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曰:“觀乎人文,化成天下”;“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故”。察地理、觀人文,體現是中華民族對環境和社會人文關注,是道法與教化天下情懷。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文明史,而承載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空間是袤複雜。一個地域上,於地理環境(地道)、人群構成(人道)、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天道),、經濟、人文、社會諸方面存在著地域差異,孕育了特質、各具特色地域文明。
神州大地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它是一座人文與、東方西方、古典現代交相輝映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名城、東亞文化名,是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引世界矚目。
古地理眼光打量即墨,是一種超越當下行政區域劃分“即墨”概念。2300年前彪炳史冊即墨,出現《戰國策》《史記》歷史典籍中。時光流轉到上世紀20年代末,徐悲鴻了3年時間創作了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這故事,寄情抗日時境,於藝術張力中傳遞出風骨,暗合了一種這處地生髮出民族氣象精神。
天開異境,山海同輝,城市與融合,百年前康有先生有“青島瓦綠樹,青山碧海,中國第一”之說,萬古波浪中出世青島,帶著萬方星空深情關注抵達今天,接起過去、現在和未來。
山海交會,今古貫通,中西融合,這青島文化性格。海陸並尊,異峰突起,風水發力度震撼人心。
分析青島風水,要有博古通今視野,既要把握青島現代特質,要洞察其古代文明精神,先民踏勘洪荒,而探索行動撼人心魄。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間漫長歲月中,中國東方,延展著中華民族拓荒文明道路,構成了中國文化起源序列中一環。
古代城市文明與海洋文明相得益彰,齊置即墨和琅邪(今作瑯琊)開港標誌,青島地區建城史和開港史可追溯2580年以前。即墨膠東半島城市文明淵源,是春秋以來青島乃至膠東半島地區建城史開端。
青島西海岸的瑯琊台見於《山海經 · 海內東經》。鐵馬秋風冷兵器時代,瑯琊台處海上要塞地乃兵家必爭,是海上絲綢之路緣起之一。彼時的瑯琊古港,是中國第一大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走廊”和“黃金水道”。彷彿冥冥中輪迴流轉,如今,與瑯琊古港地緣上同出一處董家口港蓄勢待發,古港昔日當下醞釀一輪風起雲湧海運浪潮。
青島市地處丘陵地帶,雖然算不上至尊頂級格局,但是地處嶗山一脈。有嶗山龍脈盤踞,位於黃海濱,加上羅星分佈點綴於海面,黃海環抱,星辰具象,山海一色,如一條龍準備出海,算是藏風納氣頂級風水格局。
漢唐後,青島作用,海面顯示,海上絲綢之路功能日顯周全。東晉末年,赴天竺取經、水路回國高僧法顯嶗山登陸,青島寺廟法海寺法顯有關。陝西博物館內珍寶林立,但“請”出一處醒目地方,高高地懸掛著法顯海路圖。
明清之際,青島閃動著海上絲綢之路流風遺韻,與千秋海事相呼應,青島歷史集結著、、邃文化史景深。
19世紀末,青島推入了“三千年未有變局”風口浪尖,開始了近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議決膠州灣設防,青島納入了北洋海防體系。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膠州灣時間”震驚中外,加快了戊戌變法進程;1914年日德戰爭,青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主戰場;戰後巴黎和會上“青島問題”成為焦點,引發五四運動。歷史上看,1897年德佔青島到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這一段歷史時期裡,青島成為現代史和中外關係史上聚焦點。隨著工業文明發展,工人運動蓬勃興起,王盡美、鄧恩銘、李蔚農、劉少奇黨先驅篳路藍縷,傳播馬列主義,青島打上了紅色印記。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康有為、蔡元培、楊振聲、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人文學者、作家和童第週、束星北、黃繼遇、蔣丙然、高子科學家匯聚青島,群星閃耀之際,青島成為我國學術中心和科研基地,人文科學並盛,奇光令人懷想。
青島歷史風雲變幻,城市演進,表現出環膠州灣佈局灣區徵,主城區範圍看,青島是我國現有科學規劃建設起來城市,歐洲城市思想與本地自然地理環境結合,呈現出“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視覺形象。
2018年年末,青島市常住人口949.98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635.25萬人,駐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67%。青島市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2019年青島市GDP 11741.31億元。
如今青島是齊魯大地上一顆璀璨明珠,受千年傳統文化熏陶、開放胸懷接受現代文明洗禮,塑造了青島獨具魅力文化品格,崇禮向善、開放創新是青島城市底蘊。
延伸閱讀…
風水中綿延山脈或者水脈稱為龍脈。確定一個地方風水大局,其實主要看這裡山脈水脈以及他們配合程度。
青島海濱丘陵城市,瀕臨黃海,隔海朝鮮半島相望。一隻搏擊空雄鷹,展翅翱翔大鵬,飛向大海。
風水中綿延山脈或者水脈稱為龍脈。確定一個地方風水大局,其實主要看這裡山脈水脈以及它們配合程度。
中國地理形勢,造就了中國三大龍脈:北龍、中龍、南龍。這三條龍干脈生出支脈,支脈生出支脈,猶如人體血管和經絡,遍布於中華大地~
“中龍”這條龍脈黃河、長江之間地區,包括四川、陝西、河北、湖北、安徽、山東,到達渤海終止;西安、洛陽、濟南城市中龍氣聚之所。
風水學上,龍脈分三六九等,其中等級便是至尊無上”帝龍脈”,
青島市地處丘陵地帶,雖然算不上至尊頂級格局,但是地處嶗山一脈。有嶗山龍脈盤踞,位於黃海濱,加上羅星分佈點綴於海面,黃海環抱,星辰具象,山海一色,如一條龍準備出海,算是藏風納氣頂級風水格局。
延伸閱讀…
“泰山雖,不如東海嶗”,風水學上解釋,嶗山龍脈獨特處海上第一山龍脈,嶗山龍脈前方是整整一片海。古是道教和佛教聖地。嶗山龍脈,渾然天成,蛟龍踞海,風水寶地!
《玉髓》雲:穴後若無真氣脈,前朝萬重山。青島地勢東高西,南北兩側隆起,三面環山,一面朝水。
郭璞《葬經》雲:“氣乘風散,界水止。得水上,藏風次之”。所謂:““山主人丁,水主財。水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水散處,民多離;水深處,民多富。 ”
青島南面黃海,青島海岸線占山東省岸線1/4,海岸線,岬灣聚財地。
山東青島黃島區土山屯墓群是一處文保單位,為配合工程建設,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區博物館組成考古隊,歷時3個多月,對墓群部分區域進行了發掘,出70座漢代墓葬。這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全部結束,目前進入室內文物修復階段。考古專家出土文物和墓葬確定,墓葬群是東週晚期漢代時期古代墓群,並推測這是此祝家莊漢代遺址居民一處墓地,具有文物考古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揭開西海岸歷史提供了。
黃島區土山屯村北側,有一片丘陵地帶,這裡是一處漢墓群遺址,早年列入黃島區文物保護單位。於此前沒有深入全面考古發掘,所以地下藏著多少古墓,古墓下面有著什麼歷史謎團,並沒有人知曉。隨著今年長達數月考古發掘工作,一座座古墓天日,一個個歷史秘密真相大白,透過出土文物,讓考古人員,揭開歷史謎團有了信心。
今年4月,土山屯村丘陵地上,黃島區一處工程正在建設,保護古墓歷史文化資源,山東省文物局要求,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組成一支考古隊,對土山屯墓群部分墓葬進行發掘。前期現場勘探,考古人員於6月下旬開始,頂著炎炎烈日,來到土山屯工地,展開了一場揭秘歷史田野考古。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土山屯村墓群距離黃島區祝家莊漢代遺址只有4公里,這處即發掘古墓群,遺址有著什麼樣內關聯?大家此充滿了期許,這次考古,或2000多年前一段不為人知歷史。 發掘:70座古墓葬天日 正值炎炎夏日,考古現場陽光下暴露無餘。完成墓葬發掘工作,考古隊員每天冒著酷暑展開,迫不急待地想揭開歷史。7月到8月底,記者多次趕到考古現場,這處古墓群地處一片丘陵高地,黃沙土質考古工作帶來了困難。考古隊發現墓葬畫出輪廓,分成兩個小組,一個一個進行仔細。墓葬結構 考古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距離墓葬群處,祝家莊漢代遺址,這裡出現大量墓葬群,讓他們地祝家莊遺址眾多歷史信息產生了猜想。發掘初,考古隊員週邊數百平方米範圍進行探測,發現了幾十座有著同樣特點漢墓葬。當出40多座漢墓後,週邊出現墓葬,後出70座墓葬。於年代,有墓葬表面土層有所降低,出現器物位置。出土遺物、墓葬分佈區域、墓葬方向和喪葬方式情況分析,可墓葬分為4個年代,是:戰國晚期西漢早期、西漢早中期、西漢中晚期新莽時期和清代。 出土:器物講述漢代故事 8月中旬一天,墓葬群發掘關鍵時刻。一座兩米多墓葬內,出現了眾多器物。考古人員小心,將一件件文物取出保護。考古工作人員介紹,每個墓葬內有器物,這是古代葬俗習慣。這些墓葬群可以說明,2000多年前青島西海岸居住人口密集。這些墓葬特點表明,人去世後重視選擇一個風水地方安葬。 現場考古工作人員介紹,這處古墓群出土了大量文物,主要有陶器、玉器和銅器。墓葬特點說明,西漢中晚期平民墓葬出土器物裡,陶器主要是灰陶鼓腹罐、盆、方形器座,銅器主要草葉紋鏡,其中三面銅鏡帶有銘文、銅帶鉤和銅鐏。另外,發掘中出土有少量漆器,但。出土文物十分。其中唯一一處封土下發現了4座墓葬,此外發掘區北側有8座墓葬。出土器物陶器主要有原始青瓷壺、原始青瓷瓿和灰陶罐,銅器有銅鏡、銅鐏、銅錢,日光鏡、昭明鏡和博局鏡主。墓葬出土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