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家探討了雷鐸先生關於肇慶山水十點處中三點:一方寶地,兩儀抱城,三才濟會。
這繼續深入剖釋四得利,五教並存,六朝風流。
肇慶市地處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三圈一帶”(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珠江—西江經濟帶)中心,是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大肇慶東部是廣東水城——四會,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和龍江)會流,而得名。
四會名勝蹟有貞山風景區和奇石河風景區,有“一仙”、“兩佛”、“三台”、“四塔”,有紀念六祖南來興建六祖寺。鄧村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品柑賞玉”特色旅遊資源融入肇慶千里旅遊走廊。
西部西江明珠——端州,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21℃,是歷史文化、風景旅遊名城。
肇慶地標—牌坊廣場,圖|寶峰一石
南部嶺南古郡——要,百越地,建縣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羚羊峽有居勢而取名“要”。是廣州都督府、兩總督府駐地。
高要像山下景色,圖|Lee
要古村落眾多,如中國古村落之一澄湖村,有八卦村稱黎槎村、蜆崗村,全國接觸西方文化上清灣村。 。 。
坐落於靈氣鍾形勝寶地上,左右山川氣象雄偉。廟前臨西江,水面,波不揚濤。廟後(北)靠五座山峰,名五龍山。五道山梁蜿蜒起伏,走向一齊朝龍母廟集中,人稱“五龍爭珠”。這顆“珠”,是今龍母墓所在那個小丘。
北部粵北要塞——懷集,是廣東省西北隅通桂達湘要道,是國內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粵而達港澳沿海門戶。
歷史上,懷集是嶺南嶺北民族文化交往走廊,是海陸絲綢之路一個接點。可以東達穗、港、澳,西越桂東而及大西南,南抵肇慶,北過連山而入兩湖。
肇慶,五教並存是指:
佛教中國影響流長,肇慶,具代表性佛教寺廟是鼎湖山慶雲寺,出名釋迦牟尼佛像是位於肇慶星湖濕地公園天然臥佛。
慶雲寺,圖|許慶彬
臥佛觀天,圖|MAY
每年逢春分、秋分即會出現“臥佛含丹”天象,2017年星湖“觀佛節”時間9月13日—9月19日。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七星岩排列狀如天上北斗,自然而然成為道教首選地,而七星岩內道教活動場所則主要集中玉屏岩。
明清民國年間,七星岩道教十分興旺,玉屏岩山腳到山頂建有陽觀、碧霞宮、三仙觀、玉皇殿、十八奶娘廟。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利馬竇、羅明堅兩位傳教士崇禧塔邊建造了一座教堂——仙花寺,成為了全國第一座天主教教堂。
簕竹圍天主教堂,圖|江潔誼
今日走進肇慶德慶縣。這里水陸交通,有國道321線貫穿縣境、省道悅懷線、西江大橋路網遍布全縣,村村可通公交車。那麼現在這條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龍母故里,鄉愁德慶”開始了解它吧!
城龍母祖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曆史,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並稱為嶺南古建築“三瑰寶”。
坐落於靈氣鍾形勝寶地上,左右山川氣象雄偉。廟前臨西江,水面,波不揚濤。廟後(北)靠五座山峰,名五龍山。五道山梁蜿蜒起伏,走向一齊朝龍母廟集中,人稱“五龍爭珠”。這顆“珠”,是今龍母墓所在那個小丘。
得名於“蓬萊第三洲”意,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環境,文化積澱。
三洲岩是座西江孤峰,三洲岩山水,雨後有江水洶湧,山峰影子夕陽下可見
三洲岩內是個溶洞,大小可容千人,洞內多石鐘乳,泉水甘冽,幽勝。
說宋朝時期,民間流傳著 “三洲岩是神仙居住地方”這一說法,三洲岩因此出名,並引來無數文人客、達官貴人不辭勞苦,沓來,夢想能夠三洲岩沾一些“仙氣”。
這裡是塊風水寶地,得去沾一沾運氣,“”。這裡三重山寓意為“三元第,步步高升”。
這個禮法規則可職官設置方面得到直接印證。例如明代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為都察院官,二品,負責監察、糾劾事務,兼管審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但左都御史右都御史。
三元塔建築結構,是穿壁繞平座結構。它外觀九層,內十七層,塔高約五十八米。塔基是紅砂岩和花崗岩徹成,塔身青磚建造而成。每個塔腳有一個托塔力士。
德慶學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 肇慶市德城鎮朝陽路,始建於宋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這座古建築群大成殿、崇聖殿、尊經閣、鄉賢祠、杏壇建築組成,佔地面積八千多平方米,是我國元代木構建築瑰寶。
上大家探討了雷鐸先生關於肇慶山水十點處中三點:一方寶地,兩儀抱城,三才濟會。
這繼續深入剖釋四得利,五教並存,六朝風流。
肇慶市地處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三圈一帶」(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珠江—西江經濟帶)中心,是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大肇慶東部是廣東水城——四會,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和龍江)會流,而得名。
四會名勝蹟有貞山風景區和奇石河風景區,有「一仙」、「兩佛」、「三台」、「四塔」,有紀念六祖南來興建六祖寺。鄧村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品柑賞玉」特色旅遊資源融入肇慶千里旅遊走廊。
西部西江明珠——端州,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21℃,是歷史文化、風景旅遊名城。
肇慶地標—牌坊廣場,圖|寶峰一石
南部嶺南古郡——要,百越地,建縣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羚羊峽有居勢而取名「要」。是廣州都督府、兩總督府駐地。
高要像山下景色,圖|Lee
要古村落眾多,如中國古村落之一澄湖村,有八卦村稱黎槎村、蜆崗村,全國接觸西方文化上清灣村。 。 。
上清灣村,圖|韓晉東
北部粵北要塞——懷集,是廣東省西北隅通桂達湘要道,是國內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粵而達港澳沿海門戶。
歷史上,懷集是嶺南嶺北民族文化交往走廊,是海陸絲綢之路一個接點。可以東達穗、港、澳,西越桂東而及大西南,南抵肇慶,北過連山而入兩湖。
肇慶,五教並存是指:
佛教中國影響流長,肇慶,具代表性佛教寺廟是鼎湖山慶雲寺,出名釋迦牟尼佛像是位於肇慶星湖濕地公園天然臥佛。
慶雲寺,圖|許慶彬
臥佛觀天,圖|MAY
每年逢春分、秋分即會出現「臥佛含丹」天象,2017年星湖「觀佛節」時間9月13日—9月19日。
延伸閱讀…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七星岩排列狀如天上北斗,自然而然成為道教首選地,而七星岩內道教活動場所則主要集中玉屏岩。
明清民國年間,七星岩道教十分興旺,玉屏岩山腳到山頂建有陽觀、碧霞宮、三仙觀、玉皇殿、十八奶娘廟。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利馬竇、羅明堅兩位傳教士崇禧塔邊建造了一座教堂——仙花寺,成為了全國第一座天主教教堂。
利瑪竇有“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美譽。他於1583年到達肇慶,羅明堅來華耶穌會士建立了一座具有豐富象徵意義住所 —— 僊花寺。 (1) 人們祇知道利瑪竇僊花寺遺址肇慶端州區崇禧塔附近,但它崇禧塔附近確切位置未能得到確定。僊花寺遺址切位置哪裡?我們應以甚麼方法和手段來確定其確切位置?這些成為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領域和利瑪竇研究領域普遍關注問題。社會各界,包括學術界已有觀點,彼此爭論不休,但未能出普遍令人信服答案。利瑪竇肇慶市乃至我國歷史文化及現實利益有著不可分割關聯性,使得關於僊花寺遺址位置學術研究既具有理論意義,具有現實意義。
早在1985年,李護暖先生肇慶《端州報》上發表〈僊花寺遺址初考〉一文。該文《利瑪竇中國劄記》記載事件(兩總督劉繼文佔僊花寺並改建劉本人生祠),斷定僊花寺遺址接近劉公生祠原址。該文認為,宣統《高要縣誌》有“劉公祠崇禧塔東”明確記載;另外,1971年崇禧塔東、現無線電廠內考古發現〈兩粵督撫司馬中丞劉公祠記〉碑,記載該祠建於萬曆十九年(1591)。據以上歷史記載和文物考古成果,李護暖先生推斷,崇禧塔東、原肇慶無線電廠內劉公生祠遺址範圍內僊花寺遺址所在。 (2)
1998年,肇慶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崇禧塔東面建立名“仙花寺遺址”紀念碑,並刻有一段介紹性文字。 2006年,肇慶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建碑,更名為“利瑪竇仙花寺遺址”,碑文介紹內容有所修改。但兩次碑文記載和認可“仙花寺改建劉公生祠”這一觀點。
近些年來,有國內外學者此提出質疑。早在2006年,意大利那不勒斯 Parthenope
[圖1] 肇慶崇禧塔 (引《文化雜誌》第66期,頁99)
大學朗西斯科· 馬格里奧庫勒 (Francesco Maglioccola) 教授研究意大利現存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和重履利瑪竇生前足跡,並崇禧塔及其附近週邊地區進行現場調研後,口頭上後筆者和肇慶市博物館明確表示過這個觀點:利瑪竇僊花寺位於崇禧塔 [圖1] 西側,現在崇禧塔景區辦公室所在二層建築,而不是現在官方立碑處 (崇禧塔東側)。 (3) 2012年,劉明強先生提出,僊花寺不但劉公生祠同一地點,而且還保留下來了 —— 崇禧塔西側本地居民稱“番鬼屋”二層建築(2007年修葺後崇禧塔景區辦公室)利瑪竇的僊花寺。 (4) 2013年,宋黎明先生基於意大利文本和中文文本資料考證,著文質疑僊花寺劉公生祠同一地點說法。 (5)
,學界主要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對立觀點:一是認僊花寺崇禧塔東處;一是認僊花寺崇禧塔西處。學界其它相關討論基本超出這兩種觀點,而且研究方法是李護暖、劉明強、宋黎明人研究方法小異:尋找足夠、可靠史料,歸納證實自己觀點。這種歸納經驗材料 (史料) 證明觀點研究思路面臨困難於無法形成充分論證。這不是因為缺乏直接、所謂“判決性”史料來證僊花寺遺址位置問題。即使有所謂“判決性”史料,可能面臨同一史料多元解讀,同一史料可能同時用來建構和解構同一觀點局面。
本研究試圖避免前述研究方法局限性,運用科技史研究領域普遍採用“文化整體”方法,還原當時建築僊花寺文化整體情境,發現其中可靠、不變要素,然後這些不變要素邏輯前提,演繹推理出可靠結論,從而盡可能地定僊花寺遺址具體位置。
本研究試圖避免前述研究方法局限性,運用科技史研究領域普遍採用“文化整體”方法,還原當時建築僊花寺文化整體情境,發現其中可靠、不變要素,然後這些不變要素邏輯前提,演繹推理出可靠結論,從而盡可能地定僊花寺遺址具體位置。
前述分析,本文將“定僊花寺遺址位置”問題或目標細分四個層次遞進問題或小目標:一、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是西?二、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或西具體甚麼位置?三、僊花寺 (崇禧塔西邊) 王泮生祠及其它建築、地理標識位置關係是甚麼?四、崇禧塔西“番鬼屋”是否僊花寺?
前述分析,本文將“定僊花寺遺址位置”問題或目標細分四個層次遞進問題或小目標:一、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是西?二、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或西具體甚麼位置?三、僊花寺 (崇禧塔西邊) 王泮生祠及其它建築、地理標識位置關係是甚麼?四、崇禧塔西“番鬼屋”是否僊花寺?
前述分析,本文將“定僊花寺遺址位置”問題或目標細分四個層次遞進問題或小目標:一、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是西?二、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或西具體甚麼位置?三、僊花寺 (崇禧塔西邊) 王泮生祠及其它建築、地理標識位置關係是甚麼?四、崇禧塔西“番鬼屋”是否僊花寺?
前述分析,本文將“定僊花寺遺址位置”問題或目標細分四個層次遞進問題或小目標:一、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是西?二、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或西具體甚麼位置?三、僊花寺 (崇禧塔西邊) 王泮生祠及其它建築、地理標識位置關係是甚麼?四、崇禧塔西“番鬼屋”是否僊花寺?
建築實踐過程,開始選址到後竣工,自始遵守儒家禮法和風水術支配性規則。因此,儒家禮法和風水術規則可以成為我們推理僊花寺具體位置可靠邏輯基點。
以上分析,我們整體還原了建築僊花寺時“文化整體”情境,此基礎上進一步整體古人運用儒家禮法和風水術這兩個具備“完全文化整體內涵”規則來支配僊花寺選址、建築歷史事實。據此事實,我們可以古人與儒家禮法和風水術相關思維方式,進而合理推斷僊花寺遺址可能位置。
尊崇理學明朝,建築物選址遵循儒家禮法。正式場合,無論座位、站位和建築物選址遵循“左尊右卑”禮法規則。
這個禮法規則可職官設置方面得到直接印證。例如明代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為都察院官,二品,負責監察、糾劾事務,兼管審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但左都御史右都御史。
延伸閱讀…
如,王泮和劉繼文各自生祠位置關係印證了明代“左尊右卑”儒家禮法規則。生祠位置關係表面上是物體之間左右關係,而事實上是人際關係延展。明清以來地方誌中地記載了劉公 (劉繼文) 生祠。崇禎《肇慶府志》記載:“劉公生祠,崇禧塔之東,祀督府劉公繼文,萬曆十九年建,有黃鳳翔記,載藝文。”(8) 清道光《肇慶府志》記載:“劉公祠,崇禧塔東,為督府劉公繼文建。”(9) 王泮生祠自建成後沒有改建或消失,是崇禧塔西北十米處文昌祠前殿。這兩個生祠位置證實了“左尊右卑”禮法規則 —— 肇慶知府王泮於兩總督劉繼文而言,劉繼文尊,王泮卑。兩座生祠背北面南,等同於這上下級官員一併面向西江而立。王泮禮法立劉繼文右手邊,即西邊;劉繼文站王泮左手邊,即東邊 —— 這現存兩座生祠遺址座落位置是相符合,如 [圖3]。
“左尊右卑”原則可以利瑪竇明朝官員交往中得到印證。例如,下列這幅畫於清初人物像([圖4],刊於基歇爾《中國圖說》),顯示身穿官服徐光啟尊,立於利瑪竇左手邊;而利瑪竇外國平民身份卑,立於徐光啟右手邊。
那麼,“左尊右卑”這一選址原則,僊花寺可能會建哪裡呢?
我們可以很推論,王泮利瑪竇而言,王泮尊,利瑪竇卑。相關記載,我們知道僊花寺面南 (面江) 而坐,而文昌祠和王泮生祠是面南而坐。“左尊右卑”這一選址原則,可以肯定是,利瑪竇住所僊花寺應該王泮生祠右手邊,即王泮生祠西邊。
由此可見,以往認定利瑪竇僊花寺位於崇禧塔東面劉繼文生祠遺址處,即現僊花寺遺址立碑處 —— 這個位置處於王泮生祠左手邊 —— 觀點違背了明朝建築選址遵循“左尊右卑”儒家禮法規則。相比較而言,坐落於王泮生祠右手民宅 (“番鬼屋”) 選址符合明朝時禮法規則 [圖5]。
王泮利瑪竇選址建造住所時候,有一個目的,希望利瑪竇“西僧”“主持紀念他要蓋寺廟”(10)。說,王泮希望利瑪竇能夠成為文昌祠以及王公生祠主持。因此,常理,王泮賜予利瑪竇住所應該是位於靠近文昌祠地方,利瑪竇履行主持工作。而且,不大可能西過躍龍渠,即讓躍龍渠橫亙利瑪竇住所與王公生祠之間。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利瑪竇僊花寺合理位置是王泮生祠右手邊,即王泮生祠西邊(包括正西、偏西南、偏西北方位)。學界所言“(王泮生祠西邊近鄰)番鬼屋利瑪竇僊花寺”觀點有合理性。
[圖4] 徐光啟站左手尊,利瑪竇站右手卑
①居於右手邊; ②居於左手邊屋卑祠尊。 (源自百度圖片,作者,估計是2007年修繕王泮生祠後照片)
前文,我們整體原僊花寺建築選址遵循儒家禮法“左尊右卑”規則和思維方式,確定了僊花寺坐落方位:崇禧塔乃至文昌祠、王泮生祠西邊。這一部分,我們歷史事基礎上,原僊花寺建築過程中遵循中國傳統文化風水術或堪輿術思維方式,另一個角度理解當時人們建築崇禧塔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印證前面推斷出來“僊花寺位於崇禧塔乃至文昌祠、王泮生祠西邊”結論,試圖進一步梳理僊花寺崇禧塔、文昌廟、王公生祠、劉公生祠建築物關係,並由此推斷僊花寺遺址位置。
端州城區地勢是西北,東南,西北東南傾斜。中部內水星湖;背枕北嶺,面臨西江。萬曆九年 (1581),肇慶知府王泮發現星湖積水排泄,一遇雨水時節形成內澇。於是,他帶領官員百姓開挖了躍龍渠,星湖積水城東石頂躍龍竇口排入西江。躍龍渠擔負著端州城區排汙、排灌功能。
躍龍渠端州陸地分成兩個獨立板塊,即以躍龍渠整個古端州城中軸線,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當時肇慶知府府邸(即現肇慶市政府大院週邊) 位於端州西部,而府邸陸地板塊之東南邊水口(11) 沒有關鎖,而且與城西龜頂山稱,這中國傳統風水學上是謂 “四獸”(12),於藏風聚氣。
據史料記載,修建好躍龍渠第二年 (1582),王泮採納社會各界意見,開始躍龍渠東邊—— 石頂崗位置興建具有風水意義崇禧塔。王泮塔建成後作文〈新建崇禧塔記〉記載,端州地方人士風水角度縱論肇慶地理環境,擔憂氣集聚不夠,使得肇慶出不了人材。故而這些人引用北宋國師、風水大師賴布衣遊歷肇慶經歷,加上風水術“形家”理論,知府王泮力陳小市石頂建築浮屠塔,由此可以起到風水術所言“捍門”挽留天地功能。另,王泮作有“九層岌控羚羊,日射金輪散寶光。[⋯⋯] 懸知窟是龍蛇蜇,會見人題姓字香”詩句,形容建成後崇禧塔像巍峨峻嶺控制了江水洩流羚羊峽,改善了風水,使肇慶人材輩出,金榜題名。 (13)
石頂崗位於端州古城東邊東南臨西江位置,原地形是一個東西走向小山包,地勢東北西南延伸而來。它位於肇慶知府府邸東方,東南方,屬於後天八卦震卦,屬於羅盤 [見圖6] 山乙方位置 (設定當時肇慶府邸位置於此羅盤中心,崇禧塔羅盤乙方)。傳統風水術看來,這種現像視為龍東北來,石頂崗西南方向止住了,這樣石頂崗西南方是謂“龍行盡之處”。而且,面向南方,木龍左往右 (順時) 行龍,到西南木庫位盡,整個地形水口石頂崗西南方向躍龍竇。
中國傳統風水術,躍龍渠、躍龍竇東邊建崇禧塔,是人工營造一個左右龍虎局勢,藏風聚氣,束住直瀉西江水,鎖住端州古城山川靈氣。而且,崇禧塔建府城東方東南位置上,起到捍門華表 (14) 作用,整個端州古城帶來稱美。此位置屬於生氣、氣位,利於孕育英才,昌盛文化,造福百姓。
前文分析,我們理解了崇禧塔建塔原因和風水方面象徵意義利害關係。這利瑪竇住所選址了規矩,即其選址嚴格符合崇禧塔週邊地區風水要求。
1583年9月,王泮決定作為風水塔崇禧塔附近劃出塊土地利瑪竇“番僧”建住所,需要負責修塔鄉紳、社會賢達,如譚諭人商量。譚諭人綜合考慮這些方面:一是利瑪竇住址不能破壞石頂崗乃至端州城風水;二是知府大人利瑪竇“番僧”安排 (文昌祠、王泮生祠主持、看護),故而住址選在靠近文昌祠地方。
那麼,傳統風水角度,是吉凶方位[圖7]相關理論,利瑪竇 “僊花寺”適合建造崇禧塔風水地標哪個位置?
下面,本人揣譾陋,試還原傳統風水術分析利瑪竇住所合理選址。
1) 傳統風水術角度分析,石頂崗地形是東北、西南 (即艮卦來龍),水流東北順時
[圖6] 羅盤。設定當時肇慶府邸位置於此羅盤中心,崇禧塔羅盤乙方。
[圖7] 風水術中吉凶方位觀念。設定崇禧塔此圖中心,經下文分析,僊花寺選址可能西南或西方位。
往西南流出西江。崇禧塔中軸線東北方乃是分水過氣地方,風水術上稱為龍頸或龍脊。龍頸或龍脊是不能夠破壞,否則破壞了整個地形格局,吉地變成地,但可以用來建造寺廟,寺廟可以收束龍氣,接納,鎮懾邪氣。譚諭鄉紳知道利瑪竇人住所並非佛殿寺廟,而是有點莫名其妙、信仰可疑“番僧”建築,所以可能讓利瑪竇住所建造崇禧塔中軸線北面。
2) 傳統風水術角度分析,崇禧塔西面(實際上是崇禧塔西北方向乾方位置)規劃建造王泮生祠地方,該位置風水上稱為盡龍盡穴,可以接納地氣龍氣,其所在後天八卦乾方位是貴位,人倫祇有家、政府首腦要員、位高權重人才有資格位居該處,而身份“番僧”利瑪竇異國私人住宅,理所不太可能重視風水知府和眾鄉紳安排乾方。
3) 那麼教堂有可能建造崇禧塔東邊嗎?傳統風水術角度,於東邊震卦,是艮龍右旋轉而來方位,旺龍,是地勢位置,生氣位、氣位,人倫上類象長子,是屬於位權重人才能位居 (這甚麼兩總督劉繼文生祠後來能建造崇禧塔東邊原因)。該處作為整個崇禧塔公園總出入口 —— 門口,利於接納生氣、旺氣。如果建造“番僧”私人建築此,將形成煞氣,影響到整個空間佈局。
4) 利瑪竇人住所有可能建造崇禧塔哪個方位?傳統風水術,崇禧塔西或西南邊,即兌卦或坤卦方位是有可能方位。因為崇禧塔中軸線崇禧塔座向來判斷,整個空間吉位有東、東南、南、北;位有東北,西南、西、西北。認為帶有煞氣“番僧”住所應該安置兇位,凶制,達到趨吉避凶目的。另外,於東北方位是來龍方位,、宜,所以祇有崇禧塔西或西南適合建造“番僧”住所。
5) 傳統風水術角度分析,崇禧塔西邊方位或西南方位,五行分屬金、土,兇位,龍脈氣盡之處,氣場分散,不是藏風聚氣方位。如“番僧”私人建築置於此位置,可以化兇吉,達到整體佈局和諧目的。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推論出利瑪竇僊花寺選址合理、可能位置:崇禧塔西邊或西南邊附近。
其實,有另外證據或可佐證以上推論。例如,利瑪竇住所建成後,王泮送來“僊花寺”“西來淨土”題名牌匾。這些題名傳統風水術,體現了中國古人,是古代文人主要運用思維方式 —— “象思維”(與“概念思維”一種思維方式,其概念當代哲學家王樹人創立)。王泮選擇“僊”之一字包含了象徵涵義。 “僊”字包含了“西”和“巳” —— 巳作為十二地支之一所象徵方位南方,故“僊”字內涵了 “西南”坤方象徵。,這涉及學術界爭論不休“僊花寺”寺名及其內涵理解。限於篇幅,王泮“僊花寺”題名“象思維”解讀需另著文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