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時辰】24時辰探索之旅:解密古人時間觀念!

時辰:古法計時的歷史軌跡

在中國古代,計時單位為「時辰」,指將一晝夜劃分為 12 段,每段稱為一個時辰,相當於兩小時。時辰依序為:

時辰 時間 別名
子時 23:00-01:00 夜半
醜時 01:00-03:00 雞鳴
寅時 03:00-05:00 黎明
卯時 05:00-07:00 日出
辰時 07:00-09:00 食時
巳時 09:00-11:00 隅中
午時 11:00-13:00 中午
未時 13:00-15:00 日昳
申時 15:00-17:00 哺時
酉時 17:00-19:00 日入
戌時 19:00-21:00 黃昏
亥時 21:00-23:00 人定

時辰制的確切起源尚不明,有西周、戰國、漢朝等説法,但多數認為起源於先秦時期。漢代對時辰進行了命名,依次為:

  • 夜半
  • 雞鳴
  • 平旦
  • 日出
  • 食時
  • 隅中
  • 日中
  • 日昳
  • 晡時
  • 日入
  • 黃昏
  • 人定

古代計時方法於早期便已出現,但劃分方式和數量尚不確定。先秦文獻中記載有四時、十時、十六時等劃分方法。

24時辰 Play

關於十二時制確切施行的年代,學界意見不一。顧炎武認為古代無十二時分法之説,始於漢代,但俞樾提出《商君書》中有年月日時並舉,可能是當時已有十二時制。也有人認為《商君書》為漢代託名偽作,十二時制乃漢代產物。

清代學者趙翼根據《日書》乙種、《歷譜》等出土簡牘,認為十二時制源於漢代。考古發現也證實,在秦漢間已有十二時制運用,如秦簡《日書》甲種、漢簡《日書》乙種、《歷譜》等,但十六時制也在同時期使用,如《日書》甲種、居延漢簡等。

24時辰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過二十四時辰制,以十二支四維八幹合併,表示 24 個時辰名稱。二十四時辰從東北向順時針依次為:

中國傳統「時辰制」以十二地支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相當於現代兩小時,如辰時為 07:00-08:00。時辰別名反映晝夜特徵,如子時為夜半,卯時為日出,酉時為日落。

時辰時間在唐朝前後有變化,説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古代沒有24小時制,眾説紛紜,也有人認為這非權威説法。

時辰分為八刻。古代用漏壺計時,箭上刻分100刻,隨著水位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24 時辰:中國古代時間測量與生活方式的基石

24 時辰,又稱「中國時辰」,是一種古老的時間測量系統,在中國使用已有數千年歷史。它將一天分為 12 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代時間的 2 小時,並以 12 種動物作為符號來表示。

時辰 動物 起始時間 結束時間
子時 23:00 01:00
醜時 01:00 03:00
寅時 03:00 05:00
卯時 05:00 07:00
辰時 07:00 09:00
巳時 09:00 11:00
午時 11:00 13:00
未時 13:00 15:00
申時 15:00 17:00
酉時 17:00 19:00
戌時 19:00 21:00
亥時 21:00 23:00

24 時辰不僅用於計時,更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日常生活

24 時辰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同時辰適合不同的活動,例如:

  • 卯時(清晨):起牀、打掃、習武
  • 辰時(早餐時分):用餐、拜神
  • 午時(正午):午休、吃飯
  • 酉時(傍晚):結束工作、準備晚餐
  • 子時(深夜):就寢

傳統醫學

24 時辰在傳統醫學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不同時辰對身體的不同部位和器官有影響,例如:

  • 酉時(17:00-19:00):肺部活躍,適合運動
  • 亥時(21:00-23:00):肝臟活躍,適合睡眠

社會活動

24 時辰也影響著社交活動。例如,人們常在巳時(09:00-11:00)赴宴,在未時(13:00-15:00)逛街或看戲。

文學與藝術

24 時辰作為一種傳統時間測量系統,不僅具有計時的功能,更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醫學、社會活動、以及文學與藝術創作。時至今日,它仍然作為中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繼續為人們提供時間感知和文化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