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這塊地方,我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個名稱“北京灣”。是,我腦海中“北京灣”不是一個海灣,而是大海退卻後兩列山脈環抱一片陸地,應該說是一個“陸灣”。
我能想起“陸灣”這個詞,是因為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一本著作《北平歷史地理》,這部著作深深地打動了我。侯先生是科學家中善於反觀自己內心感受和體驗少數人之一,他知道是客觀世界自己心中形成“意象”,有伴隨著這種“意象”自己心中湧起各種體驗。因此他進行地理研究時,總是自己當時感受描述下來,這樣使得他描述有了情感脈動,他研究論文能打動人。
侯先生是這樣描寫“北京灣”:“濟南而北,火車奔馳於華北大平原上。那秋收開始時候,陽光瀲灩,萬里無雲。車窗中望去,遍野好像氾濫著一陣碧一陣橙黃的波瀾,恰是陸地海洋景象。時近若斷若續農莊田舍,距離之外,淹沒這無限秋禾波瀾中,見屋頂見庭院,見樹頭不見樹身。這一個豐年預兆,我眼前浮現了‘金顆玉粒,遍地嘉禾’字句……
風馳電掣列車儘管時時奔馳著,而窗中見是那同一圖畫。時間了,心中起了一種茫無依歸厭煩,這平原委實是了。
但是一到黃土坡車站,情形改變了。這時我車窗中望去,夕照中,突然看見西北一帶平地崛起一列高山,好似列車進行方向環抱而來,於是我想到:‘那應該這平原邊際了吧!我們行程該告一結束了。 ’,列車一過丰台,轉了一個彎子,燈火燦爛中安定下來,正如一艘涉重洋巨輪,舶入了它後港灣——這北京。
我‘港灣’兩個字,描寫我當時心情,事後知道,原來美國地質學家維里斯氏,他考察過北京及其附近地形而後,它起名叫做‘北京灣’了。 ”
這侯先生譽為經典歷史地理著作《北平歷史地理》開篇,這是一篇科學論著嗎?是,這是侯先生英國利物浦大學獲取博士學位論文。其開篇而言,這是一篇即使是文學家能超越散文。 “北京灣”這個概念這樣侯先生推出了,雖然美國地質學家維里斯說出了這個名稱,但那時無人知曉。
我之所以引用侯先生文章,一是因為“北京灣”這個概念是我這篇文章基石,因此需要文字描述“北京灣”模樣。有侯先生文章,引用顯然是選擇了。
我喜歡“北京灣”來指稱北京,因為我覺得這個稱呼地揭示了北京內涵或本質,那北京這塊地方很符合“風水寶地”說法。
時候中國人用“風水寶地”這種說法來說一個地方環境。所謂“風水寶地”有一套專門術語和玄妙理論,如:來龍去脈,靠山祖山,左青龍,右白虎,中堂,流水。我覺得人類生存環境選址而言,一個地方是不是“風水寶地”,關鍵看它是不是“三面圍合,一面敞開”,而且敞開方向要,被圍起來地方要開闊,要有流水環繞。
北京灣符合這樣標準一塊風水寶地。前述中侯仁之先生說“突然看見西北一帶平地崛起一列高山,好似列車進行方向環抱而來”,這說“北京灣”地形:燕山和太行山從北面和西面將北京圍合起來,讓它向著東南面敞開。
中國東部地區是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從海洋吹來溫暖濕潤東南風,冬季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乾燥西北風。 “北京灣”地形處如下:
夏季,北京灣對著溫暖濕潤東南風敞開懷抱,讓其長驅直入,來自海洋夏季風帶來了降水,降水和夏季氣溫結合在一起,稱為“雨季”,這農業。
夏季風吹到太行山和燕山腳下,沿著山坡抬升,水汽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山區形成一條條河流從山里流到平原,河流不僅帶來生命中不可缺少水,帶來了泥沙和礫石,這些泥沙礫石沉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沖積扇接起來,形成平原。因此風水寶地“中堂”中不能缺少“縈繞流水”。
冬季,季風調轉方向從北方吹來。季風綿延太行山和燕山山脈阻擋,季風即使過山脈會因為下沉過程而增溫。所以太行山和燕山腳下溫暖。
有一次我和氣象學家林之光先生聊到這個話題,他說冬季於太行山和燕山屏護作用,使得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地帶氣溫同緯度東部平原地區要高出1—2攝氏度。
這下我們了解了山脈圍合環繞意義:製造溫,產生河流,形成土地。這“北京灣”風水。
不過我覺得說北京灣是寶地,視野不夠,試想一下,我們說北京灣是太行山和燕山圍合起來,其實太行山和燕山是山脈,圍合北京是這兩山一部分,尺度太行山和燕山圍合起來是河北平原,我稱“河北灣”。其實河北灣北京灣放大版。
如果我們視野一些,會看到有一個“灣”,那太行山、燕山和山圍起來大中原,華北大平原,可以稱“中原灣”,這是中國風水寶地,北京灣、河北灣、中原灣,三者像俄羅斯套娃,一個套一個,或者說一個是一個擴大版。於篇幅原因,“中原灣”這次說了。
說“北京灣”和“河北灣”是中國風水寶地,指是太行山、燕山山麓地帶。能夠證明這裡是中國風水寶地是這裡盛產古都,有人這一帶稱“盛產古都大走廊”。
張立柱先生所著《古國尋踪》一書統計:從商代到東漢,1800餘年,我們說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地帶存在過110個方國、王國、諸侯國。那麼這些王國及其都城毫無疑問地集中分佈這一區域。如:河南安陽商朝殷商都城——邢(位於今邢台市區附近);戰國時期這一帶有三個國家建立過都城:燕國都城——燕下都(今河北易縣)、中山國都城——中山靈壽故城(位於今河北平山縣)、趙國都城——邯鄲(位於今邯鄲市);三國曹魏時期,曹魏建都鄴城(位於今河北臨漳縣)。曹魏於鄴城算起,鄴城魏晉南北朝期間後做過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五個朝代都城。
說起古都來,這一帶最北邊北京和最南邊安陽怎能漏過,安陽是商代都城,北京是燕、遼、金、元、、六個朝代都城。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人建造都城,選址要尋找風水地方,這麼多都城坐落這一帶,說明了這一帶確是中國風水寶地。
前面說過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地帶風水,條件(我頭腦中風水條件等同),是因為有太行山和燕山圍合,形成了一個“河北灣”。令人想不到是,歷史發展到今天,風水寶地成了生態災難區。國家環保部公佈2014年全國空氣10個城市,天津、鄭州、濟南,其餘7個——保定、廊坊、石家莊、邢台、邯鄲、衡水、唐山全部坐落昔日風水寶地地帶——太行山、燕山山麓地帶。我們說“盛產古都大走廊”,如今成了盛產霧霾走廊帶;我們讚美的“北京灣”、“河北灣”,如今全都變成了“霧霾灣”。
我們說了“河北灣”是中國風水寶地,是因為河北北面燕山和西面太行山圍合,是這兩大山脈擋住了來自北面和西面北風和西北風。但這一形成風水寶地條件,如今成了河北“死穴”。因為今天河北大地和北京、天津空氣質量,取決於擴散條件,老百姓話說:空氣靠風吹。開闊地,有利於污染物擴散,山麓地帶於污染物擴散。河北大地一些鋼鐵廠、水泥廠、熱力發電廠重化工企業排放到空氣中污染物,飄移到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地帶,於受山脈阻擋,匯聚山麓地帶,如果無風或風力,這些霧霾會山麓地帶多,造成空氣污染。
因此霧霾天氣裡,山麓地帶空氣質量要於平原地帶。這什麼空氣污染城市大都聚集“河北灣”地形方面原因吧。
中國風水寶地全面淪陷不僅是空氣,有河流水系。翻看河北地圖,會看到河北地上河網遍布,河流縱橫。一條條河流清清楚楚地標註地圖上,可是你親臨其境,行走或駕車行駛河北平原時,會發現這些河流只是地圖上存在,實際情況是大部分河流乾涸,名存實亡,有些河流十幾年、二十幾年沒有水流流過了。一份權威調查報告說:河北95%以上平原河道乾涸,90%濕地消失,兩個濕地白洋淀和衡水湖靠人工調水維持水面。
50年前,河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還是流入海洋外流河,如今很多不能入海。但你不能說這些河流變成了內流河,因為上游水庫可能會放一回水,這時河流裡可能有徑流流到海裡去。可能來一次百年一遇洪水,這時這些河流會變成一次外流河。我們怎麼稱呼這些河呢?季節性河流?。因為季節性河流是有規律地某些季節中有河水流動。那叫什麼呢?大部分時間無水但有可能出現水流河床,我覺得應該類似這樣說明標註地圖上,或者河北平原上河流地圖上畫成虛線,圖例中加以說明。不應像現這樣地圖上河北平原上水系畫成幾十年前樣子,那時河北平原確是湖泊處處,河流如網。今天這樣畫地圖,有做嫌疑,有誤導可能,試想有一支來自南方部隊,了解河北情況,看地圖行動,他們地圖指引來到滹沱河、永定河、子牙河、桑乾河、南運河一條條大河河畔,準備埋鍋造飯或車隊加水,發現這些河裡沒有水時,他們會怎樣想呢?
河北平原上河流多屬海河水系。它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條河流北、西、南三面匯流天津後,始稱海河。從天津開始流了70多公里,進入渤海。
可以說,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中下游大都斷流乾涸了。
滄州,我們沿著南運河行走,河床草叢生,斷流。 20年前我來滄州,看到南運河乾涸的。
我們沿著永定河溯源而上,看到大部分河道是乾涸的,上溯到官廳水庫,沒有見到有水河流,流入官廳水庫桑乾河乾涸了。
太原位於山西全境,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是汾河河谷平原,地形北高南。平均海拔800米。黃河第二支流、山西母親河——汾河,北向南貫穿太原全境。太原“並”,是指東西兩山東面太行山支脈和西面呂梁山餘脈並行。太原北面經系周山接忻定盆地,東南方,和晉中。
從太原名字可以知道,這裡是一個地勢地方。汾河從北面山區進入盆地,南穿過太原地區,這裡留下了富饒的沖積平原。太原地區山丘陵和盆地地貌主。氣候農作物生長,物產。
太原處於三晉大地中心位置。地理環境和交通,使太原地區有人類活動痕跡。這裡發生了無數山西曆史上歷史事件,其中很多地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進程。
晉陽城下趙、魏、韓聯手滅智氏,三家分晉。戰國後期,太原成為建制名,指現太原市一帶。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初置太原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36郡,太原郡是其一,郡城晉陽,晉陽代指太原。漢代設并州刺史部治晉陽,自此太原簡稱“並”。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社會呈現大融合歷史趨勢。太原成為山西政治、軍事中心。北朝晚期,高歡父子太原開創基業,控制東魏政權,太原成為“”。隋朝末年,李淵父子太原起兵,建立唐朝,中國歷史進入大唐盛世。太原唐代發展到鼎盛時期,跨汾河兩岸,後成為唐朝“北都”和“北京”。
五代時,這裡後是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政權地,晉陽人們認為是出“真龍天子”地方。北宋初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統一中原。鑑於這裡是所謂“龍城”地,宋太宗趙光義下令毀掉千年古城晉陽。但客觀形勢需要,山西中心城市太原晉陽古城東北方繼續存在並發展。遼金元時期,太原恢復繁華。明代起太原是山西首府,直到現在作為山西省會城市,是山西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太原有如此地理資源,以及幾千年歷史積澱,說太原現在發展成為一線都市應是理所,但是事實大相徑庭,現在太原沒有邁向方向,反而淪落二三線城市,成為了名副其實沒存在感省會。是何原因呢?
雖然太原做過多次都城,可這些政權屬於割一方諸侯,沒有成了什麼氣候。
太原之所以成為“割據者天堂”,是因為獨具特色易守難攻地理環境。戰亂時期,這是絕佳據守地,東西兩邊有太行、呂梁兩座大山,是太行山,山道,難行。太行山既是屏障是阻礙,無法移動。北邊有這座大城,南邊盡是星羅棋布小城,如碉堡群拱衛太原。這種地形到了統一和平時期,它變成了死穴。太原居於山西中部,做全省中心綽綽有餘,但是閉塞地形阻止了它影響區域。同類城市相比,這個缺點放大數倍。同屬“中部崛起計劃”,武漢可以長江接上下游,鄭州是國性鐵路樞紐,太原劣勢暴露了出來。
延伸閱讀…
民國以來,太原開始蛻變工業城。這裡面關鍵人物,“山西王”閻錫山。
我對著一張中國地形圖反复端,覺得中國中原大地是一處風水寶地。她結構上、空間佈局上和備要素上中國傳統風水寶地格局相似。所,是她空間尺度。
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我們拿到一張標準風水模型圖對著中國地形圖尋找風水寶地時,找來找去發現中原大地是中國風水寶地。理想風水模型中各個要素能中原地區找到應:洛陽、鄭州是位於龍尾位置吉祥地,“左青龍”是太行山,“右白虎”是山,泰山“吉祥地”前方“案山”,遠方朝鮮半島中原隔海相望,與“朝山”位置應起來。“吉祥地”身後,祖山、少祖山及主山構成龍脈中國、山脈:秦嶺和崑崙山。這樣結構足夠,但是如果天山山脈納入其中,我們能中國版圖上看到一條巨龍,巨龍“龍頭”便是天山,龍首回顧中原,巨龍蜿蜒萬里。同時,黃河、長江兩條大河龍脈兩側流向中原大地,綿延,氣象萬千。中原大地第一次理想風水寶地形象展現我們面前。製圖/蔡博峰
中原有廣義和狹義分,狹義中原指是現在河南省範圍,古時稱中州,有九州之中意思;廣義中原指是華北大平原,黃河、海河、淮河沖積形成大平原,河南這裡佔據著地位。
風水是中國獨有一種文化。西方所謂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傳入中國之前,幾千年來中國人到住宅,到城市、國都選址、設計、建造無一不是風水理論指導下進行。
要掌握風水精髓,“圍合”和“盆地”是兩個關鍵詞。風水理想模式一個山和水圍合起來有出口地方,其實一個盆地。什麼中國人有這樣呢?據北大俞孔堅教授研究,中國早期文明萌發和於盆地之中,比如關中盆地;自給農耕文明喜交換和貿易,因此圍合起來盆地既有安全感能滿足人們需要。這能解釋為何中國人喜歡 “庭院深深”四合院,喜歡城市四周修建城牆。這歐洲瀕海海洋民族重視貿易交換文化是。
風水有模式,可概括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四種神話中神物其實山指代。理想風水寶地是這樣:背依綿延群山,這山是靠山、主山、祖山,是龍脈,所謂“玄武”;面臨開闊平原,稱“明堂”,明堂不是一覽無餘,前面有像屏風山。叫“案山”、“朝山”,案山如在案前,朝山拱揖相迎,這風水中“朱雀”;河水蜿蜒前面環繞流過,兩側有山脈遮掩拱衛,這兩側山“青龍”、“白虎”。
風水寶地這樣意象: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這種風水理論選址建成村落、城市,背山面水,山環水抱;山顧盼有情,水有致;這裡面對稱構成,開敞有遮蔽,直露和含蓄相得益彰。說早期來中國西方傳教士雖風水說視巫術說,但看到中國村落、城市與之間——他們驚嘆“中國人內心充滿了詩意。”
風水和科學:兩種語言,一個道理
中國風水理論是中國人城市規劃學景觀設計學,理論基礎是東方關於“道”、“氣”、“五行”哲學。風水前提和結論之間好像一個玄妙“黑箱”,中間過程解釋。風水理論使用是一種詩化語言,多用比喻和象徵。西方使用是一種科學語言,前提到結論,每一步要可見。這兩種語言差異,但中國人依風水學指導建造城市絲西方差,美。我現在嘗試中國風水和西方科學兩種語言明中原什麼是中國風水寶地。
古人往往希望找到一塊“依山面水,附臨平原,左右山臂環抱,面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風水寶地作為自己家園,並堅信這樣居住地能夠讓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製圖/李晟
風水語言:地圖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環水抱,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樣模式,可以找到“明堂”前面“案山”和“朝山”。
中原多重山脈圍護中。可分成三大系列。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龍脈山——天山-崑崙-秦嶺山系。這樣規模、綿長山系全世界屈指可數,這中原玄武。
過去人們見秦嶺見崑崙,稱秦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這種看法全面。地質學者考察證明了秦嶺地下岩石系統崑崙是統一,是同一山系。秦嶺分南北,只分了中國中部段,只有崑崙秦嶺聯繫起來看,包括東崑崙、中崑崙、西崑崙,喀喇崑崙和天山山脈,你會看到一條氣勢磅礴中國一分二中央山脈,這是中國龍脈。它帕米爾高原騰而起,天山是高昂龍首,巨龍回首,回顧中華,西崑崙、中崑崙、東崑崙、巴顏喀拉山、秦嶺是輾轉騰挪、跌宕起伏、蜿蜒飛舞龍身,洛陽、鄭州城市依附伏牛山是龍尾,龍尾低垂處,中原大地起始處,華北大平原這個扇形沖積平原頂點鄭州附近桃花峪。
第二列山脈要河北北部燕山山脈算起,接下來是綿延千里太行山、中條山;這一東北—西南走向山脈風水理論說法,應是“左青龍”系列;第二列山脈要伏牛山算起,然後是桐柏山、大別山。這一西北—東南走向山脈,是中原“右白虎”。
而“前朱雀”中“案山”可泰山,“朝山”朝鮮半島。
延伸閱讀…
風水寶地需依山面水。中原水呢?那黃河長江。地來看,中原地面水是大海。但大海並不是赤裸裸地出現中原面前,正如風水理論主張“藏”,中原前面大海像是內海和海灣,山東和遼東半島構成第一層拱衛和圍合,朝鮮半島和舟山群島是第二層圍合,而第三層圍合圈是太平洋島鏈。日本列島、台灣島、印度尼西亞群島。
科學語言:我想,風水中什麼主張理想城池應該依山而建呢?中國大多數古城坐落山麓,沿著太行山腳下有一個城市帶。北京、涿州、保定、石家莊、邯鄲、安陽、鶴壁、焦作黃河以南崤山、伏牛山、大別山腳下,城市多了:洛陽、鞏義、滎陽、鄭州、登封、、禹州、汝州、平頂山、南陽、駐馬店、信陽……
經濟原則,城市分佈規律應該是交通距離相等,面積比例地分佈,此中原大地平原地帶應該擁有多城市,但現在看來,中原分佈山腳下城市平原上多。
這固然符合風水說,但是科學語言可以解釋。
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處:
一是熱量缺乏地區,山腳下建城可得增溫利。從山上下來風,是一個增溫下沉過程,這可以提高溫度。統計太行山山麓地帶有一個熱量高值區,石家莊沿山麓城市平原中部城市冬季溫度要高出1—2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功效。氣流沿山地上升,會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山麓地帶城市可得降水利。而且山麓是地下水、泉水上湧地帶。
三是建山腳下城市可以建河流從山口流出形成沖積扇頂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可避免水害。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地理佈局,實際上是一個流域環境和生態。風水說中山比喻龍,這意味著風水中山不是獨立山峰而是蜿蜒起伏山脈。風水寶地背依山脈風水中,稱為“龍脈”。風水學說法,這條山脈風水。什麼?科學角度看,一條山脈兩個流域分水嶺,風水寶地背靠山脈,,跌宕起伏,意味著這條大山兩側兩條大河集水區,河流流程,水量。風水寶地處於這條大山低下來餘脈處,是龍尾所在地方。這裡山兩邊大河匯形成沖積平原處。山脈,,意味著這個沖積平原面積。中原大地背依中國中央山脈——天山—崑崙—秦嶺,是中國境內山脈,只有這條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國兩條大河——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中原大地兩邊流淌,中原大地前面大海匯合。中原大地擁有如此磅礴“山環水抱”,因此可稱是是中國風水寶地。
天山、崑崙、秦嶺看作是中原大地龍脈,是可以科學語言來解釋,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著本質關係。我們說是黃河帶來泥沙造就了中原,試問:黃河泥沙從何而來?答:來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黃土哪裡來?答曰:是風沙漠中吹來。,問題了。風將西北荒漠中黃土吹起來,堆積黃土高原,然後溪水河流土侵蝕剝離輸送到黃河中,黃河土帶到東部堆積北大平原。這個過程產品——中原大地,這樣流水線終端產生了。但這個流水線起點是崑崙山、天山、祁連山環繞西北荒漠區,這個意義講,中原龍脈祖山應該天山、崑崙算起了。
說中原大地是中國風水寶地,這種觀點會遭到反駁。因為誰知道,歷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國戰爭多、災害地方。成語“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可以看出,中原另一個同義詞戰場。而“赤地千里”、“餓殍遍地”說是中原旱澇災害。
然而即使如此,我認為中原是中國風水寶地。雖然戰爭頻,災害,但是什麼中原核心處河南歷來是中國人口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這樣問題,我想我們應該用到“週期性”這個概念。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可以說是戰爭週期性出現規律;而研究洪水學者洪水分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災害級,可見洪水是周期性出現。中原大地碰到災害是黃河決堤氾濫,但這是周期性出現。有史以來,有記載黃河改道有5次,決口和氾濫次數很多,但是周期性。
因為無論是戰爭是天災,是周期性出現,有間隔,因此發生戰爭和災害年代裡,中原適合居住地方。這裡氣候溫暖,雨量適中,而河氾濫造就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機物和礦物質沃土。四面八方人會這裡聚集,人口日益。
戰爭或災害來臨時,這個聚集過程停止,人們開始逃離這個地方,從中原四面八方流散。
個人、家庭、家族、民族角度看,或僅時間尺度看,戰爭帶來了創傷,災害毀滅了家園。這樣角度和尺度看,中原不是風水寶地。
洛陽號稱九朝,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輻湊。嵩山其主山,龍勢由此而北,蜒蜿而長,一支結於北邙山,另一支結龍門山,中擴為堂局,四山拱,前峰秀峙,伊河、洛河、澗河河匯於明堂之前,山水翕集,形勝萬千。製圖/蔡博峰
但是我們轉換空間和時間尺度,文明空間單位,文明發展史時間尺度看中原,我們會看到每一次戰爭過是改換代,中華文明並沒有湮滅。而每一次災難,中原人他們文明推向四方。
可以說逐鹿中原戰爭,是中原文明傳播動力。和平時期中原文明傳播速度不如戰爭期間。每一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像風箱活塞一樣推下去了,像海綿擠壓了,這時中原中華文明會風箱中,海綿中湧出來,傳向四周。
西晉異族滅,南北朝對峙,有北宋滅亡,南宋偏安江南,這兩次中原王朝覆滅結果,使中原文明大規模南下。
表面上看,戰爭結果是北方民族勝利了,皇城攻破了,皇帝擄走了。但是接下來發生事情有意味了。入主中原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學起中原文化來,他們服裝變了,他們文字變了,他們語言變了。他們不是他們,他們變成中原文明一分子了。
北京居華北平原北端,太行山與燕山此交會,兩山圍合出西、北環山,東、南向海半封閉地形,形如海灣,北京位於中心位置,人稱“北京灣”。這樣地形從自然地理角度看,有利於阻擋北方空氣,迎接東南方氣流;山區河流帶來土壤和水源保障了山前平原物產,這奠定了北京天府之都地位,風水術語,北京地形是“藏風聚氣地”。如果說北京地形可以稱“北京灣”,那麼這樣視角看河北大地河北平原,可以看出河北平原像“北京灣”放大版,太行山與燕山兩列大山不但環抱著北京,範圍環抱是河北平原,因此可以稱“河北灣”。如果我們視野放開些,“河北灣”放大些,這樣可以整個華北大平原,所謂中原看成是“河北灣”放大版——“中原灣”,因為“中原灣”是燕山、太行山、大別山圍合而成。 “北京灣”、“河北灣”、“中原灣”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風水寶地條件,它們是中國風水寶地。我喜歡“北京灣”來指稱北京,因為我覺得這個稱呼地揭示了北京內涵或本質,那北京這塊地方很符合“風水寶地”說法。時候中國人用“風水寶地”這種說法來說一個地方環境。所謂“風水寶地”有一套專門術語和玄妙理論,如:來龍去脈,靠山祖山,左青龍,右白虎,中堂,流水。我覺得人類生存環境選址而言,一個地方是不是“風水寶地”,關鍵看它是不是“三面圍合,一面敞開”,而且敞開方向要,被圍起來地方要開闊,要有流水環繞。北京灣符合這樣標準一塊風水寶地。前述中侯仁之先生說“突然看見西北一帶平地崛起一列高山,好似列車進行方向環抱而來”,這說“北京灣”地形:燕山和太行山從北面和西面將北京圍合起來,讓它向著東南面敞開。中國東部地區是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從海洋吹來溫暖濕潤東南風,冬季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乾燥西北風。 “北京灣”地形處如下:夏季,北京灣對著溫暖濕潤東南風敞開懷抱,讓其長驅直入,來自海洋夏季風帶來了降水,降水和夏季氣溫結合在一起,稱為“雨季”,這農業。夏季風吹到太行山和燕山腳下,沿著山坡抬升,水汽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山區形成一條條河流從山里流到平原,河流不僅帶來生命中不可缺少水,帶來了泥沙和礫石,這些泥沙礫石沉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沖積扇接起來,形成平原。因此風水寶地“中堂”中不能缺少“縈繞流水”。冬季,季風調轉方向從北方吹來。季風綿延太行山和燕山山脈阻擋,季風即使過山脈會因為下沉過程而增溫。所以太行山和燕山腳下溫暖。有一次我和氣象學家林XX先生聊到這個話題,他說冬季於太行山和燕山屏護作用,使得太行山和燕山山麓地帶氣溫同緯度東部平原地區要高出1—2攝氏度。這下我們了解了山脈圍合環繞意義:製造溫,產生河流,形成土地。這“北京灣”風水。不過我覺得說北京灣是寶地,視野不夠,試想一下,我們說北京灣是太行山和燕山圍合起來,其實太行山和燕山是山脈,圍合北京是這兩山一部分,尺度太行山和燕山圍合起來是河北平原,我稱“河北灣”。其實河北灣北京灣放大版。如果我們視野一些,會看到有一個“灣”,那太行山、燕山和山圍起來大中原,華北大平原,可以稱“中原灣”,這是中國風水寶地,北京灣、河北灣、中原灣,三者像俄羅斯套娃,一個套一個,或者說一個是一個擴大版。
dswx89(可複制)免費測字算命,助你化解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