道《新聞聯播》重播時間22:00提前到21:00。
2007年6月10日,《新聞聯播》推出「百姓紀事」專題,首度將目光聚焦於普通人,通過見形式反映「黨和國家建設成就」。
2008年2月3日,央視成立《新聞聯播》編輯部,開始着手改進《新聞聯播》,主要改進語、資訊量方面。
[18]
2009年9月28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改造229演播室製播,並開始採用16:9高清制式播出[10],但新聞片是4:3形式播出;229演播室後2016年1月11日和1月19日做出兩次調整。
2010年10月1日,《新聞聯播》打破常規,國慶節當天採用「畫中畫」模式節目開始直播嫦娥二號衞星發射(嫦娥二號於當天18時59分57秒,即新聞聯播開始前3秒鐘發射升空)[19];並節目播出到19時25分05秒時直播「星箭分離」實況,兩段直播全長6分07秒;此舉視《新聞聯播》開播32年以來現場新聞直播創新和突破。
[20]此,《南方週末》專欄作者評論説:「儘管政治並沒有完全讓步於新聞,但它起碼做出了一種姿態,低下了它高昂頭顱。
」[21]
2011年9月25日起,《新聞聯播》啟用包裝,同日起,歐陽夏丹和郎永淳加入該節目主持人陣列。
[22]
2012年12月15日,《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校園槍擊案[23],成為繼1986年1月28日《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後一次打破「先國內,後國外」慣例;12月21日,《新聞聯播》首度推出「央視述評」環節,反響。
2013年1月23日,央視評論員楊禹出現《新聞聯播》主播郎永淳線中,是《新聞聯播》開播35年來首次引入評論員[24]。
1982年1月1日,《新聞聯播》換片頭,此版片頭是第一版彩色片頭,並啓第一版片頭音樂[9][10]。
這種結尾形式後得以保存並每年春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假期期間使用(結束曲《我愛你中國》,2020年9月30日起使用徐鯉編曲弦樂版)。
2016年10月21日,正在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組成組合體生活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通過天宮二號顯示屏實時收看了《新聞聯播》。
這是《新聞聯播》首次太空播出[29]。
中國中央電視台開通「央視新聞」博、微信及客户端後,《新聞聯播》和央視其他各檔新聞節目的結尾語中,會加一段提示,提醒觀眾可通過博、微信及客户端獲取多資訊。
另外,《新聞聯播》首播之前,央視新聞、微信上述賬號訂閲者推送節目預告(或稱劇透),觀眾第一時間通過博、微信平台瞭解當日節目內容,現取消。
2017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天晚上,《新聞聯播》依慣例播報了當天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中央書記處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簡歷,並回顧中共十九內容,使得節目達140分鐘[30],譽為史上《新聞聯播》[31];此前紀錄是2012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晚《新聞聯播》,依慣例播報了當天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中央書記處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簡歷,並回顧中共十八內容,當晚《新聞聯播》長達124分鐘[32][33]。
2018年1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宣佈,進一步擴大《新聞聯播》傳播力和影響力,泛地服務於海內外電視觀眾,即日起《新聞聯播》CCTV-4新增22:30重播時段(實則上只有亞洲版重播),而原三版凌晨各版本安排《新聞聯播》重播時間保持不變。
2018年3月2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建制成立,《新聞聯播》部分新聞片段配音開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負責[34]。
2018年9月14日,《新聞聯播》報道當天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北京開幕新聞時,首次安排手語播報員出現屏幕下方,聾啞人及聽障人士收看。
北京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央視新聞頻道《關注》欄目手語主播周曄手語播報了這條消息。
同年10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場報時前後一條廣告改為公益廣告。
2019年6月底開始,《新聞聯播》原央視新聞中心改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節目中心管理。
同年7月31日,央視國防軍事頻道(CCTV-7)測試信號上星試播,當晚開始參與並機直播《新聞聯播》,8月1日正式開播後延續並機直播安排。
2019年8月6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開始參與並機直播《新聞聯播》。
2019年8月16日,《新聞聯播》開通微信公眾號。
時推送新聞外,還推出了「聯播劃重點」和「主播説聯播」版塊,前者介紹當日《新聞聯播》重點內容;後者當天一位主播點評《新聞聯播》報道新聞。
2019年8月24日,《新聞聯播》中國兩大短視頻平台抖音和開官方賬號。
2020年7月18日起,《新聞聯播》改版,首次啟用16:9比例高清片頭,此版片頭將上一版片頭稍作修改,並實現所有新聞片段16:9高清製播(若新聞片段中需要播放過往攝製4:3畫面,採用畫面置中、左右兩邊方式顯示)。
同時演播室遷入總台總部大樓N01演播室[35][36]。
,《新聞聯播》正式完成高清化[37]。
作為黨和國家喉舌和宣傳工具,《新聞聯播》具有主旋律宣傳和意識形態色彩。
1982年中共十二大開始,中共中央時政新聞發布時間每晚20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現《全國新聞聯播》)節目提前每晚19點《新聞聯播》節目;從此,《新聞聯播》成為中國大陸權威新聞發布平台。
每天下午17:30,央視分管新聞節目的副台長和新聞中心主任會審看當天播出《新聞聯播》樣片,而時政新聞往往需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領導審看[6]。
《新聞聯播》片頭問候語是「觀眾同志大家」,後改成「觀眾朋友晚上」,目前問候語為「各位觀眾晚上」(少數情況下會使用「觀眾朋友晚上」)。
《新聞聯播》宗旨是「宣傳黨和政府聲音,傳播天下大事」;但新聞後次序排列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國家領導人排名後而定。
《新聞聯播》主播開場問候和播報公曆日期(2007年起開始加報應農曆日期)和口播新聞提要後,以下三大板塊進行播報。
若插播最新消息,主持人會「下面播送本台收到消息」開頭口播稿件。
另外,20世紀90年代後期,《新聞聯播》節目結束之前會預告當天《焦點訪談》內容。
現時預告,而開場和結尾片段式新聞提要環節[1]現取消。
《新聞聯播》形式、播報風格、片頭上變化,主播之一羅京曾説:主持人剪頭髮需要經台批准。
[39]另一主播康輝2013年7月鳳凰衞視節目《魯豫有》中進一步解釋:如果主持人當日頭髮剪短話,沒有問題;但如果主持人因為當日剪頭髮以致形象出現改變話,得台長請示,表示該主持人接下來形象有可能會有改變,並且得到台長批准。
[40]
近年來,該節目播出專題報導有《時代先鋒》(2005年)、《啟示錄》(2010年10月24日25日)、《「雙百」人物中共產黨員》(2011年2月10日6月13日)、《展望十二五》、《走基層》系列(2011年8月)、《習近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聞聯播》播出時長30分鐘,但發生政治活動(例如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兩會、舉行閲兵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或出訪、宣讀重要文件公告、播發突發新聞稿件情況下,播出時長會相應延長。
若當晚《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會提前通過「全國廣播電視安全播出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告知轉播各地方電視台,轉播各地電視台亦需轉播延時後內容,而當天主播會播報新聞提要後加插「各位觀眾,今天《新聞聯播》節目需要XX分鐘」,提醒觀眾當日《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
目前,《新聞聯播》是中共十九大閉幕後2017年10月25日,當天節目時間140分鐘[30];其次是中共十八大閉幕後2012年11月15日,當天節目時間124分鐘[32][33]。
胡錦濤時期,中共中央宣傳部嘗試減少《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紀錄,但中共十八後,是習近2016年2月19日北京主持召開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提出「黨媒姓黨」理念後,《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紀錄打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初期,《新聞聯播》延時一度常態化。
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地方電視台服漢語能力少數民族觀眾,會《新聞聯播》少數民族語言配音後自行重播,新疆電視台播映《新聞聯播》哈薩克語配音版一個例子;但少數民族語言版本《新聞聯播》可能會隨漢語原版時間延長而延長,如四川康巴衞視譯製版本。
另外,該節目日本通過大富頻道播出[42]。
下表中記錄播出時間,是《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情況下播出時長,是少數民族語言版本。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4日15日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他強調,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基礎性制度。
加強黨金融工作領導,堅持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遵循金融發展規律,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發展。
習近平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以下原則:第一,迴歸本源,服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金融要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環節,滿足人民羣眾和體濟多化金融需求。
第二,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
要堅持質量優先,引導金融業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
第三,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
要以強化金融監管重點,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重視行監管。
第四,市場導向,發揮市場金融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加強和改善政府宏觀調控,市場規則,強化紀律性。
李克強講話中指出,要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次會上講話精神。
延伸閱讀…
金融是國重器,是國民經濟血脈。
要服務實體經濟作為目的,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作為核心目標,深化金融改革作為動力,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要創新金融調控思路和方式,繼續實施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增長和流動性基本,改善實體經濟金融服務。
要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精準脱貧經濟社會發展環節,着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要加強創新驅動發展、動能轉換、促進“雙創”支撐業金融支持。
做好國家發展戰略、改革舉措、工程建設金融服務。
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要拓展保險市場風險保障功能。
要優化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和金融機構佈局,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性,着力。
要築市場準入、早期幹預和處置退出三道防線,風險防控一道關,金融風險責任擔當機制,保障金融市場運行,積極推進去槓桿,深化國企改革,降低國企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處置金融風險點,防範道德風險,堅決守住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要堅持我國國情出發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增強金融監管協調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要納入監管,及時識別和化解風險。
要堅持中央統一規則,壓實地方監管責任,加強金融監管問責。
要堅持自主、有序、、安全方針,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要加強金融改革發展法治、信用、人才保障,創造金融生態環境,優質金融服務推動經濟保持中增長、邁中高端水平。
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高速公路——京內蒙古、甘肅、新疆三省區路段今天同時通車,標誌着北京新疆實現全程。
今天通車三個路段共1243公里,內蒙古臨河白疙瘩、甘肅省白疙瘩明水和新疆明水哈密段。
工程穿越烏蘭布和、騰格里和巴丹吉林荒漠地區以及無人區。
今天通車之前,從北京開車到新疆需到石家莊後經太原,繞蘭州到達哈密。
而通車後,全程使北京到烏魯木齊離縮短了1300多公里。
河北通過開展多種形式主題宣傳活動,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發展,增強百姓文化“獲得感”。
去年底以來,河北全省持續開展“教師”“出租司機”50個行業人物推選。
同時,通過舉辦“河北好人榜”“燕趙楷模發佈廳”活動推出了一大批進人物典型。
“美麗河北”主題宣傳活動全面展開,激發了幹部羣眾建設家鄉內生動力。
同時,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河北全面鋪開。
石家莊、秦皇島、邯鄲地打造了一批文化主題公園。
目前,河北全省近5萬個行政村實現公益電影全覆蓋、農家書屋全覆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超過99.35%。
《新聞聯播》是中國中央電視台一檔時政新聞節目,於1978年1月1日啓播[2],是中國收視率、影響力電視新聞欄目,稱為“中國政壇風向標”[3]。
目前,該節目於北京時間每晚19:00中央廣播電視總枱旗下央視綜合頻道(含港澳版)、國防軍事頻道、新聞頻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並機首播,並於每晚21:00新聞頻道,22:30中文國際頻道重播。
中國大陸各省市絕大多數電視台主頻道、部分省市廣播電台會同時轉播該節目。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家電視台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每週日晚18:50-19:00播出《新聞簡報》,內容涉及國內時政新聞、社會動態、進人物報道,這視為日後《新聞聯播》雛形[4]。
1976年3月29日,北京召開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提出“集中全國電視台力量,創辦全國新聞電視聯播節目”。
1976年7月1日,北京電視台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微波幹線沿線10多個省級電視台傳送訊號。
試播時期,該節目只有新聞影片,沒有配音。
加上當時大部分地方新聞影片是飛機或火車運送到北京市,加上後續處理過程,導致時效性不彰。
1977年10月末到12月初,加強供稿能力,當時北京電視台新聞部分安徽、山西和四川三地召開華東和中南、華北和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電視台參加座談會,新聞部職員夏之平、朱繼峯、穆昭山是搭乘飛機穿梭三地,故名「飛行會議」;會議提出了電視新聞改革工程「十六字方針」:「實事求是,一事一議,短小精悍,新鮮。
」[5]
1977年底,北京電視台新聞部開會製作國電視聞聯播節目的新版片頭動畫;北京電視台新聞部美工組負責人張德生覺得《全國電視新聞節目聯播》名字太長,畫面協調,建議名字改成《新聞聯播》[6],該建議後來採納。
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開播。
並沒有出鏡主播,於缺乏錄像設備,新聞全部膠片帶拍下來送回播音室,膠片帶播放同時,播音員配音,實現電視熒屏上直播[5]。
每條新聞時長控制三分鐘以內,取消了新聞中配樂,採用現場音響增強感和現場感。
並且啓了第一版片頭,但此版片頭是黑白,沒有片頭音樂。
1978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
同年12月31日起,中央電視台開始使用兩台電子新聞採集(ENG)設備錄製聞影片,《新聞聯播》錄製聞兩三時後可以播出,解決了以往使用電影膠片見影音、膠片黏貼處斷裂問題。
[4]
1979年9月1日起,《新聞聯播》加設《國際新聞》板塊,安排《新聞聯播》後播出,播映合眾國際社電視新聞(英語: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News)提供新聞影片、從香港收錄新聞影片新華社提供五分鐘國際簡訊。
1979年9月12日,《新聞聯播》播出第一條批評性報道《王府井百貨大樓前停車場見聞》,反映部分領導家屬公車私用現象[7],引起轟動,幾天之內收到觀眾來信近三千封,應觀眾要求,這條新聞破天荒地9月16日《您服務》中重播。
1979年底,《新聞聯播》主播首次面觀眾,趙忠祥成為節目開播以來第一位出鏡播音員。
1980年5月1日,《國際新聞》併入《新聞聯播》,每日播出時長增至30分鐘。
7月7日起,《聯播天氣預報》開播。
11月開始,最高人民法院法庭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報道《新聞聯播》播出,創造了目前有可查《新聞聯播》初期發展史上首輪收視峯。
1981年4月,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青島召開。
會議提出“《新聞聯播》辦成一個完整系統地國內、國際事件及時進行形象化報道節目,使其成為電視觀眾獲得新聞途徑之一”,作出兩項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是中央電視台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中央電視台供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轉播《新聞聯播》節目。
[8]
1981年7月1日,《新聞聯播》進行了首次改版,將以前明確分開國內新聞、國際口播稿和國際新聞錄像內容及其程度進行統一編排,取消背景音樂,口播聞儘量配上影像資料,同時節目標誌、背景樣式作了改進[8]。
1982年1月1日,《新聞聯播》換片頭,此版片頭是第一版彩色片頭,並啓第一版片頭音樂[9][10]。
延伸閱讀…
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確規定,時政新聞發佈時間每晚20:00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1995年11月更名《全國新聞聯播》)提早到19:00《新聞聯播》,由此奠定《新聞聯播》作為官方新聞發佈管道地位。
[4]
1984年,央視香港成立第一個駐外記者站,《新聞聯播》加錄台灣華視新聞新聞影片,和亞太廣播聯盟成員國家地區交換新聞影片;同年,女主播盧靜首次《新聞聯播》中實踐了“微笑播報”,雖然引起爭議,但是觀眾反應。
此後,《新聞聯播》女主播們沿用了“微笑播報”(部分重大事件除外)。
1986年1月28日,美國發生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同月29日,央視台長楊偉光拍板《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這一消息,打破了《新聞聯播》多年不變“先國內,後國際”慣例[11]。
1986年7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收錄香港無線新聞新聞影片,同年起《新聞聯播》開始雙人播出,節目結束前開始顯示製作人員名(此時節目結束時無片尾曲)。
1987年2月1日起,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CCTV-2)開播,《新聞聯播》開始CCTV-2安排重播時段。
1990年代後期取消重播。
1988年2月16日(農曆丁卯十二月廿九除夕)起,《新聞聯播》移入建成彩電中心製播,同年3月15日起,《新聞聯播》改版並換片頭,片頭曲開始使用由孟衞東作一首16秒樂曲[12][13],使用[10][9]。
1989年6月4日,《新聞聯播》外播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戒部隊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清場鎮壓消息。
同日後,主播杜憲、薛飛主持《新聞聯播》。
1990年10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收錄和播出美國CNN國際新聞頻道和美國聯合通訊社新聞影片。
1992年10月1日-1998年5月31日期間,《新聞聯播》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CCTV-4)播出[10]。
1995年7月1日[14][15],《新聞聯播》換片頭,背景上部藍紫色,下部為黑色陰影,動畫效果三基色光柱飛過地球[9]。
1996年1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升格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新聞聯播》播出形式錄播改為直播(不過一些大段口播新聞錄播)。
同時,《新聞聯播》換演播室。
演播室背景長城、地球、CCTV字樣方陣,演播室上方為“中央電視台新聞”字樣,內容提要過後開始屏幕右下角顯示角標,《新聞聯播》開始啓第一版片尾曲。
1998年6月1日,《新聞聯播》換過一次片尾曲[16]。
1998年6月1日起,顧歐美地區觀眾,CCTV-4取消了《新聞聯播》CCTV-1並機直播,改為凌晨時段重播。
同日,《新聞聯播》片段式內容提要環節背景音樂換為《Together Again》,這是一首由Alastair Gavin創作電視節目用罐頭音樂。
1998年6月1日-2000年10月19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改造250演播室製播,演播室背景藍色世界地圖[10];它是央視第一個開放式理念演播室,但於場地和技術問題達不到要求,只能象徵性地佈置一排機器。
1998年6月1日起,《新聞聯播》片尾曲換為《Together Again》,時期《整點新聞》、《早間新聞》和《晚間新聞》採用《Together Again》作為片尾曲,現今《新聞聯播》繼續使用。
[1]
2000年10月20日-2001年3月31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150演播室製播,同時開場角標時間部分從“xxxx x x”調整到“xxxx.x.x”。
2001年4月1日-2020年7月17日期間,《新聞聯播》移入229演播室製播。
[17]
2002年4月15日起,《新聞聯播》片頭,背景藍綠雙色極光,動畫效果上一版本保持,此版片頭《新聞聯播》有史以來使用時間片頭,同時《新聞聯播》開場角標時間部分從“xxxx x x”調整“xxxx年x月x日”;2002年11月7日起調整“xxxx.x.x”並沿用至今[10][9]。
2002年5月12日-2004年12月27日期間,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現社會法頻道)開播,《新聞聯播》開始西部頻道每天凌晨時段重播。
2003年5月1日起,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試播,《新聞聯播》開始新聞頻道和綜合頻道播出。
並且新聞頻道安排晚23:10重播,2004年4月26日起提前到22:00;同年7月5日起,央視綜藝頻道取消重播《新聞聯播》,此前央視綜藝會每晚22:40-23:10重播(有時會延後播出)。
2004年9月1日起,央視綜合頻道取消《新聞聯播》開始前播放國歌。
2005年3月1日起,央視新聞頻道《新聞聯播》重播時間22:00提前到21:00。
2007年6月10日,《新聞聯播》推出“百姓紀事”專題,首度將目光聚焦於普通人,通過見形式反映“黨和國家建設成就”。
2008年2月3日,央視成立《新聞聯播》編輯部,開始着手改進《新聞聯播》,主要改進語、資訊量方面。
[18]
2009年9月28日起,《新聞聯播》開始改造229演播室製播,並開始採用16:9高清制式播出[10],但新聞片是4:3形式播出;229演播室後2016年1月11日和1月19日做出兩次調整。
2010年10月1日,《新聞聯播》打破常規,國慶節當天採用“畫中畫”模式節目開始直播嫦娥二號衞星發射(嫦娥二號於當天18時59分57秒,即新聞聯播開始前3秒鐘發射升空)[19];並節目播出到19時25分05秒時直播“星箭分離”實況,兩段直播全長6分07秒;此舉視《新聞聯播》開播32年以來現場新聞直播創新和突破。
[20]此,《南方週末》專欄作者評論説:“儘管政治並沒有完全讓步於新聞,但它起碼做出了一種姿態,低下了它高昂頭顱。
”[21]
2011年9月25日起,《新聞聯播》啓包裝,同日起,歐陽夏丹和郎永淳加入該節目主持人陣列。
[22]
2012年12月15日,《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校園槍擊案[23],成為繼1986年1月28日《新聞聯播》頭條播報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後一次打破“先國內,後國外”慣例;12月21日,《新聞聯播》首度推出“央視述評”環節,反響。
2013年1月23日,央視評論員楊禹出現《新聞聯播》主播郎永淳線中,是《新聞聯播》開播35年來首次引入評論員[24]。
同年1月26日,《新聞聯播》首次連線外景記者[25];2月9日(農曆壬辰十二月三十除夕),《新聞聯播》切入多路信號直播各地迎接農曆新年場景,並以《春節序曲》作為結束曲,稱為“史上顛覆除夕新聞聯播”[26]。
這種結尾形式後得以保存並每年春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假期期間使用(結束曲《我愛你中國》,2020年9月30日起使用徐鯉編曲的絃樂版)。
2016年10月21日,正在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組成組合體生活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通過天宮二號顯示屏實時收看了《新聞聯播》。
這是《新聞聯播》首次太空播出[29]。
中國中央電視台開通“央視新聞”博、微信及客户端後,《新聞聯播》和央視其他各檔新聞節目的結尾語中,會加一段提示,提醒觀眾可通過博、微信及客户端獲取多資訊。
另外,《新聞聯播》首播之前,央視新聞、微信上述賬號訂閲者推送節目預告(或稱劇透),觀眾第一時間通過博、微信平台瞭解當日節目內容,現取消。
2017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天晚上,《新聞聯播》依慣例播報了當天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中央書記處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簡歷,並回顧中共十九內容,使得節目達140分鐘[30],譽為史上《新聞聯播》[31];此前紀錄是2012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晚《新聞聯播》,依慣例播報了當天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中央書記處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簡歷,並回顧中共十八內容,當晚《新聞聯播》長達124分鐘[32][33]。
2018年1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宣佈,進一步擴大《新聞聯播》傳播力和影響力,泛地服務於海內外電視觀眾,即日起《新聞聯播》CCTV-4新增22:30重播時段(實則上只有亞洲版重播),而原三版凌晨各版本安排《新聞聯播》重播時間保持不變。
2018年3月2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建制成立,《新聞聯播》部分新聞片段配音開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負責[34]。
2018年9月14日,《新聞聯播》報道當天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北京開幕新聞時,首次安排手語播報員出現屏幕下方,聾啞人及聽障人士收看。
北京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央視新聞頻道《關注》欄目手語主播周曄手語播報了這條消息。
同年10月1日起,《新聞聯播》開場報時前後一條廣告改為公益廣告。
2019年6月底開始,《新聞聯播》原央視新聞中心改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聞節目中心管理。
同年7月31日,央視國防軍事頻道(CCTV-7)測試信號上星試播,當晚開始參與並機直播《新聞聯播》,8月1日正式開播後延續並機直播安排。
2019年8月6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開始參與並機直播《新聞聯播》。
2019年8月16日,《新聞聯播》開通微信公眾號。
時推送新聞外,還推出了“聯播劃重點”和“主播説聯播”版塊,前者介紹當日《新聞聯播》重點內容;後者當天一位主播點評《新聞聯播》報道新聞。
2019年8月24日,《新聞聯播》中國兩大短視頻平台抖音和開官方賬號。
2020年7月18日起,《新聞聯播》改版,首次啓16:9比例高清片頭,此版片頭將上一版片頭稍作修改,並實現所有新聞片段16:9高清製播(若新聞片段中需要播放過往攝製4:3畫面,採用畫面置中、左右兩邊方式顯示)。
同時演播室遷入總枱總部樓N01演播室[35][36]。
,《新聞聯播》正式完成高清化[37]。
作為黨和國家喉舌和宣傳工具,《新聞聯播》具有主旋律宣傳和意識形態色彩。
1982年中共十二大開始,中共中央時政新聞發佈時間每晚20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現《全國新聞聯播》)節目提前每晚19點《新聞聯播》節目;從此,《新聞聯播》成為中國大陸權威新聞發佈平台。
每天下午17:30,央視分管新聞節目的副台長和新聞中心主任會審看當天播出《新聞聯播》樣片,而時政新聞往往需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領導審看[6]。
《新聞聯播》片頭問候語是“觀眾同志大家”,後改成“觀眾朋友晚上”,目前問候語為“各位觀眾晚上”(少數情況下會使用“觀眾朋友晚上”)。
《新聞聯播》宗旨是「宣傳黨和政府聲音,傳播天下大事」;但新聞後次序排列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國家領導人排名後而定。
《新聞聯播》主播開場問候和播報公曆日期(2007年起開始加報應農曆日期)和口播新聞提要後,以下三大板塊進行播報。
若插播最新消息,主持人會“下面播送本台收到消息”開頭口播稿件。
另外,20世紀90年代後期,《新聞聯播》節目結束之前會預告當天《焦點訪談》內容。
現時預告,而開場和結尾片段式新聞提要環節[1]現取消。
《新聞聯播》形式、播報風格、片頭上變化,主播之一羅京曾説:主持人剪頭髮需要經台批准。
[39]另一主播康輝2013年7月鳳凰衞視節目《魯豫有》中進一步解釋:如果主持人當日頭髮剪短話,沒有問題;但如果主持人因為當日剪頭髮以致形象出現改變話,得台長請示,表示該主持人接下來形象有可能會有改變,並且得到台長批准。
[40]
近年來,該節目播出專題報導有《時代先鋒》(2005年)、《啓示錄》(2010年10月24日25日)、《“雙百”人物中共產黨員》(2011年2月10日6月13日)、《展望十二五》、《走基層》系列(2011年8月)、《習近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聞聯播》播出時長30分鐘,但發生政治活動(例如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兩會、舉行閲兵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或出訪、宣讀重要文件公告、播發突發新聞稿件情況下,播出時長會相應延長。
若當晚《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會提前通過“全國廣播電視安全播出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告知轉播各地方電視台,轉播各地電視台亦需轉播延時後內容,而當天主播會播報新聞提要後加插“各位觀眾,今天《新聞聯播》節目需要XX分鐘”,提醒觀眾當日《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
目前,《新聞聯播》是中共十九大閉幕後2017年10月25日,當天節目時間140分鐘[30];其次是中共十八大閉幕後2012年11月15日,當天節目時間124分鐘[32][33]。
胡錦濤時期,中共中央宣傳部嘗試減少《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紀錄,但中共十八後,是習近2016年2月19日北京主持召開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提出“黨媒姓黨”理念後,《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紀錄打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初期,《新聞聯播》延時一度常態化。
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地方電視台服漢語能力少數民族觀眾,會《新聞聯播》少數民族語言配音後自行重播,新疆電視台播映《新聞聯播》哈薩克語配音版一個例子;但少數民族語言版本《新聞聯播》可能會隨漢語原版時間延長而延長,如四川康巴衞視譯製版本。
另外,該節目日本通過大富頻道播出[42]。
下表中記錄播出時間,是《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情況下播出時長,是少數民族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