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三百年前,商朝第十九代王問卜數次終得帝令。故,般庚大王遵天命領眾北處氣象濛蒙魚水豐美地遷徙——北蒙。柔風綿水溫氣象,碧草肥土玉寶地,稱殷。 (今河南省安陽市)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六十六歲魏王曹操智慧,用腦過度導致顱內生病頭痛,崩於洛陽。但遺令指名道地葬於鄴地,西門豹祠相近高陵上。 (今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安豐鄉西高穴村,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現開放)
安陽地處河南省北部,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曆史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東漢末年兩晉、南北朝,安陽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6個王朝都城。安陽老城位於安陽市市區中心,據明代崔銑所著《彰德府志》記載,安陽老城始建於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公元580年,鄴城遭焚,遷相州、魏郡、鄴縣安陽城,稱相州。
據載,安陽老城增築於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明朝初期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改築安陽城,改築後稱彰德府城。當時彰德府城四座城門,東門曰永和,南門曰鎮,西門曰,北門曰拱辰。四門之中,北門“拱辰”語出《論語.政》“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而眾星(拱)。”意為拱衛君王或四裔歸附。永和、以及這三座城門,露出我國古人厭惡戰爭,祈求天下太平願望。
明朝初期改築安陽古城地勢呈龜背形,鼓樓廣場全城地勢處。四座城門之中,南、北兩門,東、西二門。城內街區佈局具有中國典型古城風格,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為中軸線,城內南北大街直通,而東西大街100多米。 1932年西城牆側翼增闢新安門,即今日小西門,安陽城始增至五個城門。,安陽老城始有“五門四關,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十八羅漢街”稱。
延伸閱讀…
明朝初期改築安陽老城為何“東西城門,東西大街直通”呢?有人說是老城安陽地處黃河故道,東西兩門,黃河會遷回“老家”了。
有說法是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城門,城中道路拐彎,即使敵人攻入城中,會佔領全城。有古代“陰陽五行”風水學說法,西方金,東方木,金克木,如果東西城門100多米,老城才能夠逢凶化吉。
延伸閱讀…
辛丑牛年春節夜晚,遊客老城縣前街遊玩。 (王建安 攝影)
另安陽老城居民說法,東西城門,東西大街相通,這樣城門、街道設計,主要是出於防范洪水考慮。安陽地處太行山腳下,地勢西高東,夏季暴發山洪時,滔天洪水西向東沖擊而來,西門其衝。而安陽老城東西城門,即使洪水沖進了西門,會順順噹噹穿城而過,相應地減輕了災害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