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筠松(834年-900年),名益,字叔,號筠松,唐代竇州人,風水宗師,地理、堪輿學家視為祖師祭拜,尊稱楊公、楊府真人、楊救、楊太伯公、楊府真仙、救貧仙人。另一位堪輿學家奉神秦國嚴君疾。

楊筠松唐朝廷官,後退休致仕,一併宮廷中學風水術帶民間,並四處所學所得幫助他人。故有“楊救”此號。

據《南安府志》記載:“楊筠松,竇州人,僖宗朝,掌台地理事,官金紫光祿大夫,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崑崙山,步龍後虔州,地理術傳文辿、劉江東 “廖瑀”,世稱救貧仙人是,卒於,葬雩中藥口。”

楊筠松(834年4月20日-906年3月12日),俗名楊救,名益,字筠松,號救,唐代竇州人,風水宗師。楊筠松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台地理事,為唐朝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玄赤,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兔經》。

因為其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所以世人稱其“救貧”先生,後人由此稱其“楊救”。

楊筠鬆生於唐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竇州(今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江西堪輿形法理論祖師。其父親楊淑賢生三子:長子筠翌,次子筠賓,三子筠松。

筠松幼年過人,學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後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台地理事。廣明中(880年),黃巢破京城,筠松離京出走,入崑崙山,後到虔州(江西贛州),地理術行於世,民間稱救先生。

耿王兵敗逃平陽南港入贅許家故改名許進同遊四方以論三元氣運而扦積善人家用,家用敗絕。

浙江一支由此傳承。廖瑀、範越風、厲伯紹、劉淼、葉七、邵庭監後投入其門下學藝,成為堪輿大家。楊筠松拋棄方位本身既有吉凶信條,因地制宜,因形選擇,觀察來龍去脈,追求意境,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物、地氣、土壤及方向,盡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處,演化發展,形成風水“形法理論”,“巒頭法”。

“形法理論“肇於贛州楊筠松、文辿、賴有、謝子逸輩,其説主於形勢,所起,即其所止,定向位,專指龍穴砂水相配”[1],故又名贛派風水。形成覓龍、察砂、觀水、點穴考察山水、踏勘地形四個程式。現代而至當代風水學者,踐行楊筠鬆風水理論,尊他中國堪輿祖師。

粵西信宜鎮隆鎮八坊村是鎮隆古城所在地,稱「竇州」,是歷代州縣並治地,於時候城內八卦方位各有一座牌坊而得名「八坊」。八坊村有著而歷史文化底藴,保留著眾多文物蹟,集中了一批有特色保存古書院,是嶺南地區古建築羣。

鎮隆建城於公元621年,那時起到1952年,它是信宜縣城所在地,唐貞觀到宋熙寧430多年中,它作過竇州州府。雖然它時期己去,現在它只是一條村——信宜鎮隆鎮八坊村。不過,它留下了一份沉甸甸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吸引中外旅客去處。

文明門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意,故名文明門。後形成世俗,官宦履職調任和民間婚嫁喜慶此門出人,而喪葬之類事情要迴避此門。文明門最初廟宇式建築。民國年間,城門上設有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現在見文明門,重修於1947年。建築式樣為仿宮殿式,紅牆碧瓦。

學宮,稱孔廟,顧名思義,無論如何稱呼明白這是做學問地方。學宮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現保留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欞星門外牆上,尚存一碑,碑上可辨有「官員此下馬」字樣,這是表示對孔子。這學宮叫「洪國府」,裡面有一段血雨風故事。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三水人陳金缸率領起義軍佔領了信宜縣城,即是當今鎮隆。

陳金缸自封大洪國南興王,信宜,這學宮改為王宮。後來陳金缸手下元帥鄭金決定降清,元帥府設下鴻門宴,席上勸陳金缸接受清朝招安。陳不肯,破口罵鄭。於是,鄭下令部將陳劈死這王宮裡。這段故事寫學宮牆上。鄭金後來當了清朝水師提督,60歲時得到慈禧太后賜一個「壽」字和翡翠雕白菜,。

李廷樞公伺,是紀念信宜知縣李廷樞所建。李廷樞於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縣,他官,死後身上有幾塊銀元。

這那個「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盛行貪官污吏年代,他奉公能,信宜老百姓感念他,不僅發籌資將他屍體運回江蘇無錫老家,於次年捐資修建了這座李廷樞公詞。

這公祠叫做「三鬥米公祠」,説是一天上午,一位農民挑了三鬥米去坪上賣,路上聞知縣李廷樞病歿,他米擔丟路邊,趕到鎮隆李大清官奔喪去了,黃昏回來,一看那三鬥米,可見當時社會路不拾遺。現在,公祠因年久失修,己顯破爛,但李知縣形象後人敬仰。

延伸閱讀…

【竇州風水】竇州古城風水祖師楊救貧故里|楊筠鬆的那些瓜

圓融自然。–本吧以風水典故、八字命理、日課擇吉、六爻預測

1300多年作為一縣首府歷史,鎮隆留下了國內十分由13所書院組成古書院羣、7個公祠一批古建築。

這座起風書院,已有300年歷史。稱作「考棚」,過去這裡是考秀才地方。民國十五年,成信宜縣黨部所在地,書院前樓擴建成西式樓宇,書院因此成為中西合璧建築。

青莪大屋,建築年代有200年歷史了。青莪大屋帶有清朝時期南國建築風格。有特色是它「金包銀」牆體。所謂金包銀,即是外牆青磚包著裡面泥坯磚。這青磚選料上,燒工,質量是千百年風雨剝蝕而不損毫髮,當今年代是燒不出這磚了,因此稱它「金」。

而包在裡面泥坯磚,是精選田間濕泥,放水牛反覆踩踏攪拌,填鬥木框內,刮後移開木框,製成兩尺一尺寬半尺泥坯,放在田頭曬乾變後,拿來砌牆體。這泥坯儘管有放進磚窯鏟制,但,這裡稱為「銀」。這樣「金」包這樣「銀」,堪稱珠聯璧合,堅如盤石。

住這座200年屋齡古宅裡面幾户人家,儘管安心地住下去,絲擔心會有什麼閃失。住户們説吧,這古宅冬暖夏涼,盛夏時節,外面烈日炎炎,大屋裡是,不用考慮裝空調機。

聽這裡老人説,可惜是這裡古城牆拆掉了。環繞鎮隆古鎮古城牆有建築特色,因為它,抗日戰爭時,為防止日本鬼子飛機前來轟炸時古城牆過於醒目,讓飛機辨認出目標是縣城,縣政府於是下令這古城牆一米不留地拆得乾乾。

楊筠松(834年-900年),名益,字叔,號筠松,唐代竇州人,風水宗師,地理、堪輿學家視為祖師祭拜,尊稱楊公、楊府真人、楊救、楊太伯公、楊府真仙、救貧仙人。另一位堪輿學家奉神秦國嚴君疾。

延伸閱讀…

竇州古城風水祖師楊救貧故里

一代唐末風水祖師楊筠松(楊救貧) 天星奧義回歸本命之探討

楊筠松唐朝廷官,後退休致仕,一併宮廷中學風水術帶民間,並四處所學所得幫助他人。故有「楊救」此號。

據《南安府志》記載:「楊筠松,竇州人,僖宗朝,掌靈台地理事,官金紫光祿大夫,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昆侖山,步龍後虔州,地理術傳文辿、劉江東 「廖瑀」,世稱救貧仙人是,卒於,葬雩中藥口。」

楊筠松(834年4月20日-906年3月12日),俗名楊救,名益,字筠松,號救,唐代竇州人,風水宗師。楊筠松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玄赤,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兔經》。

因為其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所以世人稱其“救貧”先生,後人由此稱其“楊救”。

楊筠松生於唐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竇州(今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江西堪輿形法理論祖師。其父親楊淑賢生三子:長子筠翌,次子筠賓,三子筠松。

筠松幼年過人,學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後唐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廣明中(880年),黃巢破京城,筠松離京出走,入崑崙山,後到虔州(江西贛州),地理術行於世,民間稱救先生。 

耿王兵敗逃平陽南港入贅許家故改名許進同遊四方以論三元氣運而扦積善人家用,家用敗絕。

浙江一支由此傳承。廖瑀、範越風、厲伯紹、劉淼、葉七、邵庭監後投入其門下學藝,成為堪輿大家。楊筠松拋棄方位本身既有吉凶信條,因地制宜,因形選擇,觀察來龍去脈,追求意境,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物、地氣、土壤及方向,儘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處,演化發展,形成風水“形法理論”,“巒頭法”。

“形法理論“肇於贛州楊筠松、文辿、賴有、謝子逸輩,其説主於形勢,所起,即其所止,定向位,專指龍穴砂水相配”[1],故又名贛派風水。形成覓龍、察砂、觀水、點穴考察山水、踏勘地形四個程式。現代而至當代風水學者,踐行楊筠松風水理論,尊他中國堪輿祖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