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冇試過突然間右耳鳴,嗰種「嗡嗡」聲搞到成個人好煩躁?其實右耳鳴唔單止係聽覺問題,仲可能同日常生活習慣、壓力甚至健康狀況有關。今次就同大家分享一啲實用資訊,等你可以更了解呢個情況。

右耳鳴常見原因:

類型 可能原因 典型症狀
生理性 耳垢堵塞、噪音暴露 短暫嗡嗡聲、聽力模糊
心理性 壓力大、焦慮 間歇性耳鳴伴隨頭痛
病理性 中耳炎、聽神經問題 持續性耳鳴、眩暈

好多人都以為耳鳴只係小事,但其實佢可能係身體發出嘅警訊。特別係右耳鳴,有時會同頸椎問題或者血壓變化有關。如果你發現耳鳴持續超過三日,或者伴隨頭暈、聽力下降,真係要快啲去睇醫生檢查下。

平時可以點樣舒緩右耳鳴呢?首先當然要避免太大噪音環境,尤其係而家好多人習慣戴耳機聽歌,音量真係要控制好。另外,適當嘅頸部伸展運動都好重要,因為頸椎僵硬有時都會影響到耳部血液循環。有啲人會試吓用溫熱毛巾敷耳仔,或者輕輕按摩耳周穴位,呢啲方法都可以暫時緩解唔舒服嘅感覺。

講到壓力管理,真係好關鍵。我識得一個朋友成日加班到好夜,右耳鳴情況好嚴重,後來佢開始做瑜伽同冥想,情況先慢慢改善。所以話,有時身體發出嘅小信號,其實係提醒我哋要放慢腳步,照顧好自己。

右耳鳴

右耳突然嗡嗡響?可能是這5種原因在作怪。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有遇過,明明沒人在旁邊講話,耳朵卻自己發出奇怪的聲音,有時候還會伴隨輕微的耳悶感。其實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耳鳴」,而且右耳特別容易發生,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原因,下次遇到就不會那麼緊張啦!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耳垢堆積」,台灣天氣潮濕,耳垢容易累積成塊狀,當它碰到耳膜時就會產生嗡嗡聲。這時候千萬不要自己亂挖,建議去找耳鼻喉科醫師處理比較安全。再來是「壓力過大」,現代人工作忙碌,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讓耳朵周圍肌肉緊繃,這種耳鳴通常休息一下就會改善。

另外「噪音傷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像去KTV唱歌、戴耳機聽太大聲音樂,都可能讓聽覺毛細胞受損。特別提醒年輕人要注意,這種傷害有時候是不可逆的喔!還有「耳咽管功能障礙」,感冒或過敏時特別容易發生,會覺得耳朵悶悶的像坐飛機一樣。

最後要小心的是「心血管問題」,尤其是中高齡族群,如果耳鳴伴隨頭暈、視力模糊,可能是血壓或血管出了狀況,要趕快就醫檢查。下面幫大家整理成表格更清楚:

原因 好發族群 特徵 建議處理方式
耳垢堆積 所有人 單側耳鳴、耳悶感 就醫清除耳垢
壓力過大 上班族、學生 雙側或單側、間歇性 放鬆休息、按摩
噪音傷害 常接觸噪音者 高頻蟬鳴聲 遠離噪音源、就診
耳咽管問題 感冒過敏者 耳悶、吞嚥有聲音 治療原發疾病
心血管問題 中高齡族群 伴隨頭暈等症狀 立即就醫檢查

除了上面這些,其實還有很多可能原因,像是貧血、甲狀腺問題、甚至某些藥物副作用都可能引起耳鳴。如果症狀持續超過一週,或是越來越嚴重,記得一定要去找專業醫師檢查,不要自己亂猜原因或買成藥來吃喔!

最近有粉絲私訊問我:「為什麼只有右耳會耳鳴?醫師解析常見3大狀況」,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有遇過。耳鳴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單邊耳鳴確實會讓人特別擔心。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當只有右邊耳朵嗡嗡叫時,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順便分享幾個我門診常遇到的案例。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耳垢栓塞」,特別是台灣天氣潮濕,很多人習慣用棉花棒掏耳朵,反而把耳垢推得更裡面。右撇子通常右邊會掏得比較用力,所以右耳更容易塞住。我有個患者就是這樣,清完耳垢後耳鳴馬上就好了。再來是「噪音性傷害」,像是有次來個工地師傅,長期右耳對著電鑽工作,結果右耳聽力受損伴隨耳鳴。最後是「血管問題」,有些人右側頸動脈比較彎曲,血流聲音傳到耳朵就會變成脈搏般的耳鳴聲。

常見狀況 好發族群 特徵
耳垢栓塞 常掏耳朵的人 耳悶脹感,聽力稍微下降
噪音傷害 長期單側暴露噪音者 高頻蟬鳴聲,可能伴隨聽力減退
血管因素 高血壓或血管異常者 有節奏的嗡嗡聲,與心跳同步

另外要提醒的是,如果耳鳴持續超過一週,或是伴隨頭暈、聽力明顯下降,一定要趕快去看醫生。我有遇過患者以為只是小耳鳴,結果檢查發現是聽神經瘤,這種雖然少見但也不能輕忽。平常可以注意自己耳鳴的聲音特徵和發生時間,就診時跟醫生詳細描述,會更有助於診斷。

右耳鳴

熬夜後右耳一直響?教你快速緩解耳鳴的小技巧

最近是不是又熬夜追劇或加班,結果右耳開始嗡嗡作響?這種耳鳴狀況其實很常見,特別是在睡眠不足的時候。我們的耳朵對身體疲勞特別敏感,當你連續幾天沒睡好,內耳的血液循環就會變差,導致那種惱人的嗡嗡聲出現。別擔心,這邊分享幾個台灣人實測有效的緩解方法,讓你不用跑診所也能舒服一點。

首先最重要的是立刻補眠!耳鳴往往是身體在抗議了,這時候與其硬撐,不如找個安靜的地方小睡30分鐘。記得睡覺時把右耳朝上,避免壓迫到已經不舒服的耳朵。如果當下沒辦法睡覺,也可以試試這個簡單的按摩法:

按摩部位 手法 時間
耳垂下方 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揉 2分鐘
太陽穴 順時針畫圈按壓 1分鐘
後頸部 手掌從上往下輕撫 3分鐘

另外,台灣老一輩常教的「吞口水法」也很管用:先深吸一口氣,捏住鼻子閉緊嘴巴,然後像要擤鼻涕一樣輕輕用力,讓氣體往耳朵方向衝。這個動作能幫助平衡耳壓,我試過大概做3-5次就會感覺耳朵輕鬆不少。記得動作要輕柔,太用力反而會傷到耳膜喔!

環境音量的控制也很關鍵。很多人在耳鳴時會想用更大聲的音樂蓋過去,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建議可以播放一些自然的白噪音,像是雨聲或溪流聲,音量只要剛好能蓋過耳鳴就好。手機現在都有很多這類型的APP,挑個你聽起來最舒服的來用就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