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特赦後第一次見面喊我 |來自我有孤獨和烈酒77449 |入獄20年 |【74歲老人口述同志】

近年來,藝人同志鼓起勇氣「出櫃」,公開自己身份,冀打破社會同性戀忌諱;但是同一天空之下,上一代同性戀者藏於衣櫃內;半世紀以來,社會有過他們聲音。

最近,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江紹祺訪問了12位長者男同志,他們歷輯錄成書《男男傳-香港年男同志口述史》,説50年代80年代男同性戀故事。

這12位長者男同志,基本上來階層,有本地香港,有洋人。

這是他們口述歷史,是他們記憶錄。

這不是一本宣揚同志文化書,它像一本自白,填補50年代80年代,香港故事缺口。

本文你呈現其中兩位男同志施魅力和伍梅神婆故事。

▲於英治時期,男男性行為屬刑事罪行,許多男同志會隱藏自己身份▲長者男同志施魅力和伍梅神婆,年過70站出來性小眾發聲。

「變態佬」、「乸型」、「愛滋病佬」,是當時同性戀者稱謂,江紹祺説:「那時社會一個不是主流性別認同,有負面看法,所以別人去歧視他們時,他們不知怎樣反抗,不知怎樣自己辯白。

我會覺得他們,我動力,我想他們故事説出來。

」對男同志其中一個印象,是他們會視公共廁所釣魚地,其他同性戀者進行性行為。

即使到了1990年,立法局通過男男性行為刑事化,但社會同志有負面標籤。

江紹祺指這不是事實全部,「80年代前沒有一些專屬同志場所,他們要結識朋友,唯有透過公共場所,公廁成為了他們結識朋友場所。

」70歲同性戀者施魅力説,當時會公廁「同類」示意,若對方有回應,走到公廁外會開始交談和認識。

上一代同志是一個「自我隱形」羣體,他們只能在公廁或者黃色小報登文徵友。

《銀河畫報》、《今夜報》和《星夜報》不時見到他們露骨字句介紹自己,希望吸引筆友,書信傳情。

上一代男同志雖然「自我隱形」,但活出自己一片天。

《男男傳》內兩位男主角施魅力和伍梅神婆,二人於公廁認識,成為了幾十年來摯友。

眼看昔日許多同路人,社會和家庭壓力下,逼結婚生子,兩位忠於自己,年過70站出來性小眾發聲。

喜歡Hello Kitty不是少女專利,74歲伍梅神婆(化名)是Hello Kitty粉絲,家中茶杯、電話、擺設,屋是這位英國少女身影。

儘管他是男兒身,時候開始喜歡作女性打扮,帶男生回家。

親威指他怪裡怪氣,介紹他去醫院接受內分泌治療。

神婆沒有「矯正」過來,反而肯定自己愛同性。

賣桌子時,抽屜裏看到了一個薄鐵皮筒內放着父母訂婚證和結婚證,有父親交給我一份“自述”。

他愛拜佛,説話喋喋不休,像一個拜神婆。

他人緣,朋友缺,但朋友隱藏自己同志身份。

小愛女性打扮,説話嬌聲嗲氣,帶男子回家。

直到30歲,親戚指他不男不女,以為他患病,介紹他去瑪麗醫院做檢查。

發現體內女性荷爾蒙過多,醫生建議他接受男性荷爾蒙注射,調理內分泌。

注射三年後,他女性無生理反應,「奏效,我跟醫生説,你就算幫我打男性荷爾蒙針,我不能變回雄赳赳男人」。

80年代以前,社會缺乏性認知和相關研究,如神婆男子,會指是心理變態,需要求診和做矯治療。

其實70年代,美國醫學界公認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但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直到2011年才發出聲明指同性戀不是疾病,需要治療。

▲伍梅神婆年時照片,有女性合照伍梅神婆打過荷爾蒙針,肯定自己喜歡男性,母親出櫃:「不關我事,是你帶我來。

我這説順,我應該這説。

」其後他母親道歉:「,但這個是事實,你要面事實。

」伍梅神婆得到母親、上司和同事諒解及包容,出櫃後,活得開心。

現時獨居他,每天爬山晨運,家中有13支行山杖,時會花兒談天説地,過著退休生活。

回想自己一生,活到74歲,他半點沒有,説下一世不要女兒身,要同志。

同志結婚,施魅力:不想害女大半生衣櫃內摸黑生活,直至今天社會開放,施魅力踱出衣櫃,過著光明正大同性戀生活。

就算年過70,他會盛裝出席同志遊行,身體力行為同志平權。

回想昔日,他歧視和欺壓,即使打劫,同志身份而報警。

昔日同志朋友,社會壓力逼婚,帶著面具。

1955年11月24日傍晚,街道民警敲開我家門,進門後,拿出一紙公文説:“楊公柱,你被捕了。

”那年我10歲。

一天,母親大清早拉我起牀,説去探望父親。

去往昆明東郊大板橋勞改農場路上,我發現有好些人是去探望關押家屬。

有這麼多人同行,我心裏“父親是人”,多少獲得了一絲安慰。

到了看守所,父親並。

我和母親等到傍晚,父親勞動回來。

他肩上還扛着一把鋤頭跑來見我們了。

看到父親笑容,我生氣了。

父親被捕後,母親沒有工作,我們活不下去了,沒想到他笑得那麼開心。

母親一旁哭得泣不成聲,我生氣,嚴厲地父親説:“楊公柱,你要地接受改造!你要地交代你事情,交代點回去。

”父親一下愣在那裏,場人不敢相信,一個10歲小孩子能説出這話。

多年後父親告訴我説,當時一段時間,看守所管教幹部會拿我訓斥父親話教育犯人。

一個失去了男主人家庭,生活可想而知。

我兩個弟弟送回四川老家奶奶那裏,我和3個妹妹跟着母親留在昆明。

母親生計,去找了一份搓麻繩活。

一公斤麻繩,需要一週才能搓紡出,工錢7毛錢。

母親一雙手因此是傷痕。

於父親原因,鄰居們見到我們躲得。

10歲我深深體會到了受人冷落滋味。

1956年春節過,我3個妹妹後染上了肺炎,沒錢醫治,一個月內死去。

妹妹們死後,我母親整個崩潰了。

母親腦子開始變得,明明嚷着要吃米線,我想辦法買回來,她又驚恐地説“有毒”,堅決不吃;有時嚷嚷着要去跳大觀河、跳翠湖尋死……看着母親整天尋死覓活,我心痛得要命。

我成了母親唯一依靠。

母親會地回答:“槍斃了,死掉啦!”我母親跟前抱怨父親,而這時候母親變得,她對我説:“你恨你父親,他是個英雄。

”我聽了無法理解。

3個妹妹死,有我和母親苦,是父親造成嗎?1957年,母親病重,家中生活困難,我開始變賣家維持生活和母親治病。

這次相見,是弟弟一手安排。

1955年初父親隔離反省到1955年11月正式被捕期間,他寫了一本自述材料。

1955年10月時,父親他寫東西交給我,並叮囑我收藏。

吃飯,留着這些紙片幹啥?我一把火把幾樣東西燒了。

我和母親日子一天一天過得。

母親説,她要中央寫信。

這時我知道,我外公叫周振漢,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領導者之一,1928年6月因叛徒出賣敵人殺害,他是中共早期革命家,是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追認烈士之一。

母親地中央寫信,希望能得到烈屬待遇,能有個工作。

然而,我後來間得知,因為我父親是國民黨舊軍官緣故,我母親變成了有關部門監控對象,她寫信一封沒寄出去。

父親被捕後,去勞改農場探望那次,父親獄中20年,我們有去看過他,連一封信沒有寫過。

我父親心中,寵愛。

母親是我外公外婆犧牲後嫁父親。

抗戰期間,父親打仗轉移戰場,母親後面顛簸追隨。

一路上,母親生過兩個孩子,因為帶到身邊,送了人,此後杳無音信。

後來,父親移防昆明,日子終於。

1945年8月一天中午,母親昆明西郊一户保長家要臨產,父親出門去找接生婆。

院子大門一開,一羣士兵逃了進來,後面緊追來一個官,端着槍屋裏掃射。

父親,上前一把抓住槍管往上一抬,“啪啪啪”,一梭子子彈射向了天空。

,這個官是個排長,前面慌不擇路竄進來是他手下逃兵。

槍聲讓屋裏母親受了驚嚇,一,一使勁,“哇——”,房東老婆幫助下,我呱呱墜地。

一個生命誕生,總是個喜事,父親不但沒有怪罪那個排長,救下了22個所謂逃兵。

這天恰逢8月15日,日本投降。

當天晚上,昆明全城歡慶抗戰勝利。

父親遇上家事國事兩大喜事,白天救下那麼多條人命,大喜過望,覺得是我全家人帶來了福氣。

父親老家四川成都,望我來賢德淑慧,取一個“德”字,加一個成都“蓉”字,我取名“楊德蓉”。

那段時間,襁褓中我並知道,身國民黨領父參加了日軍受降儀式,參加了多場慶祝抗戰勝利活動。

每天回到家中,春風得意他自己妻子、女兒是多麼寵愛。

如果不是後來變故,我一生如父親希望那樣,即便不是大富貴,起碼可以衣食無憂,做一顆父親掌上明珠吧。

1947年,轉眼間我兩歲了。

這些事情是後來知道:父親去南京開了一次會回來,退役了,沒多久,突然沒有音訊了。

3個月後,有人傳言,説父親帶着一個女人去了保山;後來,有人告訴母親,父親一起去保山那個女人自己回了重慶,這次父親消失了。

父親離家時,母親已有身孕2個月(我小弟弟)。

1952年春,5年過去了,我到了7歲。

那天,門前櫻花開得正豔,隔壁鄰居跑來家裏母親傳信説:“你家楊公柱回來了,現在我家裏。

”母親馬上牽着我過去。

見一個男人坐在那裏,母親推我一把,説,這是你爸爸。

我着不肯上前,怯生生地叫了聲:“爸爸。

”,父親當初南京回來脱掉軍裝,是因為願意打內戰,申請了退役。

後發現國民黨特務盯梢,他怕家人,匆忙選擇了逃離。

後釋放出女人出走煙幕彈,連無法告訴妻女。

父親退役後之所以國民黨特務盯上,是因為父親是國軍高級領,而我母親是國軍中人人皆知共產黨後代。

這期間母親打聽父親消息,但兵荒馬亂時,父親要處處躲避,找人傳信哪有那麼?現在我於見到了父親,。

不過7歲我是納悶:既然回來了,什麼直接回家,而要去鄰居家?後來知道,父親這麼多年妻兒失聯,以為母親改嫁,他擔心讓母親。

一家人時隔5年團聚,父親心情好極了。

他騎上摩托車帶我去西山兜風。

我坐在前座上,脖子上圍着父親送我白綢圍巾。

延伸閱讀…

男)74歲口述2015年4月7日上午9… 來自我有孤獨和烈酒77449

櫃內老人香港男同志施魅力與伍梅神婆的故事

摩托車春天山中飛馳,圍巾風吹得嘩嘩直響,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

然而,這樣持續了不到4年。

1955年初,隔離審查之前,父親有了預感。

他抽空我兩個弟弟送回了四川老家。

平日裏,他時會有意地和我説,“如果後爸爸,你要照顧媽媽。

”父親審判那天,我陪母親去了法院。

規定,年18歲才可以辦旁聽證。

母親進去了,我外面候着。

後來,母親是人扶着出來。

我聽説,當法官問到母親有什麼話要父親説時,母親暈了過去,一句話都沒説上。

12歲那年,我輟學。

我找到一份砸石子活,烈日下砸石子,口渴了只能喝涼水。

晚上,幫母親紡麻繩,白天砸石子磨出血泡,麻繩扎得生疼。

看着母親紡麻繩手上傷痕累累,我。

1958年,躍進開始,13歲我有機會加入了築路大軍。

第一個月,拿到了15塊錢工資!我欣喜若狂,跑回家交給母親8塊,自己留7塊,生活開支,大部分用來租書看。

喜歡看書是父親言傳身教留給我一個。

只是後來反覆抄家,家中書了,只能租來看。

可是,那個年代,父親遺留我,是一個我擺脱一個政治“污點”——國民黨舊軍官女兒。

不管我努力,表現,人另眼相看。

我恨我父親。

我想辦法我名字楊德蓉改成了周德蓉,我要讓我檔案裏有任何記錄。

後來,我遇到了一名解放軍,我地嫁給了他,帶上母親跟着丈夫走河南。

昆明是我傷心地。

我要逃離父親陰影,追尋自己幸福生活。

1955年到1975年,父親20年。

1975年,父親特赦,有人到我河南家中,通知我去辦理接收手續。

“當初是誰關,你們找誰去,他我們有關係。

”我態度冰:拒絕接受。

母親一旁,她聽到了,了一下,沒作表示。

20年了,我心裏是怨恨。

如果不是父親,我人生,我和母親,怎麼會過成這樣?父親出獄了沒有?出獄後去了哪裏?過得怎樣?我知道,關心。

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去,我和母親沒有問父親事,好像楊公柱這個人存在了。

轉眼是8年。

1983年,我有一次到四川出差機會,決定順便帶母親和女兒回一趟四川老家,看看弟弟。

到家時候,我看見一個老人站路口。

走近了,父親和母親面對面站着。

28年沒見了,,母親説了第一句話:“向榮(父親字),你怎麼這麼老了……”父親説:“這些年,苦了你,起了……”一問一答,像昨天見過面兩個人。

28年分離,像一個黑洞,吞噬了所有情感與期待。

我站一旁,心頭冒火,彷彿一個聲音喊:“楊公柱,你沒有發現我母親那麼老了嗎?你知不知道,這些年你我們孤兒寡母了!”父親彷彿聽見了我心裏這些話,轉身看着我。

他彎下腰,我深深鞠了一躬,説出了讓我心痛一句話:“周同志,謝謝你。

”母親轉向我:“你不要恨你父親,他是個英雄。

”父親入獄時,母親這麼説,現在聽母親這説,我。

道這麼多年,母親默默地想着父親?父親特赦後8年時間在外流浪,這期間,母親並沒有我説過牽掛父親類話啊。

這次相見,是弟弟一手安排。

延伸閱讀…

入獄20年,父親特赦後第一次見面喊我“同志”(周德蓉口述,湯興萍 …

人民心聲–領袖人物紀念館–人民網

父親特赦後一個人昆明,孤苦伶仃,靠黃埔同學幫助度日。

我要帶母親回老家消息,弟弟告訴了父親。

父親聞訊昆明跑到了老家。

這次見面後,父親説他打算到北京去做點事,母親表示,願意和父親一起去。

這時我明白,母親掛念着父親,只是知道我恨父親,不便我跟前提起罷了。

北京期間,父親藉助黃埔同學幫助,推銷四川土特產。

我父母終於得以團聚。

是4年。

1987年,我決定帶一家四口從河南遷回雲南。

我和丈夫此前河南某軍工單位工作,兒女到了高考年齡,雲南高考政策要過河南。

是一個繁花似錦春天。

走出火車站時,我地看見父親來接站。

父親説:“女兒,聽説你要回來,我來你打前站了……”這一次,我仔細地看了眼前父親。

81歲父親,頭髮。

我兒女舉家遷移,他這樣做,不是自己女兒?我眼眶一,終於喊出了一聲違“爸爸……”父親是紮紮來女兒打前站。

他早早我們一家四口安排好了旅社,他和母親租了房子準備住。

我42歲這年,父親回到了我生活中。

只是我來説,無論情感上,還是生活上,父親是陌生。

父親辦理户口時候,我去法院查找父親當年判決書。

父親當年罪名“造謠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但實際他監獄裏整整度過了20年,因為特赦恢復。

父親74歲那年,統戰政策安置昆明工商聯退休,但時光不能倒流,所有入骨。

我發現,回到昆明後日子,父親努力彌補,他想這個家做些什麼,但是,於年事已高,他經力心。

2005年,周德蓉和母親陪父親楊公柱參加飛虎隊活動題字父親是黃埔10期學員,晚年常有黃埔同學和抗戰老兵來。

聽説哪個老兵生活困難,父親會想辦法去幫助他們。

  (本期刊發這組筆談,摘編自作者2015年3月4日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全國黨建研究會聯合召開“學 習周恩來同志傳統和品德座談會”上發言。

) 感受周恩來人格魅力 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曲青山 説起周恩來,這是一個名字、名字、名字。

  記者 連肖 周恩來幫她踩地毯,她扳手腕……重慶74歲雜技表演藝術家何天寵,擁有一段畢生忘記憶。

何天寵任第四屆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重慶雜技藝術團團長,她教學節目“舞流星”、“流星閃爍”國內、國際雜技賽場上獲金獎,1996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授予“雜技成就獎”。

  “我雖然是九十歲人了,但周總理題詞激勵著我和我後人……”近日,家住寧鄉玉潭鎮彭望生老人收到自己老朋友成軍北京寄來信件。

信件裡,90歲高齡成軍講述了當年周恩來身邊衞士點滴,詳細地回憶了70年前周恩來和鄧穎超自己題詞細節,信件裡附有題詞復印件。

  1958年11月26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外賓參觀應城紅旗人民公社。

參觀內容:聽匯報,看新農村建設模型,參觀農村,考察試驗田,到公社龔家灘敬老院、婦產院、幼兒園、衞生院慰問羣眾。

  周恩來總理陸琦教授 我是一名開業專科醫生,事醫務工作。

建國後歷次愛國主義教育,我人生觀發生了改變,認識到醫務工作者應為工農開門真理。

  少年時代決心“中華崛起”而奮鬥終生周恩來,不僅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卓越領導人之一,其赫赫功勛彪炳史冊﹔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奠基者和開拓者,我國現代化歷史豐碑上鐫刻著他光輝業績。

一 中國近代經濟文化諸方面落後於西方工業化國家歷史事和由此陷入境地,決定了實現工業化基礎現代化是歷史提在中國人民面前基本任務。

紮推進黨史學習教育,6月3日上午,阜沙鎮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開展青年志願者結對服務老黨員“金暉行動”,瞭解老黨員進事蹟,引導青年志願者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鎮團委副書記陳永慶、青年志願者帶着慰問品來到老黨員梁坤培、吳十伍家,聆聽並記錄他人生事蹟,傳承紅色基因。

1970年,時年19歲梁坤培同志申請參軍,進入了廣州軍區汕頭區域——第55軍165師。

1973年正式成員中共黨員,那年他22歲,回想起往事,74歲高齡梁坤培老人記得,部隊那幾年時間,是汕頭地區多颱風災害幾年,部隊需要外出參加救援行動,而大大小小行動不下數十次。

梁坤培同志陷入了,接着嚥了一下,説道:其中有一次救援行動印象,是我腰傷來源。

記得是中午時分,整個團戰友都出去參加救援行動,救援大本營只留下我和其他2名戰友。

當時狂風呼嘯、傾盆大雨,人外面站。

此時有救援車輛外面要進來補充物資,風雨作用下,我拖着身體趕到大本營準備開門。

些許是風雨原因,大門此時搖搖欲墜,幾秒後於撐不住即倒下,我閃避躲開,但一根大木樁要倒下,眼看砸到救援車輛駕駛室。

我乾脆躲避,跑到木樁下方身體撐住,讓救援車輛順利通過,但我因此傷到了腰部。

梁坤培同志摸了摸腰部,補充道:現在變成了患了。

接着,他開始有些哽咽地説道:我記得有一位戰友是廣州人,參加了越南戰爭,回國後得知他下半身,當時不由自主流淚了。

1976年,梁坤培同志正式部隊退伍,廣州市省供銷社下一家機器廠工作,直至1985年申請調回中山糖廠工作,工作退休。

這期間安安、平平凡凡過了幾十年光陰,他説,儘管有人生大起大落,堅守着作為一名黨員應有品質和行為,同時自己歲月見證了中國崛起和復興。

學習了梁事蹟後,結對志願者嘉俊表示,雖然我們當代青年無法體會戰爭、經歷缺衣少食生活,但我們梁坤培故事中收穫感悟,應該生活、擁抱、行動激勵多青年時代建設祖國貢獻出自己力量。

吳十伍,1940年出生,阜東村老黨員、幹部、退伍軍人。

1958年參軍,196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十伍是工程兵,8316部隊六年,其部隊主要是研究原子彈發射,吳十伍主要基地中進行工作,看似工作,但當時條件下,頂着烈日進行工作,其從不喊苦叫累,兢兢業業地工作。

1965年退伍後吳十伍,組織安排下,後牛角大隊擔任文書和在東昇隊(現阜東村)擔任民兵營長一職,隨後,其組織要求,於1969年調往四聯部(現四聯水利),吳十伍回憶中,當時四聯水利協調,其主要原因當時村民們主要種植水稻主,但於牛角阜東高20—30公分原因,會出現位於阜東村村民種植水稻水位,牛角村水位底,會導致化肥效果欠佳,四十多個生產小組之間協調,期間需要地進行協調,並於各大隊書記溝通,爭取能找到點。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瀋陽部隊某部因公犧牲英雄戰士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人民日報》發表。

這是雷鋒同志像(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雷鋒”名字温暖着人心,但近年來有這樣一些聲音:雷鋒是典型,什麼擁有當時“奢侈品”皮夾克?雷鋒兵時每個月津貼只有6元,什麼一次能夠捐出100元?雷鋒説“做好事留名”,什麼留下那麼多照片?雷鋒,什麼會有皮夾克?遼寧撫順,記者見到了雷鋒生前戰友,73歲喬安山。

1959年時,喬安山雷鋒同在鞍鋼工作,雷鋒時年19歲。

喬安山回憶説:“那時候工人禮拜天流行去跳交際舞,雷鋒是個積極人,去跳,工友勸他:這是鞍山,不是你老家農村,買幾身衣服去跳舞吧。

”兵津貼每月只有6元,雷鋒為何一次能夠捐出100元?當時,100元是不折不扣一筆鉅款。

雷鋒收入有多少?事實是,雷鋒入伍之前,收入。

褚士奇,撫順人,是民間藏友組織“全國雷鋒專題藏友聯誼會”副會長,他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有關雷鋒資料,現在他家成為了一個雷鋒物品展覽館。

褚士奇坦言:近些年質疑雷鋒聲音,他為此自費走訪、調查了主要點。

雷鋒入伍前收入,是其中受關注一點。

“我懷疑,雷鋒這樣一個典型,什麼有錢買皮夾克、皮鞋有料子褲?研究後我發現,當時雷鋒收入確實挺高,他當時鞍鋼工作,鞍鋼待遇,工人工資,有獎金、津貼、保健費。

”褚士奇説。

他收藏中,有雷鋒兵時體檢表複印件,上面有一欄是家庭人口及收入狀況,雷鋒填數字是:“本人工資34.5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