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邕寧風水留題】廣西第一風水寶地大明山 |請收藏好 |附留題詩風土記全面詳解 |

廣西第一風水寶地大明山,廣西風水師應懂得,知道這地要不得了,怎麼要不得了,大家去過,去過後明白了,雖然要不得,但我們是想講解一下這風水寶地。

廣西民間流傳說有一風水寶地天子地,這地廣西大明山,四周群山環繞,典型鶴立雞群,山體,龍局雄渾,許多風水師到大明山尋覓,並有留題證。所謂留題,稱風土記,風土記一詞,是指某個地方龍脈、穴位、砂手、水流、山嚮方面環境,其山川、生氣磅礴,結成了藏風聚氣風水寶地,名師觀察,用心琢磨寫成流利優美的詩句或者是規則記載。這些風土記,古,轉抄、流轉於民間。民間風土記是一種紀錄地文化、地理、歷史、農業、神話和民俗史料。

唐代楊公題留:大地龍脈,巽龍,九龍朝宗之大貴地。鏌鋣山上風光,龍頭龍爪世無雙。六千粉黛迎送遠,八百煙花遮半天。五星歸垣明堂現,龍樓鳳閣到面前。大地日日有神守,龍真穴待英賢。福人有緣點得,代代當出王與侯。

宋朝賴布衣賴公題留大明山:山中年年結霧煙,陣勢巍峨插碧天;山日夜生明遠,平南寧降橫州;金雲生定半天吹,歸結祖宗萬筆榮;五山無極山,鼓響勝天邊;乾山乾水流乾,合山合水胸中立;三百六十龍,三十六公朝天子;千水萬水歸一水,水曲迢迢灣灣;廣東大海作明堂,洪福滔天作聖君;固是天子地,萬世著帝襲。

賴公並點評曰:此地結三穴,上穴出神仙,中穴出帝君,下穴出臣相,只有九代大福之人方葬得著,無福人勿需強求,記。

明朝蕭公題大明山:老龍年年結霧煙,降勢巍峨掛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萬裡來龍到此眠。九宮八卦朝天子,五嶽四鎮山川。明堂堆金浪,獅象隨護舞翩翩。橫洲南寧作朝案,遷江來賓降波氈。粉黛嬌娥居左右,文臣武職振喧喧。鏌鋣山遙望主,洪福滔滔萬萬年。若有九代積功德,土神送祖宗眠。大仁大義配天地,無仁無義鬼無傳。

明朝蕭公題大明山:大明山上一穴崇,四方行龍東山峰;金系牛星隱誰知,樓台帝坐半天雲;萬山聚伏朝輯,廣東大海作明堂;龍虎角砂穴,天生逢;兩邊文武星峰現,世代皇候萬萬春。

此格主出世代天子應。有關大明山四首風水留題文字,但是意思差不多是:大明山上有「龍真穴」,其龍、穴、砂、水、指的是同一個地方,如果福人有緣點得,可代代當出王與侯。宋朝國師賴布衣「山中年年結霧煙,陣勢巍峨插碧天,山日夜生明遠」和明朝蕭公「老龍年年結霧煙,降勢巍峨掛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萬裡來龍到此眠」其所指是指現大明山上龍頭山。大明山「龍真穴」,是乾山巽帝王之範龍脈

天子地是「龍真穴」,其第一特點:來龍,龍要。風水術形象思維方式,將逶迤奔騰,形象萬千山脈稱龍脈,比喻是。

風水學上考察,可以發現,大明山山脈動態氣勢確實像一條真龍起舞:大明山起源於崑崙山南麓,經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百色隆林、田林、凌雲、河池南丹、安到南寧馬山,來龍生動,風情萬種,萬千,剝換,過峽,頓跌,形體轉換,脫胎換骨,左閃右擺,閃展騰挪,左右有水河、右江送龍,到了馬山縣古零鎮樂平村水錦屯和石豐村長林屯交界即江隘處乾龍入首,後結作於馬山縣、上林縣、武鳴縣和賓陽縣,是到了武鳴縣兩江鎮和馬頭鎮小陸處隆起,形成一座氣勢、挺拔山峰——大明山最高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龍頭山。現在龍頭山上雲霧繚繞,煙霧雲氣,鬱鬱靄靄,日出霞光,照透迷霧,形成奇特風光。這應了風水留題說「老龍年年結霧煙,降勢巍峨掛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萬裡來龍到此眠。」可資證明這真龍跡。

天子地第二特點:砂要秀,有多重吉砂護衛,是「獅象隨護舞翩翩」。大明山是西北千里來龍,開陽到頭結穴,穴位是龍生氣凝聚孔竅,大明山龍穴龍頭山上。繼而龍脈蜿蜒南下,邕江結作廣西首府南寧市。

大明山主峰龍頭山,其來脈峰巒峙聳撥,端正,龍頭山所在地其四周山巒起伏,行有止,起到貯藏生氣作用。主峰龍頭山嚮左右各分出一支山脈,分枝布葉,層層降落,彎環如馬蹄,橫向展開,形成屏帳勢,其左翼(桂中盆地中部大明山—來賓— 象州隱伏斷裂帶)大明山北西端東蜿蜒,青龍昂首,經來賓—
象州—武宣,其斷裂帶中部來賓一帶有切割泥盆系地層,後結作象州縣皇鄉高樓山。樓山海拔932米,是像州、武宣兩縣境內山峰。是故明朝蕭公大明山風水題留中有「遷江來賓降波氈」稱。

其右翼(桂中盆地西部—大明山—忻城—融水—三江斷裂帶)白虎低伏,西延展結作南寧石埠左、右江和邕江三江匯合河畔上三江口宋村。後半隱伏延展以及越南太原省,如《越南地輿圖說》記載說:「北圻太原省有崑崙山,其源自上國而來,經高平而至太原,橫峰壁立,峻嶺摩,人跡不到。」記述者謂越南太原省崑崙山,其源自中國而來,中國廣西越南高平省接壤,然後延至太原,所以,越南太原省崑崙山是廣西大明山餘脈。

大明山主峰龍頭山來龍兩翼分障包羅於外以成大局,中間明堂自成一個「羅城」:大明山西南麓對面丘陵地帶是小明山,小明山起於馬山楊圩,到武鳴馬頭、羅波、陸斡一帶隱伏化為地,過羅波壇李村後凸起賓陽思隴蜿蜒而去。兩邊高山夾峙,中間平地。武鳴主要河流是右江支流武鳴河,武鳴河主要一級支流流經馬頭鎮香山河,香山河流經馬頭、小陸、陸斡和羅波村鎮。所謂水出處有兩山聳,貴地,所以龍頭山正面看去,武鳴馬頭到羅波、陸斡到武鳴縣城有一片開陽地(現在武鳴到馬山公路這片開陽地中間),四周山環水繞,形切。兩邊有兩砂手,層層降落,彎環如馬蹄,形如兩龍拉車,如雙龍戲珠,如皇冠毓帽,如龍摟鳳閣;到南寧高峰山脈前一字橫案,高峰山脈一字橫排過去有高峰隘、劍脊隘和甘峒隘(甘圩鎮爐嶺)五座峰隘,如五對華表捍龍門,又如兩隻獅象門關,更像兩隻金雞鳴。可謂如龍堆鳳窩,如宰相筆案。

天子地第三特點是:五星歸垣明堂現。風水格局中者是五星歸垣。所謂五星歸垣者,一名五氣元,稱五星升殿,龍中最佳之格,萬逢一。其水星帳於北,火星聳於南,木星列於東,金星待於西,土星結穴而居於中央。五星左右各星歸於本宮本位,所以有「五氣元」,「五星升殿格」稱。若登星辰觀,四面相等各得其位,天造地設,為五星聚精,萬靈所萃,正氣鍾。如此上應天星,下合方位,尊之吉地。如此地,有福德家,葬其正穴,主出皇帝聖賢。其次主出王侯相,貴極人臣,流芳百世,皇親國戚,文武雙全,英雄豪傑,狀元神童,上上至尊,此中藏。

龍頭山四周北到東有公益山、望兵山、水陳峰、象頭山、六毛山五座山峰圍繞龍頭山而排列,而龍頭山居中是主峰。主峰龍頭山背斜二翼泥盆紀石英砂岩,矽質頁岩、矽質岩裸露,地帶性土壤赤紅壤,是典型土山,山高脈厚。登上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山,見群峰起伏,龍頭山四周即東西南北有九座無名石山金木水火土五星團聚九星相聚環繞龍頭山,龍頭山中心,四周散開去,起其格局如風水術中五星歸垣,是一個垣局地方,可謂「五星歸垣明堂現」。周圍眾山匍匐朝拜,如三十六公作揖,如三百六十仙童跪拜;站大明山龍頭山頂上,有一種君臨天下感覺,這風水學家們說群山拱衛、眾水環繞、乾山巽帝王氣龍脈。

稱得上是大富貴墓地,有內外明堂,而且明堂裡要有水,因為水是龍血脈,龍無水送,不知龍之來處,穴無水界,則不知龍之止。考察大明山,可以發現,受穴山龍頭山其穴區前中軸線上近崗是南寧高峰山脈,此為風水格局中龍頭山其穴區前一字橫案山。現在高峰作為守水口橫案山可以分內外明堂。內明堂可謂關鎖。內明堂左邊是武鳴馬頭鎮秧,是一個丘陵山口,形如馬鞍;安秧往前即是淥潭隘、淥淇隘、淥黎隘、淥昌隘、淥趙隘五隘馬頭鄉境,往前是淥(武鳴羅波鎮壇李村)、葛圩隘(武鳴太平鎮葛陽村馬曼嶺西側)、淥橋隘、宗馬隘(武鳴太平鎮林圩東)。內明堂右邊是石磨隘,兩江東北方,大明山西南麓對面小明山上有十三個隘口兩江到馬頭一線排列繞成半弧形。內明堂背靠大明山龍頭山,明堂內萬山拱、萬水歸堂,而且其中間有月山、敏山和岜馬山呈印台形,是印星。印星好像受到壯族先民歡迎,因為武鳴縣境內發現幾處岩洞葬基本是印星山上,如武鳴岜馬山岩商代岩洞葬、武鳴兩江獨山戰國岩洞葬。此外,武鳴縣境內發現其他幾處岩洞葬如岜、弄山,這幾處是印星山。印星風水理論上屬於金星,俗語有云:「有印相扶,定是官居極品」、「華蓋印星共會,
管仲佐霸良臣」。龍頭山內明堂有三潭隨龍水,這是證明大明山是方貴龍來標誌

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地理道,山水而已。水是龍血脈,龍無水送,不知龍之來處,穴無水界,則不知龍之止。風水術上水種類很多,位置論,有隨龍水、蝦水、合襟水、三陽水、朝水、正朝水、天心水、暈水(並非有水)、應水、祿儲水。隨龍水該龍脈所生,是龍祖山一路伴隨龍而來水,隨龍水大小及其流程是分辨龍有力還是無力主要標誌。中國風水術認為,大地有隨龍水。

龍頭山下武鳴馬頭清江暮定水庫有一個水潭,清水自流,是香山河源頭,屬於丁水,庚方來水,坤水去。

內明堂中間是羅波潭。羅波潭潭水面積約兩千平方米,潭水處達四十六米,水而,久雨不溢,不涸,冬暖夏涼。羅波潭旁邊有一個羅波廟,廟坐向是辰山戌向,有巽、丁、丙三潭水窩,水出離方。三潭水窩因水深不等而劃分三,巽潭顏色而稱,丁、丙二潭顏色而稱、淡藍。潭周圍綠樹成蔭,潭中有石島,有樹木,樹木蔥綠,石水相間,彷彿天然水石盆景。

內明堂外面是武鳴靈水。靈水又名靈源,靈犀水,惠泉,是一個天然泉水湖,湖面面積達2.93萬平方米,週長一公里許,水深2~3米。潭水源於九股石縫中湧出清泉,它們急浪滔滔,氣勢磅礴,永流,人稱「九龍噴水」。湖水終年見底,湖岸怪石嶙峋,綠樹成陰。

據《武鳴縣誌》記載:「古靈水泉源自石壁底仰注而出,大者三尺許,者一尺許,亭亭如玉柱,積水成池,池口有天然石門,水由此排流於江,何謂『靈水』,傳說古代池中有一犀牛,光彩奪目,百姓以此神靈,故以此命名」。靈水有兩大之處:一是不管天時大旱大澇,湖不涸溢;二是無論寒冬暑夏,水溫保持23攝氏度左右,令人冬覺暖夏覺涼。信步南岸,可到武鳴河靈水匯流處——人稱金銀窩。河水大明山浩蕩而來,濁流奔湧,靈水如銀,故名「金銀窩」。可見靈水這個地方歷來是風水中寶地。

龍頭山內明堂有三潭隨龍水,「三陽水向盡源流,富貴休」。三潭陽水流長,不但說明龍遠方來,而且說明迎送之山是龍祖山一路護送而來,這是貴龍一個標誌。高峰之外南寧橫縣是它外明堂,外明堂,緩坡,阡陌連亙,河汊縱橫,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廣東幽藍海面,閃著鱗光……所以風水留題中有「廣東大海作明堂」一說。遠朝案處珠江水癸丑方向流,水勢走向是右到左,其河水流激盪,河面卻屈曲盤旋,波浪驚,顧盼有情,「水洄瀾」地。四周千山朝拜,眾山拱,眾水會聚,萬水歸宗,星辰累累,穿帳過峽,駁換出脈,頓起一個星辰,此乃是真龍結作象徵。盤是中華萬帝宗,貴比天子,「亙三百里」「盤古氏墓」所在地大明山是堪輿師眼中所謂天子地。

風水格局中要地勢,以來龍入首之山嚮立法則。從地理上考察,大明山山體走向是西北走向東南。風水學上考察,大明山山脈來勢,其山西北,山勢入首處天元龍,山東南。因為堂局龍脈走向是天元龍,所以天元龍立線取向,即大明山山勢乾巽走向(乾山巽),是龍脈。所謂龍脈由來,源於《經》乾卦。經建立八卦基礎上,八卦建立陰陽基礎,混屯時陰陽,盤古開天闢地,首分陰陽——首,龍,盤,龍分陰陽,盤古分陰陽。陰陽分而萬事萬物分類而生,故曰:「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龍出而生萬事萬物,萬物成而宇宙秩序定。《經》中,乾卦代表西北方陽,巽卦代表東南方陰。所謂一陰一陽謂道,而宇宙道,源於陰陽。先秦陰陽家宇宙生成論出發,陰陽待視萬物內部固有發展變化動力。

壯語中大明山祖意思,直譯祖山,即為山祖宗,「萬山宗」。能作為山祖宗,其山是勘輿學上講龍山、龍脈,沒有龍脈和巨龍氣勢成不了祖山。勘輿學上考察,大明山是遠方西北來真龍,乾龍入首,其山體走向西北—東南,風水學術語,西北—東南走向即為乾巽走向(乾山巽),而風水理論中乾山天柱,地維,所以,大明山上陰陽互根,二氣沖和,由此而生成了世界萬物。

大明山是遠方西北來真龍,龍在山乾龍,金龍,乾龍入首,乾山巽,來龍坐山相生相,天地人三元全盤貫通,形成一卦,所以說大明山風水格局符合坊間流傳出天子地方。雲:大明山上風光,龍頭龍爪世無雙。六千粉黛迎送遠,八百煙花遮半天。五星歸垣明堂現,龍樓鳳閣到面前。大地日日有神守,龍真穴待英賢。福人有緣點得,代代當出王與侯。

若有九代積功德,

大仁大義配天地,

大地日日有神守,

福人有緣點得,

此地雖,但此地不能要,只能飯後談資了。但大龍脈來,畢有結多穴,想知道這條大明山有結有那些留題大地,關注我們,我們整理文章當中,整理了分享與大家交流。

後,寫作整理資料,忘了幫點個讚支持一下我們。

太平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位於靈山縣西部,縣城86公里;東舊州鎮相鄰,南欽北區板城鎮,西邕寧那樓鎮毗鄰,北橫縣新福鎮接壤。

靈山太平貓頭嶺,

丹霞美景天,

延伸閱讀…

茶餘飯後的聚集地,也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它是以風水話題 …

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那度村韋友愛聯繫方式

奇特地形貓頭地,

靈山縣太平鎮,先師留題〈版本一〉

立石村背一地記:
馬境發祖,九度穿田三隻馬;
馬境前馬境後,馬脫韁馬退後;
西北來龍,東邊石龍似天橋;
趕到米利局,橫生七腦芙蓉;
脈水本行龍,開王字脫胎落脈;
開帳落形,東南入首三六節;
到穴石生土穴,名人不知此地;
獅虎出洞形,掛角甲扇穴;
辛山乙向,龍砂二重疊;
土星三重來蓋後,左邊青龍相疊疊;
右邊角帶,面前;
三點明珠,角帶砂出倉庫;
羅傘星峰來迎接,大堂水局萬歸前;
金貓出洞朝峰,獅象鎖水一雙峰;
面前筆架作案砂,石帽作拜台;
內堂局水出左,以上馬境;
有福葬得著,世代出公侯。

靈山縣太平鎮,先師留題〈版本二〉

馬境村附近米利局地記:
馬境米利局福地,九度穿田三隻馬;
馬境前馬境後,人人不解義;
辛金行龍入首,壬亥官旺水;
變出紫微木,結成亥卯局;
看牛捧月,四圍有旗帳;
羅傘遮穴其中,左右排衙水玄舞;
九曲鳳凰池,千案外出;
馬境出脈三重星,九度穿田發英豪;
三重祖宗到穴,天橋降脈起三星;
七腦芙蓉帳,你說龍斷龍;
起伏左邊穴,寅甲卯峰;
有隻天馬來應,上至馬境下米利;
以至新塘塍,乾山巽;
亥巳分金,水流東去;
右虎作案來抱穴,左邊青龍轉朝迎;
回水合明堂,萬裡歸源;
華表捍門塞水口,此地金階皇帝殿;
有人扦葬著,文武進朝廷。

金貓跟前合影,福地金貓保太平;

金貓出洞地,保佑子孫萬代昌!

遊山玩水覓寶地,共享太平你我他!

靈山縣太平鎮風水寶地留題1、立石村背一地記:馬境發祖,九度穿田三隻馬;馬境前馬境後,馬脫韁馬退後;西北來龍,東邊石龍似天橋;趕到米利局,橫生七腦芙蓉;脈水本行龍,開王字脫胎落脈;開帳落形,東南入首三六節;到穴石生土穴,名人不知此地;獅虎出洞形,掛角甲扇穴;辛山乙向,龍砂

近日從朋友那看到一本”堪輿”(後來得知某寶上很多),書名是《楊公風水留題》,朋友洋洋得意地說是玩意,我瞄了幾眼,書上所錄大地兩廣,有位桂系朋友問我廣西大地龍脈問題,於是研究了一下。

看知道,一看嚇一跳!唐朝楊救貧楊筠松先生,點到了廣西大明山一處天子地!

詩曰:鏌鋣山上風光,龍頭龍爪世無雙。六千粉黛迎送遠,八百煙花遮半天。五星歸垣明堂現,龍樓鳳閣到面前。大地日日有神守,龍真穴待英賢。福人有緣點得,代代當出王與侯。

於是拿起中國地形圖勾畫了一下,一條真龍!龍脈崑崙山-巴顏喀拉山-大涼山-烏蒙山-苗嶺-大南山-大明山,磅礴,氣勢雄渾。

進入廣西後百色隆林、田林、凌雲、河池南丹、安到南寧馬山,到大明山主峰龍頭山。

延伸閱讀…

廣西第一風水寶地大明山,附留題詩風土記全面詳解,請收藏好

廣西欽州靈山太平貓頭嶺奇特地形貓頭地,金貓出洞富貴福祿來

有楊公傳人透露,天子地非以下三點同時達到不可:1.龍遠且;2.砂秀且吉;3. 五星歸垣明堂現。有讀者可自己去體會。

經多方查找,楊公,宋代賴布衣、明代蕭公(傳為劉基弟子蕭川)各有過一題。

山中年年結霧煙,陣勢巍峨插碧天;山日夜生明遠,平南寧降橫州;金雲生定半天吹,歸結祖宗萬筆榮;五山無極山,鼓響勝天邊;乾山乾水流乾,合山合水胸中立;三百六十龍,三十六公朝天子;千水萬水歸一水,水曲迢迢灣灣;廣東大海作明堂,洪福滔天作聖君;固是天子地,萬世著帝襲。

賴公並點評曰:此地結三穴,上穴出神仙,中穴出帝君,下穴出臣相,只有九代大福之人方葬得著,無福人勿需強求,記。

倘若要問,南寧哪裡景物?任誰會作答,因為令人賞心悅目的山水各具特色,令人傾心迷戀風景自有玄妙,所以厚此薄彼便是有失公允。然而,如果說風光薈萃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地步,那得推崇得天獨厚三江口了。

你知道嗎?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片頭,三江口推出,而後演繹開去啊!

到過三江口人,心頭禁不住湧起陣陣情思種種遐想,它籠罩上一層逗人、倍感東西,總是喚起眷戀執著神往。那帶著色彩光,那無比色,那動聽悅耳聲,長留心處,乃至夢縈魂牽,休止。

左江、右江和邕江三江交匯是南寧市區是地理特徵。君見,“邕”字邑川,因為南寧城(邑)上游有三條江(巛),所以簡稱“邕”。而尋找到邕江源頭——左江和右江合流處“三江口”,能賞識景象,活像是一道十分電閃,人們眼前展現出如詩畫彩圖。惟其獨具風水寶地魅力,所以傳誦“邕州三江口,神仙來游”古人吟詠;惟其誘人心馳神往,所以彷若磁石吸引著你,使你總想尋覓它,貼近它,讀懂它……

三江口陸路距離朝陽花園25公里,距離大學路324國道交叉路口9公里,距離324國道最近只有3公里,駕著汽車南寧壇洛高速公路上行駛,可以達三江口宋村後面;水路距離民生碼頭38公里,乘船324國道旁西鄉塘區石埠街道辦事處興賢村白沙漁民社出發,溯流而上來到三江口宋村。此,要到那裡尋勝訪古抑或賞景探幽,可謂興之所至,任君得意。

一俟來到三江口,放眼注視左江和右江交彙水面上,會眼界為之一開,精神為之一振,胸腔為之一爽!,豈止急於睜開慧眼分清哪一股水來左江,哪一股水來自右江,哪一股水是邕江源頭?而且會情不自禁地跳進河裡,雙手一掰掬起邕江“頭湯水”,咕哩嘟嚕地喝個夠癮啊!

抬頭,霍地看見左江和邕江交界南岸上突兀一座山坡,活脫脫酷似一隻仙鶴正在俯首延伸嘴啜飲“頭湯水”,。這應驗了“睃眸,便成知己”讖語。於是乎,渾身仙氣,產生飄飄然感。看遠處,那青翠蔥蘢銀嶺和聖嶺將綠色幻夢投入明鏡河面上,浮影泛光中隱藏著無垠迷宮,挑逗你情思,撩起你想像。

三江口於著水路運輸古代商賈,是控制交通樞紐;而於前水路陸路兵家而言,那握住咽喉契機了。此,公元1035年北宋時期,左江和右江匯合河畔前哨陣地上設有合江鎮關隘,巍然矗立著一座鎮江樓。

由此可見,只要雄踞鎮江樓而駐軍把守,那完全可以控制大局,左右逢源。一方面是我國東南亞各國交易商品集散地:越南檳榔、緬甸玉器、印尼象牙,泰國木雕……源源地沿著左江和右江舶來,然後循著邕江全國各地輻射銷售;而全國各地絡繹不絕貨物循著邕江匯聚而來,左江和右江東南亞各國擴展開去。另一方面是歷來兵家必爭地:且說1052年儂智邕州建立“大南國”,詡稱仁惠皇帝,而後北宋名將狄青於次年戰儂智,迫使儂智兵敗棄邕城,退居三江口,據守合江鎮;說1929年10月中旬鄧小平率領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教導總隊押運軍械船逆流而上開創左右江革命地,途經三江口時,派兵先行搶占鎮江樓,進而上岸登樓召開決策會議……

這些史實中足見鎮江樓昔日煌煌豪輝。可惜,鎮江樓注定命途多舛,它不但累次三番毀後,而且於20世紀30年代初遭受拆毀劫,從此歷史風乾,銷聲匿跡。

“左江南下一千里,中有交州墮鳶水;右江西繞磨來,鱷魚夜吼聲如雷。兩江合流抱邕管,莫冬氣候三春;家家榕樹青不凋,桃李開野花滿……”

我們朗讀著元代詩人陳孚讚美南寧詩句,進入那時叫做合江鎮後來稱為合江鎮宋村如今俗稱三江口宋村村莊,內心裡充滿著詩情,想像中晃悠著畫意,而能引發激情,要算近在眼前、小學校裡那棵榕樹了。

聖觀滄桑,中國成立後它原址上建成了學校,宋村文明道德教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福也濟濟,融融。

聽說三江口宋村有一座廣西境內唯一皇陵,誰不為之吃驚!宋村蹦出來南寧市首屆簽約作家宋多河,談及“皇姑墳”,眉飛色舞,言之鑿鑿。

皇姑墳叫皇帝娘娘墳,清朝以來政府編纂方誌及史書記載是南明永曆皇帝嫡母王氏皇太后陵園,史稱“興陵”。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版《典紀年》載:“戊年(曆五年,順治八年),明太后王氏崩於田州(今百色市田東縣),五月葬南寧,上尊曰孝莊翼康聖皇太后。”宣統元年(1909年)編《南寧府志》載:“興陵,縣西合江鎮宋村,葬桂王妃。曆五年(1651),即順治八年,夏四月戊午,太后王氏崩於田州,五月葬南寧,上尊諡曰孝莊翼康聖皇太后。”

皇姑墳但是座皇太后陵,而且很可能還是永曆帝朱由榔父親和嫡母皇太后王氏合墓。因為,有史料記載:“桂藩(朱由榔父親朱常瀛)體肥,輿夫十八人乃舉。苑十二區,集女樂百二十人。癸未變,孔全斌副將部兵於城外劫典鋪。桂藩即集諸女樂並宮女二千餘人聚而燔,號呼震天,並宮殿付之一炬。”“常瀛死”,“葬藤縣城北”“號興陵”。但據查今藤縣城北並無遺跡。朱由榔是個孝子,可能違皇家規製而讓父母各葬一處,估計其父親死時草草葬於藤縣城北,其皇帝以南寧為“”時,發現三江口是塊風水寶地,父皇母后“營陵”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