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五行學説是中國傳統文化組成部分,長期發展過程中,五行意義發生了變化,其中“金”指是金屬,後來代表氣或者風。五行學説本身發展變化,最初五材説逐演變成一種富有生命力體系。
五行學説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佔有地位,長期演變發展過程中,五行意義及所指是變化,譬如其中金前後所指完全,代表金屬人工之物變成了代表天和氣(風)之物,五行學説缺乏內部聯繫五材説發展一種宇宙體系和認識模式,體現了文化融匯和理論發展。
五行學説直接來源是五材説。據《尚書傳·周傳》,武王伐紂,軍殷都郊時,士兵們唱道:“水火者,百姓飲食;金木者,百姓所興作;土者,萬物資生,是人用。”這是關於五材説早期記載,其中講到水、火、金、木、土是人生活密切相關五種東西,水火於飲食,金木於造作,土有生長萬物(是莊稼)之用,這是人所用五種、普遍五種東西,是人日常生活所必需五種材料,故謂五材。子罕曰:“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這是強調其人所用特點。
因此,五材説希臘和印度元素説,不具備多理論意義,缺乏抽象思維特點。五材只是五種人所用東西,既不是世界本原,不是構成萬物原始材料。中華先民只是強調其功能,而且是人所用功用,表現了功用而輕理論特點。其歸類直接生活所需相關,水火於燒煮食物和飲用洗滌,這是基本需要。金木相是於二者是製造工具、器物基本原料,金指金屬,木為木材。將土歸入五材,帶有抽象思維特點,但事實上是源於土生五穀觀和其有生物、載物之用思考。因此,五材之間並無內聯繫,其聯繫於“天生”,而於“人用”,人需用意義上五材產生相關性。
五材説只是先民自己生活密切相關五種東西概括,繼之而起五行説則直接功用觀中解脱出來,開始五材本身性質產生興趣,理論上進了一步。《尚書·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言,但作解釋。《洪範》此有詳細的説,其載箕子言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表明五種東西人功用研究開始轉為它們本身性質探索,儘管這種探索處在初期階段,。其中對水火性質的説科學,言木曲直性失於表面,而稱金能製造盔甲器物、土能生長苗稼,顯得未脱功用論習氣了。值得注意的是,將五行與五味應,表明五行開始成為
一種模式和理論,只限於其自身功用和性質了,這確實是突破,後來五行説成一種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當五行説演變成一種理論模式後,原有對水、火、金、木、土功用和性質簡單説顯得夠了,於是五行説四時、五方學説結合起來,使成為一種時空理論體系,同時探索了五種東西之間內結構和聯繫,使成為一種系統宇宙模式。
將五行四時、五方學説結合起來,只是賦予五行説時空體系性質,使五材説和功用觀中解脱出來,上升一種普遍高級理論。這種努力事實上是牽強,因為二者之間並無多少內聯繫。這種人為融鑄和拔高解釋上遇到了困難,如五行配四時,會出現有一行無可匹配問題。五行配五方,所謂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方土勉強,中國地理環境來説,南方火,北方水解釋,東方木、西方金則毫無理由,中方土只能是人觀念,並無多少説服力。但是,這一努力體現了先民直接樸素功用觀向抽象時空觀過渡探索,表明了理論思維水平提高,其價值和意義是不可抹煞。
五行學説另一標誌是立了五行之間內聯繫和結構,即它們之間生與相剋(相勝)關係,從而將鬆散五行變為一種整體系統。《管子·五行》將木、火、土、金、水五時應,體現了五行循環相生關係。五行相勝思想春秋時期產生,《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火勝金,故弗克”,哀公九年記載“水勝火,伐姜可”。這一思想戰國後期時,鄒衍五德始説即闡述了這一觀點,認為土、木、金、火、水剋,並以此解釋朝代變更和歷史循環。
其實,五行相生思想可推至殷末周初,文王八卦即包含了這一思想。據文王八卦,八卦次第是震、巽、離、坤、兑、乾、坎、艮,其中震、巽木,離為火,坤為土,兑、乾金,坎水,體現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關係。這種八卦與五行相配理論是否源於周初是一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行學説不僅意味着五行之間關係深化和系統化,還使五行本身意義和所指產生了變化。五材是指人日常生活所必需五種東西,體現了一種功用觀和實用精神。成了一種時空體系和宇宙結構,五材值得推敲了。五材説中,五材之外人才是中心,五材只是人附屬物,只在人所用功能方面具有意義,其本身性質和價值。而當五行説成一種宇宙體系時,其自身已成一種自在系統,人作用和影響要排除在外,人是五行中心。此時五行古希臘和印度元素説接近,成了萬物始基,義和所指產生了轉變。因此,儘管水、火、金、木、土名稱變,其性質產生了變化,用到體,他,從為人到為己,這需要進行考察和定位。
五材説中,水、火、金、木、土只有後天意義,故水火人飲食取暖之用,金木是製造器物原材料,土有生物、載物之用。五材既是人所用之物,是人類開發創造物。水是人鑿井穿壤引來,火是人鑽木擊石取得,金是人淘制冶煉而成,木是人砍伐搬運而得,土是人開荒耕植而有,因此其中處處體現着人影響和作用。而五行説中,五行後天造作之物轉為先天之物,水是水,同時代表液態物質,火兼攝陽光、熱能,代表無形存在,木是人造作之用木材,而是代表植物和生命,土指土壤和農田,而是代表大地和固態物質。那麼,金又代表什麼呢?作為金屬,金包含人工成分是(其他四行)。金屬出現是人類生活史上一件大事,它某種程度上代表着文明產生,然而作為萬物始基時,金是合乎情理,因為這種後天人工冶煉東西無法先天宇宙基本元素,各種形態文化之中,將金屬作為萬物始基現象。因此,作為金屬金不能五行學説中一行,賦意義。那麼,金應該代表什麼呢?
將五行説希臘印度元素説照,會發現古希臘和印度文化中,水、風(氣)、火、土(地)是構成萬物基本元素,古希臘時代,這幾種元素是分散,或以水為基本元素如泰勒斯,或以火為基本元素如赫拉克利特,而古印度文化中,地(土)、水、火、風(氣)作為四大構成萬物基本元素,但是中國五行學説中,比古希臘和印度多了一個木(生命),少了一個風(氣)。將生命納入系統之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特色,而五行中沒有明確提到風(氣),説是一種疏漏和。因此,五行説中,金意義和所指應當有所改變,代指金屬轉為代指風(氣)。
風(氣)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暫離東西,什麼五材説中有它位置呢?是於風(氣)是一種無形看不見、摸不着東西,同時是完全天然資源,是故百姓日用而不知,用不着考慮空氣缺乏和污染(這是現代人難題)。其次,是於風(氣)是不可控制和造作,不能象水、火、金、木、土那樣成為人類開發、製作和控制對象。因此風(氣)沒有列入五材之中,為五行學説造成了天然障礙。
然而,作為一種宇宙體系,五材中佔地位金屬讓位於作為元素風(氣),否則不能成立。風(氣)不僅指空氣,還代表了氣態物質,如此火、風、水、土代表了無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四種相,木則代表同時具備四相生命。或以金礦石,那麼它只能代表土重複固態,不能改變缺乏氣態存在問題。
將氣(風)作為萬物始基中國傳統哲學中並陌生,事實上,氣作宇宙本原火、水、土、木具有地位,,此時氣空氣進一步引伸元氣了。氣本原論中國哲學傳統中佔有十分地位,它宇宙本原、萬物始基歸為一氣,由此一氣派生出宇宙萬物,萬物又復歸於一氣,這直接水、火元素為始基理論上進了一步。因此將金釋為氣(風)並不是特立獨行,而是中國文化傳統相應。
不僅作為萬物始基金應釋為風(氣),解釋五行結構和關係晨應如此。古印度文化中地水火風四大之間並無內聯繫,而中國五行學説則於生命(木)納入系統之中而形成了相生相勝內聯繫和動態結構,具有理論特色。
五行是一個自給系統,其中沒有人因素,因此作為人造物金(金屬)其中沒有自己位置,而應以風(氣)代之。五行相生順序是木、火、土、金、水,水生木,循環相生。相生方面講,土生金,金生水,土生金似可釋沙土中淘出金子或土之中出產礦石,但沙裏淘金是人工活動,不是現象,土中出產礦石要通過人工開採才能實現或完成,而且如此解釋無法説金生水是怎麼一回事,黃金、礦石是會生水,如果説通過爐火冶煉可使金屬化成液態,其中是藉助人工活動,而且這種液態高温金水只能燒死樹木,不會生木。或雲金屬可以吸附水氣而生出露珠,可謂金生水正解,但如此得到些水起到澆灌樹木作用。因此如果將金釋為金屬或礦石,五行相生理論無法自圓其説。而若將金釋為氣(風),問題迎刃而解。土生金,即大地蒸發出水蒸氣和其他氣體;金生水,即大地蒸發出來水蒸氣上升到高空,形成雲霧,雲遇冷變成雨降臨大地。雨水澆灌樹木,即水生木。如此則完全合乎情理。
從五行相勝(克)方面而言,其順序是金、木、土、水、火,火勝金,循環相勝。其中火克金,金克木。火克金,解釋爐火冶煉金屬,將金屬化液態,但這是人工活動,火會自己去冶煉金屬。金克木,解釋,即用金屬製成刀斧工具去砍伐樹木,然而這是人工活動,金屬物會自己跑去砍樹。若將金釋為氣(風),火克金火可以抵消風帶來寒氣,可程度上改變氣流(風)狀況。金克木風可以搖動或摧折樹木,這是施為,並無外人為因素,而且情理上説得通。
因此從五行相生相勝內關係上來講,將金釋為金屬或礦石是不合理,而其釋為風(氣)則合乎道理。是故五行説理金釋氣(風),這五材説然發生了轉變。
於五行學説演革中金意義轉變儘管無説,但是前人發展及運用五行理論時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如傳統中醫理論五行配五臟,認為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其中肺金聯繫起來能説問題。若將金釋為金屬,解釋,因為無法想象肺金屬或礦石有什麼聯繫。而將金釋為氣了,肺是呼吸器官,是呼吸空氣,氣(風)有關。這表明中醫理論運用五行時,悟到金應該代表氣(風)而不是金屬。
從五行四時、五方關係來看,傳統觀點,木配東方,春;火配南方,夏,金配西方,秋;水配北方,冬;土居中位,配四時,這種相配理論儘管十分勉強,但代表了一種理論探索。金配西方,秋,這本身並無多少道理,但秋季為冷暖交換時節,西風,秋高氣爽,表明古人猜測到了金風(氣)關係。如若金金屬,顯得毫無道理和意義了。
從五行與八卦關係來看,金應該代表風(氣)。八卦與五行源於思想系統,五行源於五材,最初是指為人所用、人所制五種基本物類,八卦是人通過對世界觀察而概括出來八種物相。説,五行原是人類實踐活動對象和產物,帶有人功利色彩,八卦是人觀察到自然物相,具有天然本原特點。因此,中國文化中並缺少類似古希臘和印度元素説,只是這一學説五行之中,而是體現八卦上。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我們古人一項哲學觀。但是如果你歷史文化感興趣,會發現五行之中,金。什麼?木水火土,可謂是自然界中天然東西,但金不是,金是通過人工加工而成,它具有屬性。
通俗來説,金是人工合成。那麼古人樸素哲學觀中,為何會加入人工合成金呢?
五材説中,水、火、金、木、土只有後天意義,故水火人飲食取暖之用,金木是製造器物原材料,土有生物、載物之用。五材既是人所用之物,是人類開發創造物。水是人鑿井穿壤引來,火是人鑽木擊石取得,金是人淘制冶煉而成,木是人砍伐搬運而得,土是人開荒耕植而有,因此其中處處體現着人影響和作用。
而五行説中,五行後天造作之物轉為先天之物,水是水,同時代表液態物質,火兼攝陽光、熱能,代表無形存在,木是人造作之用木材,而是代表植物和生命,土指土壤和農田,而是代表大地和固態物質。
那麼,金又代表什麼呢?作為金屬,金包含人工成分是(其他四行)。金屬出現是人類生活史上一件大事,它某種程度上代表着文明產生,然而作為萬物始基時,金是合乎情理,因為這種後天人工冶煉東西無法先天宇宙基本元素,各種形態文化之中,將金屬作為萬物始基現象。
因此,作為金屬金不能五行學説中一行,賦意義。那麼,金應該代表什麼呢?
將五行説希臘印度元素説照,會發現古希臘和印度文化中,水、風(氣)、火、土(地)是構成萬物基本元素,古希臘時代,這幾種元素是分散,或以水為基本元素如泰勒斯,或以火為基本元素如赫拉克利特,而古印度文化中,地(土)、水、火、風(氣)作為四大構成萬物基本元素,但是中國五行學説中,比古希臘和印度多了一個木(生命),少了一個風(氣)。
將生命納入系統之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特色,而五行中沒有明確提到風(氣),説是一種疏漏和。因此,五行説中,金意義和所指應當有所改變,代指金屬轉為代指風(氣)。
風(氣)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暫離東西,什麼五材説中有它位置呢?是於風(氣)是一種無形看不見、摸不着東西,同時是完全天然資源,是故百姓日用而不知,用不着考慮空氣缺乏和污染(這是現代人難題)。
延伸閱讀…
其次,是於風(氣)是不可控制和造作,不能象水、火、金、木、土那樣成為人類開發、製作和控制對象。因此風(氣)沒有列入五材之中,為五行學説造成了天然障礙。 然而,作為一種宇宙體系,五材中佔地位金屬讓位於作為元素風(氣),否則不能成立。
風(氣)不僅指空氣,還代表了氣態物質,如此火、風、水、土代表了無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四種相,木則代表同時具備四相生命。或以金礦石,那麼它只能代表土重複固態,不能改變缺乏氣態存在問題。 將氣(風)作為萬物始基中國傳統哲學中並陌生,事實上,氣作宇宙本原火、水、土、木具有地位,,此時氣空氣進一步引伸元氣了。
氣本原論中國哲學傳統中佔有十分地位,它宇宙本原、萬物始基歸為一氣,由此一氣派生出宇宙萬物,萬物又復歸於一氣,這直接水、火元素為始基理論上進了一步。因此將金釋為氣(風)並不是特立獨行,而是中國文化傳統相應。 不僅作為萬物始基金應釋為風(氣),解釋五行結構和關係晨應如此。
古印度文化中地水火風四大之間並無內聯繫,而中國五行學説則於生命(木)納入系統之中而形成了相生相勝內聯繫和動態結構,具有理論特色。
五行是一個自給系統,其中沒有人因素,因此作為人造物金(金屬)其中沒有自己位置,而應以風(氣)代之。五行相生順序是木、火、土、金、水,水生木,循環相生。相生方面講,土生金,金生水,土生金似可釋沙土中淘出金子或土之中出產礦石,但沙裏淘金是人工活動,不是現象,土中出產礦石要通過人工開採才能實現或完成,而且如此解釋無法説金生水是怎麼一回事,黃金、礦石是會生水,如果説通過爐火冶煉可使金屬化成液態,其中是藉助人工活動,而且這種液態高温金水只能燒死樹木,不會生木。或雲金屬可以吸附水氣而生出露珠,可謂金生水正解,但如此得到些水起到澆灌樹木作用。因此如果將金釋為金屬或礦石,五行相生理論無法自圓其説。
而若將金釋為氣(風),問題迎刃而解。土生金,即大地蒸發出水蒸氣和其他氣體;金生水,即大地蒸發出來水蒸氣上升到高空,形成雲霧,雲遇冷變成雨降臨大地。雨水澆灌樹木,即水生木。如此則完全合乎情理。 從五行相勝(克)方面而言,其順序是金、木、土、水、火,火勝金,循環相勝。其中火克金,金克木。火克金,解釋爐火冶煉金屬,將金屬化液態,但這是人工活動,火會自己去冶煉金屬。金克木,解釋,即用金屬製成刀斧工具去砍伐樹木,然而這是人工活動,金屬物會自己跑去砍樹。若將金釋為氣(風),火克金火可以抵消風帶來寒氣,可程度上改變氣流(風)狀況。金克木風可以搖動或摧折樹木,這是施為,並無外人為因素,而且情理上説得通。
因此從五行相生相勝內關係上來講,將金釋為金屬或礦石是不合理,而其釋為風(氣)則合乎道理。是故五行説理金釋氣(風),這五材説然發生了轉變。 於五行學説演革中金意義轉變儘管無説,但是前人發展及運用五行理論時注意到了這一問題。
如傳統中醫理論五行配五臟,認為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其中肺金聯繫起來能説問題。若將金釋為金屬,解釋,因為無法想象肺金屬或礦石有什麼聯繫。而將金釋為氣了,肺是呼吸器官,是呼吸空氣,氣(風)有關。這表明中醫理論運用五行時,悟到金應該代表氣(風)而不是金屬。
五行是一種文化。五行學説認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基本物質,是於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資生、制約運動變化而構成了物質世界。
那他們代表什麼物質,只是表面上那麼嗎,這裏編大家介紹一下。
金,不是黃金。是和凝固意思。
木,代表生功能和根源。中國字“生“一個五行中”木解釋。生是一個象形字,下面是一個“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髮出來一個枝一片葉。
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意思
延伸閱讀…
火,代表熱能
五行是戰國時期一種哲學系統,戰國時期流行一種宇宙萬物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類學説(五緯次序),統稱「五行」。五行並非指五種單一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五種屬性抽象概括。
五行和陰陽學説一,為古代中華文化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方面。
現説火水木金土五行者,上溯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關於彝族十月曆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結論[1],五行即古人説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概念[2]:
五行中「行」字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五種氣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意義是天地陰陽氣運行,即五個季節變化。……
早期五行決不是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不是指一種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五時或五季。四時説是後起,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説上古時代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曆法系統,即十月陽曆。[1]
關於《洪範》五行,有學者質疑,若「初一曰五行」「五行」系曆法含義,其後文敍歲、月、日、星辰、歷數「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五行」五材義而用字非「五材」。《洪範》「初一曰五行」「五行」,系「五材」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説泛濫成思潮,《尚書》傳抄中發生「五材→五行」改奪屬可能。[4]
中國戰國末年,有了一種五材説。從《國語·鄭語》「土金、木、水、,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記載,開始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組合形式。
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思想(來説明王朝統治趨勢),且勝(剋)、生次序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關聯模式,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思想。東漢後,《內經》五行學説應於醫學,篡改了春秋時代存在四行學説。這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大量臨牀驗,形成中醫特有理論體系,起了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學派統稱五行,並加以嚴厲批評[5]。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內容研究指出,子思謂五行指是「仁義禮智信」[5]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合稱「五常」[5]。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中國哲學史上五行思想類別,綜合列舉如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聯繫。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更替、預示著王朝興衰。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所有朝代更替解釋五德循環相勝,認為一個王朝即興起時,上天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謝幕和一輪王朝循環開啓。例如,當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瑞應: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6]
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宣揚新朝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黑,是「衣服旄旌節旗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剋秦水德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新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剋。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