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晨,甲午年丙寅月甲子日丙寅時丙申分,我起床小解,隨後4點25分,到客廳想做個運動,上下跳躍震動(平時促進血液循環動作),沒想到跳了20幾下,突然感覺地震,門窗搖晃作響,吊燈左右擺動,心想,這個地震該不是我跳出來吧!一下!前幾天貼文有提過地震事,八字五行來說,木剋土,土震,像是拿起一根木頭地上敲,地會震動,意思。凌晨4點25分(甲乙分)是木氣時候,你會問,那丙火不是可以化解甲木力量嗎?不行,因為甲木力量到不可擋時候,會過丙火剋土,只是力量減罷了。這次地震規模5.4,震央宜蘭,氣象局說是能量釋放。
地震國家有許多民俗解釋,比如日本,普遍認為日本全島是地底下一隻鯰魚撐起,因此,鯰魚震動身體或搖晃尾巴,會造成地震;使地震鯰不要作怪,透過雷神建御雷手持要石鎮壓大鯰。 1855年安政時期江戶大地震後,地震鯰為主鯰繪盛行於世,不僅強化這項民俗觀,地震鯰擬人化,形成善事蹟兼具傳說。中國,多數認為是地底下有一隻鰲魚(有說是鼇魚、鱷魚),古老神話中,女媧補天後斷鰲魚四足,於四極地支撐天地;另說鰲魚駝托著大地(巨鼇載地),因此鰲魚一或一翻身,會引起人間大地震。是故,民間信仰中鰲魚觀音,腳踩鰲魚造型,而有鎮壓鰲魚精、防止地震發生傳說。
全世界各民族有動物來詮釋地震故事,比如印度安人有負地龜、印度有負地像,地方有地底人、地下神主宰地震說法,像希臘神話認為地震是因海神波賽頓引起。至於臺灣,是眾人日常生活中可聽到「地牛翻身」,值得注意是,臺灣地牛翻身見得是源自漢人移民傳說,融合漢文化後,隨著文化傳播,乃至媒體擴散,時今日已成為解釋臺灣地震來主流民俗價值觀,即使臺灣古老地動傳說中,有其他解釋故事,比如海岸阿美族人認為是地下人推石柱引起地震,另有族群傳說認為是地下豬、羊、蛇、熊說法,但地牛翻身超越族群,普遍接納使用。
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感,牛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臺灣人幾乎責怪地牛,像日本或中國衍伸「鎮壓」手段,雖然某些地方有「打地牛」儀式,但我們大多地面對,淡然認份地看待地牛翻身,這是我們牛之間不可分割情感與彼此象徵情愫使然吧!
至於漢人部分,早期文獻大多記載地震前後有「地生毛」現象,比如《重修臺灣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地大震。秋七月,地生毛。」,或如徐宗幹《斯末信齋雜錄》載:「彰境地生牛毛,長寸許,震動」,雖然清治時期地動傳說提到「地生牛毛」,只是陳述一種地表異象,非明確指出是地牛翻身,見得是牛毛,比如《金門志》所載豬毛。到日本時代文獻,看到漢人地陳述地底有牛,比如日本官員東方孝義專書記載,1906年嘉義梅仔坑地震時,傳說有人山上地裂處,發現一條牛大尾巴,因此盛傳地底下住著一隻地牛。事實上,傳說可能是民俗價值觀累積而來,見得只是受到嘉義地震影響,出現地牛翻身說法。日本時代許多文人記述中,可以看見地震是「地牛抖毛」記錄,如賴惠川記述地震後廳門後方掘地若干,會發現地牛毛。顯然,這時漢人地震異像中「地生毛」與原住民傳說中「地牛」傳說結合在一起。
是,臺灣漢人地牛傳說,衍伸出安撫地牛、打地牛習俗,比如地震發生時,需學牛叫聲用以安撫地牛。或像綠島習俗中,每遇地震,居民便持碗盆地上敲擊,相傳是讓地底兩隻牛分開,避免爭鬥,才能平息地震。有甚者,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竹山當地藝文協會宮媽祖廟前,辦理打地牛儀式,持竹鞭鞭打牛隻,希望消解地震問題。
文獻記載,臺灣牛隻是奔跑於林野之間「山牛」(黃牛),於耕種,是隨荷蘭強權進入臺灣,東印度公司第二任臺灣官偉斯1625-1627年間,爪哇、澎湖地購進水牛耕種,加上中國東南部漢人施行移民耕種政策,臺灣改變耕牛生態。不知是否因為進口牛隻本土黃牛混種諸多影響,陸陸續續文獻上可發現許多駭人聽聞牛怪傳聞,引起騷動,無論這些傳聞真假,臺灣人牛敬畏,累積,成為根深蒂固民俗價值觀。
民俗思維裡,不能欺負牛,否則會遭到天譴報應,另有「關牛神」用以占卜、預知禍福,或逢年過節需祭拜「牛稠公」信仰觀。臺灣人敬畏牛愛牛,傳統社會不吃牛肉,會遺棄老牛,民間故事時常有農民半夜夢見老牛托夢,或是老牛流淚求生感動農人傳說,時今日,臺存數千頭耕牛,有地方政府爲牠們建立老牛家,頤養晚年。
牛、堅強老實、欺凌性格,臺灣人生命經歷有著某種隱喻,以來,臺灣人視作代表性動物,會「臺灣牛」自稱。傳統社會裡,人牛是分不開夥伴,民間信仰撿丁口錢時,牛算成家人,需要繳付牛丁口錢。如此看來,地牛同居臺灣島,顯得。
土著化以後臺灣漢人,有流傳地底下住著穿山甲故事,並傳說穿山甲翻動,能耕種事務帶來豐收。比如臺中市南屯有於端午節進行「走標」活動,戰後改變「木屐競走」,即是希望透過吵雜聲響,敲醒地底下穿山甲,用以「勸農」。然則,臺灣民間故事裡,穿山甲是一位貪睡人變化而成,地底大半時間睡覺,沒有那麼力氣能夠引起地震,還是身強體壯牛有足夠力量引起山搖地動。
至於漢人部分,早期文獻大多記載地震前後有「地生毛」現象,比如《重修臺灣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地大震。秋七月,地生毛。」或如徐宗幹《斯末信齋雜錄》載:「彰境地生牛毛,長寸許,震動」。
民俗彈,是一群關注臺灣民俗學發展研究者合作組成共筆部落格。亂彈即北管,具共賞特質,是臺灣民間普遍是流行、受歡迎戲曲,「彈」可以看作任意「吹談」,我們期待當下生活節奏中,社會大眾一起探討民俗思維,鼓吹臺灣社會民俗學領域重視。
每月一杯咖啡金額,支持優質觀點誕生,享有閱讀體驗。
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感,牛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
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感,牛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
近日地震掀起「國家級警報」預知系統討論,隨著科技發展,多數人地震看法改變。那麼,早期先民們是怎麼看待地震呢?為何地震臺灣會稱做是「地牛翻身」?為何是牛,而不是住地底穿山甲或其他動物呢?地牛,有其他解釋地震來傳說嗎?
地震國家有許多民俗解釋,比如日本,普遍認為日本全島是地底下一隻鯰魚撐起,因此,鯰魚震動身體或搖晃尾巴,會造成地震;使地震鯰不要作怪,透過雷神建御雷手持要石鎮壓大鯰。
1855年安政時期江戶大地震後,地震鯰為主鯰繪盛行於世,不僅強化這項民俗觀,地震鯰擬人化,形成善事蹟兼具傳說。
延伸閱讀…
中國,多數認為是地底下有一隻鰲魚(有說是鼇魚、鱷魚),古老神話中,女媧補天後斷鰲魚四足,於四極地支撐天地;另說鰲魚駝托著大地(巨鼇載地),因此鰲魚一或一翻身,會引起人間大地震。是故,民間信仰中鰲魚觀音,腳踩鰲魚造型,而有鎮壓鰲魚精、防止地震發生傳說。
全世界各民族有動物來詮釋地震故事,比如印度安人有負地龜、印度有負地像,地方有地底人、地下神主宰地震說法,像希臘神話認為地震是因海神波賽頓引起。
至於臺灣,是眾人日常生活中可聽到「地牛翻身」,值得注意是,臺灣地牛翻身見得是源自漢人移民傳說,融合漢文化後,隨著文化傳播,乃至媒體擴散,時今日已成為解釋臺灣地震來主流民俗價值觀。
即使臺灣古老地動傳說中,有其他解釋故事,比如海岸阿美族人認為是地下人推石柱引起地震,另有族群傳說認為是地下豬、羊、蛇、熊說法,但地牛翻身超越族群,普遍接納使用。
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1896年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文章,記載著淡水平埔族有地牛傳說。後於1906年1908年,發表有關地震文章,即載明賽夏族濁水溪流域Vonum族,認為地震是緣起於地底下牛搖動身體所致。
其後,1923年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記載著鄒族「阿里山番」與「モトエビ」(Motoebi)社,有地牛翻身造成地震說法。顯然地,地牛翻身傳說,其源自民族傳說故事。
至於漢人部分,早期文獻大多記載地震前後有「地生毛」現象,比如《重修臺灣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地大震。秋七月,地生毛。」或如徐宗幹《斯末信齋雜錄》載:「彰境地生牛毛,長寸許,震動」。
延伸閱讀…
雖然清治時期地動傳說提到「地生牛毛」,只是陳述一種地表異象,非明確指出是地牛翻身,見得是牛毛,比如《金門志》所載豬毛。
到日本時代文獻,看到漢人地陳述地底有牛,比如日本官員東方孝義專書記載,1906年嘉義梅仔坑地震時,傳說有人山上地裂處,發現一條牛大尾巴,因此盛傳地底下住著一隻地牛。
事實上,傳說可能是民俗價值觀累積而來,見得只是受到嘉義地震影響,出現地牛翻身說法。日本時代許多文人記述中,可以看見地震是「地牛抖毛」記錄,如賴惠川記述地震後廳門後方掘地若干,會發現地牛毛。顯然,這時漢人地震異像中「地生毛」與原住民傳說中「地牛」傳說結合在一起。
是,臺灣漢人地牛傳說,衍伸出安撫地牛、打地牛習俗,比如地震發生時,需學牛叫聲用以安撫地牛。或像綠島習俗中,每遇地震,居民便持碗盆地上敲擊,相傳是讓地底兩隻牛分開,避免爭鬥,才能平息地震。
有甚者,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竹山當地藝文協會宮媽祖廟前,辦理打地牛儀式,持竹鞭鞭打牛隻,希望消解地震問題。
文獻記載,臺灣牛隻是奔跑於林野之間「山牛」(黃牛),於耕種,是隨荷蘭強權進入臺灣,東印度公司第二任臺灣官偉斯1625-1627年間,爪哇、澎湖地購進水牛耕種,加上中國東南部漢人施行移民耕種政策,臺灣改變耕牛生態。
不知是否因為進口牛隻本土黃牛混種諸多影響,陸陸續續文獻上可發現許多駭人聽聞牛怪傳聞,引起騷動,無論這些傳聞真假,臺灣人牛敬畏,累積,成為根深蒂固民俗價值觀。
民俗思維裡,不能欺負牛,否則會遭到天譴報應,另有「關牛神」用以占卜、預知禍福,或逢年過節需祭拜「牛稠公」信仰觀。
臺灣人敬畏牛愛牛,傳統社會不吃牛肉,會遺棄老牛,民間故事時常有農民半夜夢見老牛托夢,或是老牛流淚求生感動農人傳說,時今日,臺存數千頭耕牛,有地方政府爲牠們建立老牛家,頤養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