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彙整 |【24節氣的日期怎麼確定】

中國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陽曆」,同時日、月運行制定,「陰」是朔望月基準確定,「陽」是地球冬至繞太陽公轉一圈基準確定歲實,每回歸年365.2422日,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其中:
一年劃分了二十四節氣,現代曆法一日劃分二十四小時,兩者數字同為24。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四節氣——中國人藉由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該非遺項目擴展名錄包括: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説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

[2]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日」(稱日,即太極圖中四象太陰、、冬至),日影「日」(稱、夏至)。

春秋兩季各有一日晝夜時間相等,「春分」和「秋分」,人類各民族多有此四。

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3],《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中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概念。

春分點0度,太陽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中氣和節氣統稱「節氣」。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相應於太陽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位置。

二十四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週年視運動,所以其西曆日期,上半年節氣6日,中氣21日,下半年節氣8日,中氣23日,前後1~2日。

12個節氣是干支紀月中每個月支起始日,例如,立春寅月始,驚蜇卯月。

二十四節氣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變化。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於地球影響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氣候變化。

中國古代曆法最初採用「平氣法」: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分,稱為中氣;二個中氣分稱節氣。

後來人發現法,無法反映出氣候狀況(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橢圓形。

離太陽時,地球公轉速度,時)。

隋朝劉焯受到張子信及其弟子劉孝孫學説影響,太陽運動基礎上,提出「定氣法」,但沒能正確認識太陽運動速度變化規律,因此其《皇極曆》定氣推算大偏差。

唐朝一行日行盈縮規律認識,指出日行速度變化,冬至時運行,夏至時運行。

其《衍曆》具備計算日行軌跡方法,因此能用定氣法注曆,不過曆書中二十四節氣採用,只在計算日月行度和朔望、日、月蝕時刻才用定氣,如《舊唐書》小注説「推日月行度及軌漏交蝕,竝依定氣。

若注曆即依恆氣」。

此後曆學家瞭定氣法,但注曆平氣。

明末清初,西學東,使用平氣是定氣注曆成中西曆爭中焦點。

清順治二年(1645)《時憲曆》正式改用定氣,是中國曆法史上改革之一。

現行農曆使用定氣,嚴格太陽黃經確定。

驚蟄、反映是物候現象,是驚蟄,它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復甦,來預示春天迴歸。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專門研究曆書天文和編算年曆機構,提供分鐘級別精確度節氣時刻。

[4]
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標誌,因此農業生產。

中國農民了地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相關民諺。

注意:後兩句是説上半年節氣6日,中氣21日,下半年節氣8日,中氣23日。

日期是西曆日期。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農曆制定,但事實上,二十四節氣是國曆(陽曆)制定,是太陽黃道上位置,一年劃分24等份,每份各佔經15度(一年365天除以24,每份15),因為太陽通過每份需時間相等,故二十四節氣國曆日期,每年會差異。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進行著地公轉和自轉,地球繞太陽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太陽黃道上位置來劃分。

,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黃經零度”,即春分點。

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一個節氣,從春分下順延,、穀雨、立夏。

待運行一週後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關於二十四節氣,我們既熟悉陌生,因為我們懂事以來,知道這個古老劃分方法,冬至吃餃子,立春吃春捲,這些民俗讓我們記憶。

但是,於二十四節氣來歷,以及它相關科學道理,我們大家是似懂非懂,那麼,下面我們帶大家一起,來瞭解和認識一下這個流傳了千百年古法計年。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進行着地公轉和自轉,地球繞太陽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太陽黃道上位置來劃分。

,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黃經零度”,即春分點。

這裏出發,每前進15度一個節氣,從春分下順延,、穀雨、立夏。

待運行一週後回到春分點,此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4節氣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延伸閱讀…

節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二十四節氣_百度百科

地球公轉自轉中,於地球自轉軸於公轉軸有23.5度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冬季時,影響一年四季氣温季候。

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參考,古代歷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一迴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分,稱為中氣;二個中氣分稱節氣,此為24節氣來源,這種節氣制訂法稱「平氣法」。

然而於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橢圓形。

離太陽時,地球公轉速度,時,當時制訂此曆法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氣候狀況。

所以從清代開始,春分點0度,太陽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中氣和節氣統稱“節氣”。

    24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千百年實踐創造出來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工具。

它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能土圭(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並且通過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春秋時期著作《尚書》中節氣有所記述。

後地改進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西漢劉安著《淮南子》一書裏有二十四節氣記載了。

公元前104年,鄧制定《太初曆》,正式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了二十四節氣天文位置。

    季節變化,24節氣可以分為幾類。

    另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天文角度來劃分,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轉折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開始。

於中國地域,具有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因此地區四季變化有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温下降過程和程度。

驚蟄、反映是物候現象,是驚蟄,它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復甦,來預示春天迴歸。

延伸閱讀…

二十四節氣彙整|日期、意義、由來、口訣

二十四節氣表|探索24節氣由來與日期(附錄2024農曆行事曆)

    關於這24個節氣命名,是有講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表示了四個節氣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

公曆上每年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是天文季節開始,氣候上説,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隆冬。

    “”是意極、意思。

夏至、冬至合稱“二”,表示夏天和冬天。

夏至日、冬至日每年公曆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

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

    “分”這裏表示平分意思。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相等。

這兩個節氣每年公曆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增多。

公曆每年2月18日前後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土壤中冬眠動物。

這時氣温回升,有春雷萌動。

每年公曆3月5日左右驚蟄。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穀類作物生長。

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未成熟,只是小滿,。

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夏種開始。

每年6月5日左右芒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