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戰國時期一種哲學系統,戰國時期流行一種宇宙萬物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類學説(五緯次序),統稱「五行」。五行並非指五種單一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五種屬性抽象概括。

五行和陰陽學説一,為古代中華文化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方面。

現説火水木金土五行者,上溯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關於彝族十月曆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結論[1],五行即古人説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概念[2]:

五行中「行」字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五種氣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意義是天地陰陽氣運行,即五個季節變化。……
早期五行決不是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不是指一種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五時或五季。四時説是後起,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説上古時代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曆法系統,即十月陽曆。[1]

關於《洪範》五行,有學者質疑,若「初一曰五行」「五行」系曆法含義,其後文敍歲、月、日、星辰、歷數「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五行」五材義而用字非「五材」。《洪範》「初一曰五行」「五行」,系「五材」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説泛濫成思潮,《尚書》傳抄中發生「五材→五行」改奪屬可能。[4]

中國戰國末年,有了一種五材説。從《國語·鄭語》「土金、木、水、,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記載,開始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組合形式。

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思想(來説明王朝統治趨勢),且勝(剋)、生次序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關聯模式,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思想。東漢後,《內經》五行學説應於醫學,篡改了春秋時代存在四行學説。這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大量臨牀驗,形成中醫特有理論體系,起了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學派統稱五行,並加以嚴厲批評[5]。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內容研究指出,子思謂五行指是「仁義禮智信」[5]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合稱「五常」[5]。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中國哲學史上五行思想類別,綜合列舉如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聯繫。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更替、預示著王朝興衰。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所有朝代更替解釋五德循環相勝,認為一個王朝即興起時,上天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謝幕和一輪王朝循環開啓。例如,當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瑞應: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6]

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宣揚新朝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黑,是「衣服旄旌節旗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剋秦水德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新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剋。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7][8]

“道”成為中國哲學原則是。而“道”,《·繫辭上》雲:“一陰一陽謂道。”《莊子·天下》雲:“易以道陰陽。”可知,《周易》中心即闡釋陰陽道。

中醫學裡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提攜,相生相剋。五行直關身體運營,哪一項了了會出現相應身體癥狀,所以,瞭解機體五行是。

屬木器官:肝,膽,眼睛。工作過於時第一要維護肝臟。因為肝是身體裏集中藏血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得玩命儲血。五行本來是肝、心、脾、肺、腎這個方向相生,肝過勞,心,脾,肺,腎進入波及範圍,而且過勞積累怒氣會傷肝。

所以加班時零食不妨準備一些酸味,比如話梅。如果木系某個器官感覺,可以多吃一些屬木青色食物。它們對應人體肝臟及膽,含有大量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毒素。

推薦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各式葉菜。

屬火器官:心,小腸,舌。

屬火食物:赤色食品心屬火,這時候上火,心緒,心跳加快,心臟增加負擔,所以夏季是養心。

多吃養心食物之外,五行剋原理,腎剋制心火,冬季補養腎氣是個有遠見方法。養心好吃些赤色食物,它們對應是同為紅色血液及負責血液循環心臟,氣色,四肢冰冷體質人可以多吃一些。

推薦食物:紅豆,紅棗,胡蘿蔔,紅辣椒,西紅柿。

屬土時令:長夏乾過去,開始下雨一段時間。

屬土器官:脾,胃,口。

屬土食物:黃色食品長夏多雨,是一年中時期。濕氣過多會脾胃,脾胃受傷影響食慾,所以盛夏季節我們沒有胃口。

這時候飲食上「多甘多苦」,多吃食物能補充脾氣;五行來講,屬火心滋養屬土脾,多吃苦味結果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現問題,對應是黃色食物。脾,胃人體中扮演着養分供給者角色,它們調理好了,氣血會。

推薦食物:橙,南瓜,玉米,黃豆,甘薯。

屬金時令:秋季。秋天應該保養是肺,出現病痛是咳嗽,這是五行中精神影響秋天草木開始枯萎,很讓人感時傷月,心情。

屬金器官:肺,大腸,鼻。

屬金情志:屬金,肺同源,過度會造成肺損傷。。

屬金食物:白色食品。金系食物對應主要是肺臟,大多是白色食物它們性情偏平,涼,能健肺爽聲,能促進腸胃蠕動,強化陳代謝,讓肌膚彈性光澤。

推薦食物:梨,白蘿蔔,山藥,杏仁,百合,銀耳。

屬水器官:腎,膀胱,耳外餐過多會傷腎,這可是我們在意器官。廚做飯特點油大鹽大,這樣下飯。可是鹹味屬水,和腎一族,適量是有益,過度是,如果同時面色發黑,腎臟可能有問題。

屬水食物:黑色食物。這些食物對應是腎臟及骨骼,吃能幫助和腎,膀胱,骨骼關係密切,陳代謝,使多餘水分至於積存在體內造成體表水腫,有骨骼作用。

推薦食物:黑豆,黑芝麻,藍莓,香菇,黑棗,桂圓,烏梅。

傳統文化中,肝對應腑是膽,所以有「肝膽相照」這個詞。膽氣生髮起來,肝氣才能生髮。

心對應腑是小腸。日常生活中,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心令,但是心受,所以小腸可能會代君受過,假如吸收這方面出問題了,會出現一些小腸病。小腸令時,如果人出現臉,,胸悶這些象,實際上是心和小腸表裡關係出了問題,是心臟出問題前兆一種象。

脾對應腑是胃,它和胃是一種表裡夫妻關係,脾胃,胃脾。

肺和大腸相表裡,人要時,是靠肺氣排出來。人們皮膚一些癥狀和腸有關,有些問題中醫可能直接扎肺經,而直接取大腸經,泄腸經火可以解決問題。

腎膀胱相表裡。膀胱氣化功能取決於腎氣盛衰,腎氣,才能促進膀胱司開合功能,尿液才能儲存排泄。

説鵲有透視眼,能看到五臟六腑,那他是怎麼做到了?這五色五味五行飲食養生關係,這五色五味五行飲食養生你會應用,你疾病會現在臉上,他會看出你哪裡,什麼透視眼,只能説他五色五味五行飲食養生有道道!好了説了,下面大家看了知道了!

五穀:這裡指粳米,小豆,麥,大豆,黍。

五果:這裡指桃,李,杏,慄,棗桃子有益氣血,生津液作用,是理想滋補果品。

五畜:這裡指牛,羊,豕,犬,雞牛肉能補氣健身,古有『牛肉補氣,功同黃廂』説。

五菜:這裡指葵,藿,薤,葱,韭,是説蔬菜具有充養人體作用。

延伸閱讀…

五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行(對萬事萬物的取象比類)

食物中所含營養素,只有做到各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各種營養素。

食物顏色五臟應,搭配合理,是飲食養生基礎。中醫角度講,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心色是赤色,屬夏天,所以紅色食品養心入血,有活血化淤作用。是夏天,養心,應多吃山楂(紅果),蕃茄,蘋果,紅桃子,心裡美蘿蔔,紅辣椒紅色食品。

腎色是黑色,屬冬天,所以黑色食品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冬天,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多吃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烏,熟地黑色食品。

肺色是白色,屬秋天,所以白色食品有補肺作用。因此,秋天應多吃白果,白梨,白桃,杏仁,百合,秋梨膏白色食品。

脾色是黃色,四時養,所以黃色食品多補脾。長夏和每個季節後18天,應多吃山藥,馬鈴薯,黃小米,玉米黃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表現綠,所以青色食品多補肝。春天應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青色食品。

味過於酸:酸味補肝,於酸,反而能傷肝,引起肝氣,這樣會克伐脾胃(木克土),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

味過於鹼:鹼味補腎,味過於鹼反而能傷腎,損壞骨頭(腎主骨生髓),腎氣,會導致抑心氣(水克火),引起心悸,氣。

味過於甘:甘味補脾,味過於甘,反而能傷脾,引起胃脹,會克伐腎水(土克水),出現面黑。

味過於:苦味補心,味過於,反而能傷心,導致心肺功能障礙(火克金)。

味過於辛:辛味補肺,味過於辛,反而能傷肺,出現筋脈(金克木,肝屬木,肝主筋),因為肺主氣,傷氣可引起傷神而發生精神衰弱。

地有五方,人有五行,吃有五味……宇宙之間怎樣把握五行飲食密碼,為五行類別你調整運程呢?下面導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人外貌特徵相應五行飲食調運玄機。

外貌特徵:較,有的纖長,有小巧看上去挺拔,腰,背上肉,木型人面長長,面色青青。

木型人喜歡吃什麼呢?(木),(水)類食物。

(木)木型人食得酸,青梅,喜歡吃蔬菜,對肥肉不是。喜歡喝茶,花茶(因為花茶含五行木)。

(水)喜歡喝菜湯,魚,海蜇爽口鹹味,木型人喜鹹味愛甜味。

補運: (木旺,土弱)應補五行土來補運程:(土)多吃肉類,如牛肉,南瓜,甜品,黃豆。

養生: (木旺,)應補火而平衡木型人面青,運行,宜補温補食物:蘋果,紅棗水,豬心。

延伸閱讀…

太厲害了!從頭到腳,從內到外,都給你講明白了! | 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到底代表了什麼?有什麼實際意義?

外貌特徵:骨架,肌肉結實,額高而且寬,皮膚凈,鼻高,整個外型方方正正説話聲音像鐘聲,亮,頭髮或潤澤。

金型人喜歡吃那些東西?(土),(金)類食物。

(土)甜食,愛吃肉,百寶粥,花生。

(金)豆製品,姜葱,雞肉。。

補充(木)類食物:金旺克木,補木(補運)。

(木)木瓜,茶或普里茶,檸檬。

補充(水)類食物:金燥水潤,補水滋潤(調)。

(水)雪梨,鹹水魚,雞腎,豬耳。

1.水型:面部全身皮膚,體型瘦長,眼睛而深陷,骨框而且肌肉結實。

2.肥水型:身材,手腳短短圓圓,肚子,屁股,耳朵,肉多骨,並且全身肌肉鬆散水型人積極些,肥水型人愛享樂些。

水型人喜歡吃什麼:(水),(金)類食物。

(水)滷水拼盤,海鮮,是貝殼類海產品,而且喜歡口味吃鹹味重。

(金)糕點,玉米,蒜,姜葱雞腳,喜歡喝湯,吃粉時候喜歡放辣椒。

水型人養生調運上應吃什麼?(火),(木)。

補運調運: (水旺,,應補火調運):狗肉,羊肉,山楂,鴨舌,西紅柿,西瓜。

  中國古代數字文化內涵,其中“五行配五”文化有着文化個性和價值體系,而我國傳統數字文化核心,非“五行配五”説屬,因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基礎和精髓。五行説始於周代末期,盛行戰國時期,並滲透於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人思維模式、禮數、醫學、音樂各個領域,它既是思想方法論,是世界觀,成為我國上古文化代表。本文主要論述了“五行配五”文化基本含義及其科學價值。一、“五行配五”文化模式起源“五行配五”模式起源於五行説,古往今來,對五行説起源闡釋眾説紛紜。前人五行説起源歸之於先民金、木、水、火、土五材屬性認知,即為“五材源説”;前人藉助於古占星術,稱金、木、水、火、土原大行星號,即為“天源説”;前人藉助於甲骨卜辭,卜辭中五方説五行説濫觴;後來戰國鄒衍其演化為“五德始説”;漢董仲舒其演化成“五行生剋説”。“五行”觀唸產生,初民生產生活過程中物質世界構成一種原始、認識。人類求生存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賴以生存物質,無非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類物質。如果印度民族祖先“風、火、水、土”四色觀念而言,我們佩服我們祖先們世界物質分類科學。五行中“五”是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行”古人作井,像街道形,有通路義,即運行變化。五行,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運行變化。五行學説是古代哲學思想,五行為代名詞,歸納、推演來説物質世界聯繫運行及變化學説。五行學説認宇宙間一切事物是五行運動變化構成。正如《靈樞·通天論》説:“天地之間,六合之內,離於五。”那麼,古人認為決定這五種運動變化物質,什麼不是六種、七種?這取決於古人認識事物層次了。我們知道,最初文字是象形文字,最初數字呢,只有五。因為古人記數時,目光聚焦在一隻手上,手上只有五個指頭,手可以創造萬物,因此,古人認為,五足夠他們記載萬事之數了,説,萬事數離不開五。六是五加一,七是五加二,如此類推,可以千變萬化,算盤計數這個原理。因此,古人生產實踐中抽象出來五行,統括了萬事萬物。文獻學角度去考察,“五行”觀念應產生於商代,因為是《尚書·洪範》提出五行説。《洪範》中説,周武王打敗商紂,俘虜了箕子,周武王箕子徵求治周之策,箕子介紹了治國九大原則,即洪範九疇,其中第一條“五行”。可見,“五行”商代已有影響。其次,人們認識觀這一角度去審視,“五行”觀唸產生是農業生產社會發展商代時期,因為人們日常生活需要是水和火,而農耕用工具是木和金,至於土乃是人們棲息,萬物生長之本。《尚書·傳》説:“水火者,百姓求飲食;金木者,百姓興作;土者,萬物資生,是人用”。可見五行提出體現了古人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中國古代先民五行推及到地五方,天之五時,人五官,食之五味,樂之五音,一一應,形成了“五行配五”系統觀念。其實,古人五行配五方、配五時,即濫觴於古人對四方四時認識。甲骨文專家胡厚宣先生20世紀50年代發表文章探討商人四方觀念,並《山海經》、《尚書》、《國語》諸書記載“四方”與“四方風”印證[1]。明辨四方殷人生活中是生死攸關大事,它關乎宗教,關乎興邦邑、建陵墓、促生產、固生活實際需要,所知方而務事,通神而佑人。然而,空間不是存在,它總是和時間,所謂“四方,四時”(《漢書·律曆志》)。四方空間意識,“四方風”程度上滲透了殷人時間意識,殷人四方風命名中萌生了只有在後來才有春夏秋冬四時觀念。四方變五方胡厚宣先生認為產生於商代,四時變五時,有學者認為產生於商代後。總之“五行配五”觀念時間空間關係密切,且天五時、地五方基礎上形成。二、“五行配五”文化含義五行説根源於中國人世界本源認識,五行中“五”地位是崇高而,五行説抽象化和倫理化,中國數字文化中出現了大批“五數配列”數字文化,“五”成為中國數字文化中數字之一。(一)“五行配五”與宇宙圖式構成我國古代數字構建宇宙圖式歷史由來,其中“五行配五”來構建宇宙圖式。中古先民習慣於世界上事物分為五類,而以五基數方法運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個方面。五綱延伸各個子目,形成一個理論框架。這樣五行意義大大超出分類方式,而上升一個哲學思想體系,它包容了時空萬物,描繪出有序宇宙構成圖像,形成了古代先民宇宙觀。“五行配五”眾多體系中,什麼才是“五”數客觀基礎呢?説,五行配五説諸層面之中,哪一層面要素地具有這種“五”數特徵,並具有這種品類萬物,囊括萬有,經緯宇宙,貫穿古今力量呢?答案只能是時間和空間。因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領會世界,認識萬物基本形式,時間和空間是人們宇宙觀賴奠立基石。據甲骨文記載,殷人商朝領域稱為“中商”,而東南西北四方並列,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五時其間,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四時,只是五方“門當户”,故四時之外增加了“季夏”,用來“中央”應。這種五方(四方)和五時(四時)劃分空間和時間時空觀是通過原始天文學建立起來。原始天文學和曆法制度這種人類時間和空間知識奠基作用,應該成為我們理解“五行配五”宇宙圖式形成出發點。時間和空間是人類領會世界基本形式,而時間觀和空間觀觀和原始表現形式曆法。人文初,曆法,構建了一個社會時間律和空間模式,規定了人們時間觀和空間觀。因此,曆法是人們理解宇宙和歷史基本。正因曆法分五時(四時),天文定五方(四方),五時和五方成為原始先民宇宙構成圖式中基本元素。(二)“五行配五”思維模式包括李約瑟內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思維模式是一種協調或聯想思維模式。“五行配五”理論形成、發展和完善,本身聯想思維產物。像五行與五色對應:火——赤;水——;木——青;金——;土——黃,然是聯想作用。“五行配五”中國先民這種聯想思維中,起着決定性作用。它既決定着思維範疇,決定着範疇內容,而這種思維模式層級遞進。像五行建立初是五種元素,這時聯想思維主要受到元素屬性限定。如《洪範》中記載:“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尚書·周書·洪範》)這是一些直觀聯想。後來中國人思維水平進一步提高,五數地位上升,“五”數崇拜替代了五元素主導地位,這種轉變以“五行配五”為中心聯想思維創造了空間,大量五數配列集合五行旄下。諸如五穀、五果、五畜、五禽、五官、五臟、五嶽、五音、五味、五色、五、五志、五德、五氣、五運。這些無數個“五行配五”系統,構成了一個、複雜、周密宇宙哲學系統。因此,中國“五行配五”文化及其聯繫,起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闡釋模型作用,即以一些基本“五數”文化學意義,通過聯想這種思維,相關文化現象做出闡釋。(三)“五行配五”禮數文化中國世稱“禮儀邦”,禮“五行配五”數文化是密不可分。《禮記·王制》曰:“子五十里”。“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這裏“五十”、“五日”、“五月”文化內涵,雖然於計數,但其取值奇偶性、初值取定具有層文化背景或倫理意義[2] (p. 254)。《孟子》曰:“彼,此一時,五百年有王者興,其間世者。”(《孟子·公孫醜下》)其中“五百年”背景複雜,內涵,歷史經驗而言,“由堯舜湯,五百有餘歲”(《孟子·公孫醜下》);“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過;其時考,可矣。”(《孟子·公孫醜下》)戰國時,鄒衍繼承了孟子思想,並其發展“五德始説”。它五行相勝推演王朝興衰朝代,並預示吉凶。這種“五行配五”禮數秦漢時期禮教產生了影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推始五德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以所不勝。方今水德始,改年始,賀皆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數六紀,符法冠六寸,而輿六尺,六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始。毅戾法,事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數。”這裏是説秦始皇五德理論,認為秦朝應取水德代替周火德,取“五色”中黑色作為旗幟顏色,“五數”(天數:二、四、六、八、十)中六作為度量尺寸,“五季”中冬季改年號,“五材”中水作立國本,。這是“五行相勝”順序推演,即“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水”,勝火者水,所以秦尚水。西漢時,劉邦“五行相勝”理論,將以前祭“、青、黃、赤”四帝改為祭五帝,增加一個黑帝(《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中國古代宗教史上一次改革。漢代讖緯神學思想盛行,“五行相生”説有了“虞土、夏金、殷水、周木、漢火”五數配列,所以漢代推崇紅色,稱劉邦“股上有七十二黑痣”,為“赤帝下凡,斬白蛇而起”(《周禮·春官宗伯·筮人》)。王莽篡政時,自稱是舜後代,五行中屬土,五色中屬黃,當代漢而立(《漢書·王莽傳》)。農民起義軍黃巾軍提出了“蒼天死,黃天當立。歲甲子,天下大吉”口號,這些是五禮數文化五行學説中運和體現。(四)“五行配五”中醫學中國古代中醫學五行理論運用是充分和。《黃帝內經》中説:“火者,心……水者,腎……木者,肝……金者,肺……土者,脾。“(《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火水木金土分指五臟,這是“五行配五”文化醫學中基本含義。《黃帝內經》總結古代醫療實踐基礎上,提出治病“五法”:“木鬱達,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水鬱折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此處木火土金水代表五臟相關五種病症。運氣學是中醫理論基礎,它五運六氣描述氣候人體影響。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木過,風氣流行,脾土受,民病飧泄食減……歲火過,寒暑流行,金肺受,民病瘧,民病兩肋下少腹痛……歲水過,寒氣流行,心火,民病身熱。”這裏木土火金水則代表影響人體五種氣候,稱為“五運”。古人運用五行生剋關係闡述藥性疾病之間的剋制關係及其配伍施治原則。中醫認為,五行是人體條件,只要土德其養,“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能“諸邪自去,百病不生。”(《本草綱目·草部》)若五行失去平衡,會導致疾病,這時要不同情況予以調治。臨牀上應五行生剋規律制訂治療原則很多。原則有,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助金生水,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這裏木火土金水是代表影響人體各種因素和生理病理現象。五行理論中五數文化中醫學關係是密切,運用是普遍,“五臟”、“五法”、“五病”、“五運”之外,《黃帝內經》中提出了近百條五個一組配列:“如五體、五宮、五液、五味、五勞、五脈”。(五)“五行配五”音樂中國民族音樂基礎是“五音”、“七音”和“十二律”。其中五音與五行有着密切關係。記載“五音”典籍是《管子·地員篇》。書中論述“三分損益”法時,宮音開始求出了五音及其音程關係。低到高排即是“宮、商、角、徵、羽,於音樂1、2、3、5、6。《鶡冠子·天權》曰:故所肆學兵,先天權。陳以五行,戰以五音,左倍宮商,右挾商羽,徵君。”此以“五音”與“五行”相配,乃所謂五數文化兵家中運用戰國時期。五行學説,木、火、土、金、水應於音樂角、徵、宮、商、羽;方位東、南、中、西、北;顏色青、赤、黃、、;五臟肝、心、脾、肺、腎。《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中有相關論述,如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畜雞……其音角;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畜羊……其音徵;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畜牛……其音宮;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畜馬……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畜彘……其音羽。我國古代先民,將五行與五音、五方、五色、五臟、五畜對應排列是有科學道理。將五音排列成“角徵宮商羽”形式與“木火土金水”應,象徵着帝王宮音居正中央,是中央黃權思想體現;將五色“青、赤、黃、、”與“木火土金水”應,體現了人五種物質中顏色屬性及其功能認識。木象徵着植物,屬東方,體現春天和青色;火屬南方,體現夏天和紅色;土屬中央,顏色,體現了至尊黃權思想;金屬西方,體現了秋天和白色;水屬北方,體現冬天和黑色(《史記·天官書》)。將五臟“肝、心、脾、肺、腎”與五音“角、徵、宮、商、羽”、五畜“雞、羊、牛、馬、豬”應,是因為古代醫書中各種調式音樂來治各種疾病時,是基於情緒考慮:認為角調式音樂使人產生悲傷情緒,它聲如雞啼,適合於肝病治療;認為徵調式音樂如羊鳴,使人產生恐懼、情緒,於心病治療;認為宮調式音樂如牛叫,使人產生情緒,於脾病治療;認為商調式音樂如馬嘶,使人產生勝利情緒,於肺病治療;認為羽調式音樂如豬叫,使人產生思慮情緒,於腎病治療。正如《樂記》所云:“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音。”《黃帝內經·素向·陰陽應象大論篇》亦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勝喜”;“思傷脾,怒勝思”;“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古人將五行與五音,及其與五方、五色、五臟、五畜聯繫起來,不僅反映了先民五數文化崇拜,而且其中藴涵着樸素辯證思維成分。(六)五行與“二五”數文化《管子》中有所謂“二五”數。其《揆度》曰:“桓公曰:‘事名二,五而天下治。何謂事名二?’曰:‘天策陽,壤策,此謂事名二。’‘何謂五?’曰:‘權,衡,規,矩,,此謂五。’其色者,青黃赤白黑;其聲者,宮商羽徵角;其味者,成甘苦。二五者,童山竭澤,人君數制人。味者所以守民口,聲者所以守民耳,色者所以守民目。人君失二五者其國,大夫失二五者其勢,民失二五者其象。此國,謂國機。”五味、五聲(音)、五色是五相配概念。所謂“人君數制人”,這裏數乃指“二五”。據《管子》所言“二五”文化含義,乃是天地陰陽五行,這裏來指人君治國策,而且涉及民眾生活聯繫之切和國家治亂安危,謂“國機”。這是“二五”數字文化治理國家過程中運用。三、“五行配五”文化科學價值“五行配五”文化中國古代有着多重科學文化內涵。一方面,“五行配五”文化是一個內涵開放系統,其內容涉及數、理、化、天、地、生、醫、音律、曆法、度量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古人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形象、顏色、屬性或引申意義基石,具有某種、相似或相近性質事物,納入“五行配五”體系各種事物中,認為它們某種關係發生相互作用。如古人認為五臟剋制、五音演變。多種縱向聯繫和多重橫向推演,“五行配五”文化實際上已成為世界上萬事萬物共有基本結構和運行方式,因此,“五行配五”文化有多重科學文化價值和內涵。“五行配五”是中國古代宇宙生成基本模式。“五行配五”是古人對宇宙本體一種認識,反映了遠古華夏民族宇宙觀。古人“五行配五”圖式來組織整理思想從而解釋宇宙,這其中既有主義成分,但“確包含了當時積累起來大量經驗知識,人們這些經驗知識組織整套系統圖式結構中,得到一種理論上(包括經驗認識上和數學上)理解和把握。”[3] (pp. 159-160)由此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思維方式上經驗——直覺式特徵。哲學史,將世界萬事萬物本源歸結某一種或某幾種物質性東西,或數字來組織整理從而解釋宇宙,這是人類思維發展到階段出現現象。這種現象古代西方存在過。公元前5世紀中葉,恩培多克里繼承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學説,提出將水、土、氣、火這四種元素看作世界萬物本源,即“四根説”。恩培多克里“四根説”遠古中國“五行配五”説已有異曲同工。中國古代“五行配五”式宇宙生成觀形成發展,從而造成了以五行圖式代表早熟型系統論思維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和觀念形態等到各個領域多方面滲透。一切問題可以這個系統中得到解決。因此,顧頡剛認為:“五行是中國人思想律,是中國人宇宙系統認識,二千餘年來它有勢力”[4] (p. 404)。“五行配五”是中醫學理論基礎。《黃帝內經·靈樞·陰陽廿五八》中提出了“天地之間,六合之內,離於五,人應”理論,進而“五”基數,五行生剋關係闡釋自然界人體生命活動變化規律,將五行文化引入中醫學,形成了特有中醫五行説。中醫基本理念形成到治療原則確定,處處貫穿着五行生剋關係的邏輯主線。中醫選擇五臟作為人體基本要素,並五臟五行、五方、五時、五氣、五色、五音、五官、五體、五液、五情、五志、五味、五、五聲事物應相配,建立了“內有五臟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髒象理論。由此利用五行説來説明人體生理、病理、臟腑間聯繫規律,以及人體與外環境關係,從而指導臨牀診斷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組成部分,祖國中醫學發展產生了影響,使中醫學“五行配五”滲透和應用下得到了進一步系統化。“五行配五”滲透着中央至尊思想。中國古代帝系解説中,三皇後,續有五帝,而五帝之中,中央帝五行屬土,故稱黃帝,而黃帝居其它四帝之上,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祖先。值得注意的是“五行配五”中“五”是基數同時是變量,“五方”“四方”衍生而來。殷人看來,中商地位於四方,中商乃中央王國,這意味着空間上中央統轄四方,時間上中央於四方,價值級上中央於四方。這種觀念是後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中央集權思想濫觴,是中央王領屬四方藩臣政治機構神聖性合理性[5] (p. 19)。西周末期思想理論家史伯開始提出:“王以土金、木、水、,成百物。”(《國語·鄭語》)史伯尚土觀唸提出,一方面使五行本身具有一種級層次之別,土五行中地位由此抬高;另一方面,史伯論述五行相雜糅關係時,搬出了“先王”,認為是“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成百物”,這一觀念既是中華遠古先民尊祖意識遺存,反映了史伯在政治上抬高王權企圖。這一觀唸發展,戰國時期鄒衍五行與五方、五色相配,認為金、木、水、火、土各居一方而土居中央,黃色尊觀念使土黃色核心地位其它四行統率作用,“五行配五”中土黃色中央至尊地位完善。漢朝董仲舒進一步了土核心地位,他説:“土者,君官。”(《春秋繁露·五行相勝》)説:“土者,天之股肱,……五行主。”(《春秋繁露·五行義》)他看來,“五行莫貴於土,”“五色莫貴於黃。”(《春秋繁露·五行對》)董仲舒這些思想成為“五行配五”中央至尊思想基本理論形式,同時使五行學説染上了主義色彩而窒息了它發展。“五行配五”模式是中國古代一種辯證思維形式。歸納和演繹揭示是複雜非線性推理關係,屬於辯證思維形式。正像李約瑟説:“五行説,獨特地避開了本體而抓住了關係,其中含有辯證思維萌芽。”[6]“五行配五”模式是中國古代取得一項理論成果,它訓練人思維能力,促進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理論發展,產生過作用。 【參考文獻】[1]胡厚宣. 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祭祀[J]. 復旦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1). [2]俞曉羣. 數數術札記[M]. 北京:中華書局,2005. [3]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顧頡剛. 古史辨(第五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 上海:復旦學出版社,2001. [6]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卷二)[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原載《北方論叢》2007年2期。)

中國古代數字文化內涵,其中“五行配五”文化有着文化個性和價值體系,而我國傳統數字文化核心,非“五行配五”説屬,因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基礎和精髓。五行説始於周代末期,盛行戰國時期,並滲透於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人思維模式、禮數、醫學、音樂各個領域,它既是思想方法論,是世界觀,成為我國上古文化代表。本文主要論述了“五行配五”文化基本含義及其科學價值。

“五行配五”模式起源於五行説,古往今來,對五行説起源闡釋眾説紛紜。前人五行説起源歸之於先民金、木、水、火、土五材屬性認知,即為“五材源説”;前人藉助於古占星術,稱金、木、水、火、土原大行星號,即為“天源説”;前人藉助於甲骨卜辭,卜辭中五方説五行説濫觴;後來戰國鄒衍其演化為“五德始説”;漢董仲舒其演化成“五行生剋説”。“五行”觀唸產生,初民生產生活過程中物質世界構成一種原始、認識。人類求生存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賴以生存物質,無非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類物質。如果印度民族祖先“風、火、水、土”四色觀念而言,我們佩服我們祖先們世界物質分類科學。

五行中“五”是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行”古人作井,像街道形,有通路義,即運行變化。五行,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運行變化。五行學説是古代哲學思想,五行為代名詞,歸納、推演來説物質世界聯繫運行及變化學説。五行學説認宇宙間一切事物是五行運動變化構成。正如《靈樞·通天論》説:“天地之間,六合之內,離於五。”那麼,古人認為決定這五種運動變化物質,什麼不是六種、七種?這取決於古人認識事物層次了。我們知道,最初文字是象形文字,最初數字呢,只有五。因為古人記數時,目光聚焦在一隻手上,手上只有五個指頭,手可以創造萬物,因此,古人認為,五足夠他們記載萬事之數了,説,萬事數離不開五。六是五加一,七是五加二,如此類推,可以千變萬化,算盤計數這個原理。因此,古人生產實踐中抽象出來五行,統括了萬事萬物。

文獻學角度去考察,“五行”觀念應產生於商代,因為是《尚書·洪範》提出五行説。《洪範》中説,周武王打敗商紂,俘虜了箕子,周武王箕子徵求治周之策,箕子介紹了治國九大原則,即洪範九疇,其中第一條“五行”。可見,“五行”商代已有影響。其次,人們認識觀這一角度去審視,“五行”觀唸產生是農業生產社會發展商代時期,因為人們日常生活需要是水和火,而農耕用工具是木和金,至於土乃是人們棲息,萬物生長之本。《尚書·傳》説:“水火者,百姓求飲食;金木者,百姓興作;土者,萬物資生,是人用”。可見五行提出體現了古人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中國古代先民五行推及到地五方,天之五時,人五官,食之五味,樂之五音,一一應,形成了“五行配五”系統觀念。其實,古人五行配五方、配五時,即濫觴於古人對四方四時認識。甲骨文專家胡厚宣先生20世紀50年代發表文章探討商人四方觀念,並《山海經》、《尚書》、《國語》諸書記載“四方”與“四方風”印證[1]。明辨四方殷人生活中是生死攸關大事,它關乎宗教,關乎興邦邑、建陵墓、促生產、固生活實際需要,所知方而務事,通神而佑人。然而,空間不是存在,它總是和時間,所謂“四方,四時”(《漢書·律曆志》)。四方空間意識,“四方風”程度上滲透了殷人時間意識,殷人四方風命名中萌生了只有在後來才有春夏秋冬四時觀念。四方變五方胡厚宣先生認為產生於商代,四時變五時,有學者認為產生於商代後。總之“五行配五”觀念時間空間關係密切,且天五時、地五方基礎上形成。

五行説根源於中國人世界本源認識,五行中“五”地位是崇高而,五行説抽象化和倫理化,中國數字文化中出現了大批“五數配列”數字文化,“五”成為中國數字文化中數字之一。

我國古代數字構建宇宙圖式歷史由來,其中“五行配五”來構建宇宙圖式。中古先民習慣於世界上事物分為五類,而以五基數方法運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個方面。五綱延伸各個子目,形成一個理論框架。這樣五行意義大大超出分類方式,而上升一個哲學思想體系,它包容了時空萬物,描繪出有序宇宙構成圖像,形成了古代先民宇宙觀。“五行配五”眾多體系中,什麼才是“五”數客觀基礎呢?説,五行配五説諸層面之中,哪一層面要素地具有這種“五”數特徵,並具有這種品類萬物,囊括萬有,經緯宇宙,貫穿古今力量呢?答案只能是時間和空間。因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領會世界,認識萬物基本形式,時間和空間是人們宇宙觀賴奠立基石。據甲骨文記載,殷人商朝領域稱為“中商”,而東南西北四方並列,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五時其間,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四時,只是五方“門當户”,故四時之外增加了“季夏”,用來“中央”應。這種五方(四方)和五時(四時)劃分空間和時間時空觀是通過原始天文學建立起來。原始天文學和曆法制度這種人類時間和空間知識奠基作用,應該成為我們理解“五行配五”宇宙圖式形成出發點。時間和空間是人類領會世界基本形式,而時間觀和空間觀觀和原始表現形式曆法。人文初,曆法,構建了一個社會時間律和空間模式,規定了人們時間觀和空間觀。因此,曆法是人們理解宇宙和歷史基本。正因曆法分五時(四時),天文定五方(四方),五時和五方成為原始先民宇宙構成圖式中基本元素。

包括李約瑟內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思維模式是一種協調或聯想思維模式。“五行配五”理論形成、發展和完善,本身聯想思維產物。像五行與五色對應:火——赤;水——;木——青;金——;土——黃,然是聯想作用。“五行配五”中國先民這種聯想思維中,起着決定性作用。它既決定着思維範疇,決定着範疇內容,而這種思維模式層級遞進。像五行建立初是五種元素,這時聯想思維主要受到元素屬性限定。如《洪範》中記載:“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尚書·周書·洪範》)這是一些直觀聯想。後來中國人思維水平進一步提高,五數地位上升,“五”數崇拜替代了五元素主導地位,這種轉變以“五行配五”為中心聯想思維創造了空間,大量五數配列集合五行旄下。諸如五穀、五果、五畜、五禽、五官、五臟、五嶽、五音、五味、五色、五、五志、五德、五氣、五運。這些無數個“五行配五”系統,構成了一個、複雜、周密宇宙哲學系統。因此,中國“五行配五”文化及其聯繫,起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闡釋模型作用,即以一些基本“五數”文化學意義,通過聯想這種思維,相關文化現象做出闡釋。

中國世稱“禮儀邦”,禮“五行配五”數文化是密不可分。《禮記·王制》曰:“子五十里”。“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這裏“五十”、“五日”、“五月”文化內涵,雖然於計數,但其取值奇偶性、初值取定具有層文化背景或倫理意義[2] (p. 254)。《孟子》曰:“彼,此一時,五百年有王者興,其間世者。”(《孟子·公孫醜下》)其中“五百年”背景複雜,內涵,歷史經驗而言,“由堯舜湯,五百有餘歲”(《孟子·公孫醜下》);“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過;其時考,可矣。”(《孟子·公孫醜下》)戰國時,鄒衍繼承了孟子思想,並其發展“五德始説”。它五行相勝推演王朝興衰朝代,並預示吉凶。這種“五行配五”禮數秦漢時期禮教產生了影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推始五德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以所不勝。方今水德始,改年始,賀皆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數六紀,符法冠六寸,而輿六尺,六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始。毅戾法,事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數。”這裏是説秦始皇五德理論,認為秦朝應取水德代替周火德,取“五色”中黑色作為旗幟顏色,“五數”(天數:二、四、六、八、十)中六作為度量尺寸,“五季”中冬季改年號,“五材”中水作立國本,。這是“五行相勝”順序推演,即“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水”,勝火者水,所以秦尚水。西漢時,劉邦“五行相勝”理論,將以前祭“、青、黃、赤”四帝改為祭五帝,增加一個黑帝(《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中國古代宗教史上一次改革。漢代讖緯神學思想盛行,“五行相生”説有了“虞土、夏金、殷水、周木、漢火”五數配列,所以漢代推崇紅色,稱劉邦“股上有七十二黑痣”,為“赤帝下凡,斬白蛇而起”(《周禮·春官宗伯·筮人》)。王莽篡政時,自稱是舜後代,五行中屬土,五色中屬黃,當代漢而立(《漢書·王莽傳》)。農民起義軍黃巾軍提出了“蒼天死,黃天當立。歲甲子,天下大吉”口號,這些是五禮數文化五行學説中運和體現。

中國古代中醫學五行理論運用是充分和。《黃帝內經》中説:“火者,心……水者,腎……木者,肝……金者,肺……土者,脾。“(《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火水木金土分指五臟,這是“五行配五”文化醫學中基本含義。《黃帝內經》總結古代醫療實踐基礎上,提出治病“五法”:“木鬱達,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水鬱折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此處木火土金水代表五臟相關五種病症。運氣學是中醫理論基礎,它五運六氣描述氣候人體影響。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木過,風氣流行,脾土受,民病飧泄食減……歲火過,寒暑流行,金肺受,民病瘧,民病兩肋下少腹痛……歲水過,寒氣流行,心火,民病身熱。”這裏木土火金水則代表影響人體五種氣候,稱為“五運”。古人運用五行生剋關係闡述藥性疾病之間的剋制關係及其配伍施治原則。中醫認為,五行是人體條件,只要土德其養,“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能“諸邪自去,百病不生。”(《本草綱目·草部》)若五行失去平衡,會導致疾病,這時要不同情況予以調治。臨牀上應五行生剋規律制訂治療原則很多。原則有,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助金生水,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這裏木火土金水是代表影響人體各種因素和生理病理現象。五行理論中五數文化中醫學關係是密切,運用是普遍,“五臟”、“五法”、“五病”、“五運”之外,《黃帝內經》中提出了近百條五個一組配列:“如五體、五宮、五液、五味、五勞、五脈”。

中國民族音樂基礎是“五音”、“七音”和“十二律”。其中五音與五行有着密切關係。記載“五音”典籍是《管子·地員篇》。書中論述“三分損益”法時,宮音開始求出了五音及其音程關係。低到高排即是“宮、商、角、徵、羽,於音樂1、2、3、5、6。《鶡冠子·天權》曰:故所肆學兵,先天權。陳以五行,戰以五音,左倍宮商,右挾商羽,徵君。”此以“五音”與“五行”相配,乃所謂五數文化兵家中運用戰國時期。五行學説,木、火、土、金、水應於音樂角、徵、宮、商、羽;方位東、南、中、西、北;顏色青、赤、黃、、;五臟肝、心、脾、肺、腎。《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中有相關論述,如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畜雞……其音角;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畜羊……其音徵;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畜牛……其音宮;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畜馬……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畜彘……其音羽。我國古代先民,將五行與五音、五方、五色、五臟、五畜對應排列是有科學道理。將五音排列成“角徵宮商羽”形式與“木火土金水”應,象徵着帝王宮音居正中央,是中央黃權思想體現;將五色“青、赤、黃、、”與“木火土金水”應,體現了人五種物質中顏色屬性及其功能認識。木象徵着植物,屬東方,體現春天和青色;火屬南方,體現夏天和紅色;土屬中央,顏色,體現了至尊黃權思想;金屬西方,體現了秋天和白色;水屬北方,體現冬天和黑色(《史記·天官書》)。

將五臟“肝、心、脾、肺、腎”與五音“角、徵、宮、商、羽”、五畜“雞、羊、牛、馬、豬”應,是因為古代醫書中各種調式音樂來治各種疾病時,是基於情緒考慮:認為角調式音樂使人產生悲傷情緒,它聲如雞啼,適合於肝病治療;認為徵調式音樂如羊鳴,使人產生恐懼、情緒,於心病治療;認為宮調式音樂如牛叫,使人產生情緒,於脾病治療;認為商調式音樂如馬嘶,使人產生勝利情緒,於肺病治療;認為羽調式音樂如豬叫,使人產生思慮情緒,於腎病治療。正如《樂記》所云:“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音。”《黃帝內經·素向·陰陽應象大論篇》亦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勝喜”;“思傷脾,怒勝思”;“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古人將五行與五音,及其與五方、五色、五臟、五畜聯繫起來,不僅反映了先民五數文化崇拜,而且其中藴涵着樸素辯證思維成分。

《管子》中有所謂“二五”數。其《揆度》曰:“桓公曰:‘事名二,五而天下治。何謂事名二?’曰:‘天策陽,壤策,此謂事名二。’‘何謂五?’曰:‘權,衡,規,矩,,此謂五。’其色者,青黃赤白黑;其聲者,宮商羽徵角;其味者,成甘苦。二五者,童山竭澤,人君數制人。味者所以守民口,聲者所以守民耳,色者所以守民目。人君失二五者其國,大夫失二五者其勢,民失二五者其象。此國,謂國機。”五味、五聲(音)、五色是五相配概念。所謂“人君數制人”,這裏數乃指“二五”。據《管子》所言“二五”文化含義,乃是天地陰陽五行,這裏來指人君治國策,而且涉及民眾生活聯繫之切和國家治亂安危,謂“國機”。這是“二五”數字文化治理國家過程中運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