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戰國政治學一種哲學系統,戰國儒家宇宙萬物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大類(五緯次序),統稱「五行」。五行並非指五種單一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五種屬性抽象概括。

如果説陽是古代對立統一學説,那麼五行可以説是一種源自政治哲學思想。《尚書》學派認為,現象「火、水、木、金、土」這五種氣變化總括,不但影響到人命運,同時使宇宙萬物循環;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五行和陽陰學説一,作為漢文化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方面。

現説火水木金土五行者,上溯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關於彝族十月曆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結論[1],五行即古人説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概念[2]:

五行中「行」字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五種氣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意義是天地陰陽氣運行,即五個季節變化。……
早期五行決不是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不是指一種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五時或五季。四時説是後起,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説上古時代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曆法系統,即十月陽曆。[1]

關於《洪範》五行,有學者質疑,若「初一曰五行」「五行」系曆法含義,其後文敍歲、月、日、星辰、歷數「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五行」五材義而用字非「五材」。《洪範》「初一曰五行」「五行」,系「五材」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説泛濫成思潮,《尚書》傳抄中發生「五材→五行」改奪屬可能。[4]

中國戰國末年,有了一種五材説。從《國語·鄭語》「土金、木、水、,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記載,開始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組合形式。

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思想(來説明王朝統治趨勢),且勝(剋)、生次序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關聯模式,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思想。東漢後,《內經》五行學説應於醫學,篡改了春秋時代存在四行學説。這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大量臨牀驗,形成中醫特有理論體系,起了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學派統稱五行,並加以嚴厲批評[5]。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內容研究指出,子思謂五行指是「仁義禮智信」[5]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合稱「五常」[5]。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中國哲學史上五行思想類別,綜合列舉如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聯繫。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更替、預示著王朝興衰。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所有朝代更替解釋五德循環相勝,認為一個王朝即興起時,上天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謝幕和一輪王朝循環開啓。例如,當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瑞應:

延伸閱讀…

五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字的五行屬什麼,地字有幾劃,地字的含義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6]

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宣揚新朝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黑,是「衣服旄旌節旗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剋秦水德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新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剋。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7][8]

地dì人類生長活動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説。地球或地球某部分:地質。地殼。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部分:陸地。地下。地球表面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地球上一個區域:地區。此地。建築材料鋪成平面:地板。地毯。所在空間或區域部位:地點。目的地。人社會關係中處位置:易地處。表示思想或行動某種活動領域:見地。境地。心地。底子:質地。天地結構助詞,詞或詞組後表示修飾後面謂語:地走。天

[①][dì][《廣韻》徒四切,去,定。]作“坔1”。“埅3”今字。“埊1”今字。“墬1”今字。“嶳1”今字。作“1”。(1)大地。與“天”。(2)指地球。(3)地面;陸地。(4)領土,屬地;地區。(5)土地;田地。(6)特指旱地。(7)地方;場所。(8)地位。(9)地步;餘地。(10)指所達到境界。(11)心意活動領域。(12)路程;面積。(13)居住。(14),區別。(15)花紋圖案或文字襯託面;底子。(16)我國省、自治區以下,縣以上設置行政區域“地區”。(17)通“第”。門第。(18)通“第”。副詞。但,。[②][de˙ㄉ]“嶳2”今字。(1)助詞。附着“立”、“坐”、“卧”等不及物動詞後面。有時於現代漢語時態助詞“着”。(2)助詞。結構助詞。狀語標誌。(3)助詞。語氣助詞。形容詞後,於現代漢語“”。

【醜集中】【土字部】 地; 康熙筆畫:6; 頁碼:頁224第06〔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二切【】,?音弟。【説文】元氣,濁隂地,萬物?列。【白虎通】地者,。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釋名】地,底,其體底下,載萬物。【·説卦傳】坤為地。【內經】岐伯曰:地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詔地事,道地慝,辨地物,而生,詔地求。【博物志】地名山輔佐,石為骨,川為脈,艸木毛,土為肉。 第,但。【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葉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閉目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過可如字讀,沱隋平去閒耳。本作坔。 考證:〔【內經】岐伯曰,地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何。曰,大氣舉之。〕 照原文何改馮乎。

延伸閱讀…

十二地支與五行所屬- 易經自修資料

地字五行屬什麼

物質,後引申為土地、大地、地表。
地字取名好不好?地字取名常用字,寓意。注意起名不能只看字,要結合八字起名吉祥。
去生辰八字起名>>
地字人名庫中出現次數:28901次,於第一個字佔:83%,男孩名字佔51%,女孩名字佔:49%。

五行涵蓋了世間萬物種種特性,所以萬物具有五行內涵意,這形形色色世界中,“色”(顏色)之外,“形”具有五行內涵,即形狀有其五行屬性。這次帶大家分享一下五行對應形狀以及背後原因。

五行對應以下形狀:金為圓形,木長方形,水曲線形,火三角形,土正方形。

那為何五行是應以下這些形狀,而不是別的呢?既然作為形狀,那外形樣貌,與五行聯繫起來話五行外形形狀,所以五行形狀來源五行本身代表事物形狀:金為圓形,古代金屬製品中,圓形物體佔比,比如金屬鼎、鏡子。木長方形,樹木砍下後製成圓木側面看長方形,同時種植有植物田壟是方形。水曲線形,水中波浪以及水面漣漪是曲線。火三角形,火把燃燒時候下寬上,為三角形。土正方形,山石方正、宅院方正,這些是土意象。

除此之外,五行含義五行形狀有關。金為革、,圓曲線,同時圓是抗壓能力結構,剛。木為生發生,長方形長,長為源流長,是生長意,長方中方是面積生長,小變生髮。水為潤下、含蓄,曲線形體現了水。火炎上、變動,三角形三個尖角突出了向外衝和變化力量。土為承載收納,正方形是具有端正且面積特點,能地容納多東西,符合土特質。

形狀由線和麪構成,那麼圖形性質從線和麪兩個角度分析,其中線分曲直,面分大小。這裏線曲直整體圖形圓滑度決定,而整體圖形圓滑度(圖形面積/其外接圓面積)衡量,其中(圖形面積/其外接圓面積)數值度越,説此圖形接近於圓形,整體呈現曲線,這個過程中要保證外接圓面積;而面大小則通過單位周長下圖形面積大小衡量。稱呼,線曲直後文中曲化(曲線)和角化(線化)來表達;面大小擴張(面積)和收縮(面積)來表達。

五行相生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變成對應圖形:長方生三角,三角生正方,正方生圓形,圓形生曲線,曲線生長方。相生過程中,長方生三角(木生火)過程是角化和收縮;三角生正方(火生土)過程是曲化和擴張,正方生圓形(土生金)過程是曲化和擴張;圓形生曲線(金生水)過程是曲化和收縮;曲線生長方(水生木)過程是角化和擴張。

而五行對應四象火(太陽)、水(太陰)、木(少陽)和金(陰)。生火和水過程中是收縮,因為太陽和太陰代表陽極和陰極,端,所以生極過程中會伴隨變化速率下降;而生金和木過程中是擴張,而少陽和陰則代表陰陽轉換過程,所以這個過程中會伴隨變化速率上升。所以擴張(面積)和收縮(面積)這兩個概念應着陰陽能量變化速率。

相關文章