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中國古代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順序互相配合成六十個基本單位,稱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此六十甲子,一個週期,循環復,即為干支紀年法。
從殷墟出土甲骨文,天干地支我國古代主要於紀日,此外來紀月、紀年、紀時。
考古發現,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一塊甲骨上,刻有六十甲子,可能是時的日曆。
這説商朝時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
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確切證據。
目前,發現確切干支紀年是西周時期,公元前857年,此年庚申年。
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
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
可是,是類歲紀年,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
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歲丙子,太初曆超辰法改變丁丑。
漢成帝末年,劉歆編訂三統曆太初元年改變丙子,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從乙酉改變丙戌。
而東漢歷學者沒用超辰法。
所以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歲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
(60是10、12公倍數,所以每60年一週期)。
如1644年農曆甲申年,60年後1704年同農曆甲申年,300年後1944年農曆甲申年,所以一代文豪郭沫若寫有《甲申三百祭》;1864年農曆甲子年,60年後1924年同農曆甲子年;1865年農曆乙丑年,1925、1985年同農曆乙丑年,類推。
注意是干支紀年是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開始,是歲首,不是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開始。
例如,1984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1985年立春止。
中國古代紀年方法漢武帝以前主要是使用干支紀年和帝王紀年。
當時干支主要是天文觀測,曆法和年歲命名上。
當時使用歲星體系和現在干支體系存在着如下應關係: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內而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屈曲。
丙:炳,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炳燃着,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好比人成丁。
戊:,象徵大地草木。
己:起,紀,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萬物更改,秀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四叔問及四人模樣,記起日本轟炸港島時,其中四名炸死街坊幫辦描述樣貌,後敦促佛堂補訂衣紙,削減紙紮。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
寅:演,津,寒土中屈曲草木,迎着春陽地面伸展。
卯:,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伸,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過半。
巳:巳,陽氣畢布矣。
午:仵,萬物,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陰氣開始萌生。
:眛,日中昃,陽向幽。
申:伸束以成,萬物體成。
酉:,萬物。
戌:滅,萬物滅盡。
亥:核,萬物收藏,堅核。
干支紀年公曆換算是,不過要留意農曆新年和西曆元旦相差不多於兩個月,西曆元旦後、農曆新年前農曆之前干支。
撰文:君有關香港何時何地始有盂蘭勝會,仍未有定案,但西區是文獻紀錄中早出現有關盂蘭節記載。
一篇刊登於1856年《德臣西報》(The China Mail)報道中,記載了當年8月香港西角(West Point)【注1】有市民慶祝一個宗教節日。
有市民慶祝一個宗教節日。
內文雖無明確指出是盂蘭節,但字裡行間可推理出來,節日目的於祭祀死於貧、、無子而未能安息亡魂。
市民報導中節日裡觀看神像巡遊,會燒衣進行奉獻,而西角龍殿建築物內擺放著冥府神像,西面戲台請來當時南方名伶Awa-chie演戲。
【注2】由此可見,十九世紀中葉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盂蘭風俗盛行,而且報導內容可見當時規模和參與人數眾多。
另一則有關西區舉辦盂蘭勝會報導1868年香港報章《事編錄》【注3】中記載:「本港盂蘭勝會,歷年以來各客商捐助,踴躍,而南北行及各店户議於前月廿六日繳呈矣。
……青樓中以德香堂第一,……合共捐得銀一萬五千餘員……」【注4】可見盂蘭勝會西區盛行歷史,而英文報道提到使費地華人資助,中文報道説南北行【注5】客商外,包括光顧「青樓」嫖客,見盡盂蘭勝會普遍性。
至於渣甸橋東邊街街坊盂蘭勝會(下文簡稱東邊街盂蘭勝會)成立,據知是於1946年。
【注6】但渣甸橋是否現今山頂加列山道歷史建築?從地理位置可見,渣甸橋東邊街距離,因此並無關係。
事實上,渣甸橋是指渣甸橋碼頭,位於西邊街出海旁一帶,現今存在。
延伸閱讀…
上世紀四十年代,西營盤一帶碼頭十分,據《香港藍皮書》所載屋宇統計,當時西營盤有4所咕哩館,成員來自四面八方,他們聚集於維多利亞港接近碼頭和貨倉地方。
【注7】當時香港政府規劃環街市對開海旁地帶貨物裝卸區,但於既載貨物載客船隻而言,則缺乏一個上落客碼頭,因此促成「三角碼頭」出現。
【注8】而當時附近碼頭有渣甸橋、同安、泰興、廣德、西江,和平後來港潮州人苦力和買賣而聚居於碼頭。
1946年11月政府邀請英國城市規劃專家亞柏康(Patrick Abercrombie)香港未來五十年發展提供建議,並設計城市藍圖。
亞氏估計1948年全港人口有150萬,而西營盤人口密度地區—東起東邊街、南第二街、西至西邊街、北達幹諾道,每英畝有2,000人。
【注9】原因是內地難民因政治理由而大規模湧入香港,包括人材和資金上海人,有廣東省沿海一帶潮州人,大部分是男性。
【注10】1948年《工商晚報》報道潮人三天設道壇於和興西街口舉行盂蘭勝會,指潮籍人士舉行,「然其處,其他縣籍僑胞不及,而同時於祭壇道場中祭祀品,花樣百出,五光十色金銀衣紙冥鏹,潮人中善男信女中所送出者」。
【注11】直到五十年代,西區三角碼頭舉辦盂蘭勝會是「港九各區街坊舉行盂蘭勝會冠」,整日人潮擁擠。
【注12】本研究對象東邊街盂蘭勝會於戰後和平時期居住於碼頭附近潮籍苦力和倉庫商家創辦,每年農曆七月聚首設壇祭魂。
舉辦盂蘭勝會主要原因是於日佔時期有大量華人日軍殺害。
例如1942年5月,一萬名市民日軍拘留並押上19艘船隻送往西環,他們推入艙底不能上船面,遇上颱風,但日軍任由船隻隨意而拒拯救,結果釀成3000人喪命,14艘船隻沉,即使饒倖逃過災飢餓過度而餓死於沙灘上,沿路佈屍體。
【注13】事實上,傷亡事件直接或間接日軍造成,佔領三年時間內常有發生,重視盂蘭節潮籍人士而言,盂蘭勝會有助安撫地區上亡靈,以及世親人朋友表示敬重。
身東邊街盂蘭勝會創辦人之一姚松秋認為拜祭可以使自己和潮籍人士生活得心安理得。
他説:「有個…泊『渣甸』船架嘛,啲日本仔喺度打…整死好多人。
咁呀好似有啲朋友呢嚟…整死咗後嚟報夢,話即係可以咁講,有人死咗報我夢,咁我咪去拜佢囉,咁呀嘛。
有啲真係。
報夢,人哋一夢到拜,一夢到拜。
咁呀夾埋吖嘛,叫做拜起囉。
」【注14】東邊街盂蘭勝會有一段時間海旁舉行,而促使盂蘭勝會每年定期舉行原因是東邊街流傳廣泛的猛鬼傳説。
德善堂劉啟堅師傅曾訴説過一個故事:1951年接辦該盂蘭勝會後一晚,他經棚睡覺時聽到棚外有人聲,知撥開帳幕見到場內兩邊排滿黑壓壓人身,見有頭有身而不見面貌,自此確認了東邊街一帶陰氣。
另一個事件是當時會長四叔所講,話説1953年社會不景氣,於是經費情況下決定減少訂購衣紙,知幾過月後七號警署突然派人找四叔,説某個晚上有四人到警署報案,指明當年盂蘭勝會金銀衣紙增、減。
當日坐堂幫辦只打發四人,後來無故摔跤信邪,派人找四叔。
四叔問及四人模樣,記起日本轟炸港島時,其中四名炸死街坊幫辦描述樣貌,後敦促佛堂補訂衣紙,削減紙紮。
延伸閱讀…
【注17】這些傳説現代人而言是或迷信,但放在地方人士敍事話語中,則形成一個固有價值觀念,通過宗教儀式表達出來,為每年舉辦盂蘭勝會提供合理基礎。
東邊街盂蘭勝會有一段時間海旁舉行,而促使盂蘭勝會每年定期舉行原因是東邊街流傳廣泛的猛鬼傳説。
德善堂劉啟堅師傅曾訴説過一個故事:1951年接辦該盂蘭勝會後一晚,他經棚睡覺時聽到棚外有人聲,知撥開帳幕見到場內兩邊排滿黑壓壓人身,見有頭有身而不見面貌,自此確認了東邊街一帶陰氣。
另一個事件是當時會長四叔所講,話説1953年社會不景氣,於是經費情況下決定減少訂購衣紙,知幾過月後七號警署突然派人找四叔,説某個晚上有四人到警署報案,指明當年盂蘭勝會金銀衣紙增、減。
當日坐堂幫辦只打發四人,後來無故摔跤信邪,派人找四叔。
四叔問及四人模樣,記起日本轟炸港島時,其中四名炸死街坊幫辦描述樣貌,後敦促佛堂補訂衣紙,削減紙紮。
【注17】這些傳説現代人而言是或迷信,但放在地方人士敍事話語中,則形成一個固有價值觀念,通過宗教儀式表達出來,為每年舉辦盂蘭勝會提供合理基礎。
事實上,東邊街和渣甸橋碼頭一帶發生事故導致人命傷亡,進一步強化盂蘭勝會必要性。
東邊街而言,於馬路過於,同時有大量車輛駛經而發生車禍,六十年代發生過巴士橫過電車軌道時,收油不及導致兩車相撞事件,沒人受傷。
【注18】東邊街發生車禍有時候解釋,例如1968年報導一輛九座位私家車,不知為何失去控制,撞毀東邊街一個販賣花生餅大牌檔,路過兩名小童撞傷。
【注19】於旁人而言,車禍或者是私家車零件故障而造成,但於居住東邊街潮州人而言,或者是亡魂作怪,因為過去發生交通有人死亡,如1957年有一男子東邊街口電車撞倒而斃命。
【注20】相信對早期居住東邊街市民來説,經歷過於1950年7月18日發生車禍。
肇事地點東邊街街角,而旁邊第一街口皇后大道西街口販攤檔林立。
當日下午,一輛英軍軍車突然失控,斜坡下滑,撞向一生果檔,場一名孕婦即撞;司機東轉軚,避免軍車直接衝入檔口,怎料另一處白粥檔撞去,多名途人閃避,當中沸粥燙傷;司機轉車軚,軍車「」字型衝另織補檔,當時檔口工作李湛軍車壓死。
事件造成一死十傷,孕婦送院後九個月嬰兒被救但母親不治;死者李湛遺下妻兒子女八人。
【注21】安撫死亡鬼魂,盂蘭勝會成為他們每年舉辦活動之一。
西營盤東邊街斜坡,發生車輛失控事件,結果1958年西區街坊福利會開會,建議華民政務司改善區內交通問題,當中一條有關禁止東邊街車輛行駛。
【注22】港九新界潮僑盂蘭聯誼總會有限公司成員郭子樂有出席該會議,反映盂蘭勝會東邊街關係,而且碼頭面路面人多車多,有發生,直至七十年代,發生過巴士三角碼頭輾斃途人事件。
【注23】,超渡亡是東邊街盂蘭勝會舉辦,信守節日儀式能夠安撫地方鬼魂,是保祐他們生活免受騷擾。
東邊街車禍事件外,旁邊危樓地居民憂心。
於樓宇過,騎樓出現倒塌情況,1956年4月有兩棟舊樓騎樓傾塌,貨車司機不及逃避而磚頭打至頭破血流,街上一時沙塵四起;同年5月,有另一危樓騎樓倒塌,響聲市民。
【注24】這些關於社區事件,潮籍人士當中往往通過説故事方式一輩傳給下一代,使他們決意延續盂蘭勝會心態少年時代建立。
,事故舉辦盂蘭勝會並無關係,但當地人士信仰活動、風俗和儀式產生文化要素,肯定他們思想上刻有印記。
另一方面,碼頭是苦力聚集地方,發生會使他們工作上不如意。
例如1971年有運牛躉船三角碼頭翻側,八十七頭牛全部墜海,其中三十四頭飲海水而溺死,警方出動十一艘輪船協助拯救,場面。
【注25】至於碼頭工作苦力,於缺乏安全措施,苦力搬運重物上落船發生意外。
1966年7月有一苦力墜海,消防局派蛙人下海搜索無發現。
【注26】而1975年西區正在進行填海工作之際,發現海上有一男浮屍,身穿藍色牛仔褲和皮膚黝黑,疑是一名苦力失足墜海。
【注27】因此,早期盂蘭勝會舉辦地點有密切關係,可視構成社區盂蘭文化,維持著族羣間傳統,有助他們安心生活。
這同時構成社區人士認同感和歸屬感,因為東邊街盂蘭勝會舉辦,成為了他們生活一部分,構成屬於他們羣體間地區文化。
戰後早期盂蘭勝會街道或空地舉行,舉辦理由空間形成不可分割關係,但隨著社會發展,原本居住同一地區市民或搬遷到其他市區,部分鄉裏選擇舉辦盂蘭勝會。
例如潮州南安堂福利協進會陳成聲戰後筲箕灣居住,七十年代南安坊拆後遷到油塘公共屋邨,每年堅持核心成員回筲箕灣舉辦盂蘭勝會,原因是可以鄉裏團聚,大家聊天或作娛樂活動。
【注28】我們可以知道盂蘭勝會能夠建立當地居民歸屬感,因為資源增加,勝會規模擴大、儀式繁複,各社團應舉辦場地能夠坊眾,所以市政事務署轄下球場或屋邨空地,成為他們申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