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冬月,曾祥裕率弟子漫遊福建安溪,深入古村落探訪昔日名門望族家廟或宗祠,發現他們祖先重視風水,無論在擇地建陰陽宅,還是興建宗祠、家廟過程中,講究風水巒頭形勢。
案例一、安溪縣長坑鄉敦葦堂”,喝形田螺型
安溪福春村兜角落有一“敦葦堂”,喝形田螺型,係安溪上官氏開宗祖厝,堂前屋後依山傍水,始建於南宋年間,見證了安溪上官氏一族遷徙、繁衍歷史。
介紹,大宗地理位置,屬田螺型。門亭面臨草坂溪,寓意田螺喝水。其堂前山巒環合,謂之天馬,堂後山峰逶迤,號稱99峰,謂文昌,是個難得風水寶地。
陳氏家廟坐落於珍山村庵角落半山腰上,位居風水寶地“牛眠穴”,前瞻草架山,後領龍脈,發山佛耳山過福鼎蜿蜒而來。
門口立著代表榮耀旗桿,紅磚黃瓦,金碧,青石雕刻栩栩如生,建築緻,氣宇。
《珍山陳氏族譜》記載,珍山原有蔡、吳、雷、張、許、鄭、楊七姓,陳氏先祖陳福寶出自安溪感化里(今湖頭後溪村),元朝元統年間(1333—1335年),父母亡,且無兄弟姐妹,陳福寶到了珍山,寄居姑姑家,他們放牧砍柴。陳福寶天資,放牧時,他發現每天早上牛群總是登山而聚,齊臥於山上某個地方。他心想此處風水寶地,於是後他那裡建屋定居。陳福寶徙居該地後,珍山其他姓氏居民外遷,山林田園陳姓經營,因而舊時珍山有“陳山”稱。
“從此世代相傳,有庵派、吳厝派、霞房派、奇卿派,有吳厝而分為及下隔口,有而分為下尾坂及晉江派,有霞房而分為豐田派,有奇卿而分縣上沿渡派,上沿渡而分南安英內派……”珍山陳氏宗理事會會陳丙丁告訴記者,肇基六百餘載,珍山陳氏繁衍逾萬人口,部分遷居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地。
五代安溪,陳逸溪(字懋賓)出遊打獵安溪縣依仁里山頭鄉(今龍門鎮山頭村),喜其山脈,定居,建筍山堂(現稱“筍山宗祠”),一世祖。
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安溪尋訪長坑衡陽蘇氏燕子祖宇,又名顯福祠,係安溪衡陽蘇氏開基祖祠,坐落坑鄉衡陽村西洋月角,宋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二十日始建,坐午向子,燕子歸窠形,故名曰“燕子祖宇”。但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坐申向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整修;嘉慶八年(1803年)改建,复坐午向子。大厝式建築,土木結構,二進佈局,抬樑構架,懸山屋頂,燕子尾脊,佔地面積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平方米。楹聯:“一代公卿,登勝逸民本色;千秋燕祖,達觀望族簪纓”、“燕翼貽謀繩祖武;子嗣奕世炳宗功”。
安溪縣祥華鄉白荇村,座落著一座紫雲黃氏“蟹形祖祠”,她座落地形酷肖活靈活現螃蟹,故名。
“蟹形祖祠”建造者,系位於安溪縣尚卿鄉科洋村“榮美祖祠”始祖金彥公裔孫惟良公,元末明初明開疆拓土,衍播後代,達數百年。
“蟹形祖祠”人丁興旺,裔孫先後衍播於南安九都、安溪半林、漳州長泰地及海外,如今裔孫達三萬多眾,其中他二房後裔隆德公(字仁禮),帶四房侄子景明公到九開基,九都紫雲黃氏開基祖,目前繁衍有兩萬多人,其中文武進士三人,九都名門望族、兩宗祠之一。
這里地靈人傑,人才輩出,介紹,本村駐人口900餘人,幾十年來走出人才有本科生64人,研究生7人,博士後2人。
位於蘆田鎮蘆田村東山,共有二座:一是東山祖祠。系林氏始祖尚孫始建於元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1990年重修。土石木結構,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坐巽乾兼巳亥,穴稱“睏牛形”。楹聯:“蓮色常青,上林分支植本;鰲湖流含,泥塘衍派發源長”、“衍派東山詩書世澤;宗承金紫家聲”。
西坪鎮陽星村林氏宗祠。崇禎五年(1632),始祖林振揚臚傳分支陽地肇基後建,號“蛇形”,坐辰向戌兼乙辛。楹聯:“祖德宗功千古;父慈子孝百年思”、“跨馬上御階,宗祊有耀;頂冠垂奕葉,祖德聿新”。
位於西坪鎮西原村,共有四座之一安美祖祠,喝形為“蜘蛛結網”。
選址今西坪鎮農貿市場中央,穴稱“蜘蛛結網”,坐子午兼壬丙,建築面積489平方米。
楹聯:“安蕃百地,列昭穆宗肇仁甫一;美衍千支,依序行懋侯臣”、“安循祖訓,勤著文章資國本;美遹宗銘,永懷振家聲”。四是宗源祖祠,清道光元年(1821)林雅材七世孫林克誠始建。 2003年12月修繕,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楹聯:“宗義尚仁,耿耿丹心興大業;源清水,涓涓百匯成洪流。”
位於官橋鎮蓮兜美村社中角落,明天順二年(1458)由蓮林十三世孫漁陽始建,崇禎十二年(1639)重修,1970年毀,1985年基地,1989年12月落成。磚石木結構,佔地面積1868平方米,坐巳向亥。面向筆架三峰山,宛如筆架朝堂。楹聯:“蓮花掩映文明盛;美地鐘靈氣象”、“地脈南來群誇勝境;門楣北向共振宗風”、“漁火書聲振海宇;陽春雨露播乾坤”、“林茂蔭斯長,聖泉山色春風映;清溪自流遠,金紫家聲世澤綿”。
王氏宗祠位於坑鄉華美村,稱“華美草苑大宗”,王管斌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形號“蜘蛛結網”。
明正統末(1449年)毀於兵燹。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坐子午為戌辰。嘉慶年間改為辛乙向。清光緒十一年間(1885年),蓬州、溪東、由義地王氏宗合力。 1992年後一次重修。祖傳文物有“進士”、“武魁”匾額。存有多副歷代名人所作楹聯:“念先公績著六王,由皇宋迄民國,千百載家聲猶舊;囑後嗣緒承兩晉,英都遷草苑,數十傳世澤維新(王贈芳作)”、“形胜超集,暨石壁城門,允亙十里河山帶礪;人文重聖朝,光州,培千年家國棟樑(王吉人作)”、“寶坂脈接太原,此日致愨槐庭公子;卿派天水,他年蜚聲鳳閣何慊王孫(潘思光作)”。 1998年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此樹立文物保護標誌,2000年評定“泉州名祠”。
上述擷取一部分安溪名祠家廟風水喝形,下述名門望族陰宅喝形案例:
李光地墓 ,位於安溪新坂村柏葉林,因外觀呈“風”字形而後人稱為風水寶地,整座墓陵氣勢,有碑刻、翁仲、石獸、華表、御製碑刻,1958年,修渠歷史原因遭損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墓陵過復原修建,讓原有景觀得以再現,列入安溪縣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後龍開始考察李光地墓選穴。後龍從酉方行至過峽起一金星土墩,穴坐向為庚兼酉,龍虎砂圍合,白虎顯強勢。明堂朝應峰呈筆架狀。左右水上堂內堂甲口流出,水口砂封閉。但現在白虎頭破開路。
位於祥華鄉美西村,穴名:將軍脫帽。坐:艮坤兼寅申 ,水出巽口。
坐:戍辰兼乾巽,水出巽口。
(一)每個城市喜歡誇自己人傑地靈,並暗示風水影響之下,每個居民運勢以及命格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一)每個城市喜歡誇自己人傑地靈,並暗示風水影響之下,每個居民運勢以及命格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一、新疆伊利八卦城 — — 特克斯二、三面湖光抱城廓 — — 昆明三、山如北斗,城鎖 — — 溫州四、三道水口鎖大江 — — 衡陽五、風水寶地 — — 深圳六、風水城市當中一個城市 — — 北京七、南京 — — 諸葛亮點評「鍾阜龍盤、石城虎踞,帝王宅。」八、西安 — — 十三朝古都九、洛陽 — —「生蘇杭,死葬北邙」。十、成都 — — 「天府之國」
(三)有人結合古今之變,談城市氣運。例如百度問答中有人提到「上饒是中國風水寶地,但現在靈氣大不如前」:
上饒是中國東南地區有龍脈地區,山川綿延;長江到這裡打個彎,水注入鄱陽湖,使時候上饒,人傑地靈,這可謂東南形勝。
鄱陽湖老爺廟一帶住著一位神靈,它居於深水中,為明清兩代上饒帶來了安定和財富;但不能過於接近它,否則它會視為侵犯,讓船隻沉。去年(編:2015年)我去老爺廟考察,地發現它離開了鄱陽湖!鄱陽湖靈氣走到了,整個上饒風水大打折扣。
什麼會這樣?我們祖先留下道德風尚徹底斷絕,物慾橫流,人口大量外遷,人們敬畏上天,祭祀神靈。神靈信任這裡。可惜!
還有人圖佐證說:明朝上饒一座酒樓,依山湖而建,修建得。我們只要看這座樓細節,知道上饒有多麼。
(四)於人們相信風水關乎城市氣運發展,因此雖社會主流意見是批判風水學,斥為封建迷信,但風水學城市規劃關聯,是建築學科、城市規劃學科、景觀學科常態。是這些學科及行業知識。
雖然如此,但現代人傳統疏隔,文化斷層現象十分;風水學批評是封建迷信,大學和科研機構中不能正式學習、講授,業者或者只能自修,或找江湖上所謂大師、異人請教,以致這領域中充滿了訛誤、迷霧、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現象。
我看過許多城市風水視頻、講義,其中有大量這種情況。
其中是講。如北京奧運會建鳥巢、水立方時,要動北頂娘娘廟,結果頻傳,挪改了位置。 2013年成都天府廣場修建四川大劇院時挖出了李冰埋鎮水神獸,結果當年發大水,四川省九十萬人受災,直接損失33.5億。 1999年上海建東西高架時,主樁無論如何打不下。書記求教於龍華寺高僧,知龍穴所在,壓著一隻鱷魚,樁子打背上,打不下去。高僧做法放開鱷魚(豬婆龍)後,工程才能進行,但高僧死了。所以目前大柱子上雕了九條龍以為厭勝。 ……
諸如此類,說來玩玩,無妨,可是能作為討論城市風水憑準嗎?何況說這些,會讓人相信風水云云只是玄談、只是鬼神迷信!
諸如此類,說來玩玩,無妨,可是能作為討論城市風水憑準嗎?何況說這些,會讓人相信風水云云只是玄談、只是鬼神迷信!
有一本《中國風水》說風水大師楊救:「卒於贛,葬雲中樂口」。這是抄《雩縣志》:「卒於贛,葬雩中樂口」抄錯了,於是楊公葬地江西搬到了山西。
還有人據《靈城精義》談城市風水規劃。看起來有道理,書名講城市嗎?何況劉伯溫它做過註解,不是權威嗎?
其實不然,這書是明代人偽託五代十國何溥名所撰,所謂劉伯溫注。而且此書是講陰宅,它創立三元三運之說,天地運結合起來,輔以河洛八卦,使陰宅風水學說適用性,有其價值,但城市規劃不是一回事。
談風水人,會引用楊救貧《疑龍經》、《撼龍經》、《青囊奧語》。楊公江西風水大師,開巒頭一派,龍、穴、砂、水四大綱目,觀來龍去水,影響是不用說。但其法主要是葬法,專著如《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是明證。 《青囊奧語》青囊兩字即本於郭璞。 《晉書.郭璞傳》記載隱士郭公《青囊中書》傳授郭璞;趙希弁《讀書後志》有《青囊本旨》一卷,云記撰人,演郭璞《相墓經》,可見其淵源。
延伸閱讀…
事實上,中國風水學,郭璞是中間分界關鍵人物;早期沒有風水一詞,風水云云,出於郭璞。郭璞《葬書》:「氣,乘風散,界水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是有關風水定義。這個緣故,郭璞後所謂風水學葬法主,主看陰宅廟宇、宗祠。論陰宅於陽宅,即使是看陽宅,一樣陰宅理言,子孫來發不發主
理氣派以時間和空間選擇術,羅盤定空間方位,並取八卦五行、飛星翻布定生剋吉凶,即年運宅墓坐向推算主人命運時空因素。方法固然形勢派,但性質相近,且觀察範圍縮小。住要是看宅形體結構佈局。
故羅經有三盤,正針(內圈)地盤,中針(中圈)人盤,縫針(外圈)天盤。他們基本只用正針(正針是地磁方位座標)。
其中玄空法流行一百二十分金,是指每山作五格分金,二十四山共有一百二十分金。玄空地理每山中間三格範圍內稱為下卦,左和右一格稱為卦或起星。
這些不是看城市方法。看城市是看格局,不是建一棟房子、點一處墓穴問題。不能東拼西湊,照抄明清風水地理書。
例如大家知道建房或點墓穴,基本上要背有靠,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可擱手,前有小丘作案山,前有水帶財。這是說法,可是實際上你看城市如此。
風水名城北京。北京山西邊,水則北邊,前面並沒有水。到紫禁城,更是如此。雖有挖湖掏出來土堆成景山,但北海中海南海環,連到後海什剎海,接到頤和園昆明湖。故水前而後。
那什麼如此講風水呢?是講,只是講是格局。什麼叫格局?傳統上稱為「形勢論」,像顧炎武寫過幾篇《形勢論》,《天下郡國利病書》,講天下大勢。是帝王學,是諸葛亮顧炎武這種人講求學問。
形式論自《禹貢》以來,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龍脈源於西北崑崙山,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中龍岷山入關中,秦山入海。南龍雲貴、湖南福建、浙江入海。每條龍脈有幹龍、支龍、真龍、龍、飛龍、潛龍、閃龍。龍脈形與勢,千尺勢、百尺形。勢是遠景,形是。勢是形崇,形是勢之積。有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台門弟。勢是起伏群峰,形是單座山頭。龍脈集結處有朝案山。朝山案山是好似於朝拱伏案形山,像臣僚簇擁著君主。
這是形勢。由此角度看北京,則朱子《朱子語類》說過:「冀都山脈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前案,淮南諸山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有水以界之。」北京風水這講明白了。
如大家說房子要坐北朝南。這是,我國位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迴歸線以北,一年四季陽光南方射入。朝南房屋於採取陽光,可以避北風。
但城市格局考慮可能。例如溫州有甌江、南溪江。郭璞考慮到地質實際情況,因為溫州北岸鬆,沙石沖刷,地基,所以他整個城市建到南面。
另外,有些城市風水沒有深究,看別人建了些風水建築,感覺,畫葫蘆,不知其實反而會受其害。
例如許多城市有上饒婺源龍天塔這樣風水塔。該塔浙源鄉風山村頭浙溪旁,是婺源僅存一座風水塔,是鳳山村水口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宋,後毀。於明朝萬曆年間。相傳,過去鳳山村多火災,故村民築塔鎮之。水口,是古時婺源每個村落領域入口。有如住宅大門,關乎宗族興衰。因而許多村市關鎖形勢地方,多建有文峰塔、文昌閣、橋、亭建築,藉以藏風聚氣,使村市可長住,人丁安泰興旺。
像上文提到衡陽列入全國十大風水城市,入選理由說即是它石鼓江山上建了一個塔。評選者說,如果找到城市龍脈,找到穴眼後要它鎖住,才能鎖住城市命脈。水口位置會做一些寶塔、建築物來鎖住。而衡陽是,三座寶塔鎖住了衡陽三個河眼,
這類傳說講法,說明了塔功能主要是鎮、鎖運。
塔,是印度建築,後隨佛教傳入而中土普遍流行了起來。可是佛教傳統塔是陰塔,主要用來盛僧人骨灰,蘇東坡詩所謂:「老僧死成新塔」。各城市村鎮塔是陽塔,功能是助陽氣、鎮妖邪、補風水,例如該處文風,建文筆塔或文昌閣來補益,所以稱為風水塔。 《陽宅三要》雲:凡都省、府庭、州縣、場市,文人、發科甲者,宜於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峰,只要過別山,即發科甲。或山上立文筆、或平修高塔,文筆。
延伸閱讀…
興建這類塔風氣起於明朝初期(公元十四世紀),後來每個縣城每個鄉鎮有。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建塔視為「地脈興,人文煥」大事。
然而,原則雖是如此,不是每市要建。風水若無缺陷,建它?塔城市建築原有格局搭搭呢?
新疆伊犁特克斯八卦城擬八十米高塔,個考慮例子。後來我它改成了太極壇,作為城市展覽館,可能是協調。
前面說過,風水說有古今之變,晉郭璞後稱風水,且重點轉為葬法。郭璞以前,情況如何呢?
黃宗羲《七怪》:「葬地說……今三變,每變而愈下。《周官》法亡,言形法者,變矣。」
是,古今三變:先秦算一階段,漢魏算一階段,東晉後算一階段。
相地之學,淵源可上追到《禹貢》。殷商甲骨文中有武丁相土作大邑卜辭,如:
貞:作大邑於唐土。 (金 611)己卯卜,爭貞:王作邑,帝若,我唐。 (乙570)庚午卜,丙貞:王勿作邑,茲(此)帝若。庚午卜,丙貞:王作邑,帝若。八月。 (丙86)
文中「爭」、「丙」是占卜者名,「貞」義問。前二辭問是否宜唐土作邑。後二辭卜問武丁王作邑,上帝是否允許。
這是占卜法決定營邑地點是否。 《商書.盤庚》記商王盤庚遷於殷說「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謂天帝將授命我們此建新邑,昌盛。
週人遷和營邑,見於史籍有公劉遷豳、古公遷岐山、成王營洛邑三次。每次相地相宅,勘察地理資源主,而占卜吉凶輔。遷豳相地情況,《詩.大雅.公劉》記載甚詳:「篤公劉,於胥斯原,既庶既繁。」公劉察看豳地原野,人多草。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察看各種水源,瞭望平原,登上南岡,可以看到整個都城。 「篤公劉,既博既,既景乃岡,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土地開拓後,公劉登上山岡,察看日光向背和水利;量度地,墾田種糧;測量山西面,豳地。 《大雅.綿》敘述古公亶父來到岐山下,帶著夫人姜女來「胥宇」。胥宇即是:「周原,堇荼如飴」,是說土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是說占卜龜甲,得到兆頭,於是開始營造宮室。 《週書.召誥》記載了成王使召公相宅營洛邑史事,其中說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說「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得吉兆),經營」。
以上所述相地法,是條件選擇宜土,然後占卜,卜得吉兆營宅邑。 《公劉》所述相地過程時,還提到測量日影,這是利用土圭和日影測定方位。 《週禮.夏官》有「土方氏」職,「掌土圭法,以致日景(影),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鄙。」所以相地相宅商周範,雖卜,方法則符合科學道理。
精彩是《週禮.考工記》。它城邑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王城」;第二級「諸侯城」;第三級「」,即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城隅高度上,規定王官「門阿製,以為都城製,宮隅製,以為諸侯城制」。此外它提出了我國都城基本規劃思想和城市格局。
精彩是《週禮.考工記》。它城邑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王城」;第二級「諸侯城」;第三級「」,即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城隅高度上,規定王官「門阿製,以為都城製,宮隅製,以為諸侯城制」。此外它提出了我國都城基本規劃思想和城市格局。
以上所說這種、築城、建宮室傳統,我們應注意到當時設專官掌管地理學。 《週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詔地事。」鄭玄注:「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宜。」《唐六典》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地圖。地圖學,中國。 《史記》、《漢書》言輿地圖甚多,各諸侯國有,但俱佚存。現存地圖有1974年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繪地圖二幅,其次為現存西安碑林劉豫阜昌七年刻石《華夷圖》與《禹跡圖》。書,則南宋之前圖經全帙存世《吳郡圖經續記》一種,北宋朱長文作。
《吳郡圖經續記》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卷首目錄外,上卷含封域,城邑、戶口、坊市、物產、風俗、門名、學校、州宅、南園、倉務、海道、亭館、牧守、人物十五門;中卷含橋樑、祠廟、宮觀、寺院、山、水六門;下卷含治水、跡、園第、塚墓、碑碣、事志、雜錄七門。門目上看,能看出一個主管城市方域人地理觀,事實上,規劃一個城市風水,如此總體考慮一個城市方方面面。
古代學王官,戰國時期,貴族凌夷,這些王官學流散於民間,因此促成了相地之學發展。
據《漢書.藝文志》整理,到東漢前期,講術數流派有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六種,他認為出於明堂羲和史卜職。其中形法類「九州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度數、器物形容以求其聲氣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非有鬼神,數。」山川、相城郭、相宮室、相人、相六畜屬。方法,觀形相,要論骨法類內結構,然後它們聲、氣結合起來綜合討論。
深圳哪個區風水?深圳有龍華區、福田區、羅湖區,今天我大家說說光明區風水秘密,光明區風水寶地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位於深圳市西北部,東至觀瀾、西接松崗、南抵石岩、北東莞市接壤。
光明區是一個聚財技術產業新城,位於廣深港發展中軸,是科技創新走廊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之一,擁有亞洲養鴿基地、國內鮮奶出口基地、廣東西式肉製品生產基地。
光明區地形地貌屬於山丘陵濱海區,背山面海、崗巒起伏,區內水域,青山環繞。地勢東北西南,地形複雜,主要地貌山、丘陵、台地和平原,東北部主要山,中部及北部主要為丘陵台地,西部主要是沖積平原,並殘存一些丘,而西南海岸多泥岸,灘塗資源。
茅洲河深圳市第一大河,是深圳風水水龍,發源於深圳境內羊台山北麓,幹流全長41.61km,其中石岩水庫以上控制河段10.32 km,廣深公路~茅洲河河口(區間河長10.2km)是深圳東莞界河。流域面積398.13平方公里(包括石岩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4 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市境內面積310.85平方公里。
茅洲河風水寶地珠江水系三角洲水系,發源於深圳市羊台山北麓,東南向西北流經石岩、公明、光明農場、松崗和沙井地,然後沙井民主村入珠江口伶仃洋,幹流長41.61公里,其中下游寶安東莞市長安鎮交界河段叫東寶河,長10.2公里。
麥氏古墓群風水寶地位於光明街道辦事處碧眼村燈盞窩嶺。穿過碧眼村,一條水泥路達墓園。
麥氏族譜記載,麥氏古墓群始建於元代,清乾隆年間重修,但元、明代風格變,拜台護牆、墓葬護牆磚壘砌,拜台、祭台三合土建築,規整,台上保留了明代紅砂岩條石基礎。清乾隆後,雖每年節,麥氏族人祭掃。
陳公祠風水寶地稱陳表宗祠,位於玉溪市紅塔區鳳凰路街道辦事處村委會下靈秀村。陳公祠中國建築環境風水朝向講究建造,風水朝向坐西朝東,山門、天井、大殿、左右兩側房組成,東西長28.85米,南北23.75米,佔地面積685.19平方米,是古代四合院土木結構整體建築。正廳內塑有陳表及其弟陳扆像,左側廂房內牆上鑲有石碑二塊。陳公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於清代光緒辛丑年。考證,陳公祠是緬懷陳表生前興學、治水於百姓,新興州知州張子京人上書朝廷其所建鄉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