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地脈地形圖】今天我們聊聊地脈 |大地的結構與脈絡 |風水的中樞與脈絡 |

◎卜元詔版主,點而線而面,破譯大地結構;上承古老堪輿道統,下開現代學術風氣。歡迎舊雨新知到訪本站,請帶走您需要資訊,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攜手創新文明!

前不久,台灣發生幾件駭人聽聞災變,小林村上方獻肚山整片崩落,三千萬噸土石剎那間掩埋了小林村,學界之餘前往探查,事後解釋是豪雨過,引發「深層崩壞」。然後是北二基隆汐止段,無風無雨下午,邊坡旁師公格山突然走山,數十萬立方公尺土方瞬間滑落,南北雙六個車道全遭土石覆蓋。這一次無法歸咎大雨,能「推測」順向坡地層滑動,但觸發地滑確切原因;日前公佈調查報告指出,地下水滲漏地錨鏽蝕變化,可能是關鍵因素,成為官員卸責藉口,引起輿論一片撻伐。

現代科學存在某些盲點,於自然界反撲,顯得束手無策,卻任由「現代開發模式」繼續幹擾生態系統,無視於環境遭受破壞事實。從小林村到北二案例,隱約可見,自然界之中隱藏著某種深層「生態秩序」,這個秩序遭到干擾,會它自己方式復原,復原結果人類而言,災難。

其幾千年前,古人發現這樣「深層生態秩序」,先民將大地視為有機體,人體具備生命脈動,這樣脈動展現地表上,形成不斷地脈,其運動方式傳說中「龍」形體,跌宕起伏、蜿蜒伸展,於是產生「龍脈」說法。古人千百年觀察記錄,龍脈觀念詮釋大地結構脈絡,形成風水學說立論基礎,統稱「巒頭理論」。

其幾千年前,古人發現這樣「深層生態秩序」,先民將大地視為有機體,人體具備生命脈動,這樣脈動展現地表上,形成不斷地脈,其運動方式傳說中「龍」形體,跌宕起伏、蜿蜒伸展,於是產生「龍脈」說法。古人千百年觀察記錄,龍脈觀念詮釋大地結構脈絡,形成風水學說立論基礎,統稱「巒頭理論」。

本文地脈思想源流,追尋台灣龍脈由來,進一步巒頭理論基本觀點,分析台灣幹龍走勢,嘗試透過台灣地脈結構,展現大地規律,繼而揭開三百年前風水鈐記謎底,「深層生態秩序」觀察,期使世人明白古人智慧,而能大地、愛護環境,善盡生命。

地脈觀念,早在風水萌芽初期出現,秦代已成一種普遍認知。文獻記載,秦末天下大亂,起自始皇帝崩殂,那時陪侍始皇出巡,位居權力中樞趙高李斯人,矯詔賜死原接位人選,即公子扶蘇,當時扶蘇交好,同守邊疆――蒙恬,一併奸佞列入剷象。

台灣垣局左龍砂貼中央主幹,突起成玉山山脈,形成高達 3952 公尺玉山主峰,於右虎砂雪山主峰 3886 公尺。 「玉山」與「雪山」兩高峰,可視台灣垣局左輔右弼,挺立於穴場後方兩側,隨侍主穴左右。玉山山脈南北兩側開展後,延伸出阿里山山脈,兩山脈主枝左方斜出,與雪山山脈相反,南北兩邊一左一右斜出,樹叢生長原理完全相符,可見古人樹幹比喻龍勢,所言。

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將上述歷史作成文字記錄:

「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將軍言聞於上。』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徐曰:『當死矣!起臨洮,屬遼東,城壍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乃吞藥自殺。」*註1

司馬遷紀錄這一段史實年代,距離事發當時過了百年時間,事件始末眾人代代相傳,司馬遷筆下歷歷目,顯然這一事件當時是熱門話題,會歷久不衰。今人閱讀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地脈思想烙先民心底,成為一種普遍共識,雖然太史公主觀上並接受這種說法,卻不能漠視民眾心聲,騰出篇幅記上一筆,而流傳千古。

清代首任巡台御史叔璥,於 1722 年6月福建渡海來台考察吏治,任內所見所聞著成《臺海使槎錄》一書,其書卷四<赤崁筆談‧紀異>中有一段文字,提及龍脈渡海事,文如下引:

「有言朱文公登福州鼓山,佔地脈,曰:『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有百萬人郡。』今歸入版圖,年數適符。熙熙穰穰,竟成樂郊矣。」*註2

眾皆知,朱熹巒頭諸說見,其「山陵議狀」正式文書,上奏朝廷,盡陳「五音地理」謬誤,懇請局考量帝陵選址,以求國族,俾利百姓。證諸歷史事實,當局顯然並接受,導致宋室,以致覆亡。朱文公尚有另一段文字,論述冀都(今北京)風水,可視其代表作:

「冀都,是天地中間,好個風水。山脈雲中發來,雲中正脊處。脊以西水,西流入於龍門西河;自脊以東水,東流入於海。前面一條黃河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虎。華來中嵩山,是前案。過去泰山,聳於左,是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第三四重案。」*註3

由此可見,朱子於大地觀察,具備涵養,加上理學宗師聲望,其言論不可覷,生平事蹟鼓山一地流傳,直到五百年後叔璥路過此地,耳畔,於是朱文公預言做成文字紀錄,傳頌。至於「龍渡滄海」一事是否?測繪技術今日,透過海底高線地形圖,一清二楚,請見「國科會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繪製台灣海峽水深圖,呈現出驚人事實。

海底陸地,有起伏,其中於「烏坵凹陷」與「觀音凹陷」中間,有一條地脈自福州沿岸東出,初始成細長狀,委迤南行,台灣本島實,後東形成「雲彰隆起」,衝上岸。這張海底地形圖五百年前是存在,可是朱熹能肉眼視覺,斷定龍脈自福州附近出海,誠可謂神乎其技!

果如朱文公所言,台灣地脈福建一帶東來,一條細小臍帶牽,承接源自崑崙祖脈生氣,能量集中縮緊後,穿江過峽,台海,而後整個釋放開來,致使地表垂直抬升數千公尺,形成貫串南北「中央山脈」主幹,餘氣繼續往前衝,頓起「海岸山脈」。位居崑崙祖幹最末端,中央山脈迴龍顧祖勢,面向西邊結作垣局,北端伸出右虎砂即「雪山山脈」,南端開展成「玉山山脈」,後貫為「阿里山山脈」,即是左龍砂。此五大山系,便是台灣島地脈結構基本佈局。

《葬書》所謂「地有吉氣,土起」,現代科學無法解釋「地氣」何物?但地表景觀之中,吾人可以看出生氣作用於大地結果,絲。生氣隨龍脈行走,龍脈如樹枝狀延展,古人此早有領悟,清代風水手抄本《龍法》提示曰:

「知,先辨龍幹枝。幹者大龍,猶樹本身;枝者小龍,猶樹之枝葉。樹身大者,枝葉,故論龍大小,取像於此。而幹枝有大小,枝葉有,故龍有大幹龍、小幹龍、大枝龍、小枝龍、橫龍、直龍。名目雖多,看法審定其來龍之祖山,龍脈大小可辨,力量可知矣。」

前述右虎砂「雪山山脈」中央山脈分出,可視主幹北端橫出大枝龍,於「思源埡口」處過峽,該處為蘭陽溪大甲溪分水嶺,此兩溪即幹、枝兩山脈界溪。此條枝龍主枝,先盤結成苗栗丘陵,往右生成新竹丘陵桃園台地,繼續右方斜出,後於台北盆地盡結。右枝龍生氣盡鍾於台灣北部,造就今日「台北市」昌盛局面。

葬經雲:「占山法,勢,而形次之,方次之」。古人風水堪輿稱作「占山」,而運用法則勢推斷是,其次是地理環境形態和樣貌,掌握氣方向和動態。

玉山山脈主分枝左側伸展,末端分落成美一帶大地局。繼而阿里山山脈左分出兩條主枝,其中一條盡結於高雄地區,形成於台北大都會,「高雄市」興起其來有自。另一條深入嘉南平原,於「台南市」盡結;台南地區台灣開發史上盛,是前總統陳水扁故鄉,流傳諸多風水傳奇,並非無中生有。

阿里山山脈右側分枝,各自結作小垣局。主幹往前伸展,山勢突然消失於末梢,變成丘陵繼續潛行;左邊盤結成今「嘉義市」,人文薈萃,右邊於「民雄」地區另結小垣局,一如樹梢景緻,唯妙唯肖。

上述台灣垣局左右兩條大枝龍,靠近中央內側部分,其分枝,主要乃圍護垣局中心。此中心區域中央山脈本身分落而出,範圍介於大甲溪濁水溪中間,整體山勢類《撼龍經》所言:

「退卸剝換成幾段,十條九條亂了亂;中有一條是,若是了斷。亂山回抱面前,一條出外邊;只有真龍帳內,亂山在外纏。此龍多腰裏落,回轉餘枝作城廓;城廓彎環生捍門……  」*註4 此條真龍即中央山脈腰部分落、分落,一路奔放「埔里盆地」作結。

盆地底部內明堂,第一重護砂外面「台中盆地」外明堂,外圍有第二重「八卦台地」與「大肚台地」,彎環成「獅象捍門」之局,包裹生氣使外洩。而前述這些結穴大幹、枝脈屬中央主幹「橫龍」,故中央山脈後方,餘氣拖生「海岸山脈」即為「鬼山」。各山系搭配,符合巒頭理論的佈局。

盆地底部內明堂,第一重護砂外面「台中盆地」外明堂,外圍有第二重「八卦台地」與「大肚台地」,彎環成「獅象捍門」之局,包裹生氣使外洩。而前述這些結穴大幹、枝脈屬中央主幹「橫龍」,故中央山脈後方,餘氣拖生「海岸山脈」即為「鬼山」。各山系搭配,符合巒頭理論的佈局。

明鄭時期,右武衛劉國軒帶兵追剿大肚番,番民遁入今埔里一帶,鄭軍追至北港溪畔,駐軍戍守,後形成屯墾聚落。後人追本溯源,認定先祖鄭氏一脈出,是名「國姓鄉」。該地於清領時期持續駐紮軍隊,光緒十八年,守林朝棟草莽中發現一塊石碑,傳為劉國軒留,記載當初鄭軍於附近巡守時,發現一塊奇穴大地,位處番民佔領區域,只能遠望而無法,故仿風水鈐記形式,留下線索以待後人探尋。《雅堂文集》卷三‧台灣漫錄<劉國軒碑>,這段軼事寫入該篇中:

「曆二十四年冬,沙轆番,右武衛劉國軒討之,大肚番,竄於埔里社,北港溪,駐軍於此。光緒十八年,林朝棟駐軍於此,闢草萊、開阡陌,發見一碑,國軒建。文曰……()。棟見之,改名時賢莊,墾田百數十甲。戊申冬,餘其地,佃多粵人,而家祀延平郡王。然見此碑,聞叢莽中,他再訪。」*註5

林朝棟見石碑不知去向,碑文內容經口耳相傳,或口誤、或傳抄筆誤,或參雜各人見解,原成文字時,產生多種版本,雖小異,但毫釐,千里。筆者實地探查結果,摘引各版本中符合歷史情境說法,現場形勢,應如下示:

「舉望華山貴尊,華山何事隔深淵;左倉右庫障屏上,北港南溪會案前;湖海星辰來拱照,交龍關鎖去玄;三千粉黛堂前擁,八百煙花列兩邊;定是公侯,一脈敢;可惜生番雄霸據,拋荒此地待時賢。」

解讀史實,當時番民潛入現今埔里盆地,鄭軍有所忌憚,無法強攻而採取守勢,扼住國姓水口重地,並時於盆地週邊山頭守望,伺機而動。軍中有堪輿者(未知是否劉國軒本人),於觀形望勢之際,悟出機鋒所在,斷言此地結有大穴。筆者研判該人立於朝山之上,方能綜覽大局。 《疑龍經》有言:「真龍隱拙穴尋,惟有朝山識倖心。」*註6 朝山回望穴場,一目了然。可惜當時穴場去路番民阻,繼續深入一探,引為憾事。

鄭軍當年挺進國姓鄉地區,陸路交通不便,入山多循水道,順烏溪、北港溪、南港溪一帶東行,沿途群山環繞,河道蜿蜒,水勢,一旁高山峻嶺,氣勢,故云「舉望華山貴尊」。華字為、光彩,此言「華山」者,應為週邊群山泛稱,並非指述山名。此等級大地理,固然得之不易,渡口山高水,要問「華山何事隔深淵」?其作者明知故問,暗喻時候到,無法取用,能留下隻字片語,耐人尋味。

後續鈐記可以解譯成白話如下:倉山庫山盆地兩邊作屏障(左倉右庫障屏上),北港溪與南港溪朝案前面匯流成烏溪(北港南溪會案前);盆地之中有池、湖掩映,閃亮如星辰投影(湖海星辰來拱照),出水口河道彎曲迴環,兩邊山腳交互關鎖,使水流呈現、兩字姿態,向前奔去(交龍關鎖去玄);而明堂前方九九峰,好像三千個宮女迎接主人(三千粉黛堂前擁),兩邊峰巒之下交鎖水口砂,則有如侍女捧著八百座花燈,列隊歡慶(八百煙花列兩邊);此乃公侯有排場,可見這塊地生此等人物(定是公侯),但遠處觀望,其主脈沒有邊際,雖然親臨穴星,斷定此穴非同小可(一脈敢);想進一步前去探索,怎奈生番阻斷通路(可惜生番雄霸據),後作罷,留待後世賢能之人仔細勘驗(拋荒此地待時賢)。

文字解析,並歷史事實可知,這篇鈐記所描述地點,今日埔里一帶,而其指述穴場,埔里盆地。不論歷史角度原現場,或內容方面尋找應點,有吻合之處。上述台灣龍脈走勢,則埔里但是台灣輿圖地理中心點,風水格局地理中心點,殆無疑義。

延伸閱讀…

大地的結構與脈絡

風水的中樞與脈絡(組圖) -山脈- 龍脈- 山水- 山龍- 水龍- 地龍- …

既然已知埔里盆地台灣地理中心,本文建議台灣未來宜遷中部地區,才能充分利用天然形局,造福黎民百姓。歷史發展隱然到位,台北、高雄不論人口與土地和,枝葉縱使花繁葉茂,地氣,而主幹轄「大台中」成形,蓄勢待發,假以時日或取代南北兩會,成為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可順勢移至埔里,內外兩全,是安排。

此外,地脈存在無庸置疑,但地氣解讀,則尚待研究。今人對大地破壞,無復加,絲毫考慮大地結構脈絡層次上關係,移山填海,橫加干擾「深層生態秩序」,導致大地反撲,力道一次一次。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小林村一夜消失,以及北二高邊坡事故,如果導入這個模式加以解讀,明朗。

小林災變檢討聲浪中,倖存居民直指上游「越域引水」工程元,原因無他,工程進行之前,該地好山好水,幾十年來發生災害,然而工程開挖後,山崩地裂接踵而至,揪出禍首,唯一欠缺直接證據,兩者之間存在什麼關聯,可能導致這樣後果?答案「地氣」裡,但現代科學解釋,令真逍遙法外。

《葬書》說:「夫陰陽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地中而為生氣。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曰:土形氣形,物因以生。夫氣地中,其行,因地勢;其聚,因勢止。」*註7

本文解析台灣幹龍走勢,充分描繪生氣於地中行走軌跡,可見《葬書》所言。 「越域引水」工程穿越玉山與阿里山兩山脈,挖出內徑 5.3公尺大隧道,實物作比喻,輪胎上紮針,內中氣體一點一滴消散,表面失去支撐會開始內塌陷,後結果便是土崩瓦解,整片山坡無預警滑落,造成悲劇。日本學者說是「深層崩壞」,可解釋「後果」,應補上生氣喪失「前」,才能說明山脈崩解過程。

地理環境是山脈、水脈和地脈三種脈絡架構而成,風水稱山龍、水龍和地龍,其中山龍首。

山龍引領山走勢,作為天然環境屏障和依靠;水龍帶動生命氣息和發展,所經處形成河川流域;地龍存在於山龍和水龍之間地底裡,滋養大地所有生命。因此,山龍、水龍和地龍是構成地理環境主要基本要件。

青囊序云:「水神,水是山家血脈精,山靜水動晝夜定,水主財祿山人丁」。這句話說,人類若依附山之中,可獲得山脈活泉滋養,人丁,並能繁衍昌盛,財氣會跟著起來。

地龍喜依附山水之間,其潛藏地底下,並蘊藏著諸多能量,會釋放出有益生命微量元素,讓動植物得以生長,所謂「山、水、地方」指這種環境。

葬經雲:「氣乘風散,界水止」。氣雖可藉由風勢前行,但會因風而潰散,若是遇到河流、湖泊、海洋或水塘,可將氣能量收納起來。,地理環境有千百種,有地方有水,但可以藏風聚氣,只要掌握了環境山勢、水勢和地勢,可以造就出好風水場。

「山勢」指是山龍走勢。譬如:美國西岸洛杉磯郡東邊依附著一條跨越北美與中美洲洛磯山脈(附圖一),此山脈縱貫於西北和東南沿線一帶,其地理位置成為洛杉磯郡天然屏障,因此山脈而得到護持和庇,造就了四季氣候,年下雪!

「水勢」指是水上游下游水道沿線帶動出來走勢。譬如:附圖一左上方一條北往南洛杉磯河,流至Long Beach港口出海,這條山脈流至海洋南北縱貫流域一條標準水勢。不過,於這條水勢洛杉磯郡影響範圍,附圖一左半區域,而右半區域並受到影響。

「地勢」指是山龍自體釋放能量所能護持和影響區域。譬如:附圖一藍色虛線指標所指範圍,地勢能量東北山脈處流向西南地海洋界止,這整塊區域地勢影響範圍,整個洛杉磯郡涵蓋其中。

葬經雲:「占山法,勢,而形次之,方次之」。古人風水堪輿稱作「占山」,而運用法則勢推斷是,其次是地理環境形態和樣貌,掌握氣方向和動態。

延伸閱讀…

今天我們聊聊地脈、人文風水!

隴、崗、平陽地形與風水地貌

確勘輿一棟房子風水,第一件事不是羅盤拿出來,而是勘查週邊地理環境山龍、水龍和地龍,進而推斷出山勢、水勢和地勢,地形和地貌一併參酌,由此而判斷出地理環境行運狀態,後羅盤房子做定向,將內環境與外環境種種因素起來,才能探究出整棟房子優與劣。

地脈崑崙而來,一路起中龍夾黃河進入山東!山東多脈分枝!一入獨山湖,出嶧山,龍山入尼山山脈!二路泰山山脈!東南徂萊山,蓮花山,到蒙山山脈!分枝一路魯山山脈,鳳凰山,起來沂山山脈~沂蒙山!後一路長白山、大連而來過海,起乳山嚮西南起嶗山、五蓮山、嵐山!統稱嶗山山脈!

山東龍脈多是回龍望祖!泰山首龍,蒙山龍,嶗山盤龍!魯山飛鳳!沂山鎮山!徂萊,蓮花山是中心山!羣山如手掌掌中心!龍脈無水!黃河泰山山脈!泰山稱神山!嶗山瀕海!蒙山臨近沂沭兩河!山勢多是西北東南,包夾圓形,東北西南!所以山東通南北,東北,東南!

中國古代傳統堪輿學中,將「龍脈」視作一種地理形態,山脈彎曲曲視覺,像一條龍行走,這龍脈了。

人們擇地動土,往往要看風水,很多人將風水視爲神祕術,其實不然,風水理論中合理規劃設計,不過是常識運用,風水地理。至於那些過於神道之說,多爲風水先生誇大神說而已。

所以,風水一句話,福地福人居。這是風水祕。

風水中講究尋找龍脈,龍脈指如龍般妖嬌翔,飄忽隘顯地脈。地脈山川走向爲其標誌,故風水家稱爲龍脈。

,形態分類,龍脈地貌區域可以分爲三種:

其中,平地龍,雖然脈絡平洋,但可以微辨體勢,即「髙一寸爲山,一寸爲水」,觀察平地地形起伏、水系分合。這是風水學中 覓龍。

其次,地勢高度,將地理分爲三種地形:隴、崗平陽。

解讀風水,實質看地理, 風水理論說「地理」,探討自然界山川情勢。

我們動土擇地,選擇外環境,並找風水原則「地方要找;平地方要找」。想要隴、崗平陽這三大地形中找出風水位置,可以下列現象來判斷:隴找高山裡之處,崗要有龍虎交抱,平陽(平原)要有水。得水,指是平原地帶要看河川,藏風,說山區或丘陵要審查山脈走向。不過,整體而言,看風水是看「水」,而不是看「山」。

隴高山。山連山爲壟,如隴山,指多山地,如多山西北之甘肅簡稱隴。

這種地方要晚會人開發,若是選在「隴」這種地方,要五十年或一百年後有機會「發」。住山裡要注意地形、地質是否。山坡地來說,沿著山坡來興建房子,這樣風水,倘若坡地地勢高斜或頹圮,一遇強風、豪雨有傾塌之虞,這樣地方會是風水。那麼,倘若是住谷地呢?河谷沖積平原而,居住;但是,位於峽谷平原會爲氣塞排,溼氣太重,而讓人易患風溼。有,住、地勢處,爲風而得中風。總之, 高山上找風水,找一些地形地方,此處稱爲「霸王曳甲」地。像是位於河谷沖積平原、山坳或小台地……。高原有地理。

崗:崗龍,崗岡丘、丘陵地,有土坡,土丘地。

丘陵是風水之處。爲河流到了丘陵地後,水勢多半會緩和下來,所以此處大湖泊河流交會多;加上丘陵地形會發生變化,所以適合人居。世界各國很多大城雖說爲依山傍水,但是依著丘陵地、而非靠著大山來發展。此外,丘陵地勢雖有起伏但會過於聳,能夠藏風聚氣,所以住丘陵地人家會,而且住下或方才下葬,沒多久會發了。丘陵找風水,看山脈分合,尋找左右山脈有環抱地方。像兩山交會中間台地,地理。

平陽平原,指山地中間開闊地段,水龍爲主。

爲有山脈可藏風聚氣,所以平原地理靠河川,這是爲水能洩掉氣。凡事有失有得,一個地方氣流走了,會有氣補充進來;所以有水地方,氣場活絡。這所謂「界水止」。看地形找風水,平原地方要看河流,水邊處有風水。平原風水哪裡呢?答案高起砂崙。

所以,高山找風水,要尋地,平地尋好地理,要找突起高處, 但是,平原風水有個缺點——發得,去得。爲,平原地區只要一遇洪水,地貌改變;所謂「十年風水輪流轉」,指這種地理。

此外,山脈起伏形態,人們山分爲以下九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