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陝西省清澗縣袁家溝村,一位村民坐在村口,身後毛澤東作《沁園春·雪》題壁。澎湃新聞 寇聰 圖
2013年初秋,任職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後一次榮歸故里——陝西省清澗縣袁家溝。
猜測,一年後,是初秋,68歲白恩培面前來帶走他紀檢人員時,湧上心頭萬千思緒中,是否有著屬於袁家溝某塊角落……
文章寫道,“幾年前,澗縣袁家溝做過一次統計,發現400餘人村子有72個縣級以上乾部,72名幹部中沒有一人作風問題而受到處罰。談到這一點,袁家溝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8月29日,白恩培中央紀委網站通報涉嫌違紀違法,目前接受組織調查。袁家溝72位幹部無一人受處罰“傳奇”,這一天打破。
8月29日,白恩培中央紀委網站通報涉嫌違紀違法,目前接受組織調查。袁家溝72位幹部無一人受處罰“傳奇”,這一天打破。
是,和當下中國農村,袁家溝是個空心村,獨剩老人留守讓這裡缺乏生氣。
不過,這些留守老人眼中,童年白恩培雖然調皮,但是個和人。時今日,他們願接受這位童年玩伴“犯錯誤”事實。
袁家溝村,座落於清澗縣城東55公里處,地處無定河黃河夾角地帶,東距黃河10公里與山西省石樓縣相望。四周環山,屬典型黃土高原。
清澗縣城東行40餘公里可至高傑村鎮,而高傑村鎮袁家溝10公里盤山公路。山勢,下臨崖,行時雖心有悸悸,山景卻蔚。
袁家溝白姓一族,選擇了這片土地,繁衍生息達數百年。
《清澗縣志》記載:“白姓家族是澗第一巨族,人口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今幾遍全境,東、中區,且支脈,異甲宗。五甲人口多,明為官宦之家,具聲名。”
“明為官宦之家”,即指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年),袁家溝高中狀元白行順。白行順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
自白行順始,袁家溝風水寶地說法開始流傳。
袁家溝並無袁姓,是清一色白姓單姓村。相傳古時村子溝底有三股碗口泉水晝夜流淌,匯成一條小河。村民於是河邊建起菜園並利用泉水灌溉,久而久之“園則溝”村名流傳開來,後演變取其諧音“袁家溝”。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袁家溝》一書所載,白行順官巡撫後,當年高中狀元修建“龍城”願,當時山西省柳林鎮築龍城(石頭圍起來小寨子),後因此獲罪。大明皇帝在意識到自己聽信讒言、致忠臣錯死後,命人厚葬白行順,並親選風水先生直奔白行順家鄉袁家溝。
風水先生坪渡口(現稱馬家坪渡口)上岸沿著山頭走到高家坬塬,並稱“此地風水寶地,白都堂葬於此子孫必貴”。回京後,風水先生皇帝獻言:“白都堂家鄉風水寶地,此地龍鳳山、魚鱉灘,二水繞村流,站立高山嚮前望,四十二咀朝回奉,玉帶公案成,藏龍臥虎風水。”
袁家溝風水或無考證,但風水先生白行順“子孫”預言,某種程度上是不爭事實。
追溯以往,建國後袁家溝走出四位省委書記而言,其官階品級亞於白行順。
這四位書記即:山東省委原第一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原第一書記白棟才,福建省委原書記白治民,以及調查青海和雲南兩省原省委書記白恩培。
巧合是,白如冰、白棟才白治民父親是堂兄弟,白恩培是白治民胞侄。
於白恩培調查事,包括白江思、白炳池內袁家溝村幹部和村民願接受。
白江思,現任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今年60歲。
白炳池,白恩培小學同學,任袁家溝第十三任支部書記,現袁家溝村旅遊解說員,今年71歲。
白恩培離開袁家溝奔赴延安前,白炳池其袁家溝小學同學三年,二人還同為當年自封“五虎上”成員。
“五虎上並沒有什麼來。我們五個人玩得,有點調皮,自封為五虎上。”白炳池告訴澎湃新聞,他到今天知道歷史上“五虎上”成員。
白炳池說,年齡順序,他自己是“五虎上”中“三”。白恩培年紀,排行“五”。
“五”白恩培喝墨水故事,讓白炳池印象。
白炳池回憶,三年級時,“五虎上”一起到五年級同學教室玩耍。其中一位五年級同學開玩笑地指著課桌硯台裡墨水對大家說:“誰要是這些墨水喝掉,後讀書,能大官。”
話語落地,開始時並無人應答。約莫一分鐘後,見白恩培直接走向課桌,拿起硯台,地其中墨水一飲而盡。
見此情景,圍觀同學愣住,後是全部同學笑聲。
事隔年,白恩培當上了“大官”。
村民願接受白恩培調查事實,源於袁家溝傳承數百年族規家訓。
《延安府志》這樣評價清澗:學成斯文,民扶農桑。
《清澗縣志》提到“斯文佳氣袁家溝”,意指袁家溝人大知書達理,註重仕途。而“篤苦學於詩書,表躬行於孝悌”、“人驕,,力清節自守,不以為念,不可陷身於有過地”白氏祖傳家訓,讓袁家溝村民願相信白恩培會“犯錯誤”。
“他時候膽子小,做事,應該會犯什麼錯誤啊!”73歲村民白源壽告訴澎湃新聞。
電視上看到白恩培調查消息後,袁家溝村民,白恩培感到。 “聽說是雲南礦出了問題,估計是政策沒把握。”白江思這樣理解。
現在袁家溝,沒有和白恩培家關係親親屬,54歲白加培算是親。 “時候沒見過,只是去年回鄉時看過。兩家關係,他什麼大印象。”白加培說。
2013年初秋,別家鄉幾十年白恩培榮歸故里。
“風水法,得水上,藏風次之”,以來中國有風水寶地說,往往這種寶地是山環水抱,會誕生能人,袁家溝村這樣一片有著傳奇色彩寶地。單單說袁家溝村,好像是個名傳小地方,我們大都詩文中聽過它。
“山舞銀蛇,原馳蠟像,天公試比高”,《沁園春雪》文筆描寫這一片地。
袁家溝村位於陝西邊界,鄰著黃河,與山西隔岸相望,依山傍水屬實稱得上風水寶地,說有位風水先生繞著袁家溝村山頭轉了好多圈,後地說出,“!,這兒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這句話可一語成箴。統計,這個如今500多口人山村里,後走出4位省委書記,8位副省級,28位地師級,縣級多達百餘人。
風水養人,讓這不起眼小地方培養出這麼多人才?可能不僅如此,地人多自己村子歸結於三個方面。
是來源於歷史傳承,家風讓他們自律自強;其次是因為紅軍地人影響,使得他們覺悟,甘心付出;後是因為地人重視教育,“不能教育”理念這裡執行得徹底。
袁家溝村古代有很多名人傳記,記錄是一件發生明朝末年事,那時袁溝村白家人有一位叫做白行順御史,他人,當明朝滅亡後他隱世歸鄉,警告自己後人要效忠主,不能做清朝官。這種和執著精神,一代一代傳承袁家溝人血脈中,所以現代白家是家教嚴格,國效忠。
袁家溝人十分注重文化傳承,他們有一本十分出名族譜,是明朝傳承下來。這種儀式感記錄,讓這些人們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負著祖先許,每一位能夠記錄族譜中人懂得身作則,因為他們會是後輩效仿祖先。袁家溝村這種歷史底蘊,讓他們村人大品行。
袁家溝村地處陝西,算是紅軍搖籃,村中人覺悟大都覺悟。紅軍到來後,村民們十分欽佩這些作風、品質軍人們,因為紅軍氣質這和他們傳承下來理念相符——國效力是他們村人行事準則。部隊離開這裡時,帶走了很多革命青年,前提過四位書記之三這時踏上了衛國路。
其是個別人,紅軍停留袁家溝二十多天中,整個袁家溝人做到了儘自己所能紅軍做出貢獻。期間開過多次關鍵性會議,這其中大多後革命方向有關,袁家溝所有普通村民軍人要求來約束自己,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沒有一人洩露這些信息。紅軍走後,留在村中人繼續革命。
於一位省委書記落馬,而使一個名經傳小山村瞬間爆屏。陝西省清澗縣袁家溝村,清澗縣志記載,這個500餘人口小山溝,歷史上沒出過官,只是明朝末年時,有個叫白行順人做了個都御史;但到了土地革命後,卻孕育出了四位中共省委書記。他們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棟材,一九一六年生,任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治民,一九一八年生,任福建省委書記;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原任雲南省委書記。這個小山村,還走出了八位副省級幹部,二十八位地師級幹部,七十多位縣處級幹部。應了當初一位風水先生預言:“袁家溝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
時候聽村里老人們講:某某某處風水寶地,如果祖墳或住房此,會出“一斗米”官。 “一斗米”,與“三斗菜籽”,同日而語。那麼這種出官寶地,應該具備什麼樣風水環境呢?
延伸閱讀…
從地理環境,袁家溝村,座落於清澗縣城東55公里處,地處無定河黃河夾角地帶,東距黃河10公里與山西省石樓縣相望。四周環山,屬典型黃土高原地貌。全村群山環抱、溝壑縱橫,一道南北走向山梁橫臥村中,村子分成南北走向兩條溝,兩條小溪治溝而流。有風水先生說這是一條龍山。兩溝離溝口應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說這是龍兩個眼睛。全村人飲用這兩股泉水。
兩條小溪一年四季不枯竭,當地村民叫它“常流水”並且流傳一句順口溜:“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匯入無定河。而出官白姓家族,祖輩即居住此村。
相傳一位風水先生袁家溝山頭轉了幾圈後,連呼:“!太好了!”,接著他地說:“袁家溝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有一則傳說,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溝風水富有靈氣,斷言要出九個皇帝,當時皇帝獻策,袁家溝20公里高家窪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廟,破了袁家溝風水。
袁家溝沒有出現皇帝,但是出了幾個省委書記,和“三斗菜籽”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構成“風水寶地”地理條件,是。正如一位風水先生分析過:
“袁家溝村,坐東北向西南(兼寅山申向),辛丑、辛未、分金,坐斗三度,向井六度,右水倒左,水出丁未方,系亥卯未合木局,藉庫消水自生,合楊公救神補水法。木火通明,主富貴高壽,人丁興旺,官宦輩出。
古法雲:甲戊庚,乙丙丁,壬癸辛,三吉六秀起峰。甲戊庚天上三奇,乙丙丁人中三奇,壬癸辛地下三奇,該村處,甲山正祿,圓方正,主發橫財,取之不盡,坤申方,天馬金鞍,為宰相馬,生動威武,速發,祿馬貴人到位。庚辛方,主薦福如雷,貴人登天門,此地來龍過脈,聚氣,癸丑方,冠帶龍入首,穿帳過峽,蜂腰鶴膝,開帳,曲曲活動,氣勢磅礴。形如巨龍,明堂,兩耳插天,地理中第一,地氣得力,之處,蒸蒸日上,左右兩傍,龍高抱虎,綿綿有情。
面案山,一字文星案,科甲綿綿見,龍樓鳳閣,朝臣疊出,左山如筆架,兄弟齊發,右山金箱玉印,富貴雙全,天機、合法,生龍活虎象。四維八幹,滿局全美,朝山外水,山環水繞,陰陽匹配,地脈興逢,靈氣纏繞,水口緊鎖,獅象把守,層層衛護,嫦娥,旌鼓圓峰,令陣理氣,兵周密,成銅牆鐵壁勢,。堂內藏風聚氣,,發福生財,富貴久,陽善栽培,陰德後人。
該村地靈育人傑,人傑造地靈,天人合一,和諧,且龍真、穴美、砂富貴,青山秀水,坐吉利,陽盛衍懋,一方風水寶地。
白話來總結,可以概括這樣幾條:
一是“山水得勢”,陰陽和合,二水拱龍,龍身龍眼,栩栩如生,還是南北走向,有詩讚其曰:“兩溝中間一道梁,出皇帝出綱”。
二是“藏風聚氣”,山環水抱,氣流迴,真氣凝聚,文昌筆架,孕育其中,自有文章,該村正是如此。
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享有“省委書記村”美稱。中國成立後,袁家溝村出了四位白姓中共省委書記,7位副省部級、72位處級以上乾部(包括省部級、地廳級),這說是中國奇蹟。然而,原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倒下了,他玷污了這個村沒有幹部受到處罰榮譽稱號。
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位於陝北清澗縣城北60多公里高傑村鄉北10多公里處,山大溝深,它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西面5公里多是永定河。這里地處黃河西岸,與山西隔河相望。
全村群山環抱、溝壑縱橫,一道南北走向山梁橫臥村中,村子分成南北走向兩條溝,有風水先生說這是一條龍山。兩溝離溝口應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說這是龍兩個眼睛。全村人飲用這兩股泉水,兩條小溪一年四季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這樣描述。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匯入無定河。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地理環境關係,形成了各個地區特有人文現象。這個陝西地圖上覓踪蹟小山村,數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書記和70多位縣處級幹部,而其中家風淵源傳統,可追溯到時候。中國成立以來,這個村子後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恩培四位省委書記,因而當地人稱為“省委書記村”。
袁家溝出來人多該村傳統有著莫大關係,明朝末年時,村里有個叫白行順人做了都御史,清澗縣志記載,此人是白如冰先祖。明亡後,白行順告誡後代要忠順亡明,做清朝官。到了近代,袁家溝人尊崇家風。
白姓陝北地區是一個大姓。所謂“時勢造英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白姓家族中有人物出現,並且伴隨著革命發展,顯赫於中國政治舞台。其中,澗縣袁家溝一支白姓具代表性。村民們介紹說,袁家溝白氏先祖是山西槐樹遷來。,村子裡珍藏著一本修於明代家譜,稱是澗縣家譜。
說,這本老家譜是明代洪武年間貢生白嚴生主持書寫。在家譜裡,白姓族人每個人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輪迴排序。不過,很多在外工作人遵照家譜取名了。他們上家譜時候,會輩分順序另取一個名字,旁邊加註現名。
延伸閱讀…
村子裡老人們正在籌劃著續修家譜,他們合計著重修家譜要改革:一是在外工作或者舉家袁家溝遷往外地白姓家族人登記造冊,二是袁家溝嫁出去女子修在家譜裡。
袁家溝歷史上高官,這裡有重視教育傳統,而臨近高傑村私塾雲集、文風,人家孩子送到高傑村去讀私塾,直到後來袁家溝有了私塾。
相傳一位風水先生袁家溝山頭轉了幾圈後,連呼:“!太好了!”,接著他地說:“袁家溝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有一則傳說,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溝風水富有靈氣,斷言要出九個皇帝,皇帝進言,袁家溝20公里高家窪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廟,破了袁家溝風水。
袁家溝沒有出現皇帝,但是出了幾個省委書記。公開資料看,白如冰白棟材官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治民任福建省委書記,白恩培是現任雲南省委書記。
白如冰,1912年3月出生, 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人,1925年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考入陝西省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1931年,擔任袁家溝黨支部書記、東區區委書記,後任中共陝北特委候補委員、特派員。 1935年,擔任中共延長縣縣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晉軍區供給部代理部長、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部副部長。 1936年,擔任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軍委後方辦事處軍委供給部副部長。 193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後方勤務部總供部副部長。中日戰爭期間,擔任三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綏蒙工委書記兼宣傳部部長、八路軍綏蒙游擊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晉綏邊區區委書記。 1942年6月起任中共西北局財經委員會委員職位。 1947年1949年2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黨委委員、後勤部部長兼供部部長,西北財經辦事處秘書長、陝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長。
建國後,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財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職工委員會書記,西北總工會主席,中央手工業管理局局長,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主任。 1958年6月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山東省副省長。 1963年12月,任省委書記處書記、省長。 1970年6月,任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1年4月,任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3年8月,任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4年11月,任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 1979年12月1982年12月,任省委第一書記。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濟南軍區第一政委、政委,政協山東省第四屆委員會主席。是中共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1973年8月和1977年8月,後選為中共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82年9月和1987年11月,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還是第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4年4月8日濟南逝世,享年82歲。
白棟材,1916年1月3日出生,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人,原中共江西省委原第一書記。
193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陝北省貿易局秘書、陝北省蘇維埃主席團巡視員。 1936年中共中央黨校學習,任教員、班主任、區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黨務委員會副書記、中共陝甘寧邊區三邊地委書記。 1940年,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保安處地方部部長兼幹部科科長、處長辦公室主任。 1942年1943年秋,任中共西北局組織部黨務指導科科長、中共西北黨校教務主任、副校長、中共中央黨校五部主任。 1945年4月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解放戰爭時期,赴東北工作,後擔任幹部支隊第三大隊大隊兼政治委員、中共吉林省工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部長、吉遼省委秘書長、吉林分省委組織部部長、吉林省委秘書長兼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吉林省延邊地委委員、圖們市委書記、吉林省委土改工作隊隊、永南縣委書記、永吉縣委書記。
1949年2月,任吉林省南下乾部大隊黨委委員、第三中隊隊長兼政治委員。
1949年5月,任中共江西省南昌地委書記、江西軍區南昌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江西省委第三副書記兼南昌市委書記、南昌市市長。
1956年4月1967年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後任江西省冶金公司負責人、江西省重工業局革委會主任。 1970年4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2年4月1979年12月,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9年12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務書記、省長。 1982年8月1985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江西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第二屆、三屆、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黨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
1985年9月,黨十二屆四中全會上辭去中央委員職務,增選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7年11月,黨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7年2月經中央批准,離職休養。
2014年4月1日10時30分,白棟材同志因病中國廣州逝世,享年99歲。
治民 ,1918年8月4日生,山西省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人,193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七大代表,原福建省委第一書記。
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月12月任共青團安定縣委書記,共青團陝北特委特派員、共青團陝北特委宣傳部部長。 193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任共青團陝甘邊省委副書記、書記。 1936年2月,參加紅軍東征,任中國工農紅軍地方工作委員會青年科科長。同年5月任共青團陝甘寧省委書記。 1937年4月起任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全國抗戰時期,任中共陝甘寧特區委員會執行委員,陝北東分區委組織部部長,陝甘寧邊區黨委巡視團主任,中共延長中心縣委書記、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區黨委書記、軍分區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 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幹部科科長。同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黨務研究委員會成員。 1943年2月任陝甘寧邊區綏德地方委員會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 1945年4月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任陝甘寧綏德軍分區政治委員、綏德警備區政治委員。 10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綏德地方委員會書記、陝甘寧邊區三原地委書記、三原軍分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1950年1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務委員、秘書長。 1950年2月1953年2月任中共陝西省委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 1954年10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1955年6月1960年11月任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部長。
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共產黨第八、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07年1月26日北京病逝,享年89歲。
白恩培,1946年9月出生,山西省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人,197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原雲南省省委書記,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8月28日,中紀委通報:原雲南省委書記、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涉嫌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
白恩培,1970年8月,大學航海設備自動控制系畢業,陝西省軍區獨立師農場勞動鍛煉。 1972年4月,分配到陝西省延安柴油機廠任車間調度員、技術員、廠革委會副主任、副廠長、廠長、黨委副書記。 1983年2月,調任陝西省延安捲菸廠黨委副書記、廠長。 1983年9月,中共陝西省延安地委副書記、書記(其間:1987.09——1988.07中央黨校培訓部學習)。 1990年5月,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1992年3月,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兼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部長。 1993年8月,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 1997年2月,青海省委副書記、代省(其中:1997年4月青海省人大八屆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選為青海省副省長、代省)、省長。 1999年6月,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2001年10月,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2011年8月,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共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1年8月,白恩培雲南省委書記位置上退下來,有人分析是因為他是1946年9月出生,即65歲,年齡到了。而省部級高官退居二線後,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任職,是一個慣例,認為是安全著陸標誌。不過這次白恩培查,說明於貪腐官員,存在安全著陸。而白恩培落馬,令人感嘆。
白恩培家鄉陝北清澗縣袁家溝,這個只有150多戶人家小山村,出了四位省委書記,7名副省部級幹部,70來名縣處級以上乾部,譽為“省委書記村”。
陝西府志稱這裡學成斯文,民扶農商。清澗縣志記載:“斯文佳氣袁家溝。”
這裡不僅走出四名省委書記,有原新疆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白成銘、山東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白炎波、建材工業部副部長白向銀、深圳市人大主任、黨組書記白天7名省部級以上乾部。
袁家溝村地民眾走出72名縣處級以上乾部,沒有一人、作風問題受處罰而自豪。為止,這個聲譽“省委書記村”走出後一名省委書記白恩培倒了,人們嗟呀!
白成銘,1918年出生,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人。 193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1934年6月10月任共青團()清澗中三區委書記。 193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10月任少(共青團)清澗縣委宣傳部部長。同年10月任共青團澗縣委秘書長。 1936年5月任少陝甘寧省委宣傳部部長。 1937年4月任陝甘寧青年救國會部長。全國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任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專)區各界抗敵後援會主任、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 1938年5月任中共伊克昭盟桃力民工作委員會書記。同年11月任中共綏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 1939年3月中共綏省委正式進駐大青山,同月任中共綏遠省綏東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晉綏區委(1941年3月改稱綏察區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兼八路軍第一二師獨立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2年任八路軍第一二師暨晉西北軍區騎兵支隊第三團政治委員。堅持大青山游擊地鬥爭。 1942年2月任中共綏察邊區委員會代理書記。同年10月任中共綏西地方委員會書記、塞北區工作委員會委員、組織部部長。 1945年2月任中共綏蒙區委員會委員、組織部部長。同年4月6月作為晉綏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7月任綏蒙軍區綏西軍分區政治委員。 1945年後任平綏鐵路段管理處處長、黨委書記,西北黨校韓城分校副校長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