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家山風水圖片】據說是李宗仁祖墳 |已上實圖 |龍清堂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故居實地考察記 |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是中國近代大學建築佳作和典範,於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它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和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築一起作為首批中國大學校園內歷史建築群現址,於2001年6月25日中國國務院正式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大早期建築具有建築藝術、人文歷史和科學價值,有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1]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主要是1930年1936年間,珞珈山校園規劃設計並建成校舍建築群,共30項工程68棟,建築面積78596平方米,耗資400萬銀元。此外還包括部分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建築。這樣建築活動,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是。現在大部分建築保存,使用,其中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5處26棟,建築面積54054.52平方米。這些建築基本信息見下表(面積單位/平方米):

1928年8月6日,國民政府大學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張、石瑛、葉雅各、麥煥章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委員長李四光是地質學家、秘書葉雅各是林學家,對武昌郊外地理環境熟悉。葉雅各認為「武昌東湖一帶是大學校址,其天然風景國內各校舍所無,即國外大學」。全體委員實地考察後,1928年11月確定武昌城外風景東湖濱,離鬧市羅家山(又名落駕山)、獅子山一帶為校址。了國外大學校園理想模式,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疏地選址理念。李四光和葉雅各推薦開爾斯(F. H. Kales)擔任校舍建築工程師,並赴上海邀請來開爾斯。開爾斯實地考察後,認為這一帶山丘坡水源,山石、泉水、湖水可利用,各項建築依山而建可節省地基及石料,贊同以羅家山校址。後聞一多其改名為「珞珈山」。

1929年3月,於珞珈山及其附近是荒山田野和羊腸小徑。經學校函請湖北省建設廳,開始修築接街道口專用公路,但修路遷墳觸犯了一些墳主孝親觀念,他們聯合起來湖北省政府請願,要求其出面製止。於是,省政府武大校舍佔用民地過多,要武大停止建設,另尋新校址。同月,代理校長劉樹杞事務而辭職。於是教育部任命王世傑武大首任校長。 5月上任伊始,他致力於珞珈山校址圈定、勘測、規劃以及校舍建設工作。葉雅各先生一道,率數十名民工於一夜之間所有擋路墳墓全部挖掉,造成了不可變更既成事實。墳主們雖此事鬧到了中央,但於事無補,這段10米、全長1.5公里公路是路線完成,於1930年2月通車,命名大學路。他特邀省府有關人員親赴珞珈山現場考察,認為此地風景,有山有水,此建校,啟發文化,武漢居民。 [2]

2005年9月16日,石格斯先生外孫女來武大訪問,贈送校方一些歷史照片和圖片。同年11月16日,列文斯比爾先生兒子、美國工程院院士Octave Levenspiel來武大訪問,父親當年所繪全部150餘幅武大早期建築圖紙及照片贈送校方[5]。 2014年7月,這些圖紙武大檔案館保存一些圖紙一共177張確定國家一級文物[6]。

1929年10月,建築設備委員會正式聘開爾斯校舍建築工程師,同時總設計圖,此外聘有阿伯拉·列文斯比爾(Abraham Levenspiel)和石格斯(Richard Sachse)為助手。另聘開爾斯麻省理工學院同窗好友繆恩釗校舍監造工程師、工程處負責人,負責施工技術監督及部分結構、水暖設計。他嚴格認技術監督下,保證了這些工程施工質量,主體結構如初。工程漢協盛、袁瑞泰、永茂隆營造廠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校舍水衛暖工程則主要漢華公司承包。 1930年3月校舍工程開工。漢協盛營造廠闆沈祝三堅信「質量」,要求武大工程著眼於保固期百年以上,進料選優質材料,處處嚴格檢驗關,即使他遭到雙目失明打擊後,堅持主張雙方派工程師及監工隨時監督檢查質量。施工中發現問題,則不惜代價,返工重來。 [2]

1930年5月,六十高齡開爾斯上海病倒,病中堅持工作。 1932年3月7日,王世傑校長校舍禮堂裡講演時說:「這裡我們感謝是開爾斯先生,他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家,他不計報酬,而完全興趣寄託藝術方面……他給予我們幫助實在得!」感謝和紀念開爾斯校舍建設貢獻,武大授予他名譽工程師稱號。沈中清後來成為武大建築設計室第一任室主任。 1932年5月26日,王世傑珞珈山校舍落成典禮上講:「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回國途中設想,要一個有山有水地方建設一所大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後指出:「本校工程,完成一半,此後需要中央及地方指導幫助正切。我們建設不僅是物質建設,有精神建設,無論學術建設方面或文化事業方面,我們努力。請大家看看我們走路是不是中華民族出路,是不是人類路!」同時,王世傑葉雅各帶領師生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樹50萬株,使園林化校園裡中西合璧建築群。 1933年,工程完工後,曾昭安組織編印了《國立武漢大學建築攝影集》,含有41幅照片。 [2]

工程耗資150萬銀元(通貨膨脹,實際耗資170萬),中央政府與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萬,李宗仁撥款20萬資助;二期工程,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萬。餘下部分,委員們各種渠道籌得,如中英庚款、漢口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捐資,總計400萬銀元。 [2]

1938年3、4月間,武漢日寇三麵包圍,武大西遷四川樂山,珞珈山校園成為國民政府領導全國抗戰軍事指揮中樞,直至武漢淪陷。珞珈山鑿有既且防空洞,高射砲陣地環列四周。每次日機航路要珞珈山上空進行過轟炸。 1938年3月29日4月1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國立武漢大學體育館和圖書館召開(開幕典禮重慶舉行),會上製定了《抗戰建國綱領》,推選蔣介石國民黨總裁(稱蔣介石為「總裁」即這時開始)、汪精衛副總裁,確立領袖制度。蔣介石、周恩來和郭沫若居住武大,領導軍民抗日,會見外國友人,全世界傳達中華民族抗戰決心。蔣介石珞珈山設立了高級軍官訓練團,並親任團長,檢閱軍官,不顧個人安危,珞珈山上觀看中國空軍英勇抗擊日寇空戰。 1938年8月2日,周恩來牽頭,召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學生食堂成立了「第九戰區總動員委員會」,負責組織武漢全民有組織有計劃大撤退,抗戰保存了許多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寇「3個月消滅中國」妄想。 [3]

如郭沫若《洪波曲》中揣測,珞珈山之所以未遭轟炸,是因為日軍「想地保留下來讓自己來享福」。 1938年10月26日,武昌棄守,日軍將珞珈山校園闢其中原司令部,「本親善旨」「資保全原貌」。司令部駐紮圖書館裡,並圖書館樓頂四角修了四個瞭望塔。理學院中修有關押抗日人士地牢。學生飯廳及俱樂部成為野戰醫院和軍官俱部,男生寄宿舍成為住院部。文、理、工學院大批文職人員使用,十八棟高級官員居住。附中成為車輛調度場,原郵局附近成為一片馬廄。未建大禮堂後面(現人文館後小苗圃)成為軍馬場,日軍餵養軍馬而日本引種水花草。緩解住這裡休養大批日本傷兵思鄉情,同時有炫耀武功和佔領意,日軍於1939年日本引來櫻花樹苗武大校園栽植。抗戰期間,珞珈山校舍雖整體保存了下來,但其內部是遭受了破壞,抗戰結束後進行了大規模整修。 [3]

1952年,李達出任武大校長,學校專門修建了一個園子,即李達故居。 1954年12月,武漢大學水利學院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農學院大樓隨分出作為辦公樓。 1950年代後期,禮堂原址兩側興建了物理大樓和生物大樓。教二樓以及桂園和梅園一些具有民族傳統風格宿舍樓是這一時期修建。

這一時期,早期建築上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口號,如圖書館上立有「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作為行政樓使用工學院主樓上立有「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八個大字。老齋舍、文法學院樓外牆上刷有「三忠於四無限」標語,老齋舍各出入口兩側刷有毛澤東詩詞作為聯,一處牆上用墨筆寫有「打倒劉少奇」口號,這些意識形態下產物,仍可見。位於街道口牌樓上「國立武漢大學」六字「武漢大學」四字取代。這四字取自1951年5月,毛澤東回給武漢大學農學院學生陳文新私信信封上(現在武大校名以及當成校徽使用百年校慶標誌上字體「陳毛體」書體)。此外,位於理學院和生物大樓之間生物標本樓這一時期建成,但破壞了早期建築協調性。

1983年校慶之際,位於街道口牌樓上「武漢大學」四字代之以書法家曹立庵寫「國立武漢大學」六字。於牌樓所在地段屬武大校園範圍,導致牌樓疏於看護,破敗。武漢市人民政府於1993年公佈武漢學早期建築武漢市保留歷史建築。校園充分利用其自身地理條件及歷史文化,使人工造景與天然景觀結合,人文景點景緻相得益彰。 1993年百年校慶前夕,海內外校友武大集資建造,武大位於八一路正門口仿照位於街道口「國立武漢大學」老牌樓,復建了一個牌樓作武漢學校門。武漢市2000年7月劃定了武漢大學早期建築保護範圍建築物周圍20米48米,建設控制地帶武漢大學珞珈山主校區。

1990年11月,邵逸夫捐款及國家教委撥款共建人文科學館落成。人文館選址當年規劃早期建築中大禮堂所處位置,它和兩側物理大樓和生物大樓形成建築群,老圖書館建築群和行政樓(工學院)建築群成三足鼎立勢。該館沈國堯設計,外形呈「山」字形,屋頂綠色琉璃瓦。1991年國家教委組織第二批邵氏贈款建設項目評比中,人文館榮獲一等獎,專家評議組成員之一、清華大學宋澤芬教授評價其是「全國大學校園裡一棟建築」。邵逸夫先生稱讚道:「己見落成各新樓,可貴樓新館相比擬者,多見。」1994年,武漢市改革開放以來建築評比中,人文館評為十大建築之一。

進入21世紀,學校成立了專門保護委員會,制定了保護措施和維修方案,堅持適用於保護並舉和修舊如、保持原貌原則。但實際上,武漢大學校園內新建部分建築校園內早期建築之間以及其內部建築之間沒有保持協調風格。早期建築修復和保護未能「修舊如」原則,部分建築局部風蝕或於人原因毀壞,需要維護和修繕。比如2003年110週年校慶前,於理學院修復有達到修如效果,反而弄巧成拙。有屋頂上樹木,時刻危脅著文物壽命。如維修櫻園四捨時,只是敲去牆皮,然後敷上一層石灰,協調。 2004年,學校部珞珈山水塔修葺了「煥然」來形容[4]。

三、袁世凱淮陽(下)淮陽,袁世凱善於利用自己家族地位結交權貴,藉以提高自己社會威望。當時陳州知府是吳重熹。吳重熹(1838-1913)無棣人,山東“海豐吳氏”第十八世孫,其深受家族熏陶,尚文,官譽,是晚清名士之一。袁世凱和吳重熹談詩文,論時事,過甚密,互為座上賓。生活上,袁世凱到淮陽時,新婚燕爾喜得貴子,算得上。但兩口恩愛結束

為迎接120週年校慶,同時鑑於早期建築局部程度及媒體報道和呼籲,2011年起,武大開始了自建校以來首次全面修繕早期建築群工程,並2011年9月成立了全國高校首個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同時設立文物保護管理處[7]。對早期建築維修改造正式列入武漢大學120週年校慶捐贈項目(第一期)[8],上述工程2013年校慶之前竣工。其中周恩來居修復更名周恩來故居暨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於11月21日正式開放[9];老圖書館作為校史館於11月28日正式開放[10]。

此外,武漢市市政工程建設之一八一路地下隧道讓路,2012年10月,武大拆除了1993年仿建「國立武漢大學」牌樓,這一舉措引起了校內外關注。廣泛徵集和專家討論,2013年1月,部門正式公示武大校門廣場建設方案,其中牌樓位置拆除牌樓位置北後退十餘米,並放大1.12倍[11],整個工程於11月20日完工。

這一時期新建校舍如圖書館擴建工程、文科區建築群和楊家灣建築群則外形和配色上保持了早期建築呼應和協調。老圖書館和行政樓(工學院)兩座建築後入選第一、二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公眾投票「五座武漢城市地標」。 2014年6月27日,中國文物學會高校歷史建築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武大舉行,李曉紅選首任會長。 [12]。

開爾斯設計建築設備委員會「實用、、經濟、美觀、中國民族傳統式外形」要求,貫穿中國傳統建築「軸線稱、主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思想,採用「遠取,取其質」手法,環境深刻理解,對地形利用。採中西建築形式之長,集古典現代建築美,開當時建築風格先。珞珈山地形地貌和現代高等教育發展要求,使校園總體規劃具有特色。校園建築物各自功能,採用散點、放射狀佈局,遵循中國傳統建築美學原則,因山,建築組群變化有序,整個校園格局中有,構成了多樣群體。這些建築群構成對位景,面面相觀,限度地擴大了環境空間層次。欣賞珞珈山校園建築,不是「可望」,而是「可遊」,步移,韻味。當時大量西方建築界處在探索階段之中結構、材料、技術,地運用武大早期建築設計施工上,並影響到中國後來建築,中國建築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校園中心區2條南北軸線和2條東西軸線相交匯形成兩大組建築群,總體規劃因山,利用東、南、北三面環山,西側地區域規劃校園中心區,地作運動場,看台依坡而築。建築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側佈置。南山(火石山)建工學院,北山(小龜山)建理學院,東側山脊規劃了禮堂。形成運動場中心,大禮堂主體一組建築群。工學院、理學院運動場中線400米南北端,禮堂左右翼。大禮堂和體育館運動場東西軸線上下端正。運動場西山起箕(東西長500米,南北200多米)地勢驟降,校區下沉式中心園林地。體育館其下方。於是形成貫穿工學院、理學院南北軸線,及禮堂延伸體育場以西體育館東西軸線,空間呼應,地形錯落,章法井然十分生動而切合地形。中心區西北側獅子山東、北兩個方向可遠眺東湖,東湖亦可見獅子山山頂輪廓,形成圖書館主體另一組建築群,北山丘陵地帶獅子山,坐南朝北。圖書館居山頂中央突出;東、西兩翼文學院、法學院,矗立;南面學生宿舍抱坡而建。飛簷碧瓦掩映綠樹叢中,使山體顯得鬱鬱蔥蔥、錯落。武大校舍建設總體統一,有群組、單體建築特色。冬季陽光,夏季南風吹拂,並配合和增添了湖光山色美景。

原位於街道口大學路起點一側象徵學校大門老牌樓,歷史上兩次修建。第一次是四柱琉璃飛簷木結構,結構、描金彩繪、漆彩畫,目前見到有確切記載建造年代(可能是1931年)。而武大曆屆畢業紀念冊上照片分析,木牌樓應該1934年6月前竣工。可惜次年毀於龍捲風。因此弄清牌樓上字系誰人書(可能是王世傑)。第二次修建時間歷史照片分析,估計建於1937年夏,牌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採取四柱三間沖天式。四根八棱圓柱(四柱八方),表示歡迎來自四面八方莘莘學子;柱頭上雲紋,表示高等學府和高尚。上覆琉璃瓦顏色孔雀藍,於皇家黃色。牌樓正面「國立武漢大學」六字不能確認誰書(可能是數學系教授蕭君絳),背面「文法理工農醫」六字中文系教授劉賾(劉博平)書寫,表示武大辦學理想規模。劉先生書法自成一家,郭沫若稱讚他書法是「珍品」。

位於珞珈山、獅子山之間學府路東側,宋卿體育館南面,第四教學樓門前,紀念六一慘案死烈士而建於1947年11月,1948年4月竣工。六角飛簷,碧瓦熠熠,六根朱紅圓柱支撐,蘊含六月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綠草。亭7米,上部攢頂木質結構,下部紅圓柱水泥注成。亭中立有一塊石製紀念碑,碑身高1.46米,0.58米。

又名宋卿體育館。 1936年7月竣工,館長35.05米,21.34米。黎元洪(字宋卿)病逝於天津後,原想遷葬於珞珈山南麓(當年珞珈山無茂林,天氣時,放眼望去,可以山體上地看見九條龍脊,譽為九龍戲珠風水寶地),校方沒有答應。後黎元洪兩個兒子黎紹基和黎紹業黎元洪籌建江漢大學基金十萬大洋(中興煤礦股票)轉捐給武大而建造。體育館四周繞有迴廊,採用鋼筋混凝土梁、柱,屋頂採用跨度三十多米三鉸拱承重,這是當時西方建築工藝,正面看台有中式重簷——三簷滴水,館裡做了只有宮廷或者規格廟宇採用斗拱。裡面有看台,外有觀景台,開爾斯原本想要館前建一個游泳池,採用。同時擬館內建辛亥革命首義紀念館,於抗戰爆發而未果。屋頂覆綠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採光通風,側牆框架結構,山牆取巴洛克式,是典型中西合璧建築。 1947年,武大六一慘案追悼地這裡舉行。

又名老齋舍、櫻花而得名「櫻花城堡」,是一座仿布達拉宮琉璃瓦建築。 1931年9月竣工。當時造價55萬元。宿舍依獅子山南坡山勢而建,具有日照條件。建築主體花崗岩灰色主色調,顯得樸素大方,。入口處平面修建多層階梯,外形統一,氣勢,突出其導向性,此基礎上,拱門上部墊起一層,作成頂部單簷歇山式亭樓。中間城樓圖書館位於一條軸線上。齋舍分為四個單元,設十六個出入口,四棟宿捨一字排開,加上三個圓形拱門配以門樓,各層宿舍《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其中,「辰」字誤作「晨」字)命名。單個房間尺寸3.3米、4.5米,使用面積13平方米,內有壁櫃,共有300多間房。建築平面採用層次依山組合,地順應了地勢變化,同時藉助山勢構成氣勢磅礴效果。標高處,沿等高線建成層次房屋,各排房屋底層地面高度上,而屋面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格局,有曲徑通幽感。鋼筋混凝土平屋頂圖書館前區連成一片,形成廣場。兩單元宿舍依山設有95級階梯(108級,但底層提升路基淹沒)作為自校前路上圖書館徑道,是宿舍主要樓梯。 「中華民國十九年國立武漢大學建」碑傳為燕樹棠書。

位於獅子山頂皇冠形仿故宮建築,是珞珈山麓建築,武大精神像徵,1935年9月竣工。圖書館工程施工中,於牆體砌磚方法,承重力達不到設計要求,繆恩釗要求施工方採取補強措施,閱覽室四角增加四鋼筋混凝土柱子達到承重要求,這一補強措施使施工單位增加造價2萬元。因為施工方將屋角做成了南方式上挑形而非北方式形而要求返工。外部裝飾具中國傳統特色,頂部塔樓是個八角垂簷、單簷雙歇山式。上立七環寶鼎,兼有排氣功用。屋頂上有採暖煙囪,南屋角立有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間護欄左右勾闌和中央雙龍吻背,造成「圍脊」效果。兩副樓屋脊閱覽室,叫「歇山脊」。大門上方鑲有老子全身鏤空鐵畫像。正面5楹(間)、中間3楹(間)閱覽室,兩邊副樓,後兩角處各有一書庫樓。

延伸閱讀…

據說是李宗仁祖墳(已上實圖)|≌≌陰宅風水≌≌

龍清堂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故居實地考察記 …

圖書館平面呈「工」字形,目錄廳、檢索廳、閱覽廳、書庫和輔助服務廳五部分組成,其中書庫使用面積1186平方米,能藏書200萬冊。該館設計平面佈局和空間組織上突破了中國古典建築「相沿」陳式,內廊四隅切角處設有半圓弧形樓梯。南面主入口三開間單洞門,既了西式雙聯廊柱,了中國古典建築中雀替、額枋;瓦作、施斗拱,參照清代建築樣式,中央主體頂層八邊形,北面書庫地下層外牆有收分,上立勾闌,形成台座。兩庫間聯接體作如下處理:地下層外牆有以方窗單元組合大片玻璃窗,第二層「圍脊」上方中央有五窗突起閣樓。該館是中西建築設計理論、技藝、手法滲透、融會貫通佳作,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採用結構、材料、技術(鋼筋混凝土框架和鋼桁架混合結構)仿中國古典建築作,體現了當時文化潮流、科學技術和時代精神。

位於法學院西邊,1931年9月竣工。下層是飯廳,飯廳鍋爐房背後,還供奉著一尊灶神,專門設有神龕。上層俱樂部(臨時禮堂),內部裝飾民俗特色,房樑上有三層畫著戟圖案,稱為「連升三戟」,即祝福學子連升三級。雀替上有「蝠(福)眼前」圖,蝙蝠睜著雙眼,看著下巴下銅錢。蔡元培、胡適、張伯苓、張君勱、周恩來、董必武、陳獨秀、蔣介石、汪精衛、陳立夫、李宗仁、陶德曼、司徒雷登中外要人此演講。

位於圖書館左右兩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左武右」體現。意為文武、文華武英。兩院矗立,是一對姊妹樓,平面為方形四合院,有4層,宮殿式屋頂。文學院竣工於1931年9月,這裡是國武大曆任校辦公地方;法學院竣工於1936年8月。文學院屋頂採用翹角,意為文采飛揚;法學院屋頂是平角,意為法力。屋簷上有「仙人騎雞」,後立七個脊獸,有鎮火滅奸人意。

然而,有人對上述解釋進行了批駁。開爾斯原有設計,武漢大學所有中式屋頂屋角起翹北方樣式。但承建珞珈山校捨工程漢協盛營造廠,沒有嚴格圖紙施工,而是南方地區建築習慣,文學院大樓、學生飯廳以及學生宿舍頂部三座亭樓屋角全都做成了翹而尖南方樣式。這一錯誤在建設時未能及時發現。而開爾斯堅持下,珞珈山二期工程建築屋角全被糾正回北方式平角。因此,文、法學院屋頂形態,根本原因是建築廠商沒有嚴格落實施工方案,並不是「文左武右」牽強附會。 [13]

位於男生寄宿舍東側,整體建築分兩期建造。主樓和前排配樓第一期工程,1931年11月竣工;後排配樓第二期工程,於1936年6月竣工。主樓採用八角面牆體和拜占庭式鋼筋混凝土穹隆屋頂(直徑20米),與南面工學院方形牆體和玻璃方屋呼應,體現出天圓(北)地方(南)建築理念。同時,圓頂是抗東湖邊吹來強風。中部主體科學會堂,首層有三個階梯教室(是中國階梯教室),二層理、工學院教室,三層生物系標本室和數學系模型室。兩側配樓化學樓和物理樓(實驗室),樓高4層,單簷歇山式,綠琉璃瓦。會堂配樓有廊相通構成整體。 1948年10月10日,華中區科學團體聯合會此召開。

故居佔地270畝,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各式建築248間,周圍是1800米、10多米寨牆,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

居整體中、東、西三軸線佈局,分東、西三級縱院落,且院落幽曲,形成一片且別具風格建築群。

建築群傳統磚瓦、木材、白灰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處,有獅、虎、豹、馬、猴磚雕,四角挑簷聳,飾有龍紋獸、直指蒼穹,氣勢。

清朝咸豐七年,袁氏家族看中袁寨這塊風水寶地,花巨資買下,並開始擴建,於咸豐十年告竣。

清朝咸豐七年,袁氏家族看中袁寨這塊風水寶地,花巨資買下,並開始擴建,於咸豐十年告竣。

三、袁世凱淮陽(下)淮陽,袁世凱善於利用自己家族地位結交權貴,藉以提高自己社會威望。當時陳州知府是吳重熹。吳重熹(1838-1913)無棣人,山東“海豐吳氏”第十八世孫,其深受家族熏陶,尚文,官譽,是晚清名士之一。袁世凱和吳重熹談詩文,論時事,過甚密,互為座上賓。生活上,袁世凱到淮陽時,新婚燕爾喜得貴子,算得上。但兩口恩愛結束

延伸閱讀…

李宗仁家山風水圖片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來源: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管主辦《農村青年》雜誌社官網河南是全國文物資源大省,新時期國家文物保護戰略和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建設中承擔著角色。 12月24日,河南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凱介紹,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1521處,這是祖先留下遺產,是助力河南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優勢資源。與此同時,河南省政府暨睢縣政府投資1.5億元巨資明代袁可立居建築群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口唯一縣級市,有多個名勝蹟,但遊客很少,是袁世凱誕生地

河南省有一個城市,雖然現在是縣級市,但是國家十大發展潛力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出現過很多歷史名人,是歷史文化旅遊城市,擁有南頓故城、駙馬溝生態公園、袁世凱故居、袁世凱行宮多個名勝蹟。這個城市項城市,周口市下轄縣級市。項城市歷史上項子國,齊國滅掉後,僅存項地名。戰國時期,楚國滅魯國,項地作為楚國陪都。秦、漢、三國、西晉,作為項縣存在,後各國戰亂,項縣名城開始變化……直到上

袁世凱故居,建於1918年,北歐建築風格。 (本篇攝影/車吉心)海河東岸,德式小洋樓,是天津僅存一幢十六十八世紀德式風格小洋樓。現改做酒樓,名:首府酒樓。袁世凱北洋軍閥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 1895年12月,袁世凱榮祿、李鴻藻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

直隸海參:始創於1901年,是直隸總督袁世凱愛吃菜品,為河北名菜。考證,袁世凱於1901年到保定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中州會館宴請直隸各級官員。會館廚師袁世凱好吃海參口味,烹飪了一道海參菜品,烹製過程中,加入了保定府特有涿州貢米。袁世凱品嚐後,感覺海參糯、蛋皮、酸辣開胃、香氣,高興,做菜廚師調入直隸總督署衙,並此菜命名為”直隸海參”,得以流傳。

袁世凱墓——袁林位於安陽洹水北岸,內部雕樑畫棟,極力模仿明清帝陵,處處顯示其帝王情結。 1916年6月袁世凱北京去世後,建成塋宅佔地9.3萬平方米。這座陵墓、清皇陵格局,中國古典建築規制體,西洋建築風貌為用,既彰顯“皇家”氣派區別於帝王陵寢,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創例。民國時期墓園全景袁墓選址河南,時任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全權負責督建。田文烈字煥亭,湖北漢

作為清末民初有影響政治人物,袁世凱留下了許多遺跡。近年來,隨著學術環境進一步鬆,有關袁世凱評價發生了變化,多地方藉著某些袁世凱遺跡,新建起了紀念館,發展旅遊業,這使得我們能尋訪到袁世凱遺跡增多。這裡,筆者記錄了自己走訪過五處有關袁世凱紀念地過程和感受。河南安陽袁世凱墓說起來,讓我袁世凱這個人物產生看法來袁世凱墓。那是十多年前到河南

袁林,全稱“袁公林”,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袁世凱陵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北岸,是仿美國總統格蘭德瀕河廬墓形式修建而成。它沿用了明清皇陵建築格局,同時採用了西洋構築手法,是我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創舉。袁世凱陵墓謎團之一:陵墓盜過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袁世凱陵墓僱專人看管。但後來因為時局動盪、匪盜出沒,塋宅洗劫一空。 1952年11月,毛澤東視察,指示

袁世凱墓地,堪比皇陵

【正在修建袁世凱墓地】袁世凱墓位於河南安陽,俗稱“袁林”【袁世凱墓地碑亭】袁世凱陵園於1916年建成,是中國現存中西結合陵園。 【袁世凱墓地牌樓】時任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全權負責督建,袁林共耗資75萬銀元。 【供祭祀大殿】袁林形制明清帝陵,但墓塚是西式建築。所有青獅白象、石人石馬,造型圓渾、不失精工。 【袁林全景】袁林敞大,主要建築分佈南

以前歷史教科書中,袁世凱是“竊國盜”和“獨夫民賊”標籤進入學生視野。令人不能容忍是他逆歷史潮流,恢復帝制,做起了皇帝夢。毛澤東論起袁世凱這個人時說,他慣於耍兩面派手法,從天津小站練新軍起家,混入維新派,騙取了光緒帝信任。戊戌變法時,他當面陳詞,要實行兵諫,誅殺榮祿,軟禁慈禧,擁戴光緒;但背後告密榮祿,出賣鎮壓維新派代價,換來了直隸總督兼外務部尚書頭銜。宣統初

袁世凱墓皇陵規格命名袁陵,引全國,改一字皆大歡喜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具爭議人物之一,他是非功過,各方評價一。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盜”,有人說他是“愛國英雄”、“一代梟雄”,還有人說他是“治世能臣”、“改革家”。袁世凱一生經歷多彩且複雜,他不顧大勢趨,逆流而上稱帝,激起全國人民討,這激流中所黯然流逝。袁世凱遺囑:“扶柩回籍,葬我洹上”,北洋政府其安葬他家鄉,河南省安陽縣洹水北岸。袁世凱

李宗仁紀念館全稱”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官部舊址紀念館”,坐落老河口市北京路中段東側。現保存一院,有磚木結構房屋9間,裡面展出李宗仁及五戰區史料300餘件。抗戰時期,李宗仁擔任國民革命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五戰區司令官。指揮了台兒莊戰役後,將司令官部遷至老河口,此後,李宗仁老河口指揮鄂、豫、皖三省軍民抗戰達6年之久,留下了一批寶貴歷史遺跡和史料。

近日,筆者項城袁氏家族後人袁玉明先生陪同下,實地考察了白塔寺柏林。袁世凱家族祖墳墓地柏林位於商水縣平店鎮東南5公里,清水河孫洼溝交匯處,有一座白塔寺遺址這裡,目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塔寺,筆者走訪了商水縣工商局退休幹部袁希富老先生。袁老是商水縣袁鄉人,今年80歲。出於文物,他退休後,地每逢農曆三六九日騎車十餘里來到白塔寺守護袁氏柏林。袁老告訴筆者,相傳,白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