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間隱士秘傳官家風水】星象學家 |生卒年不詳 |四川民間隱士秘傳官家風水 |

談談八字命理,能預測什麼,是不是迷信?香港算命:香港算命大師幫我預測八字婚姻事業財運?

謝幫我看看這八字盤?為自己算八字,婚姻,是什麼意思,求大師解?

結婚登記領結婚證,要不要看日子?拿兩個人?算命命理中所說婚姻是指拿了結婚證才算婚姻還是?

八字中帶“傷官見官”,注定一生諸事不順嗎?這個八字怎麼樣,我看著無財八字,而且傷官見官?

這八字;辛巳年,丁酉月,己亥,丙寅時,是梟印奪食?請詳細分析此八字女命:甲子丁丑壬申甲辰,日?

八字命學中何為水火既濟何為水火沖戰?八字周易算命:丙火喜壬水。原因是日照江湖,五光十?

如何從八字上化解精神上痛苦?精神分裂者八字,傷官見官,日元,我弟弟還?

八字中官印是啥意思?八字財官印,.是什麼意思?

澳門有哪些書店賣香港或台灣出版風水算命書籍?澳門什麼發達,關健在於填海造地,風水變好?

澳門哪個酒店風水?澳門什麼發達,關健在於填海造地,風水變好?

澳門什麼發達,關健在於填海造地,風水變好?上海普陀區長壽路地鐵站附近音樂廣場秋水雲廬?

中國傳統文化中,“洞天福地”用來形容風景、適宜人居環境。而言,傳說中“洞天”往往得以天然岩洞而進入,是生命度化仙境;而“福地”則往往位於山中水源,物產處,是躲避災疫聖所。隱修傳統中,外部存在“洞天”引申人體對應,洞天勝境即是人身內造化,而外部山水是人體外延。由此,“洞天福地”反映出了東亞地區身體觀與宇宙觀。

“洞天福地”歷史、文化淵源可上溯東漢末年巴蜀地區道教二十四治或洞穴祖先崇拜,並六朝時代系統化定型。歷史發展中,洞天福地不僅是人實現共融聖域,環境保護區;由此形成日常生活方式延續,具有生命力。

千百年來,“洞天福地”不僅成為世人傾心居住桃花源,成為先民朝山頂禮聖地。道所載,天下有大洞天10處、小洞天36處、福地72處,這共計118處“洞天福地”分佈晉北到嶺南,從浙江沿海到四川盆地國土之中,他們全部是風景,歷史底蘊名山並伴隨著民間傳統文化習俗。其中有國家級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其間,名山為依托,構成了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重交疊。

歷代高道名僧及文士影響下,“洞天福地”這一幽隱聖地概念公眾了解,入山尋隱,訪道問禪,吟詠唱和,塗寫丹青,聽雨觀鶴,掃雪烹茶成為宋代以來知識階層精神生活組成部分。由此,洞天福地整個東亞地區詩歌、山水畫、建築、園林、盆景與雕刻藝術產生了並影響。煙波皇家園林,到纖毫案頭清供,從京都龍安寺枯山水到越南北部硃砂井,存在著“洞天福地”文化基因。

歷代高道名僧及文士影響下,“洞天福地”這一幽隱聖地概念公眾了解,入山尋隱,訪道問禪,吟詠唱和,塗寫丹青,聽雨觀鶴,掃雪烹茶成為宋代以來知識階層精神生活組成部分。由此,洞天福地整個東亞地區詩歌、山水畫、建築、園林、盆景與雕刻藝術產生了並影響。煙波皇家園林,到纖毫案頭清供,從京都龍安寺枯山水到越南北部硃砂井,存在著“洞天福地”文化基因。

導語:我十幾年前留意蒐集洞霄宮文獻,想不明白,今天看來風景普通山谷,宋元時期為何能夠成為天下宮觀首?紙上得來,這次實地踏訪洞霄宮,我地感受到,一個道教洞天能夠“出圈”,是諸多因素捆綁贏:風水形勝(九鎖五洞),時代審美趣味(宋代文人林泉歸隱),地理(臨安出發洞天兩日遊),國家政策(宋高宗親臨以及“提舉洞霄宮”祠官制度),道團推動(深山棋會景觀營造)。

道教勝地洞霄宮地處石灰岩地帶,宮址周圍分佈著諸多天然洞穴。每遇山洪,地上無水;一遇,地下清泉。南宋《咸淳臨安志》載錄了這一帶有名字八個洞穴,對應“九五”數字,“九鎖五洞”地理開始,形成“五洞交扃,九峰迴挹,千巖萬谷,秀聚其中”典型洞天特徵。五洞之中,大滌洞天名聲,唐代開元時期司馬承禎《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之中即排第三十四位,唐末五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排在了第三十一位。近年來,到訪洞霄宮遺址學者涉足大滌洞,而其它四洞——棲真洞、歸雲洞、龍洞、鳳洞,不見探訪記錄。

杭州有一群踏查古代摩崖石刻 “摩友”,“微堂西湖史蹟考察群”到杭州周邊深山密林,爬山涉水,摩崖訪碑。今年11月8日,摩友奚、老馬中國美術學院王冬亮博士一起到滌山里,村民“小意媽媽”一家幫助下,找到了重要性於大滌洞棲真洞。 12月5日,我們趁著赴“璿璣研學工作坊”講座機,加入王冬亮博士組織洞霄宮踏訪小組,希望一一勘實其餘三洞。

從杭州市區驅車時抵達宮里村,自會仙橋山里行走幾百米,地勢突然隆起,進入天目山餘脈九座山峰包圍而形成數個盆地,洞霄宮遺址位於盆地之中,天柱山大滌山南北峙。唐高宗時期敕建天柱觀,盆地西南天柱山(364.2米)主山,中唐後,天柱觀改北向大滌山,“此觀創置始,本南方,後有朱法師地形,改為北向……致使觀中寥落,駐賢德”。 (錢鏐《天柱觀記》)晚唐道士閭丘方天台來此清修,山勢,兼移基址,北面海拔299.4米大滌山主山,並時任浙東威勝軍節度使兼浙西鎮海軍節度使錢鏐支持之下,遷址興建新天柱宮。

乾寧二年(895年)這一次改向,令天柱觀風水形勢於道家智慧。光化二年(899年),錢鏐撰寫《天柱觀記》明言:

乃添作平,減高下,改為甲向,是五音第一之方,而乃添培乳山,主案。

所謂“甲向”,即是東北偏東70度,寓意“紫氣東來”。傳統風水理念,大門改東之後,山勢綿延大滌山變成道觀“靠山”,大滌山南北峙、“若柱”天柱山變成了道觀“朝山”,具有 “文筆秀峰”象徵,而且閭丘方遠門前一個山形矮小山丘命名為“乳山”,作為風水局關鍵“案山”。

遷至新址天柱觀既然大滌山主山(即“來龍”),匯經盆地、繞過乳山後蜿蜒九曲流出山外清溪以及兩岸峽谷,變成了風水意義上“去脈”。地理書《青囊經》論“去脈玄關”說:“去處元,宜關鎖,氣方能聚”。北宋後,大滌洞通向山外峽谷,稱為“九鎖”,寓意去脈迴灣環,關鎖,使元氣瀉。

地環九鎖溪路,殿合諸峰石作屏。 (南宋劉應子《遊九鎖》)

入谷初無路,山溪九折回……溪流人閒見,桃花源上開。 (北宋錢景諶《遊洞霄》)

入山者緣溪前行,九鎖層巒,行至天柱觀所在盆地,眼前開朗,有洞天、世外桃源感受油然而生。

洞霄宮風水形勢圖  (陶金/攝,吳真、陶金/標識)

靠山而雄渾,朝山而峻拔,有乳山可為几案,九曲環溪去脈——乾寧二年天柱觀風水變局錢鏐帶來了運,《天柱觀記》雲,“尋即一二年內,法主兩沾渥恩,道侶益臻,常住咸備”,錢鏐感嘆道:“得移山勢而振風者哉!”

此風水變局,大滌山地理位置發,山腰道教洞天大滌洞主一山靈氣,固然是“靈場”,山中有幾處勝地道教信仰相關。如元代大年間(1308-1311年)鄧牧編纂《洞霄圖誌》所云,“西洞其領,石室出其半,天壇冠其顛,山中勝處”——石室是唐代道吳筠修真之處,天壇是仙人許邁升天之處,“西洞”位於大滌山南伸天柱嶺處,大滌先生杜琛他弟子何法仁傳授修煉秘訣,“汝宜居西洞,可以遁世成”。後來西洞成為道士們隱居修真之所,故名“棲真洞”。

棲真洞位於大滌山西絕頂,一入洞門,黑色岩壁上“龍爪”赫然眼前,那是白色石英滲入石髓後形成紋路。 《洞霄圖誌》記曰:“東台石閣崖上有龍爪蟠拏蹴縮跡,或戲手漫滅,翌日視驗如初,是知洞龍出入徑。”這個附會配合著整個大滌山風水格局——像龍蜿蜒矯健、忽隱忽現地脈出現大滌山絕頂,棲真洞龍紋爪,其實“龍脈”顯現。

是中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正史——“清史”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二百九十六年歷史。

棲真洞開發,應當是晚唐天柱觀風水變局後,大滌山作為道觀主山受到道團重視,山頂西洞利用為道士棲養。棲真洞文字記載,要到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出現。當時宋真宗崇奉道教,各地官員競相上奏“祥瑞”。祥符五年秋,兩浙轉運使陳堯佐奉命到大滌洞修禱,有五色云自洞中出,地上突湧泉水,洞前枯死了十五年大礫木一夜之間枯木,三種祥瑞上報朝廷後,宋真宗特賜天柱觀改名“洞霄宮”。

陳堯佐寫有四首七言絕句《洞霄宮》講述此行見聞,“谷口停驂上翠微,五云宮殿闢金扉。不知何處朝會,見龍鸞隊仗歸”(《洞霄宮其二》)。第三首詩《洞霄圖誌》中題作《題棲真洞》,詩云:“二天封部稼如雲,流水出洞門。愛林間磐石上,松花吹散羽人樽。”這兩首詩描述了陳堯佐見到神仙隊仗出行、五色雲彩湧現場面,大滌洞離洞霄宮不到百米,棲真洞洞霄宮西三里外兩百米絕頂,可見陳堯佐是追求所謂“朝真”而特地登高。

古人相信山處可以迎接仙人,棲真洞選址有此用意,道士於洞內修煉,亦可藉地勢,時不時真禮神。洞口茂林掩蓋,南宋趙汝唫《遊洞霄》雲:“九鎖扃仙窟,棲隔茂林。地靈泉石秘,岩古薜蘿侵。”於山外遊客,棲真洞是考驗體力。南宋末期韓松《遊棲真洞》記:

黃冠具竹輿,邀我遊棲真。山家雜水樹,野徑橫荊榛。松臥蒼蛟,亂石錯鱗。委曲洞府,積雪開雙門。

昨日肩輿遊大滌,山路坡陀間。今朝乘騎棲,草合高岡不容陟。躋攀寸步到,見飛簷出青壁。谷口亭中憩,小酌山醪紓力。神仙窟宅今在眼,洞門無扃鐍。

宋末元初洞霄宮尚處鼎盛時期,開有多條小路可達各處景點,而且道士還提供人力抬轎服務(即上二詩中“竹輿”“肩輿”),但抵達棲真洞是“草合高岡不容陟,躋攀寸步到”那費力。

2020年今天,洞霄宮荒廢幾十年,尋訪棲真洞。 11月8日,奚四人拜託地朋友找到熟悉地形村民做嚮導,五個壯漢帶著長長柴刀鐮刀,一路開山劈路,披荊斬棘,一天下來,終於傍晚時分,找到掩蓋密林中棲真洞。 12月5日,我們上山,見之前劈開雜藤荊棘封住了小路,多虧老馬借來柴刀,一路披斬,山腳攀爬了一個時,終於來到棲真洞前。

棲洞口北向,郭景星《棲真洞》提到“飛簷出青壁”谷口亭,建洞口前五米開闊平地上。宋代道士取陳堯佐“谷口停驂上翠微”詩意,此建造一座亭子,名“谷口亭”。

殊庭天柱西,微徑羅荊榛。驅車谷口亭,清氣人。 (南宋呂同老《棲真洞》)

風煙谷口亭,巖穴神仙宅。徑回閟天光,雲濕滴乳液。 (南宋王易簡《棲真洞》)

谷口亭清代嘉慶年間不存,這次我們洞口仔細搜檢是否殘存建築構件或磚瓦,一無所獲。

南宋週《癸未歸廬陵日記》記元年(1163年)四月遊洞霄宮:“棲真洞去宮,山極高,可望府城。”初看這條文獻我是半信半疑,山洞過兩百多米。這次實地探訪,站洞口極目遠眺,幾重青山之外,隱約可見杭州市區層層高樓,領悟古人於此棲意涵——可,可潛修,可遠望,可陶情。

中國古代洞穴敘事,會“仙鼠”(蝙蝠)作為仙氣象徵。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說,“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如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後,體白如雪,棲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宋代記載大滌洞見白蝙蝠身影,蘇軾《洞霄宮》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鴉翻,”《咸淳臨安志》記,“大滌洞中,有白鼠可二尺,仙書名玉芝”。明崇禎時人朱朝瑛《姚有僕、何羲兆、孟長民遊棲真洞》所記是:“仙鼠翩翩掠,蝸牛曲曲旋。不知危石底,忽露一條天。”

一千多年過去了,現在蝙蝠是棲真洞原住民,地上黑黑的淤泥,是夾雜著洞穴泥灰蝙蝠糞。以前經濟發達時期,蝙蝠是洞霄宮所在宮里村“福主”。 2019年有一篇回憶文章述及棲真洞,說生產隊時期,當地農民每年種玉米季節到棲真洞去挖蝙蝠泥(蝙蝠糞),那是肥料。 “挖蝙蝠泥工作分成2塊,即壯年負責尋找蝙蝠泥,女勞動力負責洞裡運送。尋找蝙蝠泥過程往往要經歷四五天,直到無泥可挖,或者基肥夠為止。經施過蝙蝠泥玉米確實長勢,因此每年都會重複這個動作。”(馮益民:《棲真洞》,《今日臨安》2019年12月25日第3版)進入21世紀後,村民上山墾種玉米,需要入洞挖蝙蝠泥,山林,道路荊棘覆蓋,棲真洞重回蝙蝠領地。

奚說,11月初他進洞時候看到好多飛舞蝙蝠,是黑色,地面冒著陰森森臭氣,同行老姚小心滑倒,溜洞底剎住腳,結果攪動了底下蝙蝠糞泥,“一陣沼氣聞的妖氣瀰漫開來,嚇得我們逃出洞天”。隔了一個月,這次我們到棲真洞,卻一隻蝙蝠沒見到,而且地底泥土暖烘而鬆,雖有“踩屎感”無,可能蝙蝠換地方冬眠去了。

宮里村地人棲真洞叫做“仙人洞”,我們洞裡找到唯一一個石刻上刻著“仙神洞”,棲、仙神、仙人三個名稱有“神仙”意,倒想。

棲洞口五米,形狀仿似葫蘆,讓人聯想到“壺天”仙境(道教洞天其狀似葫蘆,模仿葫蘆開口小、內腔特徵,稱“葫蘆洞天”)。棲真洞共有兩進,進洞後一個三四丈、四五丈“客廳”,進去左右,看到二十多丈寶蓋頂,大禮堂,確實是一個初後葫蘆空間。龍爪蹟岩壁上,元代《洞霄圖誌》記載,“入洞門三丈許,有石仙人,仰臥狀”,岩上原有仰臥石仙人,然而現在是空空如也。

里洞岩壁上一個個進處,一間間小石室。以前道士這石室裡打坐修行,坐化這裡,1960年代村民洞裡發現幾個“荷花缸”,裡面有骨骸。 “一輩帶領我看到過右下方一處道士棲息龕室,洞。那個地方乾燥,適合棲息。第一次看上去好像道士離開那樣,痕跡。龕室上方有水滴地掉下來,老年人告訴我,道士靠積攢這些水滴生活。”(馮益民:《棲真洞》,《今日臨安》2019年12月25日第3版)

入洞西百餘步,洞裡一處高台,1980年有人梯子攀登而上,發現“內有石桌,桌上刻有棋盤,是仙人下棋‘雅室’了”。 (《杭州日報》1980年1月23日第3版《九峰拱秀——遊大滌、仙人、觀音三洞》。作者:俞金生、潘海生、烏鵬廷)我們兩次到棲真洞沒能帶上梯子,只能藉古人文字想像一下那一盤沒有下完仙人棋——

結頂寶蓋高,下可容百人。神仙獨何之,棋局今猶存。翠子拂不落,衣袖生清芬。山間局,浮世三千春。安得之遊,一笑凌層雲。 (南宋韓松《遊棲真洞》)

頂高絕撐華蓋,穴暝初疑入武陵。秋靜石枰空暈蘚,寒生泉縫懸冰。 (宋末元初林景熙《棲真洞》)

何年採真遊,遺此棲遁跡。流泉金石奏,伏鼠霜雪色。浮世幾興亡,殘棋耿苔石。 (元代鄧牧《遊棲真洞》)

洞天中仙人對弈,本身一個宗教文學隱喻——《爛柯山》故事裡,凡人王質誤入石室洞天,觀看仙人對弈,俄頃歸來,發現斧柯爛盡,人間過百年。 “仙界一日內,人間千載窮。雙棋未遍局,萬物空。”(唐代孟郊《爛柯石》)爛柯主題唐代衍生出“洞天仙弈”敘事模式,仙人一局棋,寓意“瞬間”時空轉換,其中無窮深意,讓文人畫家之沉迷,宋代後文人畫畫題“仙人對弈圖”由此而生。

1974年遼寧省法庫葉茂台屯第7號遼墓出土絹畫軸《深山棋會圖》(一名《山弈候圖》表現這樣洞天仙弈畫面:溪水縈抱山崖下,有一形似廳堂隧道,寓意洞天之門,門外一位著冠執杖隱士攜琴前來赴會;畫面上是洞天世界,峭峰,白雲掩映松林樓閣,樓閣前有二仙翁坐弈棋。

湖北黃梅墓葬出土宋代青白釉瓷枕,表現了山中仙人對弈場景。

李清泉分析古人觀念中棋具如何看作與仙人溝通工具,弈棋題材背後聯繫“洞天”信仰線索,揭示出許多遼代墓葬建築形式和建築裝飾內容,反映了造墓者想要將地下陰宅改變成“洞天”企圖。 (李清泉《墓葬中會棋圖》,《圖入史》,中西書局2019年版)有意思是,湖北黃梅墓葬出土宋代青白釉瓷枕,表現了山中仙人對弈場景。

追慕山林歸隱宋代,到道教洞天赴一局洞天仙弈,應該是一樁可詩可畫林泉雅事。山間局,浮世三千春。所有遊覽棲真洞文人,留下了洞中仙弈吟詠,由此可見,宋代洞霄宮道士們營造景觀本領,確實高超。他們借取蘇軾《洞霄宮》詩中語以命名附近景點,如翠蛟亭、來賢石。

《洞霄圖誌》記載,棲真洞半里山頂,應該有一個歸雲洞 ,“常有云氣洞外,故名”。這是棲真洞後門,“神仙回車便道”。

如此“仙洞配置”有想像力。大滌洞和棲真洞是神仙往來會客禮堂,神仙出游素來儀仗威武,正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描寫那樣:“霓為衣兮風馬,雲之君兮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人兮列如麻。”神仙出行專用一種御風而行神車,名“飆車”,李白《古風》說,“四時登大樓山,舉首望仙真。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風馳電掣飆車降凡後需要減速“回車”,掉轉車頭,棲真洞後門歸雲洞專門神仙回車停車場。詩人筆下,歸雲洞雲蒸霧繞,便是眾回車歸去仙雲——

眾真霞佩上三天,誰見回飆□駕旋。洞府後門人不信,片雲鶴鶴是歸仙。 (南宋陳洵《歸雲洞》)

百里週回玄蓋天,回車盡指後門。悠然一片雲飛晚,指點歸來沙苑仙。 (南宋徐安國《歸雲洞》)

相傳系周文王姬昌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七種文辭十篇,統稱《十翼》,相傳孔子所撰。

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經》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成於孔子後學手。 《易傳》共7種10篇,《彖傳》上下篇、《像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漢代起,它們稱為“十翼”。

中國古籍,作者卜子夏。 《子夏易傳》一二卷,一十一卷。

《尚書》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政令。

《笠翁韻》是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仗、韻、組織詞語啟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韻》。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應對。單字對到雙字,三字、五字、七字對到十一字,聲韻協調,琅琅上口,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訓練。單字到多字層層屬,讀起來,如唱歌。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見韻味。

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記》章法,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昇,唐代時尊為“經”,宋代後,位居“三禮”首。

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其思想內容分析,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變化。 《周禮》所涉及之內。天下九州,天文歷象;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寶庫。

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記載著周代冠、婚、喪、祭、鄉、射、朝、聘各種禮儀,其中記載士大夫禮儀主。秦代以前篇目,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17篇。

稱《白虎通》,是中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一部重要著作。班固人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經學辯論結果撰集而成。辯論地點白虎觀而得名。 《白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後今文經學唯心主義思想。它神秘化了陰陽、五行基礎,解釋、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種種現象,對宋明理學人性論產生了影響。

前人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所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戴禮》是”語,多謂其書成於西漢末禮學家戴德(世稱戴)手。現代學者深入研究,推翻傳統說,論定成書時間應東漢中期。它可能是當時戴後學為傳習《士禮》(即今《儀禮》前身)而編定參考資料匯集。

相傳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完備編年體史書,先秦散文著作代表,它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後多稱《左傳》。它《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釋孔子《春秋》而作。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史書。它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春秋》本,記述春秋時期史實明《春秋》綱目,是儒家經典之一。

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其作者卜商弟子,戰國時國人公羊。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公羊壽胡母生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 《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稱作《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 《春秋穀梁傳》為儒家經典之一,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三傳之一。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穀梁傳》強調君王權威,但限制王權;君臣各有職分,各有行準則;主張嚴格對待尊卑別,同時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行為。但其政治、社會變動排斥。

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西漢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18章。

是道家從自身宇宙觀出發,指出人生命承載體,父母生育子女受盡,養育子女耗盡心血,子女應該體恤孝敬父母,並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還可以獲得上天賜福科舉,乃至證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弘揚孝道典籍。

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孔子弟子及其傳弟子編撰而成。它語錄體和話文體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二十篇。

中國儒家典籍中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 《孟子》儒家典籍中佔有地位,為“四書”之一。

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子思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影響。 《中庸》提出“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誠盡性”內容,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影響。

是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朱熹所著。是朱熹對《大學章句》註釋,它是朱熹用力著作。 《四書集注》是朱熹代表著作之一,是四書上升為儒家經典地位後,諸多註解中有權威和影響一種。

是辭書祖。收集了古代漢語詞彙。它是辭書祖,還是中國古代典籍——經,《十三經》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組成部分。 《爾雅》是第一部詞典,“爾”是“”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意思,這裡專指“雅言”,即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合乎規範標準語。 《爾雅》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唐顏師撰。師古名籀,字行,雍州萬年人。歷官秘書監。事蹟具《唐書》本傳。是書永徽二年其子符璽郎揚庭表上於朝,高宗敕錄本付秘閣。卷首載揚庭《表》,稱“藁草半,部帙”,蓋猶本。稱“遵先範,分為八卷,勒成一部”,今本乃揚庭編。宋人諸家書目多作《刊謬》,或作《糾謬》,蓋避太祖諱。

是司馬遷撰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 《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省稱“太史公”。 “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三國時期開始,“史記”史書通稱成為“太史公書”專稱。 《史記》後來《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質而”。司馬光《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是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斷代史,同時是二十四史中評價“前四史”之一。三國志《魏志》、《蜀志》、《吳志》三書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合為一書。

稱《前漢書》,我國東漢時期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漢書》是繼《史記》後我國古代一部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史事。 《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八十萬字。

是一部我國南朝劉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光武帝劉秀起漢獻帝195年曆史。

是二十四史後一部,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歷史。其卷數二十四史中於《宋史》,其修纂時間、用力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 《明史》雖有一些曲筆隱諱處,但得到後世史家評。

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三年(1343年)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 《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一部官修史書。

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人,作者二十一人。記載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宋代晉。該書同時“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是北宋時期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合撰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 《新唐書》前後修史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新唐書》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開創,後《宋史》沿襲。

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脈學中醫學中是受重視。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後,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其通俗易懂、於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其中謬誤。李時珍繼承了脈學,博採歷代各家之長,經義發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五臟六腑經脈體,闡發透闢。他《脈經》24脈基礎上,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洪、微、緊、緩、芤、弦、革、、濡、、散、細、伏、動、促、結、代。他朗朗上口、易於記誦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每一種脈像做了形象描述,如說浮脈“浮脈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浮脈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他“相類詩”、“主病詩”,同一類各種脈加以歸納,其診斷病證方面意圖加以闡發。這《瀕湖脈學》全部內容,雖然篇幅多,但中醫脈學發展史上有地位,成為學習脈學必讀著作。

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多人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宋濂(1310~1381年)、王禕(1321~1373年)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歷史。

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區別於薛居正官修五代史,稱為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後周顯德七年(960年)五十三年歷史。 《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因此內容。但《五代史》“志”部分繁削,則訓,故史料價值《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歷史。 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130卷。

原名《五代史》,稱《梁唐晉漢周書》,是宋太祖詔令編纂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十個小國,周邊地區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習慣上稱“五代十國”。 《舊五代史》記載這段歷史。

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有岑文本和崔仁師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557—581)紀傳體史書。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書。

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 《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

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一百卷。記述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歷史。 《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

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興衰始末史籍。

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政治和蕭樑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後論署“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手,這佔了《梁書》半數。姚思廉撰《梁書》,繼承他父親遺稿以外,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史家編撰梁史成果。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部份不以當時流行駢體文,而散文書寫。

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五十馀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主。

元脫脫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元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原名《周書》,性質上《尚書》類似,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彙編。說《逸周書》是孔子刪定《尚書》後所剩,是“周書”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為此書主要篇章出自戰國人手,可能漢代人改易或增附。 《逸周書》今今本全書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卷端,或附卷尾。

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陳武帝陳霸即位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南朝蕭齊王朝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紀傳體斷代史。

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主要時間綱,事件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十六1362年歷史。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藉,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二百二十卷,清畢沅撰。此書付刻未及半,畢沅生前一○三卷,畢家因貪污遭籍,書稿散佚,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 《續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有出入,續通鑑大量引用舊史原文,敘事詳而;有取捨剪裁,而無類似溫公改寫熔煉,無“畢沅曰”各家史論。 《續資治通鑑》作者雖掛名畢沅,然名家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參預其事,此書實成於眾人手。梁啟超該書評價,認為“有畢《鑑》則各家續《鑑》可廢”。

是我國現存起居注。記錄隋末李淵自起兵直到佔領長安、正式稱唐帝357天史事史書。共3卷,唐溫大雅撰。溫大雅李淵軍府記室參軍,他隨軍撰成該書。該書記史事與《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有出入。

是綱目體西夏編年史,四十二卷。吳廣成編撰。吳廣成(生卒年),字西齋。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博聞而精史學。嘉慶、道光間,西夏割據西北數百年而史書記載闕,乃搜採唐以下各種有關文獻資料,歷十年編成此書。

是東漢時期產生六種關於漢代官制、禮儀著作總稱,即《漢官》、《漢官解詁》、《漢儀》、《漢官儀》、《漢官典職儀式選用》、《漢儀》六種書。此六書於唐宋後散佚,現在只能看到元人和清人輯本。後清人孫星衍編輯成《漢官六種》十卷,收入《平津館叢韋》。

是計六奇編寫書籍。記載明萬曆崇禎時期北方地區史實史書。清初無錫計六奇(1622~?)撰。六奇字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江蘇無錫人。全書共二十四卷,起明萬曆二十三(159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東北,止於明崇禎十七(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分年記事,於崇禎一朝尤詳。李自成入京後史事,日排比。每年之中,紀事本末體逐事標立名目,取材,記事有序。本書成書於康熙初年,上距明亡時,史事大多無誤,但有傳聞、迷信不實之處。

本書十六卷,上起治元年(1644,崇禎十七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二月,記述南明史略鄭事蹟。本書編年綱,雜紀事本末、傳記形式。各卷年分事記述,但編年編月,有些事目中,多以事件題,有傳記、章奏、詩文。每卷有“誌異”,專記星像變化和天災異象。

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 “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多方面史料,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大事,宋人親身經歷或所聞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事有疑信”。

該書紀事本末體方式專記南明福王政權七件大事,是研究南明和清初歷史參考資料。

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末劉編定三十三篇,書名劉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鞏作了訂補。有東漢誘注,今。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註。吳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註》。

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大臣治政時問題,大臣們爭議、勸諫、奏議,規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軍政思想,此外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措施。它是中國開明統治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集大成。

二卷,唐代徐炫撰。該書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及隋五代史實,分門別類三十篇,是一部史料價值野史筆記。

宋代李綱著,記載了“靖康變”前後作者親身經歷和親聞,是研究此段時間歷史資料。

松漠紀聞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此書乃其所紀金國雜事。始於留金時,纂錄。及歸,懼為金人搜獵,悉付諸火。既譴謫,乃復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紀聞》。尋有私史禁,亦秘傳。紹興末,其長子適始校刊二卷。乾道中仲子遵增補遺十一事。

該書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號稱文起八代衰大文學家韓愈,是唐代唯一沒有佚失實錄,但唐文宗時期直筆書寫禁中事、觸犯宦官利益而遭到修改。有人認為作者韓愈和宦官俱文珍關係密切,因而這一實錄中涉及宦官文字語多回護,但畢留下了有關順宗及其有關時期情況第一手記錄,彌足。

全書共四卷。唐趙元一撰。本書是記載德宗避難奉天時期第一手資料。體例是日敘事,多記功臣勳業及逆臣言行,以示懲勸,作評論。其敘事記言往往較正史詳盡可信,可據考訂事實,雖間有失處,病。

三卷,唐裴庭裕撰。庭裕一作廷裕,字膺馀,聞喜人,官右補闕。其名見《新書。宰相世系表》,所謂裴氏東眷者。王定保《摭言》,稱其乾寧中內廷,文書,號下水船。其事蹟則無可考焉。其書專記宣宗一朝事。前有《自序》,稱上壽邸即位二年,監修國史丞相晉國公杜讓能,奏選碩學士十五人,分修《三聖實錄》。

記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亂世史事。佚。今有元陶宗儀輯本和奭輯本,黃氏輯本收入《漢學堂叢書》“子史鉤沉”,陶本。 《說郛》宛委山堂本六節,而商務印書館本,一節。今黃本點校。

三卷,專門記載元朝南宋史籍。記敘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南下臨安及宋幼主被俘北遷事,有史料價值。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蹟傳記性史書,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做,因此,目前流行有版本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版本是後人劉向做版本之上增加若干篇得來。

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一部歷史典籍,史料和民間傳說彙編而成。過去疑古派認為《晏子春秋》是偽書,《晏子春秋》時期冷落,自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文獻證明 《晏子春秋》並非偽書。 《晏子春秋》劉向的整理,共有內、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是一部中國古代名將傳記。稱《百傳》、《正百傳》,是南宋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人張預(字公立)了數年時間編寫。他十七史中選出一百位名編寫他們傳記。此書是《孫子兵法》思想編寫,後世許多名將傳記是受到了他影響。

是記載唐、五代詩人簡要評傳的彙編集。撰者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佚。

是一部系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傳統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學術史著作。全書一共62卷。 《明儒學案》王守仁心學發端發展主線,首篇《師說》提綱挈領全書。全書一共記載了一代210位學者。

皇甫謐著一本高士傳,那(今甘肅省臺縣那鎮)人,青年時代,即於學習,著述務,經史各家有研究,著有《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表現了他文、史方面才華。現存《高士傳》、中、下三卷,採堯、舜、夏、商、週、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91傳,其中《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2人,《四皓》一傳記4人,共記96人。

作者是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傳記.該書全書佚,存在書名訛誤、材料寫作時間問題.史料分析,其主體部分寫成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作者歸曹前,反映了曹操統一北方以前漢末群雄割據時代“英雄”概念。

東漢趙曄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吳、兩國史事主史學著作。 《吳越春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云趙曄撰,十二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

春秋末年戰國初期吳越爭霸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漢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多有所涉及,譽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記述,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獨詳;有些記述,可其他典籍文獻發明,彼此印證。

為明人筆記。三十卷,有補遺四卷。沈德符撰。萬曆三十四三十五年間撰成該書﹐二十卷﹐書名寓“野之所獲”意﹐四十七年編成《續編》十卷(一說十二卷)。德符留心史事﹐具特識。該書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曆末年,內容,明代筆記中堪稱上乘之作。為研究明代歷史史料。

本書記錄南唐至宋初江南史事紀傳體史書,宋人云全書八十四傳。今存十卷,首三卷分載南唐三主事蹟,後七卷南唐諸臣傳,三十四傳,宋人見,缺五十傳。所記南唐史事,有疏訛舛,宋人有指出。但多存南唐君臣珍聞軼事,有他書見者。

是日記體主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游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著作,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數種,主要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現象,作詳細記錄,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價值。

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酈道元。 《水註》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一萬餘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水,百三十七”。 《水註》看似為《水經》注,實則《水經》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是中國古代全面、最系統綜合性地理著作。

是宋代孟元老筆記體散記文,創作於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著作。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1125)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情況,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東京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一部歷史文獻古籍。

地理史籍,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元年(一說貞觀三年)貞觀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傳聞28個城邦、地區、國家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資料,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文獻。

簡稱《伽藍記》,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是東魏遷鄴城十餘年後,撫軍司馬楊衒重遊洛陽,追記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況歷史變遷寫作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歷史和人物故事類筆記,成書於公元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後世《洛陽伽藍記》酈道元《水註》、顏之推《顏氏家訓》並稱為中國北朝時期三部傑作。

成書於元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著作,全書共十卷。作者“詞乎紀實”精神﹐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史料。

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地方誌著作,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永和十年(348—354年)。該書記錄了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出產和歷史人物。洪亮吉認為,此書《越絕書》是中國現存地方志。

宋范成大著。上、下二卷。書中沿途名勝蹟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長江三峽、洞庭湖、赤壁、黃州、廬山記載,且時有考證。

南宋筆記,作者是耐得翁(生卒年),姓趙,南宋寧宗、理宗時人,其身世事蹟無考。作者曾寓遊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耳聞目睹材料仿效《洛陽名園記》,於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寫成該書。

刊刻於淳熙五年(1178年),宋代地理名著。週去撰,十卷。

古代中國宗教人文地理志。三卷,附《廬山紀略》一卷。封面及書名頁題“四庫全書收守山閣叢書、日本刊大藏經所收大谷大學藏本及元祿十年刊本合教本”書題:“宋陳舜俞廬山記合教本”、“重修廬山志副刊品”。

《通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政書。敘歷代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二百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政書,“十通”之一。 《通典》中記述了唐天寶以前歷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專書。唐杜佑撰,二百卷,內分九門,子目一千五百餘條,約一百九十萬字。

是明代王夫之所著一部史論。王畢其一生心血,69歲開始動筆寫作其逝世前才完成。全書60餘萬字,分為50卷,每卷之中朝代別;每代之中帝王號目,共30目;目下分作一個個專題;另卷末附有敘論四篇。該書文采飛揚,議論縱橫,見迭出,論點精到,堪稱傳統史論中系統精彩傑作,同時全面地反映王夫之歷史觀和政治思想傾向。

是中國及全世界首部系統性史學理論專著,作者是唐朝劉知幾。 《史通》包括內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內篇《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前佚,全書今存四十九篇。內篇全書主體,講史書體裁體例、史料採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並雜評史家得失。

是明代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結晶,和萬古教人傳世道,曠古稀世奇珍寶訓。於人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潛移默化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似語錄,而有語錄沒有趣味;,而有及整飭;訓誡,而有訓誡缺乏;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言清霏有味,風月。

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見於明代萬曆年間戲曲《牡丹亭》,此可推知此書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明、兩代文人增補,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見任何書載,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結晶。

是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易懂讀本之一。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節義,而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同時,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做人做事道理。

延伸閱讀…

四川民間隱士秘傳官家風水_飛寶寶取名網

袁天罡(星象學家、相士、道士、風水大師、預言家)

是戰國末年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作。該書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百家爭鳴和自己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是明代陳繼儒(一說陸紹珩)創作小品文集,刊行於天啟四年(1624年)。全書始於醒,倩,雖混跡塵中,視物外;澆漓世風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雋,其格言剔透,短小,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問世以來,不脛而走,讀者關注,其蘊藏文化魅力,讀者認識。

儒家通俗讀物,是明清時期文學品評著作,於當時以及以前文壇掌故,人、事、文章分段作評價議論。這本書是作者王永彬“於清·咸豐甲寅二月,於橋西館” “一經堂”完成。作者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情境,使本書語言、、易讀,並於其獨到見解文學史上佔有地位。 《圍爐夜話》分為221,“安身立業”總話題,道德、修身、讀書、安道、教子、、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功、立言、立業” “立德”本含義,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 《弟子規》《論語》經典編寫而成,集孔孟聖賢道德教育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人最佳讀物。

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傳習乎一語。

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作者程允升。 《幼學瓊林》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編著,本名《幼學知》,稱《成語考》、《故事尋源》,清人鄒聖脈作了增補,改名為《幼學瓊林》,叫《幼學故事瓊林》。內容介紹綜合知識主,天文地理、家庭飲食、花鳥獸木無包,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文字形式上,不拘泥於四言,運用雜言,注重兩兩,強求押韻。編排上以內容分類,介紹各類常用詞、成語及掌故。其中有些詞和成語解釋我們使用。

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一部國別體著作。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為內多位學者懷疑《國語》西漢劉歆偽作。該著作記錄範圍上起週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公元前947年),下智伯滅(公元前453年)。 《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傳說。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後序》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孔安國語氣寫,稱《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安國後人寫,故稱《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孫子孔衍關於《家語》《奏言》。

又名《新苑》,古代雜史說集。劉編。成書於鴻泰四年(前17)。原20卷,78。各類記述春秋戰國漢代遺聞軼事,每類前列總說:事後加語。其中記述諸子言行主,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是西漢桓“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史書,文學體裁為話體。書中記述了當時漢昭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一場辯論。鹽鐵論爭論核心是桑弘羊首倡導國營壟斷和經濟爭論,當今中國有借鑒作用。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本書是南宋朱熹和呂祖謙編訂理學入門書和概論性著作,選取了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4人語錄622條,分類編輯而成。

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政治哲學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學,發揮“春秋一統”旨,闡述了陰陽五行,天人感應核心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循環歷史觀,漢代中央集權統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誕生於明清之際,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啟蒙性質批判君主專制名著。該書歷史深刻反思,總結了秦漢以來,是明代歷史教訓,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並提出了“天下主,君客”一系列前人進一步民主觀念,具有啟蒙性質和民主色彩,梁啟超稱為“人類文化之一產品”。

古代論政著作。唐朝李世民撰。此書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論述人君道一部政治文獻,他賜予子女時雲,叮囑,作為遺訓:“飭躬闡政道,其中,朕不諱,無所言。”十二篇: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賞罰、農、閱武、崇文。書成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是東漢思想家王符作品,十卷三十六篇。其內容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政論文章,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歷史、思想、文化多個領域,後人了解和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歷史資料。 《潛夫論》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批判,揭露了社會上本末倒置、名實相違黑暗情形,認為這些出於“衰世之務”,並引典,歷史教訓統治者加以勸誡。

徐幹著作,是一部政論性著作,係屬子書,其意旨:“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於聖賢道。” 所以,歷代史書《宋史》其列入雜家類而外,其餘者其列入儒家類。傳本《中論》一書分上下二卷,共計二十篇,從《治學》《爵祿》十篇為上卷,《考偽》《民數》十篇為下卷。《群書治要》輯有《中論》逸文《復三年喪》、《制役》兩篇,今本《中論》多附錄,可見今本《中論》。分析歷代官私書目《中論》一書著錄情況,可知該書是宋代出現闕情況。

《北溪字義(豎排版)》中北溪字義原名字義詳講,稱《四書字義》或《四書性理字義》,是陳淳晚年講學,他學生王雋筆錄整理。因為嚴格講,該書內容主要是闡釋朱熹理學思想,而不是一無依傍地疏解四書原義,所以,作者沿用了過去用得多而北溪字義書名。

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我國古代卓越軍事思想和鬥爭經驗總結而成兵書,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是中國現存兵書,是世界上軍事著作,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2300年,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璀璨瑰寶,傳統文化組成部分,是古代軍事思想集中體現。

相傳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 《素書》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思想發揮道作用及功能,同時道、德、仁、義、禮治國、揆度宇宙萬物運化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應事物、處理事物智能作。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此書授予張良。張良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一部道家兵書。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贍,邏輯,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六十篇。 《六韜》內容十分,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涉及到了。其中精彩部分是它戰略論和戰術論。

是中國古代兵書,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一力作。 《孫臏兵法》稱《齊孫子》,作者孫臏,傳說他是孫武後代,戰國時期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鄄城一帶),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

原名《百戰奇法》,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古代軍事理論專著而問世,這無論是宋以前或是宋以後,是不多見。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兵家重視和推崇,給予評價,並刊行,流傳。

原稱《黃石公三略》,是古代漢族軍事著作,屬於道家兵書,與《六韜》齊名。此書側於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道理,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某些思想,專論戰略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當時武學讀書《武經七書》編入。目前,該書成為世界各國領必讀書籍之一。

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道軍事著作,稱《諸葛亮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如《經籍志》;或《新書》,如陶宗儀《說郛》;有稱《將苑》,如《百川書志》。 《漢魏叢書》雖於書名題作《心書》,而篇章標題中間有《新書》字樣。現存版本中,這幾種稱謂有,核其內容,雖有所,但基本上是,是同書。

中國古代兵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戰國初期吳起所著,戰國末年流傳。 《吳子》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有關思想,歷史上《孫子》齊名,並稱為“孫吳兵法”,因而歷代兵家所重視。

是中國古代一部兵書。 《尉繚子》一書,於它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有爭議。一說《尉繚子》作者是魏惠王時隱士,一說秦始皇時樑人尉繚。署名是尉繚子。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說明此書西漢流行,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是我國古代兵書之一。成書於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司馬法》流傳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殘存五篇。但這殘存五篇中,記載著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我們研究那個時期軍事思想,提供了資料。

《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稱《太白陰經》,道家著作,中國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名稱由此而來。作者為唐朝李筌。中國古代兵書。唐代宗時河東節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裡籍,《集仙傳》道其仕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全書10卷。現存《墨海金壺》、平津館影宋抄本。

是一部講戰略軍事著作。 《乾坤大略》指導思想是專論大端,即專論“王霸大略”。覽天下大勢,求帝王得失成敗,闡述逐鹿問鼎、扭轉乾坤大方略。於此一性質,作者王余佑明確指出:“此非談兵,談略。”“至於選、練兵、安營、布陣、器械、旗鼓、間諜、嚮導、地利、賞罰、號令種種諸法,各有專書,不在此列。”

是蜀漢軍事著作之一。原有二十四篇,但現在其中八務、七戒、六、五懼法現失傳。說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晚年時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經驗。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死前此書和造用“連弩”法畢生所學傳授了姜維,使姜維成為了諸葛亮有力繼承人。

是北宋官修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為宋仁宗時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命用了五年時間編成。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於研究宋朝以前軍事思想。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研究。

稱《唐太宗李衛公問》、《李靖問》,或簡稱《唐李問》、《問》,是兵家著作。內容相傳記錄唐太宗和李靖關於軍事問題問答。全書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問答,中卷三十三問答,下卷二十五問答,九十八次問答,一萬餘字。宋代神宗元豐年間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是戚繼光薊鎮練兵時撰寫。此書9卷,附雜集6卷。它和《紀效新書》稱為戚氏兵書姐妹篇。 《練兵實紀》內容,涉及兵員選拔、部伍編制、旗幟金鼓、武器裝備、將帥修養、軍禮軍法、車步騎兵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練兵經驗,結合北方練兵實際,其練兵思想《紀效新書》基礎上有了發展。編成保結及其訓練建軍、訓練和作戰各個方面。

是中國古代蜀漢軍事著作。三國時期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所著兵法。此書《隋書·經籍志》中有收錄,此後許多兵法類書收有此策《十六策》,諸葛亮主要論述治國治軍道,全文分為十六個部分,論述治理國家十六個方面,所以稱“十六策”,六千字。諸葛亮《十六策》中所提出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後代人們推崇,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經典。

南宋陳傅良撰。全書八卷。全書歷述周代及春秋、秦漢、唐代以來歷代兵制得失,對宋代。此書可作研究歷代兵制,是宋代兵制參考。

中國宋代兵書。北宋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許洞,歷四年於景德元年(1004)撰成,20卷,210篇,共論210個問題。許洞任軍推官、 均州參軍職。該書現存明嘉靖刊本及《四庫全書》刊刻本。

成書於明末,是一部有影響古代軍事理論著作。

是古代軍事著作,屬於中國第一部軍事人物評論集。 1卷,28篇(今本缺2篇),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撰。此書宋《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有著錄,現存明 “穴研齋”抄本、 清《四庫全書》、《浦城遺書》、《指海》刊本。

稱《華嶽翠微先生北征錄》、《翠微北征錄》,宋代兵書。但是《宋史·藝文志》、省府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直到清代黃虞稷編《宋史·藝文志補》、《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始見著錄。清嘉慶五年庚申(1800年)校勘學家顧廣圻本書寫跋文中說:此書“世鮮傳者,得觀於讀見書齋楮墨間,古香噴溢,三數百年物。令人於肅然起敬中愛玩不忍釋手。”

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十餘萬言,大部分韓非自己作品。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結合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最高峰,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後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

是先秦時期各學派論彙編,內容,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秦漢時期,內容,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觀點,《漢書·藝文志》其列為道家著作,當時有86篇﹐今存76篇﹐其馀10篇存目錄。 《管子》一書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大法。

稱《商子》,現存24篇,戰國時商鞅及其後學著作彙編,是法家學派代表作之一。

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0.5~0.8厘米,內文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隸書轉變階段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佔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方面發展歷史提供了資料,具有十分學術價值。

《慎子》一書,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介紹說有“十二論”。徐註釋道:“今《慎子》,劉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四十二篇,宋代《崇文總目》記為三十七篇。現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見,《慎子》佚失情況,大多失傳。

《揚子法言》十卷,漢揚雄撰。十三篇,篇各有序。

中國古代一部案例彙編,宋代鄭克編著。又名《決獄龜鑑》。原書20卷。傳諸本大都有缺佚,僅明代《永樂大典》載有全書,但各卷界限不可考。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時,加以校訂,重新整理,分為8卷。

我國古代法醫學著作。一卷。宋·桂萬榮撰。刊於1213年。本書載述刑法折獄一些典型案例。每案有四言標題。其中有涉及法醫鑑定內容。現存《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棠陰比事》是繼五代時《疑獄集》,與宋代鄭克編撰《折獄龜鑑》後,一部記述訴訟活動書籍。

相傳春秋時代名家鄧析作,但是有人指出內容參雜其他家說法。 《四庫全書》其歸入子部法家類。 《鄧析子》分為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是君主與臣民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心對待臣民,歸結到後無厚,是反映。

初刊於1637年(崇禎十年)。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科學技術著作,有人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作者書中強調人類要和協調、人力要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一部,它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生產力狀況。

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農學家賈思勰所著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一部農書。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加工貯藏、野生植物利用,以及治荒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土壤與農作物關係,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中國元代初年司農司編纂綜合性農書。成書於元十年(1273)。其時元滅金,並宋。正值黃河流域多年戰亂、生產之際,此書編成後頒發各地作為指導農業生產之用。

是宋朝一本講述酒書籍。 《北山酒經》是宋代酒文獻力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總論,論酒發展歷史;中卷論製曲;下卷記造酒,是中國古代全面、地論述有關酒著述。

是西漢晚期一部農學著作,認為是中國一部農書。 《漢書‧藝文志》著錄作“《氾勝》十八篇”,《氾勝書》是後世通稱。 《氾勝書》與《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醫書,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觀察、大量臨床實踐以及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一部醫學著作,稱為醫之始祖。

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基礎上,結合作者學習、採訪積累大量藥學知識,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一部。書中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科學藥物分類方法,融入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臨床實踐。本書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博物學著作。

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原著《傷病論》,流傳過程中,後人整理編纂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金匱要略方論》。

稱《本草經》或《》,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專著,是中國中醫藥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七情和合”原則幾千年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源頭。神農本草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三品分類法,、中、下三品,文字,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是戰國時期成書,作者是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戰國時期秦越人(鵲)所作。本書問答解釋疑難形式編撰而成,討論了81個問題,故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基礎理論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二十二脈學,二十三二十九經絡,三十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六十一疾病,六十二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八十一針法。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譽為中國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大成,後世醫家影響。

是我國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病論》雜病部分,是我國現存一部論述雜病診治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內容。後世譽“方書祖”。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因其異於十二,故稱“奇經”。它們既屬臟腑,無表裡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十二經脈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脈學中醫學中是受重視。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後,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其通俗易懂、於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其中謬誤。李時珍繼承了脈學,博採歷代各家之長,經義發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五臟六腑經脈體,闡發透闢。他《脈經》24脈基礎上,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洪、微、緊、緩、芤、弦、革、、濡、、散、細、伏、動、促、結、代。他朗朗上口、易於記誦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每一種脈像做了形象描述,如說浮脈“浮脈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浮脈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他“相類詩”、“主病詩”,同一類各種脈加以歸納,其診斷病證方面意圖加以闡發。這《瀕湖脈學》全部內容,雖然篇幅多,但中醫脈學發展史上有地位,成為學習脈學必讀著作。

延伸閱讀…

袁天罡(生卒年不詳)

洞天尋隱·洞霄紀|風水變局與深山棋會:棲真洞再發現手記

是一本闡釋性讀物,是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每味藥物下分原文、註釋、語譯、語四個部分。全書現代語言每味藥物品種、來源、產地、藥性、功能主治、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內容進行了全面闡釋。內容,通俗易懂,實用性強,適合於中醫藥工作者、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藥者閱讀、參考。

針灸專著,又名《針灸大全》,10卷。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簡稱《玄機秘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針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針灸臨床經驗編成此書。本書全面論述針灸理論、操作手法,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針灸醫案,明以前針灸學術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針灸參考著作。

是·黃元禦撰寫於1753年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為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床醫學綜合性著作。

法醫著作,又名《洗冤錄》、《宋提刑洗冤集錄》,4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於淳祐七年(1247年)。全書檢驗總說、驗傷、驗屍、辨傷、檢骨53項內容組成;並犯罪、犯罪偵察、保辜有關斷案、法吏檢驗格式程序,詳加論述。本書內容,見解,雖間有論析欠當處,但大部分內容源於實踐經驗,是中國、較法醫學專書。後世諸法醫著作多本書藍本,或加註釋,或予以增補,並世界法醫學發展有過貢獻,曾先後譯成荷蘭、英、法、德國文字。

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認為此書前身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加語(冠以“案經”,或作“”),編為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藥性(溫、平、寒、),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首載菠薐、胡荽、莙荙、鱖魚食蔬。動物臟器療法藻菌類食療作用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為唐代系統全面食療專著。原書佚,敦煌有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為元代思慧所撰,成於元朝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是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講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卷三講是米穀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

古代中醫方劑著作。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中醫治療學專著。 8卷,70篇。原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係作者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實用單驗方及灸法彙編而成。經梁代陶弘景增補錄方101首,改名《補闕肘後百一方》。此後金代楊用道摘取《證類本草》中單方作為附方,名《附肘後方》,即現存《肘後備急方》,簡稱《肘後方》。

宋代竇材編撰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託名鵲傳,故名。此書重視經絡和針灸療法特點。卷上介紹“黃帝灸法”“鵲灸法”及竇材灸法,治法上強調扶陽,禁用寒涼劑。卷中論及、陰毒、勞复、喉痺、、中風100餘種外感、內傷及臨床各科雜病。卷下除續載部分病症外,“鵲神方”收有94方,介紹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相當數量方劑見於宋以前醫籍,並保留有我國麻醉方劑—睡聖散,具參考價值。

清代吳瑭(鞠通)著(1798年),溫病通論著作。該書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溫病創新理論之一。易耗傷陰液思想指導下,吳鞠通倡養陰保液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溫病治法方藥體系,故《溫病條辨》稱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

是清代徐大椿編撰醫學論文集。收集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經絡臟腑、脈、病、方藥,下卷則治法、書論(並各科)、古今。縱橫捭闔,觸及處,每有見,發前人發,言常人所言,尤針砭時弊甚多,論述道理。

我國傳統命理學上擁有地位,其作者為明朝進士萬民英。而清朝編修《四庫全書》他著作《三命通會》和《星學大成》收錄,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是浩如煙海、燦若星漢中國典籍文化中,集古代各時期相學家論述和著作大成一書,概括了中國相術所有領域,成為自明、以來流行相術技法大全。為宋代陳摶秘傳,明代袁忠徹訂正。

是唐代風水大師楊筠鬆代表作之一,是龍脈風水最權威聖典,譽為“中國古代測繪學”,是了解運用龍脈風水、振興家業最佳典籍。

宋代徐大升東海徐子平先師論命成果而編著。是八字命理學宗祖作,是八字算命術必習經典名著,該書是財官印食傷格局將命運層次分為三六九等第一書。若是論及以往名師聖賢,決斷生死屬鬼穀子師納音論命法,論應首推徐子平先師子平財官格局法,人們紀念徐子平先賢算命術上貢獻,算命術統稱為子平術。

相傳宋人京圖撰,清代道光年間任鐵樵註釋,增註袁樹珊撰輯。

是東晉學者郭璞著作,全文不到兩萬字,系統地闡述了風水理論。其五大理論亮點歸納:一是乘“生氣”論;二是“藏風得水”論;三是“形勢”論;四是“四神砂”論;五是“土質標準”論。

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是《算十書》中一種,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該書內容十分,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數學上有其獨到成就,不僅提到分數問題,記錄了盈問題,《方程》章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應用數學,它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體系。

是空風水理氣中經典,託名楊筠松著,戰亂失傳,明末蔣大鴻輯錄注疏,破譯其中難解部分,從此後,玄空卦理為基礎江西風水得以影響後世千年不絕。然,隨著蔣大鴻《地理辯正》發表,後來《天玉經》連番註釋者不知幾,各人理解,各抒己見。一時間,珠玉紛陳,百花齊放,令後學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是古代漢族傳統命理學著作。四柱八字命理古籍之一,稱為但凡研究八字算命者命理古籍資料,命理學術界中其地位。原名為《神峰張先生通考命理正宗闢謬大全》為明朝神峰子張楠所著。是命理學十大古籍名著之一。

舊題“唐楊筠松撰”,為唐朝地理風水學家楊筠松撰寫。全書分三篇,介紹如何山水地勢尋找龍脈,上篇論幹中尋枝,關局水口主,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論結穴形勢。

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漢焦延壽撰。 《四庫全書》列於“子部術數類”。易林源自於《周易》,每一卦各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變四千零九十六卦。 《經》共有卦爻辭450條,《易林》有4096占卦變之辭,卦爻辭增加十倍多,各係文辭,四言韻語。 《易林》作者,有四種說法:焦延壽,崔篆,許峻,明代學者顧炎武以為東漢後期著作。

《李虛中命書》·三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鬼穀子撰,唐李虛中註。中字常容,魏侍中李沖八世孫。進士及第。元和中官殿中侍御史。韓愈作墓誌銘,見於《昌黎文集》。後世傳星命學者,虛中祖。

《月波洞中記》二卷,案《月波洞中記》見於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者一卷。稱老君記於太白山月波洞,九篇。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一卷,序稱唐任逍遙得之於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九篇相形術,與《藝大略》所記並合。

明代人偽託五代十國何溥名所撰《靈城精義》,創立三元三運之說,天地運結合起來,輔以河洛八卦,使陰宅風水學說適用性。

是宋朝時出現一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佔有地位著作。 《棋經十三篇》價值,於它系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十訣〉,開始系統化。但建立起一個體系,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誌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高度。

中國畫論著作,謝赫所著,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篇系統繪畫品評專著。

中國古代造園專著,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明末造園家計成江蘇儀征所著,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禎七年(1634)刊行。全書共3卷,附圖235幅。全書論述了宅園、別墅營建原理和手法,反映了中國古代造園成就,總結了造園經驗,是一部研究古代園林重要著作。

文藝教育讀物。清包世臣撰。六卷。前四卷論文,評論古人作法,抒發己見,錄己作書、序、碑傳文。後兩卷書法理論著作,闡述學書經驗心得,論述漢代以來書法筆源流,以及為《書譜》辨誤。前後合編, 故為“雙楫”。抑帖揚碑,中葉後書風變革有影響。有《翠琅玕館叢書》、《藝術叢書》、《芋園叢書》、《藝林名著叢刊》本。

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全面介紹茶第一部專著,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茶學專著,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書。將普通茶事升格一種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發展。

古代中國烹飪著作。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作為一位美食家, 《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產物,文言形式,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飲食狀況烹飪技術,大量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十八世紀流行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介紹了當時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中國飲食名著。

是張之洞撰寫一本舉要性目承書。 《書目答問》一書,是作者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善”而為其開列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導讀目錄(一說系張委託繆荃孫代撰)。收錄者多書籍,所選版本當時習見者中取其缺少誤者主,而追求所謂宋槧元刊。

又名《捭闔策》。傳是鬼谷先生後學者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 《鬼穀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失傳。

南朝梁武帝時期(502 —549 年),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是《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來不得有所複,但周興嗣編纂文章時,重複了一個“潔”字(潔、絜義異體字)。因此,《千字文》實際運用了999字。

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式傳世。有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多萬言。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雜家(儒、法、道)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是闡述墨家思想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認為是墨子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取》、《取》6篇,稱作墨辯或墨經,闡述墨家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蒙學讀物。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記。 《百家姓》並各姓氏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又名《淮南鴻》、《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一部論文集,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繼承先秦道家思想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部分,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

《智囊全集》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收上起先秦、下明代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表現人物,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運用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處世奇書,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智謀錦囊。

是清代金纓編著一部格言彙編,此書集先賢警策身心語句,垂後人良範,條分縷晰,情理明。全書主要內容包括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政類、惠吉類、悖類。所謂是成己成人寶筏,希聖希賢階梯。 《格言聯璧》一書,咸豐元年(1851年)刊行後,即傳誦,所謂“地南北、人,家家置於案,人人背誦習讀”。堪稱處世金科玉律,修心養性人生智慧,千古不移至理名言。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據現可見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609條。書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軍事利害、典制禮儀演變,賦役制度弊害,有記載。

中國有笑話書歷史由來,但集大成者可說《笑林廣記》屬。此書作者「遊戲主人」編成,遊戲主人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清代一批文人一起編寫而成《笑林廣記》可算是嚴格意義上笑話集,語言風趣,文字,表現手法十分。

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清代朱柏廬先生一篇家教名著。 《朱子家訓》524字,地闡明了修身治家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比如尊敬師長,持家,鄰里和睦,今天有現實意義。

一書東漢王充(27-97年)所作,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 《論衡》是王充代表作品,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招致》存篇目,實存84篇)。該書稱為“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異書。”

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告誡子孫著作。顏之推編。七卷,二十篇。顏之推(531年~591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推被俘西去。他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黃門侍郎。 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仕於隋。家訓一書隋滅陳(589)後完成。

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所著百科類圖書。該書講述了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從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二十大類125個小類學科知識。

是我國古代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蒙學教材之一,作者,內容上分析,是南宋後儒家學者撰輯。它匯集了孔、孟以來歷代名人賢士嘉言善行,以及民間流傳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德方面格言諺語,有些滲透了佛、道兩教因果報應思想,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啟人心智之句。

明代散文集。為明朝散文家張岱所著。該書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歷過雜事,種種世相展現人們面前。

《五筆》,74卷,1220。其中,《容齋》16卷,329;《容齋續筆》16卷,249;《容齋三筆》16卷,248;《容齋四筆》16卷,259;《容齋五筆》10卷,135。據作者宋朝洪邁自述,《容齋》寫作時間逾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智慧和汗水結晶。本頁面包含《容齋》16卷內容。

是一部系統品鑑人物才性玄學著作,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參考書。全書共三卷十二篇,三國魏劉劭作,南北朝時西涼劉炳作注。書中講述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人性剖析。

是明代張居正所作一部權謀類著作,13卷。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實。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是中國先秦時期名家主要代表公孫龍重要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公孫龍子》原有14篇,後來多數散失。 《隋書。經籍志》“道家”下列《守白論》。現存《公孫龍子》一書只有6篇,保存明代《道藏》中,該書流傳情況復雜,宋代後有人懷疑它性,認為今本《公孫龍子》是晉朝人材料編纂起來,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孫龍子》本來面目。該書是研究公孫龍哲學觀點和邏輯思想史料。

原名《蒙養故事》,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最初明人蕭良有編撰,後來楊臣諍進行了增補修訂。龍文是古代一種千里馬名稱,它只要看見鞭子影子會奔跑馳騁。作者寓意是,看了這本《龍文鞭影》,青少年有可能成為“千里馬”。 《龍文鞭影》主要是介紹中國歷史上人物典故和逸事傳說,四字一句,兩句押韻,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它問世後,影響,成為受歡迎童蒙讀物之一。

本書系紹興人葛虛存於民國初年眾多清人筆記說、方志、文集、書牘、奏摺、詩話中採集編纂而成,全書分學行、令節、治術、將略、文藝、憐、吏治、先德、異徵、度量、清操、科名、風趣、境遇、閨閣、雜錄16類,573,記述了清代各式名人各種軼聞趣事,既可助談資,可以此了解清代社會狀況。

作者曹廷棟,為清朝秀才,五卷,是老年養生專著,周作人其評價甚,稱是可以作為六十壽禮書。其最佳刻本為清乾隆三十八年曹廷棟自刻本。

是南宋學者王應麟所撰札記考證性質學術專著。全書包括說經,八卷。內包括《》、《書》、《詩》、《周禮》、《儀禮》、《春秋》、《公羊》、《孝經》、《孟子》,小學、經總;天道、地理、諸子二卷,考史六卷,評詩文三卷。雜識一卷。作者一生博洽多聞,有宋一代諸儒罕其倫比,學術淵源雖出自朱熹,但朱子之舛誤敢於辨證,並不為師門諱,堅持門戶見。

是古代歷史筆記說集,其中“西京”指是西漢長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該書寫是西漢雜史。既有歷史有西漢許多遺聞軼事。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

李調元撰寫,十六卷,依事類分卷。首記民俗,所錄民歌,多詩。全書時有粵方言詞語,首卷專條。方言字及字書失收字。二、三卷記山川,水系、地貌。述山脈時附考證。文字,可作山水游記讀。博物、工藝,記嶺南珍禽異獸鱗介昆蟲,經濟資源角度著眼。又間附工藝流程、有關謠諺。近世西歐物質文明東漸足跡,有反映。卷七記少數民族,提供了民俗、民族、宗教、社會、史學諸學術領域大量史料。

梁元帝蕭繹撰寫《金樓子》是南北朝時期一部子書,但不載於《梁書·元帝本紀》。 《金樓子》是採用札記、隨感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後加自己看法;或借題發揮闡發自己思想;或記述史實以勸誡子女;或追敘往事,聊以自慰;或轉志奇事,聞見;或記東交遊,敘友情,。總之,與《呂氏春秋》、《淮南子》雜家著作相比,《金樓子》是,它基本上是蕭繹一人撰寫而成。

20卷,周密撰。作者字,自號草窗,號弁陽嘯翁、蕭齋、泗水潛夫、華不注山人、弁陽老人。

北宋末年葉夢得所撰,兩江總督採進本,二卷,250條。本書多記北宋時期朝野雜事,考證經史、地理、詩文、典章制度方面內容多。於作者學識淵博,藏書,通悉古今,故所考辨諸問題有參考價值,歷來文史學者重視。但作者北宋末蔡京有瓜葛,故書中所論,有盡公允之處。所記宋代軼事,有珍聞,如記平山堂景觀、南北宋之際社會動亂,。

又名《石帆亭紀談》,二十六卷,是清代筆記說集,作者是王士禛。部分內容作者兒輩記錄整理而成,全書近一千三百條,分成四目:一,談故:記敘清代典章與科甲制度、衣冠勝事;二,談獻,主要記敘明中葉清初名臣、畸人、烈女事;三,談藝,評論詩文,採擷佳句;四,談異,記敘傳聞故事。

該書記述了當時社會風俗和一些破除迷信故事,內容生動通俗,富有智慧。

是唐孔穎達撰文獻彙編。二十卷。唐初《五經正義》第二部,孔穎達、王德韶、李子云奉詔撰,朱長才、蘇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趙弘、智複審,孫無忌、李勣、於志寧、張行成人刊定。此書湊合《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並採用偽孔安國《尚書傳》,伏生本《今文尚書》20篇分為33篇,加上所謂出自孔宅夾壁《古文尚書》25篇,定為58篇,作為科舉考試必讀經書。流傳幾千年,後世影響。

是宋代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覽》採以群書類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太平總類》;書成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週,所以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亡佚,使本書顯得彌足,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

是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歐陽詢與令狐德棻、陳叔達、裴矩、趙弘智、袁朗十餘人於武德七年(624年)編纂而成一部綜合性類書,該書是中國現存一部官修類書,它保存了中國唐代以前文獻資料,是許多詩文歌賦文學作品。與《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

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楚國或巴蜀人作。是一部奇書。該書作者,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成者” 。現代學者認為成書並,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佚。22篇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漢書·藝文志》作13篇,晚出大荒和海內經計算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膾炙人口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章回體長篇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此書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脂本匯校,後四十回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筆記說。是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為十卷,今傳本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遺聞軼事,主要有關人物評論、談玄言和機智應對故事。

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105年歷史風雲,描寫戰爭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矛盾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三國英雄人物。

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說家蒲松齡創作文言短篇說集。 《聊齋誌異》意思是書房裡記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說491篇(張友鶴《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註聊齋誌異》494篇)。題材,內容,有藝術成就。作品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典型,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結構佈局,文筆,描寫,堪稱文言短篇說巔峰作。

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一人,或兩人有)編著章回體長篇說。全書描寫梁山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宋朝征戰,消亡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過程,揭示了起義社會根源,腔地歌頌了起義英雄反抗鬥爭和他們社會理想,揭示了起義失敗內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問世後,社會上產生了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典範。

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小說集,作者是東晉史學家干寶。其中大部分故事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大成著作,蒐集了古代故事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先河。

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白話短篇說集。完成於天啟四年(1624),收錄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認為,這些作品編撰者程度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說。總體而言,《警世通言》題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婚姻愛情女性命運。其二,功名利祿人世滄桑。其三,奇事冤案世界。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社會百態。

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五十六回。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前,抄本傳世,於1803年(嘉慶八年)。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於“功名富貴”表現,一方面揭示人性腐蝕過程和原因,從而當時吏治腐敗、科舉弊端禮教進行了批判和嘲諷;一方面地歌頌了少數人物堅持自我方式所作於人性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理想。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高峰,它開創了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範例。

白話短篇筆記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始刊於1627年(明天啟七年)。其題材或來民間事實,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少數宋元舊作外,絕大多數是明人作品,部分是馮氏擬作。形象,結構充實,描寫,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帶有說教、因果報應宣傳和色情渲染。 《醒世恆言》作者之前刊行《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稱《三言》,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筆記集之一。凌濛初《拍案》、《二刻拍案》並稱,稱為“三言二拍”。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相國小姐崔鶯鶯仕女紅娘幫助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人阻撓,終成眷屬故事。全劇體制,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故事,這古代雜劇中是。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是古代文言說第一部總集。宋代人編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宋初野史傳說及道經﹑釋藏為主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12人奉宋太宗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原名《閱微筆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紀昀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慶三年(1798年)間筆記形式所編寫成文言短篇志怪說。時間上,《閱微草堂筆記》主要搜輯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當時代前後流傳鄉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奇情軼事;空間地域上,其涵蓋範圍遍及全中國,烏魯木齊、伊寧、滇黔地。同時《閱微草堂筆記》有意模仿宋代筆記說文風,歷史上享有《紅樓夢》、《聊齋誌異》並行海內盛譽。

是明代許仲琳(有爭議)創作長篇小說,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主要薑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歷史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破陣斬封神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生動、人物形象,後薑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長篇小說。說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海外遊歷故事,包括他們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等國的歷史。後半部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百花仙子託生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託生一百位才女考中,並朝中有所作為故事。其神幻創作手法數典,地勾畫出斑斕天輪彩圖。

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白話短篇說集。 《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古今說》,全稱《像古今說》。後重印改名為《喻世明言》,“三言”其他作品書名相配。全書40卷,每卷1篇,共計40篇。它和《通言》、《恆言》一樣,為宋元明話本說。 《喻世明言》中故事產生時代,包括宋、元、三代,其中多數宋元作話本,另外有些是明人對宋元舊作改編加工,收錄和改編了一些歷史傳奇故事。此外,《喻世明言》各篇小說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主題涵蓋愛情、婚姻、朋友情義,展現了其時社會百態。

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志怪說集。西晉張華(232~300)編撰,分類記載異境奇物 ﹑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有山川地理知識﹐有歷史人物傳說﹐有草木魚虫﹑飛禽走獸描述﹐有神仙方技故事 ﹐其中還保存了古代神話材料。如記八月有人浮槎天河見織女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原始資料。

是中國古代一部歷史演義說,作者是明末說家馮夢龍。這部說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西周宣王時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歷史。元代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時期,餘邵魚撰輯了一部《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史傳《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成為一百零八回《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此書作了修改,定名為《東周列國志》。

明代文言短篇說,中國十大禁書之一,作者是瞿佑。洪武十一年編訂成帙,抄本流行。元末明初社會動盪,摧殘、扭曲著社會中、下層男女情慾生活。此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禁毀說,摹書普羅男女畸變外,其人鬼相戀,“交合事,一如人間”,成為遭禁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自己都坦陳此書“於誨淫,藏書笥,不欲傅出”。

又名《續搜神記》,是《搜神記》續書。題東晉陶潛(365-427)撰。所記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偽不可待辯。陶潛死後事,此書為偽託,或以後人增益。 《搜神後記》與《搜神記》體例相似,但內容多《搜神記》見。該書十卷,一百一十七條。 《搜神後記》魏晉南北朝志群書中是具特色。它內容上妖異變怪談,而多言神仙;藝術上是記敘減少,成片有關當地風土民間故事。

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編著擬話本說集。正式成書於1627年(明天啟七年),尚友堂書坊於翌年1628年刊行。 《拍案》是模仿話本小說而創造小說集,其題材大多取自前人。書內容,思想傾向前後盡,主要有描寫商人思想行徑、命運遭際作品和描寫婚戀作品。其多出自前代著述,但凌濛初創作,程度表現出晚明社會現實時代氣息,浸含著凌氏本人思想觀念和憤世不平氣。《二刻拍案》並稱二拍,加上馮夢龍“三言”,“三言二拍”,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

是一本世情說多於志怪說。冷於冰其成仙道路上,收徒並且幫助其親人弟子誅殺禍世間妖怪。人情關係很多時候影響了原本屬於志怪說天馬行空特點。文筆和批註來看,本書能反映古代說特點,是明清說一個代表。

作《錄》《記》,是一本神奇怪異志怪說集,為南朝宋宗室劉義慶集門客所撰,30卷,原書散佚。魯迅《說鉤沉》中輯得二百六十五則。書中記鬼神事,變幻,合於此意,故取此名。書中有故事與《列異傳》《搜神記》《搜神後記》。

清末中篇說,是劉鶚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代表作,說一位走方郎中遊歷主線,社會矛盾開掘,是他書中敢於直斥清官(清官中酷吏)誤國,清官害民,獨具慧眼地指出清官貪官。同時,說民族傳統文化精華提煉、生活哲學及藝術、女性審美和、人物心理及音樂景物描寫多方面達到了高超境界。

擬話說集。明末凌濛初編著。於1632年(崇楨五年)成書刊行,與作者前著《拍案》合稱“二拍”。四十卷,每卷一篇,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姊魂游完宿願,小姨病起續前緣》,與《拍案》卷二十三,卷四十亡佚,補錄雜劇《宋公明鬧元宵雜劇》充數。作者稱系“偶戲取古今所聞一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說”,題材大多取自前人。該書思想內容是複雜,但總體上看,程度上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思想觀念,其提倡傳統道德中有不可否定成分。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

是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創作長篇小說。說陳發行《世界報》上連載,共五編60回,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長篇章回說。它30多個獨立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雜小吏,開創了近代說批判現實風氣。魯迅《官場現形記》與其他三部小說並稱之為譴責說,是清朝晚期文學代表作品之一。

古代中國神話志怪說集。二十四卷,清代乾隆末年袁枚所著。初名《子不語》,元說部中有同名作品,後改名《》。 《》中有故事,表現了袁枚反對理學、追求個性解放思想,這當時是有積極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